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西施身世之谜
时间:2017-02-03 15:10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南晚报 字号:[ 大 中 小 ]
吴寿钦 文
【一】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最者,王昭君、貂蝉和杨贵妃的名望均不如她。为何西施“貌美救国”的离奇故事能家喻户晓而深入人心呢?《辞海》“西施”条目似乎可帮助人们找到线索。
“西施,亦作‘先施’,又称‘西子’。春秋末越国苎萝(今浙江绍兴市诸暨南)人,姓施,以貌美著称。夫椒之战越国失败后,由越王勾践献于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传说吴亡后,与范蠡入五湖而去,不知所终。见《吴越春秋》、《越绝书》 等。明梁辰鱼据此故事编为传奇《浣纱记》。因西施绝美,故后以之称美女。”(《辞海》第六版缩印本2013页)
《越绝书》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方域史,有明显的方志色彩。方志中荟集政记、人物传、风土记、古迹等体类的写法,此书中已初见端倪。故梁启超说它“实为方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方之志,始于《越绝》”(毕沅《乾隆醴泉县志序》)已是古今学者的共识。阖闾古城遗址能断定在无锡市滨湖区闾江与常州市武进雪堰桥之间,《越绝书》 与当地族谱功不可没。但此书“非一时一人所作”(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原创可能是春秋或战国时人,其姓名已不可考,后经东汉初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袁康、吴平整理,撰写外传,重新编定,遂流传至今。
《越绝书》很少提到“西施”,只介绍其来历与去向:
“美人宫,周五百九十步,陆门二,水门一,今北坛利里丘土城,勾践所习教美女西施、郑旦宫台也。女出于苎萝山,欲献于吴,自谓东垂僻陋,恐女朴鄙,故近大道居。去县五里。”(《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
“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于吴王……吴王大悦,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胥为不忠而杀之。”(《越绝内经九术第十四》)
《越绝书》记范蠡的文字较多,均与西施无关联,略列三段:
“昔者,范蠡其始居楚,曰范伯……蠡曰:‘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地户之位,非吴则越。’乃入越,越王常与言尽日。”(《越绝入传记范伯第八》)
“范子已告越王,立志入海,此谓天地之图也。”(《越绝外传枕中第十六》)
“勾践至贤,种曷(注:为什么)为诛?范蠡恐惧,逃于五湖(注:太湖古名之一),盖有说乎?”(《越绝外传春申君第十七》)
据上述,是越王命文种献西施于吴王的;范蠡是只身去了海上或逃于五湖的。
【二】
再看东汉末另一个会稽人赵晔所著《吴越春秋》。该书夸张了《越绝书》和先秦部分典籍所记吴越之争的“阴谋计”,且多取材于民间离奇传说,可谓后代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是一部介于史家与小说家之间的作品。其史料价值虽不及《越绝书》,然其文学与艺术成就因内容生动,文笔富于情趣广受读者喜爱而超越后者。明代以来流布甚广。
《吴越春秋》全书可分两部分,前半叙述吴国史事,后半叙述越国史事。现摘录部分篇、段如下:
“十二年,越王谓大夫种曰:‘孤闻吴王淫而好色,惑乱沉湎,不领政事。因此而谋,可乎?’种曰:‘可破。夫吴王淫而好色,宰嚭佞以曳心,往献美女,其必受之。惟王选择美女二人而进之。’ 越王曰:‘善。’乃使相工索国中,得苎萝山鬻薪(注:卖柴)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縠,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乃使相国范蠡进曰:‘越王勾践窃有二遗女,越国污下困迫,不敢稽留。谨使臣蠡献于大王,不以鄙陋寝容,愿纳以供箕帚之用。’吴王大悦,曰:‘越贡二女,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征也。’子胥谏曰:‘不可。王勿受也……’吴王不听,遂受其女。越王曰:‘善哉!第三术也。’”(《勾践阴谋外传第九》第8段落)
“二十四年九月丁未,范蠡辞于王曰:‘远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义一也……(今)定功雪耻,臣所以当度日久。臣请从斯辞矣。’越王恻然,泣下注衣,言曰:‘国之士大夫是子……今子云去,欲将逝矣……孤窃有言:公位乎,分国共之;去乎,妻子受戮。’范蠡曰:‘臣闻:君子俟时,计不数谋,死不被疑,内不自欺。臣既逝矣,妻子何法乎!王其勉之!臣从此辞。’乃乘扁舟,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人莫知其所适。”(《勾践伐吴外传第十》第16段落)
在上录《吴越春秋》的两段中,有一处跟《越绝书》不同——西施是由范蠡受越王命出使吴国献于夫差的; 相同的是都说范蠡只身“入五湖之中”。
【三】
三看明末梁辰鱼及其主要依据上述两史书编成的传奇剧本《浣纱记》。
梁辰鱼,明代戏曲作家,字伯龙,号少白,昆山(今属苏州市)人。1529年生,1591年卒。熟悉戏曲音律。嘉靖年间的音乐家魏良辅(豫章——今南昌人)寄居太仓时对昆腔整理加工,梁颇得良辅之传。晚年创作了以昆腔演唱的传奇《浣纱记》剧本(亦称《吴越春秋》),对以后戏曲的填(唱、台)词和曲牌音乐的发展和传播有深刻的影响。另作杂剧《红线女》等。旧有“里人度曲魏良辅,高士填词梁伯龙”之赞誉。
爱国和爱情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浣纱记》 亦然。其剧情梗概如下:范蠡和西施在浣纱溪畔相遇而一见钟情,并断所浣之纱作定婚之信物。不久,吴越交战,越大败,越王勾践被困于会稽山,命相国范蠡收买吴国太宰伯嚭,使之离间吴王夫差与伍子胥关系。勾践入吴被拘石室养马,终日诚惶诚恐,甚至甘尝夫差病中粪便之耻以表屈膝。吴王信勾践臣服,放其还越。勾践返越后卧薪尝胆,立志复仇雪耻,大夫文种献美人计。范蠡出于家国情结,亲自去苎萝(西)村说服西施“舍爱救国”,并送她入吴。吴王得西施后沉湎于酒色,而越王“十年生聚”终灭吴国,夫差自杀。西施和范蠡各显定婚之物,终于喜结连理而泛舟隐入太湖。
昆曲,源于元末明初昆山一带民间用苏州方言唱的南腔。至明末嘉靖、万历年间进入鼎盛时期。此剧种创立了影响大半中华大地的中国古代完整的民族戏曲表演体系和昆腔声腔系统。梁辰鱼就在这鼎盛时期,以深谙魏良辅所谱《曲律》——吸收海盐、弋阳等腔以及江南吴语民歌小调特点,对昆腔进行整理加工而成的新腔“昆山腔”——并为之填词的首位实践者身份,从上述两史书中采纳主要素材,创作了《浣沙记》这一脍炙人口、震撼艺坛、久演不衰的传奇剧本。它是否昆曲鼎盛之肇始,或为超强的推动机,无从考证,但其悲欢离合、跌宕有致、引人入胜的戏局,以及由华丽精巧的词藻、舒徐婉转的声腔、舞美尚雅的表演所塑定的一个为救国而舍爱的绝美女子——浣纱女西施栩栩如生又熠熠生辉的形象,确确实实烙在亿万国人的心肝肺腑上了,亘古未变。
大凡物质文明达到一定水准时,人们的精神追求亦会相应递升,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推动。鉴于两宋尤是宋金对峙时代的话本、拟话本和元曲的风行在先,到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从封建体制泥潭中破土而出后,商品经济展现的活力,催生了吴地城镇的扩张和市民阶层的迅速兴起,吴歌小调和滩簧之类的曲艺,已不能满足这一新生市井群的精神需求了。《浣纱记》的问世,无疑让向往新生活的新生市民群体以及渴望新风尚的士人精英们,品尝到了一席既能大饱耳目且扣动心弦之精美宴会。排斥其他三位古代美人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俚语,恐即出自《浣纱记》风靡之时吧!
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学、艺术作品,能令人改变人生轨迹,能迸发裂变连锁反应。自对昆曲敬仰已久的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于1923年将《浣纱记》移植、改编为京剧《西施》后,大江南北几十种地方剧种的西施戏粉墨登场,神州遍地“西施之花”绽放,“粉丝”不计其数,乃至当今数种西施影视作品亦步其后尘,继续影响着不同时代社会中人们的心灵。
仅凭《浣纱记》塑造的舍爱救国的西施形象,就超越了元代关汉卿《窦娥冤》中的窦娥和明同时期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这就是文学、艺术的能量和魅力,就是美学和美育固有的孵化器功能,就是文化的力量。
【四】
《吴越春秋全译》译注者张觉先生注释:“徐天祐说:《会稽志》‘苎萝山在诸暨县南五里。’《舆地记》:‘诸暨县苎萝山,西施、郑旦所居。’《十道志》:‘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之诸暨苎萝山,卖薪女也。西施山下有浣纱石。’”(张)觉按:西施,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一作先施,又称西子,名夷光。苎萝山下有施姓两村,夷光居西,故称西施。今浙江诸暨县城南1公里许浣纱溪畔、苎萝山下有浣纱石,相传为西施浣纱处……古代典藏记述过西施事迹的又有《越绝书》、《吴地记》。明代梁辰鱼有传奇《浣纱记》,即以西施故事为题材,写得较详。(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第357页。)
本文“顺藤摸瓜”开头《辞海》“西施”条目所述,很可能采纳张觉先生研究所得的注释。不过,此书和《越绝书》注释中都有“相传”“传说”之说,总让人疑惑,欲摸索个究竟。
翻阅著名典籍和史书后,知晓先秦时的《管子》《墨子》《孟子》《庄子》《左传》楚辞《九章》《战国策》《国语》和西汉时的《史记》《淮南子》等等,大多数有西施出现;《左传》《国语》《史记》 却不见西施踪影。《史记》明确说了越王勾践献美人予吴国太宰伯嚭的,连美人名字也没有(《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西施之名的典籍,几乎一致认定她是天下的绝美女子,但都没有记载西施的出生地和生平事迹,跟吴越之争似乎也毫不相干。
【五】
那么历史上有否西施其人呢?笔者信其存在过。
《墨子》作者墨翟,生活在约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90年间,吴亡(公元前473年)时他已六七岁,可能亲闻吴越争战之事。《墨子·亲士》中“是古比干之殪,其抗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的评论,道出西施之死的真相,且把她与两个真实重要人物——比干和吴起——按历史时间顺序排列评述,说明西施确有其人,且影响不凡。
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离春秋末一百多年。作为孔孟之道第二位人物留下的《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孟子在此告诫人们,即使像西施这样绝美之人,若道德败坏,也会被人们嗤之以鼻所鄙视的。孟子是尊称西施为“西子”的史上第一人,既意味着孟子对这位美人的敬爱之心,也说明西施到战国中晚时期仍是位有影响的美女。
《庄子·天运篇》记述了成语“东施效颦”的由来:“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西施因心口痛,皱着眉头,按着胸口,在路上走。居施姓东村的丑女看见后认为很美,便学西施样,结果丑上加丑更难看,吓跑了人。庄子约生活在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提,与孟子几乎同时代。《庄子》透露了大名鼎鼎的西施是确实存在的,但是病态美。
至于《管子·小称》所记西施美,不可信,因作者管仲生活吴越之争前二百年,《小称》恐是后人加上去的。
行笔至此,可知西施故事的传说“相传”至今二千多年间,是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简到繁地由人为累积而成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突破了“小、少、简”,《浣纱记》 则成全了复杂、曲折、厚实、离奇的完整戏局。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