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无锡方物

【无锡国专精神漫谈之“品行为先”】培育第一等人才

时间:2018-03-30 17:03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日报       字号:[ ]

杨永立

  30年,对一所学校的存在而言是短暂的;1700多名学生,对动辄几万在校生的大学而言是渺小的。可若是在艰难的1920至1950年间坚持办学30年,那就是极其可贵的;1700多名学生,若是走出了王蘧常、唐兰、吴其昌、蒋天枢、钱仲联、魏建猷、马茂元、朱星元、冯其庸等中国近现代的一等人才,那便是伟大的!
  这所短暂却伟大的学校便是无锡国专!与晚其五六年的清华国学院堪称中国近代国学教育的“双壁”。1931年11月,国际联盟会教育科员来校参观后,曾赞叹称“中国固有文化仅赖此校一线维持。”无锡国专教师中有唐文治、钱基博、章太炎、梁漱溟、陈衍、陈柱、吕思勉、周谷城、饶宗颐等一大批中国近现代国学大师,他们师生同心,以继承中国文化,保存民族国粹为己任,如夜色星辰,迸发出熠熠星光,照亮了中国近现代的国学长空。
  就育人质量而言,无锡国专绝对是个奇迹,但绝非偶然。校长唐文治(字颖候,号蔚芝,晚号茹经,1865-1954)是我国著名教育家、理学家、国学大师,其早年历任清政府要职,认为“人才乃国之命根”,更在晚年表达出“欲造就领袖人才,分播吾国,作为模范”的理想,并提出自己的育人标准:“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正是在这种思想引导下,加之灿若星河,不可具表的师资,无锡国专创造了令后人高山仰止的成就。纵观国专学子,他们无不遵循敦品砺节、砥志励学的成长路径,依靠心性自觉成就不世之功,这在当前而言亦具现实意义。
  敦品砺节方成人。《无锡国学专修馆学规》述:“人之学问,犹墙屋也;礼仪道德犹基址也。”要求学生“平日读书,皆当体之于心,返之于身。”而国专学子亦是将“正心”作为人生要旨,在说、做、学、行的统一上下功夫。1931年11月,国专学子吴其昌与其弟吴世昌等一同绝食,请愿当局抗日救国,从北京至南京,哭谒中山陵;1942年8月,面对汪伪南京政府对上海交大的强行接管,王蘧常在辞去交大职务时作《节妇吟》以明其志。犹如唐文治校长所言:“人心正,而后有其真正之学问”。因此,成人之前必先正心,正心在敦品砺节。
  砥志励学方成才。抗日战争爆发后,无锡国专迁校广西,经历了长达八年的颠沛流离,而国专师生每到一处便积极组织复课,即使四周沦陷、烽火连天,早操后仍书声琅琅,晚上教室灯火荧荧,读书不辍。犹如学校“膳堂铭”上所书:“世界龙战,我具沦亡,明耻教战,每饭不忘。”国专学子立下救国之志,怀为民立命之心,虽风雨飘摇、拮据卒瘏,仍不废学业,最后终得往圣绝学,成就一等学问。
  心性自觉方成功。钱基博先生在讲述国专办学宗旨时曾言:“‘国学’所以牖启国性之自觉;而‘学生’必以表现自觉之生活。”并提出“由今之道,必先自觉人生之异于物竞,而后能居仁由义以相维与不蔽!”唐文治校长独创的“唐调”读书法和“性情教育之说”其目的也是为了涵养学生性情,启迪良知,使之油然蔼然不能已。也正是这心性的自觉,使国专学子终身好学乐学,并形成自得之学问,立儒家三不朽之“言”、之“功”,开拓自己的事业天地,为国家民族创下不世之功。
  培育第一等领袖人才!这是无锡国专半甲子孜孜不倦的追求,也应该是当代中国不懈努力的目标。民族的复兴必需文化复兴,文化的复兴必先人才复兴,而欲成就领袖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无锡国专这颗璀璨明星虽已不再闪耀天际,但其蕴含的育人路径和办学精神仍能为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好经验,注入正能量。

(作者系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