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无锡艺文

解读舜柯山的文化密码

时间:2016-05-06 16:05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日报       字号:[ ]

石 雨

  毛主席诗云:“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诗中提及的舜与尧,都是远古人们尊崇的领袖、睿智的贤人、学习的楷模。无锡现今钱桥舜柯山一带还存有舜的遗迹与传说。清《康熙无锡县志》载:“历山即舜山,龙尾之断,其名华峲口,去县二十里,起为是山”“上有舜田,不种而禾,岁恒产一二穗,又有舜井”“柯山在舜山之西,两峰相望,土人合名之曰‘舜柯山’,《风土记》‘吴仲雍六世孙柯相之所治也’。斗城又在其西,范蠡所筑。”我们应该如何解读这些历史文化密码?
  舜柯山5000多年前即为宜居地
  舜出身普通家庭,但孝行笃实,又是耕耘渔猎高手、制陶专家,且能诚实经商。他在历山耕田,丰衣足食,德化当地人不再产生田界纠纷,互相谦让。舜在百姓中威望很高,人们都愿意靠近他居住,他的住地很快聚集成为一个兴旺的村落。当时部落联盟领袖尧年事已高,海选继承人,百姓一致推举舜。考察之后,尧把帝位禅让给舜,改号“有虞”,称“有虞氏帝舜”,也称虞帝、舜帝、大舜,“舜”是后世对他的简称。
  舜特别善于使用人才,委派禹治水,后稷管农事,皋陶掌司法,夔负责诗歌音乐教化。他还特别重视以德服人,强化礼制,减轻刑罚,要求人民“行厚德,远佞人”,“刚而毋虐,简而毋傲”,孝敬父母,和睦邻里。在舜的治理下,南交趾百越,西方戎、析支、渠廋、氐、羌,北山戎、北发、息慎,东方长夷、鸟夷诸族,都得到安抚,八方宾服。所以《史记·五帝本纪》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舜作为部落联盟领袖,巡行全国各地,指导农耕,德化百姓,所以现在许多地方皆有名为历山的山。无锡的历山——舜柯山有关舜的传说与遗迹文化内涵尤其丰富。舜柯山有“舜皇锄印石”,民间传说有年连续几月干旱,禾苗枯焦,舜领导百姓抗旱,锄击此石,以示人定胜天的决心。早先还建有舜皇庙,规模宏大,四周环河,河上设4座石桥,庙门前巨石上有两个清晰的脚印,也是舜留下的。所有这些文化信息,都说明舜确曾巡行农耕于舜柯山。
  而清《康熙无锡县志》所说舜柯山“上有舜田,不种而禾,岁恒产一二穗,又有舜井”,则间接告诉我们,早在5000多年前舜柯山就是人类最佳宜居地了,青山绿水间动植物资源丰富,还有自然生长的茂盛野生水稻,且常年长有两穗稻,原始先民当然乐于居此,过上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舜柯山一带,好山好水,加之又位于“龙尾之断”的交通要道,此后吴国第7任君主柯相、越国大臣范蠡等都曾在舜柯山地区建立城池。
  近年钱桥赤墩里考古也印证了舜柯山的悠久历史。这项尚未结束的考古,发现了崧泽文化时期的祭坛遗址,出土了陶器、石器、玉器、水稻种子等300多件文物。崧泽文化至今约4900-5800年,以首次在上海青浦崧泽村发现而命名。此外,赤墩里考古人员称,还发现了“似乎是马家浜文化时期的陶片”。如果这个发现准确,舜柯山作为人类最佳宜居地的历史还可推至7000年前!
  按《三代世系表》推算,舜的时代距今约4200年,舜巡行无锡的历山——舜柯山的时间,要比泰伯奔吴到梅村早1000年。另外,现在全国各地名为历山的山有很多,但无锡的历山——舜柯山既有舜遗迹传说,又有与之年代相近的崧泽文化遗址发现,远古传说与史前文化考古如此贴近,说明无锡舜柯山舜文化弥足珍贵,值得保护与发展!
  舜柯山牌坊是德化之门
  现在舜柯山下钱(桥)胡(埭)公路上新建有一座高大的仿古牌坊,气势恢宏,引人注目,颇能让人发思古之幽情。不管始建者初衷如何,笔者认为这座牌坊除了可作为无锡舜文化地标性建筑外,结合无锡丰富多彩的地方史,还可称为德化之门,具有浓郁的励志正能量内涵。
  明清时无锡有杨、谈、秦、华、高、顾等10多家名门望族。明代安阳山杨氏家族率先崛起,成为无锡第一望族。明《弘治重修无锡县志》载,当时无锡城中建有“六进士坊”,系“本县为杨浩、杨璿、杨琛、杨缨、杨纬、杨文升一家六人相继登科而立”。该县志说杨氏“六进士”稍有舛误,实际应是2位进士、4位举人,他们是:
  杨浩,永乐三年(1405)举人,浙江秀水县学教谕;杨璿,正统四年(1439)进士,官至河南巡抚;杨琛,景泰五年(1454)进士,历任户部主事、署郎中事员外郎、礼部郎中;杨缨,成化四年(1468)举人,福建建昌府学训导;杨纬,成化二十二年(1486)举人,福建兴化府通判;杨文升,弘治八年(1495)举人,南京户部员外郎、浙江衢州府推官、杭州府同知。九十年间,杨氏一家出了举人、进士6人,这在无锡史上确是罕见的。
  特别要指出的是:杨璿才识精敏,办事认真,朝廷将他作为“救火队员”,哪里出事去哪里,是累死在岗位上的高级官员。据载,他从正六品户部主事起步,历任郎中、陕西右布政使、河南左布政使,成化四年(1468)任户部右侍郎,四个月之后即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南阳府、湖广荆州襄阳德安三府,紧急安置流民,组织生产,维持稳定社会,之后奉旨巡视顺天等八府建设救灾粮仓,又兼理薊州山海密云居庸等处边务操练军马,成化八年(1472)宪宗朱见深八月十八日连下两道圣旨,一任命杨璿为河南巡抚,二令杨璿建救灾粮仓安置流民。之后杨璿又奉旨与湖广巡抚吴琛会商对策抚治流民,成化十年(1474)卒于官,灵柩至无锡时,朝廷特遣常州知府等地方官员祭奠。
  杨氏不仅家世显赫,还是孝悌之家,安阳山杨氏五世同堂,美名遍传大江南北。当时无锡另一家望族秦氏正处于崛起过程,著名的碧山吟社发起人秦旭写诗赞扬杨氏:“江南巨室不可数,五世同居有几家?不是松轩能砥柱,定教骨肉似搏沙!”精辟指出当时杨氏松轩公在五世同堂家族中的重要凝聚力作用。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