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孝子祠与无锡孝文化传统
时间:2017-08-21 16:41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南晚报 字号:[ 大 中 小 ]
盛诗澜
位于无锡市锡惠公园内惠山古寺旁的华孝子祠,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惠山镇祠堂十大核心祠堂之首。无锡华氏家族以“孝”传世,孝文化是华氏家族文化中的首要内容,并成为其鲜明的特色。鉴于华氏素来为锡邑著姓之首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华氏的家族文化特色,早已经成为无锡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即拟从华孝子祠的历代兴废中,窥探无锡当地的孝文化传统。
无锡华氏以历史上著名的孝子——晋人华宝为祖先,尊称其为孝祖,从根本上确定了家族文化中“孝”的基调。史籍所载华孝子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华家后人所立私祠,一种是邑人所立公祠,不可不辨。
元以前所建华孝子祠,可考者多是公祠
华孝子祠最早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据称在唐会昌元年(841)、北宋淳化二年(991)、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曾三次重建华孝子祠,该祠位于惠山寺右二泉亭之上的华宅故址——华陂,内塑华宝像,童髻长须,有唐相魏徵作像赞。这些建于华宝故址的都是公祠,宋时成为专门祭祀湛挺、李绅、陆羽的“三贤祠”,元时或一度增华宝之位,称“四贤祠”。
元代进士高明在《华孝子故址记》中称:“惠山寺之西偏,当泉水之上,有三贤祠,按志书,今祠址华孝子所居宅也。初祠久废,吴人王彬始复创建。既成,则以三贤事刻诸石,且曰:初实孝子故居。”这段话此后多被引用,但并不完全符合史实。明成化庚子(1480),华家十三世孙华守方更正说:“当第二泉上吾远祖华孝子故址上有三贤祠,祀湛茂之、陆羽、李绅也。泉之东偏别祠,以祀吾祖。其薛、刘二孝子,先与吾祖同传,祠无预焉。今记中误谓薛、齐同吾祖为三贤,偶失详考耳。”可见专祀华、薛、刘三位之祠其实并不存在。
明景泰六年(1455),无锡知县颜肃曾组织修葺过一次孝子祠,作《题华孝子碑后》记其事。此祠虽由华氏子孙出赀,但亦当算是公祠,可能建于华宅故址上。
明成化年间,华氏十三世孙华守正在常州府事孙仁的提议下,组织族人重修孝子祠,并于成化乙巳(1485)八月竣工。孙仁撰《重修华孝子祠记》(有明代碑刻拓片传世)明确指出,祠址在惠山寺之东的华孝子所居故址,则应为颜肃修祠故址,为公祠,并非二泉下游五十步的孝子私祠。
吴人王彬所建华孝子祠,则是另一座由里人捐赀所建的华孝子公祠。华渚《华氏三祠事述》称:“元至元间,邑人王彬复倡建祠于故址,爰特祀我孝祖。”华家传世有元代郑元祐所作《华孝子祠记》墨迹册页,所记正是王彬倡建华孝子祠事,为第一手资料,可纠史谬,不但证明了高明所谓三贤祠之说不合史实,而且纠正了华渚所犯的两个错误:一是王彬乃吴人,非邑人;二是王彬复倡所建之地并非真正的孝子故址。孝子故居实际上在惠山寺右,“三贤祠”在宋代曾由惠山寺僧代为管理,王彬误以为惠山寺是孝子故居,遂“建祠于庑下”。王彬距孝子已有千年,故有此误会。
华孝子私祠屡废屡修,体现家族文化传承意义
不论是官方组织修葺,还是民间捐资兴建,公祠所代表的都是社会外界对于孝子精神的肯定和尊崇,而华家子孙所建私祠,则体现家族内部对于孝子精神的世代传承。从华氏宗谱来看,自元代谱成以来,华家后代能够始终坚持将修葺孝子祠视为一种义不容辞的家族责任,期望通过建祠祭祀,使祖先至孝的美德发扬光大,不被后代遗忘。华孝子祠的屡修不废,代表了家族精神的传承不衰,从这一意义上说,无锡华氏家族能够逾千年而始终兴盛也就不足为奇了。
元代时,华家曾有过两次比较著名的修葺私祠行为,但文献记载语焉不详。可以确定的是修祠人和修祠时间:先是至治年间(1321-1323),华原泉以下第十世孙华王季(拼字)曾在旧祠基础上扩建重新,由吴兴赵魏公孟頫为题其额,可惜这个孝子祠在至正丁酉(1357)的兵革中被废;之后由华王季的幼子华晞颜于六年后至正癸卯(1363)重建,请江浙行省左丞相周伯琦篆署,翰林编修唐肃记之。
关于这两个祠堂的地点,说法比较多。华渚在《华氏三祖祠事述》一文中认为华王季所建新祠在惠山王彬修祠故址,唐肃在《南齐华孝子祠记》 中提到华晞颜所云,称其父是在隆亭建的祠。唐肃这篇记写于甲辰(1364),这话由华晞颜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亲口告诉他,当时人记当时事,且涉及当事人,可足征信。因此,华王季所修华孝子祠在隆亭私祠旧址,不在惠山。
华晞颜的修祠地点推测在惠山东偏,为新址。唐肃认为华晞颜的修祠处在惠山三贤祠(称三贤,实指华宝、薛天生、刘怀胤三孝)旧址,十三世华守方纠其谬:“当第二泉上吾远祖华孝子故址上有三贤祠,祀湛茂之、陆羽、李绅也。泉之东偏别祠,以祀吾祖。”惠连《重建华孝子祠堂事述》将建祠的经过描述得比较详尽,说明此祠确系经族众相地之后在新址重建,而非在三贤祠旧址重建。该祠建成之后,由周伯琦篆额“齐华孝子之祠”,而这应该就是自明代起传承至今的“华孝子祠”之前身。
今存华孝子祠前身考证
明弘治癸亥(1503),华氏家族十三世孙华守吉倡议对位于惠山东偏的这一旧祠进行大新,因事未举而殁,由其子燠、煇、爟、勳于弘治甲子(1504)七月完成修葺。此次修祠为孝子祠修葺史上一次著名的大工程,状元、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王华为作祠记,状元、礼部尚书吴宽为作祝文。祠堂建成之后,阅月又建成志楼,礼部主事杨循吉为作《成志楼记》。除此以外,又建有供祭祖时燕坐休息之用的永锡堂;增承泽池、溯源桥、遗荫树等景致,与成志楼一起,构成著名的孝子祠四景,明邵宝有《孝子祠四咏》手书墨迹,传承至今,现藏于无锡博物院。无锡知县徐海于正德元年(1506)作《重修华孝子祠记》,赞誉此次修成的华孝子祠规模宏大,为历史之最。
关于这次重修,有一个已形成共识的错误需要特别指出纠正。在此前的研究资料中,一般认为弘治修孝子祠是以成化年间华守成所修孝子祠为基础而修建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华守成应官方要求所修之祠,建在华宝故居旧址,即惠山寺右、二泉上游,为公祠。常州府事孙仁在记中说得明白:“此祠既立,近而吾常五邑之民,远而邻郡遐邦之地,咸知有义而不知有身,知有父而不知有妻子,人人励行。”而华守吉所倡修之祠则在二泉下游、惠山东偏的新址,今存华孝子祠中的众多景点都始建于此次大修,且留有遗迹。两者祠址不一,用处不同,此其一。
其二,华守成(1416—1494)与华守吉(1437—1503)为同辈堂兄弟,关系亲密;华守正修公祠与族人“协谋同力”,那年华守吉已年近五十,恐怕也参与其中。则至华守吉去世之前,此新祠才只修了十余年,与旧祠“岁久且坏”的说法不相吻合。华守吉在前次修祠十余年后,竟会再次兴起重修的强烈愿望,并敦促儿子务必成其志,这显然也不合情理。倒是南京吏部尚书林瀚所称,元季华晞颜所建之祠“再传至守吉,有志于此,未就而卒,遗命诸子……”,这一传承说法无疑更接近事实。
其三,根据常州府事孙仁碑记中对建筑格局的描述,华守正成化间所修祠堂与留存至今的华守吉修孝子祠地基不符。华氏裔孙华仲厚先生在2004年重修孝子祠时提到,“祠堂地基的东西向深、南北向狭,怎么能建五间的大厅呢”,这一疑问让华氏后裔百思不得其解。由于笃信宗谱记载中弘治祠与成化祠为同一祠,华仲厚先生最后猜测:“原有厅堂背北朝南,建于西至东的轴线上,现在之鼋池与承泽池可能均在五间大厅之下,上述之厅前之亭池,要靠近南墙。”这样的猜测当然仍是非常勉强的。但既然经考证,华守正、华守吉所修根本就不是同一个祠堂,则一切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
明弘治甲子(1504)之后,华孝子祠虽屡圮屡新,但祠址稳定,建筑群格局保存完整,经明清二季数度扩建重修,众多遗址均存留至今。明嘉靖癸亥(1563),十六世孙华察率兄子承业等,对孝子祠复加修葺,华察作《孝子祠配享记》记其事。清雍正年间,成志楼圮,重建。清乾隆十二年(1747),重建门头,建四面碑坊。乾隆二十七年(1762)落架翻修享堂,仍保持明代风格。后道光丁亥(1827)、同治三年(1864)、光绪甲申(1884)又有数次修祠举动。1936年,华绎之尝购祠北地建华氏新祠,并复成志楼。2004-2005年,华绎之子华仲厚、华叔和、华季平捐资100余万元,于弘治祠旧址重建已坍圮之永锡堂和成志楼,新建碑廊及祠丁房,修复尚存之享堂、鼋池、承泽池、溯源桥、四面坊及祠门。重修后的华孝子祠于2006年对外开放。
华孝子祠的灵魂,存在于华氏家族文化及传统美德之中。传承至今的华孝子祠,其意义远不止于华氏家族本身的文化传承。从华孝子祠的历代兴废可以清楚看出,华氏家族文化早已成为锡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焕然一新的华孝子享堂龛顶,悬有集元赵孟頫楷书“孝为行首”额。“孝”,是无锡华氏家族文化之精髓,亦是无锡地方文化中璀璨的瑰宝。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