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的家学渊源及传承
时间:2016-04-25 16:28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
陈永跃
凭借自学成为一代儒宗的钱穆先生,最为令人赞叹的,是他在常州府学堂肄业后,由小学、中学直至大学,边执教边勤学不止,毕生问道,著作等身,桃李天下。而真正启蒙并始终影响他一生向学不停的,则是钱家久远深厚、潜移默化的家学传统。钱穆先生承续了这一传统后,一方面自己勤学苦读、奋斗不止,另一方面又传承于其子女,继往开来。
一
“家居虽寒、子孙虽愚,诗书须读。”钱家家学的最早源头可追溯到钱穆先生的曾祖父钱绣屏。据钱穆先生回忆,钱绣屏在清朝嘉庆年间就读于国子监,而祖父钱鞠如则是清道光年间州县的秀才。钱家读书的家风由来已久。钱穆的祖父到了中年,体弱多病且有眼疾,他在抄写《五经》时,眼渍掉落在纸上,泪迹斑斑。为激励自己的子女继承“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求学精神,钱穆的父亲钱承沛用黄杨木板穿上锦带,将祖父手抄的带有泪渍的《五经》裹扎,激励阅读此书的自己和子女。除了这套《五经》外,钱穆的祖父钱鞠如还将一套大字木刻本《史记》用五色笔迹圈点,并附上他读后批注,而这些批注正是他汇通了明清两代评点《史记》的观点。幼年的钱穆能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一套《五经》和《史记》无疑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钱穆幼年时便接触古文,钱家的家学帮助他找到了接近古代圣贤思想的门径。父亲的苦学毅力和读书方法,启蒙并指引着他沿此路奋勇向前。父亲钱承沛3岁丧父,16岁考得县里头名秀才。当时钱家家道中落,没有专门的书房,为了避人打扰专心致学,钱承沛在倒塌房屋后面的三间破屋里寒暑不辍,用功不止。其时江南蚊子多扰人,钱承沛就用空酒瓮装满水,双脚放入瓮中,一可清凉降温,二可避免蚊虫叮咬。正是这样的苦学,他考得了县里秀才。
钱家对子女教育往往循循善诱,从无疾言厉色,即使子女偶有过失,也是让他们自己自觉悔悟。钱穆说,一次,他随父亲到镇上鸦片馆,馆里客人们知道他会背《三国演义》,就让他背其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一节。他将文中人物一一表现,馆客们虽对钱穆的精彩表现予以赞许,但钱承沛却不答一词。第二天傍晚,钱穆随父亲又去镇上,路过一座桥时,父亲便问钱穆:“识桥字否?”钱穆答:“识。”问:“桥字何旁?”答:“木字旁。”“以木字旁易换成马字旁,认识否?”答:“乃骄字。”父亲再问:“骄字何义,知道否?”钱穆点头说知道。父亲钱承沛拉着儿子钱穆轻声问道:“你昨天夜里有近此‘骄’字的表现吗?”钱穆听了父亲的教诲,如闻震雷,低头默不作声,惭愧不已。桥能负物在于根基扎实,骄者轻浮因为没有根基。钱穆先生晚年居台,言及儿时此段经历,感慨不已:“先父对我此一番教诲,直至如今,已过六十年,快近七十年,而当时情景,牢记在我心头,常忆不忘,恍如目前。”
二
传承着钱家勤学苦读家学传统的钱穆,在自己求学有所收获的同时,更不忘把这一种优良传统传承给子女,继续发扬光大。
1929年,钱穆先生与妻子张一贯结婚,育有三子二女。在大陆的20多年间,他长期在播迁流徙中执教,与子女相聚较少,即使1948年回家乡无锡江南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因其时家在苏州,也还是住在学校的时候多,回家的时间少。而1949年,他只身赴港,虽然因为历史的原因他不能当面教诲子女,却一直间接通过书信的方式教育子女。
钱穆先生去香港时,次子钱行只是一个中学生,40年后已是苏州第五中学教师的钱行才有亲聆父亲庭训的机会,而1980年和1984年两次在香港中文大学与父亲见面的时间,加起来才一个多月。即使是这样十分宝贵的时间,钱穆仍不忘告诫钱行:“读书的第一要义,是明白做人的道理。为了明白做人的道理,也必须认真读书。”
在三子钱逊的眼里,父亲钱穆是“严肃的,甚至严厉的,且多半时间总在书房里。”自己要出去玩,需经过父亲的书房,书房外走廊上铺地的方砖有一些已经活动了,踩上去就会发出声响。自己每次外出,总是小心翼翼,不让砖头弄出声来,以免父亲知道。
1981年,长女钱易在香港与分别32年的父亲第一次重逢,钱穆先生非常关心兄妹五人的经历、生活、脾气、家庭。
知道孙辈们都聪明好学,考上重点大学、重点中学,更是眉开眼笑。谈起曾有过的艰难困苦,他感叹道:“吃些苦没什么,我只希望你们做好一个中国人,用功读书做学问。”
钱松是钱穆先生的长孙,即长子钱拙的儿子。1980年入大学读书,离家住校后,常感有苦闷、孤独之感。钱拙即为他寄去爷爷钱穆所著《国史大纲》。一年后,钱拙辞世,已读大二的钱松说:“想念父亲时,常从祖父的书中去寻找安慰。读书令我对前途有了信心,在孤寂中懂得如何寻求安慰。这一切改变了我以后在大学生活。”1984年,当他见到大名鼎鼎的祖父时,祖父即教训他:“读书不能专为谋生,更重要的在懂得如何培养生活情趣及提高人生境界。”又说:“读书贵能有恒,要像吃饭一样,要天天读。”
钱婉约是钱穆先生生前最喜爱的孙辈,也是钱家孙辈十个兄妹中唯一学文科的。得悉孙女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后,钱穆先生写信告诉她:“知道你考进北京大学,而且有志研习中国古典文学,那是我十分喜欢的事。不论你此后成就如何,至少古典文学是我钱氏家风,你既承继,使家风不歇,那使我怎不喜欢?可惜的是我不在家,不能常亲切详尽的指点你,领导你,使你能突飞猛进,有一条承袭家风的路,又岂能使不觉到可惜……”
钱穆先生无论以书信或当面教导,都要求子女秉承一个中国人所应有的道德精神,以此去为人处世,求知治学。他反复教导子女,做学问要重基础,要沉下心来,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读书,读许多书,这样才能在学问上有所入门。尤其是要重视读原著,要在心里有所得,这样自己才不觉得空,才有充实感。切记不要无目的地多看现代人杂著,不要有表现欲。中国人搞学问要讲究“通”,经、史、子、集都要读,博通文、史、哲,才能慢慢懂得中国文化。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