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无锡艺文

宜兴《国山碑》的保护和开发建设

时间:2018-04-17 15:43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南晚报       字号:[ ]

  碑刻,刻在碑上的文字或图画,又称刻在碑石上的书法。
  宜兴《国山碑》为三国时期所立,碑文记载了当时地震及谶讳方面的内容,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碑刻中为国内外罕见的珍贵文物,它历时久远,书写精湛,形神特异,风格特别,墨书真迹,精美纷呈,灵秀健拔,绝无仅有。

  国山碑的历史演变
  《国山碑》坐落于宜兴市张渚镇的国山西麓。国山,原名离墨山,相传仙人锺离墨于此修炼得道,故名离墨山。据史料记载,三国吴天玺元年(276年),东吴末帝孙皓登基第一年八月的一天深夜,阳羡(今宜兴)发生了一场地震,地动山摇之间,离墨山突然出现一高3米多、围5米的巨石,并有石室显露,奏报到朝廷,孙皓认为此乃天下大瑞,是吴国能一统天下的吉祥之兆,遣大司空董朝来阳羡举行封禅大典,将离墨山封为中岳,改名国山,并刻石立碑以记,即为“国山碑”。那块大石也刻上“吴自立大石”五个大字,国山碑略近圆柱形,上端微锐,形如囤,俗称“囤碑”,因系董朝来此封禅而立,故亦称“董碑”。碑四周环刻封禅文辞,共四十三行,每行二十五字,共计1075字,碑文为篆书,是吴国中书东观令史立信中郎将苏建所书。内容记述了立碑的缘由及祥瑞颂德之辞。1986年,著名书法家王个簃为国山碑题写“江南第一碑”的美称。
  此碑长期处立于山顶露天地表环境中,风吹日蚀,加之历代人工捶拓等缘故,又没有专护人员管理和保护,碑上的文字大都泯灭。至宋代已有许多字迹剥蚀难辨,明代所见者800多字,到如今仅能看清60余字。
  为保护国山碑,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有进士唐仲冕担任宜兴县知事,前来发动当地绅士募资修理,筑护碑亭。后经过战乱,碑亭被破坏。民国十年间,曾任南通县长的邑人储南强变卖家产,建六角形石亭护国山碑,文革时期受破坏。1982年,国家拨款整修。1992年时任太湖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枊林牵头,省政府拨款30万元,由宜兴市园林管理处不遗余力改建碑亭并扩建为国山碑院,建有护碑亭、回廊、管理房、道路等配套设施,对其加以保护,并由下属单位善卷洞管理处负责管理。2012年市旅游园林管理局移交给张渚镇祝陵村管护至今。国山碑于1957年8月30日,被列为江苏省一等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山碑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宜兴第一批命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山碑的价值
  《国山碑》堪称国宝。2001年秋,笔者曾在善卷风景区工作,时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接触了一位日本古董商,他专程来访国山碑,并以8亿美元欲购国山碑,用飞机运至日本。当时,被我婉言谢绝。
  《国山碑》碑文主要记述了当时吴国境内发生“祥瑞”的奇异现象,出现的断层现象和天象,记载了当时的地震现象,使宜兴溶洞、石碑和巨石富有浓厚的历史人文色彩,也为研究我国古代地域文化、书法和地震提供了宝贵的科学文献资料。
  从文化史角度看,国山碑反映了东吴文化和中华文明。早期,东吴地区文化相对不发达,后来周王朝的泰伯、仲雍离开陕西岐山下的周原,奔吴(无锡梅村一带),他们两位就是吴国第一代、第二代君主,东吴文化的宗祖。而《国山碑》是正统的周原文化在东吴又一次突然绽放了一朵鲜艳的奇葩。从书法角度也展示了东吴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前期代表周原文化血脉相连、一脉相承。《国山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仍能看清字迹的封禅碑之一,距今近1800年的历史,是研究三国时期东吴的政治、社会领域的重要史料,碑文记录和反映了当时重要的历史事件。我国历史上早期帝王封禅活动见于记载的不多,而以石刻形式记录封禅活动的绝无仅有。

 从书法角度看,它的风格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具一格。它的字形、用笔及其中透露出来的审美趣味,把汉隶章法满格满幅本的特点用于篆书,“亦篆亦隶”碑文书体方正敦厚,用笔朴拙遒劲,既有篆书的中锋用笔,又有隶书方折的笔法;其书风既有周秦遗意,又显纯古秀茂。是汉字演化不可多得的极好标本,也是篆书、篆书石刻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体现了三国时期的吴国文化,在文化艺术上富有创造力,也塑造了三国时期东吴书法的独特形象,向世人、向历史诠释了东吴人的创造精神。
  从地震的角度看,它是古代地震研究的科学文献资料。国山碑对研究我国古代地理气候情况具有重要的帮助,是我国江南地区有关地震资料的最早记录。
  《国山碑》 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超越时代的历史品格,赢得历代文人墨客的赞誉。宋代苏东坡经过国山碑还写下一首《念奴娇·阳羡国山碑怀古》:离墨山上,望烟寺茫茫。悄然神物。僧指孙吴封禅处,漫说银象玉璧,紫气黄盖。一壑云树,杳杳归啼血。周郎应叹,枉煞江东豪杰。天公无意作弄,昏遗慵儿,说甚灵异发。犹恐仲谋适还在,也难逃此湮灭。野岭荆蛮,千古风雨,蜕落少年发。鸦惊暮钟,策筇寻径踏月。明代诗人许有谷撰写有“北来诸军飞渡江,孙吴国山归晋王,铜驼不在囤碑在,青山历历看兴亡”的诗句。

 

 关于保护和开发建设国山碑的建议
  宜兴作为一座有着千年文化历史底蕴的江南古城,风光秀丽,人文荟萃,古迹众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历代以来一直被视为是“山明水秀,人文蔚起”之地。1992年4月,江苏省首届地学旅游资源开发研讨会在善卷洞召开,专家们研讨开辟善卷洞——国山碑地学旅游线。2011年,《国山碑保护规划》 通过专家论证,完成编制工作,并结合善卷风景区改造,将国山碑纳入善卷风景区规划建设。2012年,举办国山碑书法史料、地震史料研讨会,揭秘国山碑鲜为人知的奥秘等活动。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建设国山碑,将对宜兴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笔者听取了有关专家、学者和市民的意见,提出如下建议:
  1.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国山碑保护与开发建设的领导管理。国山碑在张渚镇祝陵村境内,隶属于张渚镇人民政府,建议成立宜兴市国山碑保护建设领导小组,由张渚镇、市旅游园林管理局、市文广新局和有关单位分管领导组成。
  2.共同唤醒国山碑,让国宝“活”起来。在古碑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建设国山碑。坚持文物修旧如旧,不搞落架重建,最大限度地确保国山碑历史面貌的原真性。重点要与东吴时期由国家封立的“国山”、“吴自立大石”等重要文化遗存、螺岩山岗上地质自然景观、如半山坡、天门石、鲸鱼搁浅、落水洞、老采石场、朝天洞、山顶远眺、天窖、回首苍龙、断面摩崖、神龟守碑等诸多珍贵遗迹,和善卷洞、梁祝故里有机串联组合,构成宜兴地区一处别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区。
  3.组织公开征集国山碑文化资料活动,尤其是相关文物或重要文献资料,提倡群众献计献宝。同时建立健全国山碑档案,保护历史文献资料,使国山碑的珍贵文物、资料永久性保存,以利研究和保护作用。
  4.筹建成立宜兴市国山碑研究会。充分发挥民间组织作用,开展各种文化保护的调研。举办“国山碑文化”书法讲座、书法布展,地震讲座和观摩等与现实生活贴近的传统文化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国山碑文化的学术研究、讨论,使理论学术研讨与古碑保护和开发建设相匹配,成为民间书法和民间文化的活动场所。
  5.开发国山碑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千百年来,宜兴大地青山环抱氿水绕城,钟灵毓秀的山水滋养孕育了灿烂的国山碑文化,承载着文脉厚重的东吴文化,是中华民族展示书法的地方,围绕东吴文化、地震、书法等相关元素,可以深入挖掘旅游产品。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