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无锡史事

难忘“诗魔”洛夫无锡之行

时间:2018-04-08 16:25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南晚报       字号:[ ]

孟敦和 文

  相见亦难别亦难
  时光切回到2004年金秋,正是满城丹桂飘香的季节。
  台湾著名诗人洛夫先生与夫人陈琼芳女士,在北京《新诗界》主编李青松先生陪同下,来圆“江南之旅”的梦。
  诗人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洛夫先生第一次来无锡,彼此祈盼已久,“相见恨晚”心情可想而知。无锡诗人虽未曾与其谋面,但久闻大名,读过他许多奇思妙想名篇,他的到来,给无锡诗坛吹来一阵清新的诗风。
  在他三天的行程中,我们诗歌学会热情接待,精心安排,聆听诗教。诗人金山、浦学坤、毛益新和我全程陪同,我还随行摄影,虽未入门,能为他们伉俪无锡之行留下美好瞬间,甚为幸事。
  “清晨/梦,一个个从镜子里逃了出来/事后发现/最深的一层/还藏有/一幅苍茫的脸。”我正在洛夫《梦落无声》梦中醒来,又把诗朗读一遍,立即赶到酒店。心中还在唠叨,先生这么快就走了。告别清晨,我安排专车送他们去扬州,把一包洗净的无锡特产葡萄递给他夫人,以便路上解渴。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一脸灿烂的笑容,他说:“感谢无锡诗人盛情。”我说:“应该感谢先生光临。”四目相视很久,大家心领神会,真是“相见亦难别亦难”。
  时光匆匆,一别十余载,他依依不舍的无锡之行,犹如昨日。

  在惠山写下《饮马二泉》
  那年,洛夫先生已77岁高龄,满头银发,身体魁梧,精神矍铄,说话语气文雅,湖南乡音未改。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位才华横溢、和蔼可亲的学者型诗翁。
  他喜欢无锡,第一次涉足太湖,站在鼋头渚放眼水天相连景色,胸怀三万六千顷奔腾气势,片刻沉默,他也许想起了范蠡西施远去的帆影,诗人的思绪与晴空鸥鸟一起翱翔。他喜欢兰苑,园中清静,庭院雅致,在散发幽香的茶室,我们坐下来小憩,谈诗品茗。他说:“此时,心已在浮世喧嚣之外了。”他与夫人非常开心,在兰花丛中、亭台曲桥,留下许多倩影。
  他更喜欢历史人文厚重的惠山。他对我说:“爱听华彦钧的琴声,尤其在海外,夜阑人静,听一曲江南韵味,一种莫名慰藉抵达心灵。”以前,他只是隔海遥望,犹如“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边界望乡》。这次终于到了无锡,相逢“天下第二泉”,走近泉边,沉默良久,若有所思,一阵郁浓的香气从山坡上吹来,隐约听见《二泉映月》悲怆、委婉音符,泉水也似乎灵气氤氲,我想洛夫先生一定有诗了。
  不久,一首《饮马二泉》(副标题是“在无锡听阿炳的《二泉映月》”)发表:
    “我是那饮马的汉子/顺手把马拴在/你那根发音低沉的琴弦上/我们从远方来,需要/一些些水/一些些悲凉/我们看见月光/在泉水中粼粼涌动/看见一滴泪/从一口枯井流出/咚的一声又跌回你的琴韵中/……石板路是冷的/衣衫是冷的/你盲瞳中燃烧的火/也是冷的/琴弦上呜咽的话语/冷冷的/亦如那欲说还休的夕阳/我看见你/身穿一袭用月光缝制的青衫/踽踽独行于惠山街头/月亮落了/你便把全裸的自己/浮贴在一面冷冷的墙上。”
    这是“诗魔”洛夫先生唯一留给无锡的诗篇,他写二泉与阿炳,独到的意象营造,独特的语言表达,独立的生命体验,深邃而精致,它将永远流连在这方充满诗意的土地。

  “物质时代需要诗歌”
  洛夫先生在现代诗探索上,以《长恨歌》《石室之死亡》《漂木》“三座里程碑”式的诗篇屹立诗坛,他是中国白话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三千行长诗《漂木》已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我们安排洛夫先生在富有学养的、也富有诗气的东林书院,举行诗歌座谈,参加诗人有:浦学坤、毛益新、祖德陶、金山、孙昕晨、陈锡民、悦然,以及青年诗歌作者等,主要聆听他对诗歌创作走向的见解。座谈实际上是讲座,他的睿智、哲理与善意给无锡诗人“心窗开大”。晚上,我们还在他下榻的酒店请他指点繁荣诗歌创作之路。
  记忆与交往,三点印象是深刻的。其一,必须关心现代诗创作现状,现在许多青年诗人在创作时过于模仿西方的现代主义作品,忽视了本土性,写出来的东西谁也看不懂,还有些作品写得太散文化,没有诗歌的美感。中国的诗歌创作当务之急,是寻回我们失落很久的古典的永恒之美。其二,要重视诗人的勤劳,获得灵感的最佳途径就是酝酿,沉下心来,不要希望“一夜成名”。其三,社会迅速发展,物质时代需要诗歌,经济与文化紧密相连,诗歌可以提升读者,读者也需要好诗。他的诗语,历经文化迷失和精神荒漠的沧桑风雨,至今曾未被岁月喧嚣淹没。
  洛夫先生一生开拓诗歌,不断创造,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他的诗新奇诡异,变化多端,澹然自澈,风神散朗,内涵与张力似魔幻般,无愧“诗魔”之称。他在无锡这座具有诗的传统、诗的朝气的书香城池谈诗,意味深长,让听者受益匪浅。

  为无锡诗人集子题写书名
  洛夫先生是著名诗人也是书法家,晚年定居温哥华,为了将现代诗与古典书法糅合一起,达到“诗中有书,书中有诗”之艺术境界,数年苦练书法,潜心专攻行草。青松兄告诉我,洛夫不久要回湖南衡阳家乡举办书展。
  来了书法大家,当然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于是,浦学坤先生特邀了无锡书法名家刘铁平、张惟威,在穆桂英大酒店与他进行书艺交流。洛夫先生很高兴,当即在宣纸上泼墨挥毫,我在一旁抓拍,只见水墨灵动,诗书起舞,洒潇自如,酣畅淋漓,他写“荷花的升起/是一种欲望/也是一种禅”,他写“千年前的一滴泪/掉在一本线装书上/合拢书/仍可听到夹在某一章节中的/时间的暗泣”,他写“花落无声”“雪落无声”一幅幅诗或篇名都是他呕心沥血成功之作,一口气写了八九幅,分送在场无锡诗人留作纪念。他的夫人欣喜地对我说:“他到了无锡,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兴奋,平时,人家求他写字,可不容易。”他赠我一幅“月落无声”,还有一幅短诗:“让我静静地/蜷伏于/你那暖暖的灯火深处”。去年,我已把他赠的两幅诗书作品,编入我的《岁月回望》集子。
  洛夫先生在无锡收到许多诗人诗集,评价很高。他说:“无锡这么多诗人,很可以出一本选集,亮出无锡诗名片。”事情正是不谋而合,我告诉他,我们正在选编一本《无锡诗人十五家》的诗集,并请他为诗集题写书名,他笑着一口答应。回到台北后,就把题写的墨宝寄来了,连同我的诗集《月光下的扁舟》,他苍劲秀逸的题字,永远缠绵在深深的怀念和敬意的时空。

  “无锡之行了却我平生最大心愿”
  2004年12月8日、12月29日,2008年1月25日,我先后三次收到洛夫先生的信函及题书,还另寄两份贺年卡,及两份谈诗歌艺术报纸。他的信充满情意,一派谦虚大家风范,让我心中感到非常温馨与钦佩。他在无锡虽然时间很短,但内心情丝很长。其实,我们礼遇不周,好在诗人之交淡如水,“下酒物是浅浅的笑”,仅此而已。下面,我将他第一封来函抄录如下:

敦和先生:
  无锡匆匆一别快三个月了,数日小叙,你们温馨的情意,热度犹在,令人难忘。今天刚收到你寄来的照片,你说摄影技术平平,我倒有颇高的评价,我已一一收进了这次“江南之旅”的相簿。
  我这次无锡之行,得以了却我平生最大的心愿,在您、浦学坤、金山等先生的热情接待之下,我度过了几个出乎意外欢乐的金秋假日,别后我一直充满感激之情,但随后经历了扬州、衡阳(我的故乡)、长沙,以及台北等地忙碌的应酬,根本就没有清闲时间坐下来给朋友写信。
  这次倦游归来,欠了不少诗债,一时还找不到灵感,因此读到你寄来的诗稿,甚感惭愧。我很欣赏“瘦西湖躺在茉莉花香的怀里睡着了”的意象,也很喜欢这首《周庄》,在苏州时我和青松去过,可惜游客太多,破坏了清幽。
  现遵嘱寄来“无锡诗人十五家”之题字,祝这本诗选早日问世,并盼出版后寄我一本,分享你们的创作成果。
  岁暮天寒,请多多保重,也请向浦学坤、金山及其它几位接待过我的先生们问好致意!
                                                                              洛夫
                                                                            2004.12.8于台北

  如今,“诗魔”洛夫先生已驾鹤仙去,让爱诗者深感痛惜。然而,“我的中国诗心永远不移,我的中国语言永远不改,我的中国诗魂永远不变”,一颗中国诗人的心,永远活着。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