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无锡方物

【文化保护】“问候”无锡水文化遗产

时间:2018-03-28 16:58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南晚报       字号:[ ]

 无锡现存的古桥、古井、水文站是否安好?无锡市考古所“领命”调查,在世界水日来临之际,结果出来了

“问候”无锡水文化遗产

  无锡北倚长江,南濒太湖,运河穿城而过,在这座亲水的城里,河道、桥梁、石井、堤坝、水库……无不见证着世代先民与水相伴的生活。我们的祖先充满智慧,他们勇斗水患,利用水、治理水,让无锡因水而兴,充满温情与水。在3月22日世界水日到来之际,记者从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以下简称无锡市考古所)获悉,考古队员在水利部门的配合下历时近一年,于近日完成了一份沉甸甸的无锡水文化遗产调查成果。

  【家底】无锡有近300处水文化遗产点
  2016年,江苏省水利厅与省文物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省水文化遗产调查的指示,对涵盖工程建筑、文献资料、非遗三大类的水文化遗产进行摸底,在全国也是首次。无锡市考古所承担了无锡境内(含江阴、宜兴)工程建筑类水文化遗产的调查,调查对象的年代,下限为改革开放之前,没有上限。无锡市水利局、市文广新局联合发文成立无锡市水文化遗产调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调查于去年夏天开始,根据水利和文物部门提供的信息,各区县水文化遗产点初步统计有近300处,主要是桥梁、古井,以及水库、石坝、水文站等。
  水文化遗产调查不同于文物调查,主要探寻先民如何治水、管水、用水。考古队员从江阴沿江水系、宜兴宜溧山地水域体系、城市运河水系、太湖泄洪通道等“水路”展开大调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确认的桥和井,我们都跑到了。”全程参与此次调查的无锡市考古所工作人员邵栋介绍,历时近一年,他们跑遍了无锡、江阴、宜兴的荒郊野外,古桥、古井大多散落在那里。
  据了解,无锡地区近300处水文化遗产点,有百余处在宜兴,当地的桥梁修缮很是到位。在江阴,考古队员发现了一座民国时期的水文站,名为“浚浦局(开浚黄浦河道局,民国成立)自动测潮站”。在考古队员的印象里,这种水文站多出现在长江大的干流上,省内较少看到,之所以江阴会有,足见江阴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

 

 

  【“名片”】清名桥及其周边保存最好
  无锡最早的水文化遗产是什么?“应是人工运河伯渎港,相传开凿于商周时期。”无锡保存最好的水文化遗产是什么?“清名桥。”邵栋的回答不假思索。
  清名桥及沿河建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清名桥所在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则是大运河入列世界文化遗产后,无锡目前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点。清名桥位于南门外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原名清宁桥,始建于16世纪明万历年间,道光年间改名“清名桥”。后几经损毁重建,上世纪五十年代,因拓宽南长街,将西堍台阶内缩,改建为南北分堍台阶。清名桥为单孔石拱桥,桥体用花岗岩石构筑,桥栏由块石镶嵌组成,用榫卯而不用灰浆连接,很特别。
  清名桥之所以被认定为无锡保存最好的水文化遗产,除了桥原有的构件基本都在,修旧如旧,几乎是原貌外,邵栋强调,更重要的是桥周边的环境景观变化不大,在历届政府部门的努力下,将其整体保存下来了。历史上,康熙、乾隆多次经过清名桥南巡;阿炳常在桥堍演奏二胡。1986年,《无锡旅情》《清名桥》两首歌更是令清名桥名声在外。清名桥是无锡古运河上最具特色环境的桥梁,“水弄堂”里听橹声咿呀,看市肆街坊,这条活生生的江南风俗民情长廊,是一张最无锡的城市名片。

  【发现】治水过程充满智慧
  调查中,考古队员也有新发现,他们在宜兴市皇新村发现了一块明代的“修浚王甫圩碑”。这块石碑镶嵌在村上土地庙的墙里得以保存至今,石碑上的字迹清晰可见,碑文记录下当地先民与水患作斗争,将水患改造成良田的历史,也记录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
  在宜兴市湖滏镇境内,考古队员还见到了一处水库古涵洞。上世纪五十年代,为蓄水防洪,当地百姓在此修建水库。后因其喀斯特地貌艰险复杂、技术物质陋乏而被迫停建,留下水库输水涵洞遗址。为根治水患,解缺水之困,2009年冬,宜兴市委,市政府集全市之力,聚水利英才,克岩溶难关,用千日之时,圆百万陶都人民半个多世纪的梦想,终建成岩溶防渗处理技术难度全国最大的水库——油车水库。这些都是治水的见证,充满了智慧。
  考古队员在惠山区、锡山区和宜兴还发现了一些呈十字型、Y型、L型等形状独特的桥梁,足见无锡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即使河道纵横交错,总能想法子架桥过去。惠山区前洲街道杨家圩村唐巷有座建于1972年的十字型拱桥,俗称“四脚桥”,由无锡县交通局设计,前洲建筑公司建造。杨家圩村紧靠大运河锡澄运河段,因排涝分流和历史自然形成了众多小河道,为方便村民通行、农田劳作、拖拉机收割运输等,修建了“四脚桥”。在考古队员看来,这座桥是无锡历史上不可复制的历史遗迹,保存完好十分难得。197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电影《儿子、孙子和种子》还将前洲这座“四脚桥”作为主取景点前来拍摄。

 

  【遗憾】见证历史的古井不多了
  此次调查中也有遗憾——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古井保存状态并不尽如人意。水井上端露出地面部分的井圈是水井的标志性遗物,在调查中考古队员发现,井圈破坏得较为严重,大量的井圈散落在民间,而至于井圈下面的古井就更难找到了。邵栋他们向村民们打听,通常会得到“谁谁家里有个井圈”之类的答复,但具体去找,要么找不到了,要么早被破坏作为他用了。
  人类社会越来越认识到水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无锡市考古所所长刘宝山博士参加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后,感触很深。他介绍说,不久前,良渚古城遗址被确定为正式申报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而良渚古城遗址的最大价值就是发现了世界最早的水利工程,距今5000年前,堪称环太湖流域的最大发现。“这说明5000年来,人与水患作斗争、利用水的智慧从来没有中断过。”刘宝山感叹,就拿无锡来说,我们至今也是在享用祖先发明创造的各种水利设施而不断造福着子孙后代。水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源,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水是我们生活中最为普通的日常用品,但历史告诉我们,一定要恭敬待水,因为你不敬水,水就会给你以“颜色”看。

  (晚报记者 张月)
(无锡市考古所供图)

  【名词解释】什么是“水文化遗产”?
  从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三重水利大坝,到2000多年前的都江堰,中国古代宏大的水利工程堪称世界之最,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2000年,都江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此后,杭州西湖、哈尼梯田、京杭大运河,中国跟水有关的这些遗产相继申遗成功。中国城乡发展日新月异,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世界瞩目。去年12月,以人类水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水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进程的见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学界将“水文化遗产”定义为历史时期人类对水的利用、认知所留下的文化遗存。水文化遗产以工程,文物,知识技术体系,水的宗教、文化活动等性态而存在。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