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无锡史事

【珍函“归根”】两封“三里河来信”“回家”了

时间:2018-03-28 15:07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南晚报/无锡日报       字号:[ ]

钱锺书故居获赠钱锺书亲笔信

两封“三里河来信”“回家”了

    钱锺书故居是享誉海内外的人文景点,但故居的原物展品不多。今年初,重新修缮后的故居开放,陈展提上日程。近日,无锡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陈瑞农向钱锺书故居捐赠了“钱锺书的两封信”原件。这两封信是1982年钱锺书写给陈瑞农的,陈瑞农珍藏至今。现故居修缮完成,他慷慨捐出,称“放到这里更有意义”。
  2002年10月1日,钱锺书故居正式对外开放,“钱锺书的两封信”是故居的重要展品,但那是复制件,原件一直在陈瑞农手中。1980年,身为无锡市博物馆业务人员的陈瑞农领命到当时的“无锡市查抄文物图书清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二清办”)工作。当时,陈瑞农身负两责:一是根据中央相关精神,负责将已清查户主的文物图书发还; 二是根据文物图书的价值,在发还后与户主沟通,做动员工作,说服户主将实物捐给国家。

 

   1981年夏,陈瑞农等人整理实物时发现了一套手书日记:毛边纸、大八开本,每本都精心装订,封面中央题“日记”二字,左下角写有“钱锺书”三字。日记用毛笔、钢笔书写,是钱锺书1935年考上公费留学前多年间的日记,其中包括他替父亲钱基博代笔,为钱穆《国家概论》作序的经过,他在清华大学奋力攻读的日子,他和杨绛相识、相知的过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书写工整娟秀,是研究钱锺书的第一手资料。经清理,日记共17册。大家猜测,这些日记很可能是从新街巷“钱绳武堂”老宅中查抄来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凭借《围城》,“钱锺书热”蔓延至海外。“钱锺书是名人,又是无锡人,有关他的资料都是珍贵的。”陈瑞农辗转多次拿到了钱锺书在北京三里河的住址,给他发了信,称发现了一套他的日记,为“文革”中被查抄之物,根据政策应发还本人,请他或委托亲属领取;陈瑞农又代表博物馆,建议钱先生将日记捐赠,留在家乡。1982年9月至10月,钱锺书先后给陈瑞农回了两封信。对于捐赠提议,钱锺书在第一封信中婉拒,在第二封信中简略说明缘故,称“1935年前的旧作只字无存,日记17册中必有合用者”。
  动荡年代,钱锺书一家从上海迁居北京,丢失了许多资料手稿,保存下来的手稿尤显珍贵。“我们十分体谅先生暂不接受捐献建议的原因。”陈瑞农将这两封信珍藏了三十多年。两封来信,虽都仅有一纸文字,但钱锺书通情达理、和蔼可亲的人格魅力跃于纸表。而今捐出,陈瑞农希望为故居、为“钱学”研究尽点力。

(晚报记者 张月/文、摄)

   钱锺书给陈瑞农的两封信写了什么?
  钱锺书写给陈瑞农的信是书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信笺上的,用毛笔书写。内容如下:

  陈瑞农同志:
      来函奉悉。《日记》拾伍册我还想要回来暂时自己保存,将来和其它著作稿件,一并处理。届时自当考虑到你的好建议。勿念。匆复。

                                                                           即致

       敬礼!

                                                                          钱锺书

                                                                           九月十八日

      退还书籍,如蒙开示目录,我可以据单把有些书直接捐赠,省去周折。又及。

  陈瑞农介绍,当时,动员和建议户主捐赠,是以本人自愿为前提的。因此,他在收到钱锺书的信函后,随即回复,并请他在合适时前来办理领取手续,并明确《日记》共17册,而非15册。时隔数十日,钱锺书又亲笔给陈瑞农写来了第二封信,称呼比第一封更亲近了:

  瑞农同志:
      得信甚感。已遵示通知上海舍姪汝虎办理领取事宜,倘蒙与以方便,尤所铭如何。去年以来,国内外出版家屡欲编印拙著《全集》,而一九三五年出国以前旧作,只字无存。贵处所得拾柒册拙稿,必有合用者,故拟领回细审,非有所吝也。种费清神,将来必不乏相见之缘,当面谢耳!

                                                                        即致
      敬礼!

                                                                          钱锺书

                                                                          十月八日

  钱汝虎如何完成了钱锺书交代的事?
  钱锺书给陈瑞农的信中提到了一个人——钱汝虎。昨天(3月7日),钱锺书的堂侄钱汝虎专程从上海赶到无锡,做客钱锺书故居抢救城史系列讲座“绳武堂前话梁溪”。钱汝虎今年69岁,生活在上海。因为姐姐钱静汝在无锡,他常回来,每次都会到钱锺书故居“钱绳武堂”的老家坐坐。对于三十多年前受伯父钱锺书的委托来无锡领取日记一事,他记忆犹新。“那时都是写信,我是收到钱锺书先生给我的信,知道这件事的。”钱汝虎说,日记属于个人私密性的东西,常人都有窥私心理。当年,他拿到日记后原本也想打开来看看。
  “我刚一打开就傻眼了。”钱汝虎重现了他看到日记的一幕:一摞日记用报纸包着,整个已霉烂腐蚀得比较严重了。还没完全打开包在外面的报纸,里面就往下掉渣了。日记是毛边纸质,边上的纸屑很多。看到此景,钱汝虎没敢完全打开就又赶紧包上了,甚至没能点一点日记的册数。他办理了领取手续,随即就近找了一家邮局,以挂号信寄给了钱锺书。在寄去日记的同时,钱汝虎还给钱锺书寄去了一封信,大意是告诉他千万不要随便打开这些日记,让他请内行小心打开,看能否修复。
  钱锺书收到日记后给钱汝虎回信表示感谢。“很遗憾,日记里究竟写了什么,我也没能知道”,钱汝虎透露,其实平日里,他跟钱锺书、杨绛夫妇交往不多。小时候他们一家在上海,跟钱锺书、杨绛一家曾住在一起,两家人结下了深厚的情意。钱静汝也多次提到,钱锺书、杨绛特别喜欢她的弟弟钱汝虎。但那时候钱汝虎还小,并不记事。上世纪八十年代,钱汝虎到无锡帮钱锺书领取日记,算是跟钱锺书有了直接联系。那个年代,钱锺书大热,钱汝虎看着小说《围城》“边看边笑”,深深感受到家族中这位“文化昆仑”的劲道笔力。

  故居继续向社会征集实物丰富馆藏
  “钱锺书的两封信”原件入藏钱锺书故居,在故居管理中心主任周立超看来,是文物“回家”。这两封信的原件是形成钱锺书相关专题馆藏的重要物件,将助力钱锺书故居成为“钱学”研究基地,同时也为中外游客参观游览钱锺书故居增加看点。目前,故居还在设计布展中,这两封信也将作为重要展品展出。
  陈瑞农此次捐赠又一次为社会作出示范。2012年起,钱锺书故居面向社会长期征集实物、文献资料。2015年,故居集齐钱锺书在解放前出版的《写在人生边上》《人鬼兽》《围城》《谈艺录》 这四本书的初版一印本,但依然缺乏有分量的原物原件展品。2016年3月,钱锺书的堂侄女钱静汝无偿捐赠了钱锺书夫妇手书批注藏书,从而填补了故居展品原物原件的空白,实现馆藏的“零突破”。
  这些年,陆续有热心人士向故居“献宝”,故居隔三差五就会接到咨询捐赠事宜的电话。市民龚闻韵前不久向故居捐赠了其父龚达章于1916年在江苏第三师范学校就读时,由钱基博等先生批注的四本《国文练习》。年届九旬的锡剧著名编剧钱惠荣拿出了珍藏多年的《钱基博等文章范作》。市民许三才送来了《钱子泉先生版本通义》(注:国学家钱基博,钱锺书父亲,字子泉)。周立超表示,故居会请专家对这些捐赠品进行研究,并适时展出,供大家参观。
  周立超介绍,钱锺书故居将继续面向社会征集实物、文献资料,兼顾征集钱锺书亲属(杨绛、钱瑗)等有关资料;钱绳武堂其他杰出人物以及住宅的资料;关注“钱学”研究以及钱氏家族研究的最新资料,期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断丰富故居馆藏,让钱锺书故居散发出更耀眼的文化光芒。

(晚报记者 张月/文、摄)

两封钱锺书亲笔信入藏故居

揭开17本珍贵日记物归原主的过程

  今年是中国当代鸿儒、“文化昆仑”钱锺书先生逝世20周年。7日,已完成大修并开始重新布展的钱锺书故居喜获重量级的文献——两封与故居有关的钱锺书亲笔书信,捐献者是锡城的文博专家陈瑞农。
  陈瑞农介绍,1980年,为落实中央政策,退还在动乱岁月中被“破四旧”非法查抄的文物图书,无锡组建了“查抄文物图书清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二清办”),办公地点就在离钱锺书故居不远的崇安寺三清殿内。彼时的“二清办”堆放着劫后余生的大批文物图书,工作人员除了将已查清户主的物品发还外,还会根据物品的历史艺术价值,在发还后与户主沟通,做好动员工作,说服户主将实物捐献给博物馆。
  1981年盛夏,正在整理实物的陈瑞农发现了一套共17册精心装订的手书日记——毛边纸、大八开本,封面中央题“日记”二字,左下款署“钱锺书”。日记以毛笔书写居多,少数用黑色钢笔书之。这些是钱锺书先生1935年考上公费留学前十余年的日记,其中包括他为父亲钱基博代笔为钱穆《国学概论》作序的经过,他在清华大学攻读的情景,他和杨绛相识、相知的过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书写工整娟秀,是研究钱锺书重要的第一手资料。这批日记估计是在“破四旧”中被红卫兵从新街巷“钱绳武堂”老宅中查抄出来的,所幸未被付之一炬。
  陈瑞农辗转打听到了钱锺书在北京的住址,立即修书一封,大意为:发现了一套他的日记,根据政策应发还本人,请他在方便时前来领取或委托亲属办理;同时,建议钱先生能否捐献这些日记,将其留在家乡。
  十天后,钱先生复函到锡。信是用毛笔书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信笺上的。接到回信后,陈瑞农即去信回复,请他在合适时前来办理领取手续,并明确《日记》17册,而非15册。时隔十余日,锺书先生又亲笔给陈瑞农写了第二封信。前后两封信均以毛笔书写,书体厚重遒劲。前后称谓有所变化,对于捐赠建议,锺书先生在第一封信中婉言相拒,在第二封信中又简略说明了缘由,称暂不捐献“非有所吝也”,而是1935年前的旧作只字无存,17册日记中必有合用者。
  两封来信,虽都是一纸文字,但钱锺书先生睿智、平易、和蔼的人格魅力跃于纸表。30多年来,陈瑞农精心保存着两封信。得知有着百余年历史的钱锺书故居大修后要重新布展,陈瑞农捐出珍藏,以丰富故居的展品,同时为“钱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卢易 摄影报道)

·钱锺书九月十八日来信内容:
 陈瑞农同志:
  来函奉悉。《日记》拾伍册我还想要回来暂时自己保存,将来和其它著作稿件,一并处理。届时自当考虑到你的好建议。勿念。匆复。
                                                                     即致

          敬礼!
                                                                           锺书

                                                                           九月十八日
    退还书籍,如蒙开示目录,我可以据单把有些书直接捐赠,省去周折。又及。

·钱锺书十月八日来信内容:
 瑞农同志:
  得信甚感。已遵示通知上海舍侄汝虎办理领取事宜,倘蒙与以方便,尤所铭如何。去年以来,国内外出版家屡欲编印拙著《全集》,而一九三五年出国以前旧作,只字无存。贵处所得拾柒册拙稿,必有合用者,故拟领回细审,非有所吝也。种费清神,将来必不乏相见之缘,当面谢耳!
                                                                       即致

        敬礼!

                                                                           锺书 

                                                                           十月八日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