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无锡方物

七弦琴与古代无锡

时间:2017-04-16 17:34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南晚报       字号:[ ]

王晓军

  据《后汉书》,最早记载与吴地无锡有关的琴人是梁鸿孟光夫妇。虽然正史只说梁鸿、孟光最后隐居终老于吴地,但结合无锡的种种相关遗迹、地名,认为梁孟夫妇曾到过吴地的无锡应该是可信的。正史载吴地第一个琴人是东汉时的顾雍,他年轻时曾跟避祸吴地的中原著名大学者蔡邕学琴。
  顾雍的后裔,受其影响,擅琴者不少,其中嫡孙顾荣、顾欢等都是著名琴人,顾氏家族自西汉以来一直为江南望族,无锡是顾氏繁衍的最主要地区之一。到东晋,顾雍五世族孙顾恺之因父在无锡任职而居锡,相传其所作的《斫琴图》描绘了古代文人正在制作古琴的场景,是迄今仅见的一幅描绘制琴过程的古画,或也从侧面反映了无锡等江南地区在魏晋时期古琴活动的真实状况。

  随着隋代运河的南北贯通,唐宋时代是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期,吴地古琴随之有了明显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地域特征,正如初唐琴家赵耶利评价道:“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此时除了《常州府志》有载唐代宜兴桂严山王氏女之琴事,可以想见此时无锡的古琴风格一定属于吴声范畴。
  到了宋代,文人生活优渥,可以从容追求“花间趣味”和“文仕趣味”,使得古琴进一步文人化,并迎来繁荣时期。擅琴懂琴的苏轼等才俊文豪,都曾悠游揽胜于无锡的惠泉山下,播下了无锡后世文人山泉风雅的种子。及至南宋,古琴第一个流派——浙派诞生,虽没有锡籍浙派琴人的历史记录,但无锡处在浙派的中心区域。
  元明清时期,江南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使得这一区域成为全国文人最集中的地方,古琴已是文人生活的标志和一部分,“士无故不撤琴瑟”,明代沈周的《碧山吟社图卷》描绘了当时无锡最著名的文人雅集,图中有抱琴的童子。秦旭《乙巳三月邀吟社诸公小集》一诗中有“七人焚香看书画,时或调琴坐花下”句。活跃于吟社活动的秦莘田、顾衡文等有不少琴诗流传于世,说明当时古琴与无锡文人吟咏活动紧密相连。这时期,见诸史籍、家谱的擅琴著名文人有倪云林、王问、成始终、尤鏊、高攀龙等,他们都是琴书画俱精的通才。
  此外,从明代开始,有无锡人因参与一些琴谱的编订而留名于世,如宋仕校正《琴谱正传》,沈汝愚校定《松弦馆琴谱》,清代的邹安鬯著《琴律细草》,计泽绎参订《蓼怀堂琴谱》。能够校编琴谱,说明无锡当时的一些琴家在琴学与校勘学方面有一定造诣。但遗憾的是总体上,无锡未见明晰的琴人师承脉络和流派背景的相关记载。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