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怀民:心随画笔到江南
时间:2016-01-22 13:37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
捐毕生所藏、开风气之先,百轴秘藏献家乡折射一位已故无锡籍画家对艺术、对家乡的拳拳之心——
周怀民:心随画笔到江南
本报记者 杨建 单红 文 / 张立伟 摄
说起无锡博物院,最珍贵,也最有代表性的藏品当属字画。3万多件藏品中,历朝历代的精品书画占了极大比重。正是凭借这些藏品,无锡博物院得以跻身中国八大藏画博物馆(院)之列。
一座地市级博物馆,为何能拥有如此多的珍贵收藏?盘点它们的来历,80%来自民间捐赠!是的,无偿的民间捐赠。说到这,不得不提一个人——已故无锡籍著名画家、书画鉴赏家、收藏家周怀民。1984年,周怀民将73幅古画,以及自己与朋友的100多件作品总计200余件,悉数捐赠给家乡博物馆。周怀民对故乡文博事业的无私捐赠、对老家无锡的拳拳之心,感染并影响了很多人,在他之后,钱松嵒、黄养辉等一批无锡籍名家的后人,均将个人收藏无偿捐赠给了无锡博物院。
周怀民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他与他的藏画有着怎样的故事?那200多幅字画,为何选择无锡博物院当作永久的家?带着这些问号,记者日前赴京采访了周怀民的大女儿——著名画家周国瑾,通过她的讲述,渐渐走进爱画成痴、爱乡情深的周怀民先生的艺术世界,其对绘画的痴迷、对家乡的思念、对艺术传承的执着,令人心生敬意。
■ 学画:电报局职员故宫临摹古画集大成
2016年1月下旬,一股寒潮侵袭北京。凛冽北风吹得人脸上生疼。迎着寒风走进府学胡同,浓浓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公主府、文天祥祠、孙中山故居、段祺瑞府等等,文化遗迹随处可见。周国瑾的家,便坐落在这条历史悠久的小胡同里,是一座京味十足的四合院。
83岁的周国瑾见到来自父亲老家的我们,十分高兴。尽管在京生活多年,但说话声中仍带着江南口音。“我在无锡出生,8个月大便到了北京;弟妹们跟我相反,他们出生在北京,在无锡长大。”此后,周国瑾多次来到无锡,老家在周国瑾的童年记忆中,一如父亲周怀民笔下的山水,美得像诗一样。
“父亲老家在无锡钱桥,他在无锡长大,在无锡成家。那里,一派小桥流水的好风光。”古老的石桥、高低不平的石子路、运载粮油的繁华河道,成为周怀民心心念念的故乡。
在周国瑾记忆中,父亲周怀民总是与画画联系在一起:父亲带着她星夜画画,自己为父亲磨墨,累了便在书桌下的搁脚板上睡觉;父亲带她去琉璃厂淘画;父亲用自行车带着她到位于宣武门的“翰古山房”淘画,“掌柜对古画很有研究,将赝品放在柜面、真品藏在后面:见到外行,带他们看赝品;知道父亲眼力好,常常将其带至后面见真货。”
研习绘画,成为周怀民最大的喜好。但这位“京派”画家代表人物,却是一位学土建建筑的电报局职员。“我的祖父是个小地主,开老虎灶谋生。”周国瑾至今仍记得祖父家细细窄窄的木制水筹。在这样的家境中,周怀民首先要解决的是生计,艺术离他十分遥远。
为了讨生活,周怀民报考了土木建筑。学建筑设计必须要绘图,周怀民的艺术天分便被激活了,画画从此成为他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校毕业后,周怀民谋得老北京电报局的一份差事。此时,他家中已有3个孩子,周国瑾是老大。“尽管生活很艰苦,但父亲时常从工资中留下一部分买故宫门票,只为到那里去临古画。”饿了啃馒头,手冻僵了搓热了再临,久而久之,故宫工作人员都认识了这位勤奋的习画者。
将故宫当学堂,严谨临摹古画,天资聪慧的周怀民画艺精进。
他尤爱临摹清代“四王”画迹,同时阅读、钻研绘画理论,向著名画家请教技艺。
久而久之,便练就了一支风骨遒劲、浑厚苍茫的画笔和一双辨别真伪、深邃锐利的鉴画火眼金睛。1926年,有了绘画基础的他进入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师从吴镜汀学习山水。
水滴石穿,天道酬勤。周怀民在26岁时临摹的一幅四丈多长的沈子居巨画《桃源图》,已达乱真地步。京华艺专校长特聘他去该校教授国画,后来又任该校教务长。此时,周怀民的“朋友圈”中,已加入黄宾虹、张大千、齐白石等著名画家的名字。1934年,他被自己的无锡同乡徐悲鸿聘为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山水画兼职教授。
虽非科班出身,却取得不俗的艺术成就。周怀民靠天赋,更靠后天的勤奋与钻研。正如黄宾虹在《周怀民山水画集》题云:“怀民先生天资聪颖,学力研深。”
■ 藏画:避难时将古画绑在身上,古画比命重要
1987年,位于无锡河埒口的无锡博物馆院内,周怀民藏画楼落成。周怀民将毕生珍藏的古画、自己与友人的作品捐赠给无锡博物馆。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亲笔题写馆名。
“上世纪80年代,书画热已渐渐升温。周怀民先生将毕生收藏无私捐赠给家乡博物馆,开风气之先。在此之后,我们在劝募无锡望族手中的藏品时,有周先生的榜样作用,工作顺利多了。”无锡博物院副院长蔡卫东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周国瑾说,这些藏画是父亲看得比性命还重要的东西。周怀民家中子女多,唯有卖画收入度日,生活十分艰苦。即便如此,他放不下对好画的喜爱。“那时候,买古画不新鲜。抗战时期,北京处于沦陷区。一些皇族弟子将画卖了度日,琉璃厂、荣宝斋等地时常能捡漏淘到好东西。”周怀民那时收集古画,纯粹是为了临摹学习,这些古画便是他的教科书。
捐赠给无锡的这批古画,是周怀民通过买、换、捡漏获得的,是他的“心头好”。文革期间,这批古画险遭不测。当时在文化艺术工厂工作的周国瑾担心古画在红卫兵查抄时被毁,央求同厂的工人师傅到她家“抄家”。这批画被送到北京画院妥善保管,后归还周家人。周国瑾清晰记得,当年一位街坊邻居帮忙踩着三轮车将画拉到了北京画院,其间有5张古画到了北京故宫,后经万里协调归还了周家。1976年,受唐山地震影响,周家在北京房屋坍塌了。周怀民与夫人回无锡暂避。周国瑾将父母送上火车时,周怀民用一个布袋,将最珍贵的几轴古画绑在身上,“画比命看得重”。
上世纪80年代,《艺苑掇英》出版《周怀民先生藏书画专辑》,对其所藏书画作了翔实介绍,这批价值连城的字画公之于众。问题随之而来:安全如何保证?“父亲的居住地只有30平方米左右,吃喝拉撒睡都在一起。所有藏画放在门口一张20多元的破沙发下面。”考虑到这批藏品的安全,周怀民要为它们找一个永久的家。
经与故宫博物院一位领导商量后决定:将它们捐给故乡无锡,一来支持家乡的文博事业,二来丰富家乡的文化底蕴。
父亲的决定得到周国瑾与弟妹们的支持:“捐赠仪式、开馆仪式我们都参加了,场面简洁隆重,作为子女,我们也很骄傲。”
周怀民大女儿 —— 著名画家周国瑾
■ 捐画:心随画笔到江南,秘藏终为天下公
采访期间,徐悲鸿的孙子徐晓阳来了,拉开手中长长的布袋,露出两卷画轴。他是来归还借展的周国瑾作品。
因着一份浓浓的乡情,在京无锡籍名人相互间走动、交流、帮衬成为一种常态,这份交情,从父辈到儿孙辈,代代相传。记者走访无锡籍文化名人冯其庸时,冯老一提起周怀民,连称:“他是我的好朋友。每逢出画册,总要将序言读给我听听。”那时,两家人住得很近,时常走动,成为一对在京发展的无锡“金乡邻”。
“周怀民家风很好,子女们都很有出息,也很孝顺。那批藏画价值不菲,但孩子们充分尊重父亲的选择,没有因财产起过一点点争执。”冯老的夫人夏渌娟,其无锡娘家与周老夫人的娘家亦是邻居,说起周家子女啧啧称赞。
周国瑾案头,还高挂着无锡籍著名雕塑家钱绍武的书法,他们是同乡兼校友。维系着徐悲鸿后代、周怀民后代、冯其庸、钱绍武的,是一份乡情。远离故乡的他们,把对无锡的思念,融于乡里乡亲的走动中。
周怀民的乡情,还寄托在他的画笔中。太湖是他的乡愁符号。改革开放后,他每次回家乡都喜欢住在太湖边。周怀民曾深研马远的画水法,太湖的一川烟水是其取之不竭的创作素材,他的山水中常常可以看到太湖中的“芦荡”,这也形成其作品中独有的山水面貌。1947年,他在无锡城中公园同庚厅举办画展,一幅幅画面上的芦苇随风摇曳,渔人驾舟捕鱼,湖光山色尽入画中……“周芦塘”后来便成了他的雅称。周老的无锡同乡、著名“红学”专家王昆仑看到他的画,动了思乡情,评价“心随画笔到江南”。
抗日战争期间,周怀民回到无锡,租住在西门一个破落的叫“大悲庵”的庙里,与荣德生寓所相距不远。当时,周怀民生活较为困难,荣德生知道后在经济上给予了较大的帮助,两人也成为了好朋友,荣德生不仅邀请周怀民到梅园写生,为梅园补壁,还出资为其办画展。
也正因为此,为藏画寻找永久落脚地时,无锡成为周怀民的不二选择。有一个细节可见周怀民对家乡的感情:当年无锡市人民政府为感谢周怀民的捐赠义举,将10万元奖金颁给周怀民:6个子女1人1万,周怀民与老伴各2万。但周先生却表示:你们建藏画馆需要用钱,我那一份就免了吧。
这批藏画落户无锡后,曾多次举办过专题展。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周怀民藏画楼被拆除,多数藏品被存入库房。而集中展示它们,让更多人看见、了解这批藏品,使藏画发扬光大,才能不负周怀民当年无私捐赠的桑梓情怀。令人欣慰的是,我市将复建周怀民藏画馆,常年集中展示这批藏品。这批珍贵的藏品将再次与大家见面。
周怀民藏画馆将重现锡城
“先生不为儿孙计,百轴秘藏献家乡”。近获悉,为感恩已故无锡籍著名画家、书画鉴赏家、收藏家周怀民的书画捐赠义举,我市将恢复“周怀民藏画馆”,常年集中展示这批珍贵藏品,纪念这位德艺双馨、爱国爱乡的无锡人。
祖籍无锡钱桥周巷的周怀民,生前曾是北京画院闻名中外的画家、书画鉴赏家和收藏家。他从青年时代起便爱好临摹和收藏古画,毕生节衣缩食逐渐觅得近百幅宋、元、明、清的珍贵古画,并在绘画与收藏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鉴赏学养。周老擅长山水和花鸟,好游名山大川,师传统,师造化,作品风格独特,造诣甚深,尤善绘芦塘、葡萄,素有“周芦塘”、“周葡萄”之称。
周怀民作品流传很广,深受藏者喜爱,许多作品先后被作为国礼赠送外宾。曾赠送给日本前首相竹下登、中曾根康弘,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实业家洛克菲勒等多国政要及名流。联合国大厦、北京人民大会堂等都收藏他的作品。
改革开放后,周怀民年事虽高,仍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和文化交流。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残疾人基金会在香港举办筹款画展。期间,周怀民的两幅作品就为残联募得了两百万港币。
1984年1月,《艺苑掇英》出版《周怀民先生藏书画专辑》,为妥善保管、展示这批珍贵字画,给它们寻找一个永久的家,同年12月,周怀民经与家人商量,决定将这批字画无偿捐赠给家乡,一来支持无锡的文博事业,二来丰富家乡的文化底蕴。
周老捐赠给家乡的字画,多为众人平时难得一见的名家真迹,如八大山人的册页,南宋的《四喜图》,赵孟頫的《行书临兰亭序》,石涛的《看杏诗意图》,陈洪绶的《三教图》,邓拓的《草书毛主席答友人七律诗》,赵少昂的《柳蝉图》,谢稚柳的《荷花图》、吴湖帆、费新我、沈鹏等人的草书,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许麟庐、陆俨少的《松石双栖图》以及海上名家吴青霞的《鹤鸣图》等,同时还有周怀民自己的巨幅佳构,包括《山花烂漫图》、《秋色满太湖》、《大箕山图》、《春山白云图》等,很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
无锡市人民政府曾于1987年在河埒口原无锡博物馆院内建造周怀民藏画馆,此后也多次举办主题展。但随着无锡博物院的建成,原周怀民藏画馆拆除,大多数藏品被暂时存入库房保管。
据悉,为纪念这位无私可敬的老人,我市将在运河公园内恢复周怀民藏画馆,常年集中展示这批藏品,并拟举办国内巡展,让更多人看见、了解这批珍贵藏品。
(杨建 单红)
周怀民捐赠古画赏析
明·陈洪绶 《三教图》
绢本。设色。纵130.2厘米,横45.7厘米。国家一级文物藏品。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人。此画作于明天启七年丁卯(1627),当时陈洪绶年仅三十岁。作品构图完整,工笔设色,整体风格精致入微。道、释、佛三位人像神态、动作栩栩如生。卷上有清末民国时期吉林人宋小濂的题跋。
宋·无款 《四喜图》
绢本。设色。纵150厘米,横80.3厘米。国家一级文物藏品。 著录于《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五册、1984年《艺苑掇英》第22期,并收入《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杨仁恺先生将这件《四喜图》鉴定为南宋画,画幅诗堂有吴湖帆先生题跋,也称它为“宋人四喜图”。但后来也有专家认为本作乃明初宫廷画家的作品。本画写松树两株,喜鹊四只。松枝与松针的画法工写结合,四只喜鹊姿态各异,形象生动。这样工整精细的画风在明代以后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因此本作无论是南宋画还是明人画,都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历史情境和文化渊源。
元·无款 《佛像图》
明·蓝瑛 《青山红树图》
明·无款 《邯郸梦图》
明·沈周 《园树复活图》
元·无款 《松溪泛棹图》
绢本。设色。纵65厘米,横38.5厘米。国家二级文物藏品。著录于《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五册,并收入《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旁题“郭河阳松溪泛棹图真迹”,另有王文治题,亦认为乃宋人郭熙笔意。后经国家文物鉴定小组鉴定,为元末明初山水画精作。作品构图完整,气势宏伟,近、中、远景层次分明。皴染丰润,笔墨技巧高超。
明·吕纪 《梅花孔雀图》
绢本。设色。纵116厘米,横47.5厘米。国家二级文物藏品。著录于《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五册,并收入《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吕纪(1477-?),字廷振,一作廷孙,号乐愚,一作乐渔。鄞(今浙江宁波)人。宫廷画家,供奉仁智殿,官锦衣指挥。擅长花鸟,与林良齐名。本作梅花树法有水墨写意笔意,孔雀画得较精细,生动自然。
元·赵孟頫 《行书临兰亭序》
清·朱耷 《杂鱼册》
清·王原祁 《北阡草庐图》
清·石涛 《看杏诗意图》
纸本。墨笔。纵124.4厘米,横62.8厘米。国家一级文物藏品。著录于《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五册,并收入《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石涛(1642-1705),原名朱若极,明靖王赞仪十世孙,法名原济,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清初四僧之一。本幅作于清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画面的构图比较新奇,用笔粗放恣肆,山石的皴法粗细兼施,点苔浓重,极具奔放之势,显示出画家在落笔时心灵完全不凝碍于物,完全进入了自由挥洒的境界。
清·朱耷 《松鹿飞禽图》
纸本。墨笔。纵180厘米,横89.5厘米。国家一级文物藏品。著录于《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五册,并收入《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朱耷(1626-1705),江西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江西南昌人。本作未署年款,但从“八大山人”的书写形态可判断为晚年作品。绘一头大鹿立于松树之下,树顶一只小鸟展翅飞过。这种将物象人格化以寄托本人感情的画法,对此后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王武 《茶花竹石图》
清·髡残 《谷口白云图》
清·石涛 《兰竹石图》
周怀民及友人作品
刘海粟行书题“周怀民藏画馆”
周怀民 《长江大桥图》
周怀民 《绿荫满山图》
周怀民 《秋色满太湖图》
周怀民 《延安之秋图》
周怀民 《葡萄图》
周怀民 《秦皇岛诗意图》
启功行书题“周怀民藏画馆”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