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无锡老影院的那些事
时间:2017-05-26 14:41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南晚报 字号:[ 大 中 小 ]
陈继成 文
前些日,有一条消息很吸引“老无锡”的眼球:锡城本土老字号的电影院——和平电影院将启动70周年300天倒计时,这不禁使笔者联想起锡城老电影院的布局和趣事,现一一道来,以飨读者。
【1】
无锡电影院的鼎盛时代,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那时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远没有现在这样丰富多彩,到电影院看电影,成为众多市民的美好选择,只要有新片上映,老、中、青、少都喜欢扎堆往电影院跑。那时候,一家电影院一天放映四五场电影是常事,有时甚至放映六七场。在那30多年中,无锡电影院的数量非常之多,而在布局上,又以市区,特别是市中心居多。
当时,以中山路、人民路为“轴心”,解放环路以内的电影院(影剧院)有:和平电影院(解放前称“皇后大戏院”,“文革”十年称“红旗电影院”,地址在书院弄)、大众剧院(解放初称“中国大戏院”,地址在人民中路,原大门在游泗弄口)、吟春电影院(原称“吟春书场”、“春雷电影院”,地址在中山路,现为无锡大世界影城)、无锡市人民大会堂(在复兴路,上世纪90年代拆除,后在太湖广场新建了无锡市人民大会堂)、人民电影院(解放前称“无锡大剧院”,地址在公花园内)、橫云新闻电影院(原称“橫云书场”,地址在崇安寺)、崇安会场(地址在县前街原崇安区政府内)、三皇街工人俱乐部(地址在毛桃巷)。
而解放环路以外市区范围内的电影院(影剧院)有:无锡大戏院(地址在五爱广场)、红星剧场(地址在圆通路太平巷)、群众电影院(地址在南长街)、解放电影院(地址在吴桥堍)、延安电影院(地址在惠农桥堍)、江南电影院(地址在中桥)、蓓蕾电影院(地址在槐古支路)、军分区礼堂(地址在通德桥沿河)、无锡市工人文化宫剧场(地址在原工人文化宫内,现已拆除)、北塘区大会堂(地址在小三里桥)、西新工人俱乐部(地址在五里新村)、驻锡某部礼堂(地址在惠山附近)。此外,还有河埒口的郊区大会堂(即后来位于青祁路的新世界影城)和广瑞路的无锡县人民大会堂。这样算下来,那时无锡城区的电影院(影剧院)有22家之多,真是繁华热闹,相信许多“老无锡”都光顾过。那时候,青年男女约会都选择电影院,电影院成就了无数的美满姻缘。
【2】
无锡那时的电影院(影剧院)除放映电影外,还兼有戏剧演出的功能,无锡的一些剧团基本上都固定在一家电影院(影剧院)演出,例如:无锡市锡剧院在无锡市人民大会堂(复兴路老大会堂),无锡市越剧团在大众剧院,无锡市沪剧团在红星剧场,无锡市歌舞团在无锡大戏院,无锡市滑稽剧团在延安影剧院,无锡市评弹团在吟春书场。
在解放后的30年里,对于看电影,还有一些值得回味的事。那个时候,一场电影的票价,新片为2角钱,复映片为1角5分钱,而看一场新闻电影只需5分钱,这在计划经济年代一直没有变动。遇到“五一”“十一”“元旦”“春节”等节日,不少工厂工会就会统一到电影院买票,请职工看电影,职工们都把这看成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
那时候,无锡的电影院基本上都没有空调设备,剧场内安装了数十只电风扇,大热天一到,电风扇启用,以此来驱赶热量,电影一放映,风扇声“哗哗哗”地随之而来,因生怕座位离电风扇较远,不少观众还宁愿自带一把扇子,边看电影,边摇蒲扇,成为那时看电影的一景。
【3】
上个世纪60年代,有的电影院如和平电影院等,还实行过“赊票”观看的方式,观众可先看电影再付钱,检票员也不设了。可这种方式实行了没多久,工作人员就发现,一场电影,1000多个座位坐得满满当当。而票房收入却“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是“白看电影”的人太多。没多久,“赊票”看电影的方式也就“寿终正寝”了。而另一种形式却延续了好几年,那就是有些电影院在门厅辟出专栏,举办观众影评活动。活动一个月更换一至两次,观众可以对当时上映的新片“评头论足”,写成“观后感”,由影评组审核后,将质量较好的稿子贴在《观众园地》专栏橱窗内,加上影院美工的装扮,颇显“弹眼落睛”。
笔者在年轻时就喜欢“爬格子”,因此遇到一些好看的影片,也往往写些观后感,在和平电影院、文化宫剧场等专栏橱窗里亮亮相,有的观后感还上了《无锡日报》。有意思的是,现在有不少喜欢“爬格子”的老人在当年都写过影评。
说起电影院的美工师,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凡电影院都有一个惯例,即只要有新片上映,影院大门口的宣传海报都会更新,那时每个月放映的新片很多,少则五六部,多则七八部,因此,更换电影海报的速度很快,所以电影院的美工师都堪称是“高水平”,画出的电影海报都非常逼真、显眼,色彩缤纷,犹如一幅幅高雅的艺术品,成为锡城路面上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那时候,几乎每部新片都有一张32K的说明书。例如根据巴金先生巨著改变的故事片《春》《秋》《家》,无锡有好几家电影院同时上映。有一次,笔者和兄、姐在“和平”看夜场的《春》,即将放映结束时,银幕上突然打出了幻灯片:“今夜12点30分,大众电影院加映《秋》”的字样。于是我们在看完《春》后,再赶到大众电影院接着看《秋》,劲头就是这么足。而在“文革”十年中,所有电影院一律上映《红灯记》《白毛女》《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杜鹃山》《奇袭白虎团》《平原作战》《龙江颂》《海港》和《沙家浜》等样板戏。许多单位都因“革命传统教育”需要,反复组织职工观看,因此,现在不少退休职工都会唱上几段京剧“样板戏”选段。直到“文革”结束后,电影院又恢复了观众买票看电影的热闹场面。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