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无锡史事

钱穆的启蒙恩师华振

时间:2018-05-03 10:12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南晚报       字号:[ ]

刘桂秋

  无锡荡口华氏一族,自古及今,俊彦辈出。有位华振先生,并不算是其中之声名最著者,但他的生平经历中,有两点值得留意的地方:第一,他是中国近代启蒙音乐教育家之一;第二,他是钱穆先生早年就读果育学堂时的启蒙恩师。笔者近时在搜辑钱穆先生无锡时期的活动史迹时,对华振先生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爰草此小文,略作介绍。更详尽的考索研究,则以俟来日。

  【一】
  华振(1883—1966),初字树田,后因每以东方曼倩(即东方朔)自拟,故改字倩朔,又作倩叔。华振是荡口镇黄石衖人,其父是个举人,从医。华振兄弟三人,华振为老大;老二华龙,字紫翔,是钱穆就读果育学堂时的另一位启蒙老师(笔者日后亦当另文记之);老三华鸿,字裳吉,是现代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的父亲。
  1904年2月,华振赴日自费留学,在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后又在东京应庆大学攻读教育。从1898年到1904年间,无锡早期留日的学生共有三十七人,其中除华振外,尚有杨荫杭、吴朓(即吴稚晖)、孙揆均、秦毓鎏、侯鸿鉴、顾倬等人。在日留学期间,华振有二事可记者:
  一是发起演说练习会。1904年7月,华振与另外两名江苏籍留日学生辛汉、沈翀发起组织演说练习会。演说练习会成立后,由秋瑾担任会长,宋教仁担任书记,定期举办演讲活动。演说练习会还创办了一个名叫《白话》的杂志,主要用以刊载会员演说的文字稿。在该刊的第一期上,刊登了秋瑾的《演说的好处》,同时也刊登了华振(署名倩朔)的《男女不平等的原因》。这个演说练习会的成立及活动,提升了成员的内在素质和演说水准,陈去病在《鉴湖女侠秋瑾传》中称秋瑾“每大会集,必抠衣登台,多所陈说,其词淋漓悲壮,荡人心魄,与闻之者,鲜不感动愧赧而继之以泣也”,当和她的这段经历不无关系。另一方面,《白话》杂志既为刊登演说稿之用,又为后来的白话文运动起到了某种前驱的作用。在成立练习会和创办会刊的过程中,华振都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二是在日本留学时期,访求到了中国古曲《清平调》,并将其传入国内。话说明末宫廷乐师魏双侯在明亡后定居日本,曾在日本皇宫里演奏音乐,并先后将二百多首明乐及拟古歌曲传入日本。后来,魏双侯曾孙魏皓从二百多曲中选出五十曲,编为《魏氏乐谱》在日本出版。此书虽公开出版,但长期以来都为日本私家所藏。华振留学日本时,曾从日本音乐家铃木米次郎学习音乐,并从他那里得到了收录在《魏氏乐谱》中的《清平调》。后来在华振编的《小学唱歌第一集》及侯鸿鉴编的《单音第二唱歌集》等书中都收录了此曲。侯鸿鉴在此曲后并特加“附识”云:“唐乐府《清平调》,中国古音,久为广陵散矣。乙已华君倩叔留学日本,得之于音乐教育家铃木米次郎家中。数千年古谱,流传于海外三岛间,还之于祖国,古调重弹,音界一变,抚斯乐者,当无不有感于斯声。”又说:“李白《清平调》三章,唐玄宗谱入乐府。今其诗虽存,而其曲不传久矣。日本铃木米次郎家藏其谱,有《清平调》曲,按琴而奏,声韵悠扬。铃木君云:‘此曲为唐人绝调,故音乐家相传弗失’,而中国反失传,惜哉!”铃木米次郎、侯鸿鉴等人都认为此曲为唐谱,而据无锡籍的音乐学家钱仁康的考辨研究,此曲不大可能是“唐人绝调”,但可能是明乐所奏的前朝旧曲,不一定是明人创作,所以同样也弥足珍贵。

 【二】
  大约从清季末叶到民国初期这一段时间,有一批留日学生,如曾志忞、沈心工、李叔同、辛汉、赵铭传以及本文的主人公华振等人,在日本学习音乐。在日本留学期间或留学回国以后,他们纷纷编有各种歌曲集,如李叔同编有《国学唱歌集》,赵铭传编有《东亚唱歌》,华振编有《小学唱歌》三集等;另外两位无锡人,华航琛编有《共和国民唱歌集》,侯鸿鉴编有《单音第一唱歌集》《单音第二唱歌集》等。这些歌曲作品一旦刊布,在当时的中小学校广为传唱,成为近代中国早期的一批学堂乐歌,而上述这些人也成了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批的启蒙音乐教育家。
  钱穆先生在他晚年的回忆录《师友杂忆》中曾回忆他的“倩朔师”(即华振)“曾编唱歌教科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其书畅销全国,历一二十年不衰。书中歌词,皆由师自撰。”这里说的“唱歌教科书”指的就是华振编的《小学唱歌》共三集。因为这段记载,笔者很急切地想看到此书,可惜至今久觅而不得。但在音乐学家钱仁康的《学堂乐歌考源》一书中,以及近一二十年出版的《先行者之歌——辛亥革命时期歌曲200首》及《辛亥革命踏歌行——1900—1916中国歌曲选》等书中,都载录了华振的多首作品,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华振的这些歌曲作品,确实在当时的启蒙音乐教育活动中有较大的作用和影响。当时的学堂乐歌,除了少数词、曲皆为新创外,多数作品都采用日、德、法、英、美、意、西等国或中国以前的现成歌调,配以新创的歌词。而华振的作品也大都如此,如他的《快哉》用的是日本同名歌曲《快哉》曲调,《大国民》用的是美国歌曲《欢呼美国》的曲调,《跳舞会》用的是英国国歌《神佑国王》的曲调。从内容上说,像他的《汉族历史歌》《快哉》等歌都着眼于中国的国家社会、悠久历史,都写得文辞优美而气势豪壮,再配上娓娓动听的曲调,便很好地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
  在《师友杂忆》中,钱穆还特别提到华振所写歌词中“尤有名者,为其西湖十景歌,全国传诵”。笔者多方搜检,找到了这首《西湖十景》歌的歌词,特全录于下,以使读者领略华振歌词创作风貌之一斑:

  风暖草如茵,岳王旧墓,苏小孤坟,英雄侠骨,儿女柔情。湖山古今,沧桑阅尽兴亡恨。苏公老去,剩有六桥春。

(苏堤春晓)

  十里水平湖,一天凉月,万顷鸥波,不堪对比,红蓼花疏。白公堤上,此月曾经几度秋?画桥徒倚,对酒自当歌。

(平湖秋月)

  雪霁断桥堤,逋仙祠下,太守坟西,隐逸贤良,凭吊嘘唏。寒色迷离,蹇驴一去二三里。梅花数点,晓日一声鸡。

(断桥残雪)

  曲院芰荷香,藕船萍浪,云彩波光,雨丝风片,越调吴艭。绿盖红裳,偏宜玉带桥头望。不堪秋老,冷露坠莲房。

(曲苑风荷)

  花鸟满江乡,绿杨城郭,春雨湖庄,柳烟如浪,莺语如簧。祠宇风光,英雄半壁河山壮。双柑斗酒,席地话兴亡。

(柳浪闻莺)

  好景最难留,昔年花港,今日萍洲,人事代谢,鱼鸟悠悠。隔岸红楼,谁家池阁非依旧。坐观垂钓,消尽古今愁。

(花港观鱼)

  万壑一声钟,南屏古刹,北宋禅宗,东连于墓,西接雷峰。古竹苍松,佛号梵音惊鸟梦。白云渡口,几度夕阳红。

(南屏晚钟)

  古塔建何从?南唐公主,缥缈仙踪,庄严七宝,佛界玲珑。宿鸟归鸿,万松岭下孤高耸。秋风斜照,色相古今同。

(雷峰夕照)

  极目尽烟岚,鸥波千顷,蟾影三潭,数残更漏,倚遍阑干。风送荷香,月光如水照人寒。空明处处,禅味可同参。

(三潭印月)

  湖山有岱宗,层云高插,南北双峰,会登绝顶,四大皆空。放眼荡胸,江潮海日天翻动。万山烟树,处处白云封。

(双峰插云)

  《西湖十景》用的是日本歌曲《四季的月亮》曲调,而歌词纯为华振新创,写得十分清俊秀丽,可以说如此优美的文字,真的是不负西湖本身的美景。中国现代著名电影导演孙瑜在回忆录中说自己读小学时喜欢国文和唱歌课,“至今我还会唱《西湖十景》的头两景”;著名楚辞学家汤炳正回忆小时候和大哥、二哥都把《西湖十景》“唱得溜熟”,这些都足证《师友杂忆》中说此歌“全国传诵”,洵非虚言也。

  【三】
  1904年,无锡荡口镇乡贤华鸿模在原先的耕余书塾的基础上,创办了一所新式学堂——果育学堂,钱穆后亦入该校就读。
  华鸿模创办果育学堂时,广延良师,从日本留学归国的华振,即被聘为唱歌、图画教师。华振博学多才,善书法绘画,工吟诗填词,尤其是他的学堂乐歌创作当时在全国都有广泛影响,担任果育学堂的唱歌教师,自是本色当行、驾轻就熟。钱穆后来在《师友杂忆》中说华振的《西湖十景》歌最是有名,全国传诵,而自己则“尤爱读其秋夜诸歌,歌题虽已忘,然确知其乃咏秋夜者。歌辞浅显,而描写真切,如在目前。”笔者至今未能看到华振编的《小学唱歌》,但从它处见到华振创作的一首名为《秋士吟》的歌词:“风雨正潇潇,落叶知多少。把酒问天块垒浇,万般事业由人造,一歌一起舞,壮志未全消。”不知道这是不是钱穆所说的“秋夜诸歌”中的一首。钱穆后来评价“倩朔师”所创作的这些歌词,用的并非是后来风行一时的“慕效西化”而成的白话体,却能“推陈出新,自抒机轴,异于当时相传之旧诗,而纯不失其为诗之变”,实际上是说华振的歌词是将文言和白话各自的优长之处作了较好的融合。
  除了唱歌等课之外,华振还兼任一年级的国文课,钱穆当时也在其所教班中,后来师生又一起升入二年级。某次星期六下午,华振用《战国策·燕策二》中的故事,出了个《鹬蚌相争》的作文题,钱穆写成一篇四百字左右的作文。等星期一早晨初入校门,钱穆见自己的作文已贴在教室外墙上,同学们都在围观。华振在作文的评语中指出:“此故事本在战国时,苏代以此讽喻东方诸国。惟教科书中未言明出处。今该生即能以战国事作比,可谓妙得题旨。”又钱穆在作文结尾处说:“若鹬不啄蚌,蚌亦不钳鹬。故罪在鹬,而不在蚌。”华振又加评语说:“结语尤如老吏断狱。”钱穆因此篇作文,得以升一级上课,华振并特意奖给钱穆“春冰室主人”所著的《太平天国野史》一部两册。一个好的教师,往往会通过一两个看似不经意的举动,而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钱穆后来就说:“余生平爱读史书,竟体自首至尾通读者,此书其首也。”又说:“唱歌先生华倩朔师……尤为一校师生共仰之中心”,可见华振确实是一位给钱穆留下过深刻印象、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启蒙良师。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