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无锡方物

宜兴“下湾遗址”惊现史前居住遗址

时间:2017-12-28 14:59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南晚报       字号:[ ]

“挖土”8个月,宜兴“下湾遗址”惊现史前居住遗址

“孝文化”起源或提前至5000年前

  28日,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以下简称无锡考古所)所长刘宝山博士陪同国家文物局指派的文物专家驱车前往宜兴。远道而来的专家们有些迫不及待,下湾遗址的考古发掘始终牵动着大家的心。因为小到一件陶罐大到一处房址,都有可能改写历史,或为太湖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点增添力证。

  【起因医院建设工地发现文物
  2016年10月2日,刘宝山的国庆长假被一个急匆匆的电话打断了。打来电话的是无锡市文广新局的工作人员,对方告诉他,在宜兴市人民医院新址施工现场发现了文物。
  挂了电话,刘宝山心里咯噔了一下。他知道,早在2002年,为配合当地一个小型水利工程,南京博物院曾对下湾遗址进行过抢救性发掘(那时无锡市还没有成立考古所),当时就发现遗址上叠加有崧泽和春秋战国两个时代的文化。根据前期发掘刘宝山预感,下湾遗址或将是一处内涵丰富的“国家宝藏”。
  刘宝山跟同事们不敢耽搁,大家立即停止休假归队,并随即联系了宜兴市文管办实地踏查。在医院建设区北部施工点,考古队员们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物,根据这一线索,他们又对医院建设范围扩大调查,初步查明是一处崧泽文化中晚期遗存。考古队员向当地说明了遗址的重要性和抢救文物的迫切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施工被统一“喊停”。
  2016年10月9日,无锡考古所派员先期进驻宜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 相关法律法规,正式开展考古调查、勘探。
  宜兴下湾遗址位于宜兴市环科园潢潼花园南部,考古队员们发现,这一地块存在三处古文化遗存,由西向东依次为A区(面积约3700平方米)、B 区(面积约6500平方米)、C区(面积约3000平方米)。

  【发掘清出数百座墓葬与三处居住遗址
  从5月到12月,南京、无锡两地考古队员风吹日晒连续“挖土”8个月,随着各式瓶瓶罐罐,铜镜、铜钱、银簪、玉璜、玉环等大量随葬品的出土,遗址被一点点“解码”。
  下湾遗址所在地的原始地貌为丘陵山地,当地俗称青龙山。青龙山下究竟埋藏了多少故事?A区东枕青龙山,北、西、南面与平地相接,为东高西低,依山而居的缓坡遗址。南京考古队员在遗址内发现了崧泽文化和骆驼墩文化遗存,还有湖熟文化的遗物,清理出了井和房址,为研究太湖流域的史前文明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无锡考古队负责的B区和C区,加起来近1万平方米,清理出房址3座、墓葬290座(B区280座、C区10座),随葬器物千余件,有陶器、石器、玉器、金属器和瓷器。此外,还发现了有可能是江南地区最早的疑似“砖”的雏形,太湖流域的烧砖史或将被提前。

  【意义对研究“孝文化”起源意义重大
  省里、国家的专家到宜兴下湾遗址实地察看表示,此次发掘对环太湖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相关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在刘宝山看来,下湾遗址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崧泽文化晚期,规格仅次于张家港东山村被称之为“崧泽王”高等级贵族墓葬的墓群。
  下湾遗址墓群分布在山顶,这种特殊的聚落布局和埋葬习俗是长江下游地区崧泽文化时期的首次发现,开启了“择山而葬”的先河。而这数百座墓葬中,随葬器物少的四五件,多的30多件,其中有10座墓随葬有玉器。尤其是长20厘米的大型玉钺(古代象征权力的瑞器)的出土,继东山村遗址发现后,为人们重新审视环太湖流域崧泽文化的社会发展力水平提供了重要实物。刘宝山分析,这说明当时的社会已开始出现等级分化,处于文明转型期,已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对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孝文化”意义重大。
  刘宝山进一步分析,中西方“孝文化”均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逐步出现的,而最原始、最淳朴的“孝”意识起源于血缘家庭,表现在人死了以后,开始以家庭为单位埋葬在一起,这是最初的“孝”。而关于家族式的土墩墓,原先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甲骨文中有“孝”字,有关“孝”文化的研究认为最早起源于尧舜时期。历史、民俗学者对于“孝文化”的研究也始终停留在这一阶段。而下湾遗址家族土墩墓的发现,有望将“孝文化”的起源提前至5000年前,比之前文字记载的时间提前了1000年。

 (晚报记者 张月)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