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成书在吴地,问世在无锡
时间:2017-07-24 09:34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
陈振康 文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作者为春秋时的孙武。它成书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一共十三篇,共有六千字左右,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被誉为“兵学圣典”。它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孙武世家
孙武(约公元前535年—公元前480年)字长卿,出生在齐国,是我国春秋晚期伟大的军事思想家和战略家,是我国古代军事科学理论的奠基人。
孙武七世祖是陈国公子完。周惠王五年(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公子完奔往到齐国,齐桓公要任命他为卿,但陈完推辞了,担任了“工正”之职,主管齐国的手工业生产。陈完奔齐后改陈氏为田氏,故称田完。陈完在齐国积极活动,至(四世孙)孙武的曾祖父田桓子(字无宇)时,已官为“上大夫”(《左传·昭公二年》)。田桓子因功得到齐景公加封给他高唐(今山东高唐县东)之邑,“陈氏始大”(《左传·昭公十年》)。田氏遂成为齐国大家。
孙武祖父田书(字子占)为田桓子次子,因在齐景公时伐莒(ju,今山东省莒县)有功,受封乐安(在今山东惠民县)为采邑,赐姓孙氏,举家徙居乐安,从此与田氏分离,另立家族。
孙武的父亲孙凭在齐国正式任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吏。
孙武出身于贵族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其祖上,他的曾祖陈无宇、祖父孙书都是能征惯战的将军,他又从先辈那里学到了许多军事斗争知识。这些都夯实了他的军事科学的扎实基础。
《孙子兵法》的面世
春秋晚期,周天子已控制不了众多的诸侯国了,各诸侯国纷纷内乱,这是一场封建领主贵族间为土地、赋税、人民、财富的再分配而进行的角斗。齐国也不例外。公元前532年,齐国高、国、陈、鲍四大诸侯族大乱,齐国政局长期动荡。作为陈氏一支的孙氏,也卷入这无休止的斗争漩涡。
孙武从小就面对如此的乱局,十分厌倦和反感,他不愿再留在齐国,做卿大夫之间倾轧斗争的殉葬品。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晋伐楚,国势渐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周敬王三年(前517年)左右,当孙武正值18 岁的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纷乱的齐国,投奔吴国。
据宋谈钥《嘉泰吴兴志》记载,在乌程县(浙江吴兴县南)伍林村有伍子胥宅,“昔子胥逃难筑室于此,旧基尚存”(卷十八《事物杂志》)。据冯梦龙编《东周列国志》记,孙武初来吴国,“隐于罗浮山之东”。冯梦龙系明末长洲(今江苏吴县)人。熟悉江南的地理环境、世俗民情。“隐于罗浮山之东”,当是据可靠的民间资料而写。“罗浮山在(长兴)县东二十五里”(《嘉泰吴兴志》卷四《山》)。宋吴兴郡长兴县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北,可见孙武在吴隐居之地与伍子胥至吴暂住之宅很相近。
孙武到了吴地的罗浮山之东(今浙江吴兴县西北),隐居,潜心钻研兵法,待机施展抱负。不久,在吴都(今江苏省无锡)郊外,他结识了从楚国投奔吴国而来的伍员(即伍子胥)。伍员的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在楚国因受谗被害。伍员来到吴国,立志兴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此时,伍子胥已和吴国公子光联系上了,正共谋夺政大事。
孙武和伍员相识,十分投机,成了亲密的知友。他们在等待时局的变化。
周敬王五年(公元前515年),吴公子光发动政变,用勇士专诸刺杀了当政的吴王僚,自立为王,即吴王阖闾。阖闾为振兴吴国,与楚抗争,“始任贤使能,施恩行惠,以仁义闻于诸侯”(《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重用伍员等贤臣。阖闾三年(公元前512年),伍员深知孙武的军事才能,即向吴王推荐孙武,“七荐孙子”,七次向吴王阖闾推荐孙武(《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孙武向阖闾献上兵法十三篇,吴王看后十分赏识,“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其意大悦”(《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王阖闾要孙武为他试验其兵法,孙武欣然答应。这件事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和《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都有翔实的记述。《孙子兵法》就此面世。
这之后,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国西面击破强楚,攻入楚国首都“郢”,北面威震齐国、晋国,扬名于诸侯,孙子在其中出了大力。孙武为世人所惊叹,名扬天下。
《孙子兵法》面世在无锡阖闾城
《孙子兵法》 是孙武将此书献给吴王阖闾而面世的。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载,此事件是发生在阖闾三年(公元前512年),当时阖闾的都城在无锡的阖闾城。
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载,阖闾为王之后,知人善任,重用贤才。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向伍子胥请教治理国家的方略。伍子胥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安邦大计,指出,一定得先筑起内城外城,设置防守的器具,充实粮仓米仓,整治好军用仓库。阖闾说:“好!我就把城市设计的事委托给您了。”伍子胥于是就派人观察地形、探测水文,仿照上天、效法大地,建造大城,城墙周长四十七里。大城陆地上的城门有八个,用来象征天空中八个方向来的风;水路上的城门有八个,用来模仿大地边缘八个方向的通道。又建筑小城,周长十里。小城陆地上的城门只有三个,不开启东面的城门,是想以此来堵塞越国的睿气。阖闾想向西攻破楚国,楚国位于西北,所以设立了阊门来和自然界的元气互相贯通,后来又把阊门命名为破楚门。阖闾想向东吞并越国,越国在东南方,所以他设立了蛇门来镇服这与自己相匹敌的国家。越国在南方偏东,它的位置对应蛇,所以南大门上雕有木蛇,蛇身方向朝北,蛇头向着城内,表示越国归附于吴国。
伍子胥所筑的城,历史上叫“阖闾城”。据元代王仁辅著的《无锡县志》记载:“阖闾城,在州西富安乡,相去四十五里”。富安乡即现在的无锡胡埭。2008年,考古专家们对阖闾城遗址进行了全面、科学的发掘研究。据考古调查和钻探,发现并确认了阖闾大城,发现大城内有两小城——东城和西城,西城又分为南城和北城,发现东城和西城有部分保存完好的春秋时期城墙。阖闾城遗址有郭有城,有完整的宫殿群,为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的都城。2009年,无锡阖闾城遗址被评为“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因此,孙武是在无锡阖闾城将《孙子兵法》献给吴王阖闾的。《孙子兵法》面世在无锡阖闾城。
《孙子兵法》的基因是齐文化
《孙子兵法》的时代背景是我国的春秋时期。在春秋242年时间中,大国争霸,诸侯兼并,战争频繁,先后发生战争483次。春秋时期的政治思想领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此时,出现了诸子百家的军事思想的论述,且问世了好些著名的军事著作,如《军志》《司马兵法》等(春秋时期大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中,曾引用了《军志》的内容)。《孙子兵法》则是在前辈军事理论的影响下,对春秋时期战争经验的实践概括和总结。
齐国是一个传统军事文化发达的国家,军事家辈出,有“兵法之国”之称。齐国是姜太公和管仲的故乡。姜太公在武王伐纣的战争中建立奇功,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姜太公所撰的“《谋》八十一篇”和“《兵》八十五篇”。关于太公在用兵时出奇谋的故事和据说出于他之手的兵法著作,在齐国流传甚广。管仲也是一位深于谋略的军事家、政治家。在他的统帅指挥下,齐国曾“一战帅服三十一国”、“南征伐楚……荆州诸侯莫敢不来服。”(《国语·齐语》)。在孙武当时,关于管仲用兵的故事及记述其军事思想的著作也广为流传。这些都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形成环境因素。
孙武出身在一个军事世家,孙武的曾祖父、祖父,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并有本宗族的私属军队。孙武的祖父孙书也是一位军事家,《左传·昭公十九年》记载孙书指挥的一次伐莒战斗,在他的谋略指挥下,齐国取得了胜利,因之还获得“乐安”一块封地。
家庭的熏陶,环境的影响,齐文化的基因,天智的聪慧,个人的兴趣爱好,学习的努力,终使孙武写出了《孙子兵法》的不朽著作,而成为世界一流的军事谋略家、思想家。
《孙子兵法》成书在吴地
《孙子兵法·十一、九地篇》曰:“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把军队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就会像专诸、曹刿那样的勇敢了。)这里提到了一个重要人物:吴国的“专诸”。专诸是公子光发动政变而刺杀王僚的勇士,这也就告诉了我们《孙子兵法》成书时间的重要信息:《孙子兵法》成书是在专诸刺王僚之后,也就是在公元前515年之后。而《孙子兵法》献给吴王阖闾是在公元前512年,因此《孙子兵法》的成书时间当在公元前515年到公元前512年之间。而孙武大约在前517年左右(孙武正值18 岁)到吴国的,因此《孙子兵法》成书在吴地。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