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无锡史事

孔门弟子施之常和他无锡后裔的故事

时间:2015-10-26 14:56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南晚报       字号:[ ]

 

  今天我们来到惠山古镇的绣璋街,可以看到有一座祠堂悬挂着巨幅竖匾:先贤施子祠。祠内有清内阁中书许国凤撰写的一副名联。这副名联的意思是:这土地、廉子祠与名山一起长久永寿,园林里池水映照花木清幽美丽,在这里可以追思孔教文明的高弟施子;本朝(清朝)有靖海侯施琅在台湾建功立业,施氏的后代多才俊,中华之风渐趋懦弱,期望施氏强宗族,期望中华强民族。
  据考证,施氏自古以来多豪杰:西汉有大学者今文易学“施氏学”的创始人施雔;唐有西山派道教创始人施肩吾;宋有挺身刺杀奸相秦桧义士施全;元有南戏名著《拜月亭》作者施惠;元末明初有小说家《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清有名将、台湾开拓者施琅,“天下第一清官”、《施公案》中施公施世伦,围棋第一国手施定庵,理学名儒、《明史》纂修者施闰章等等。那么,施子施之常又是怎样一位先贤呢?他的无锡后裔,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孔门弟子施之常
  公元前十一世纪,姬姓周文王行仁政,天下所归。文王崩,次子武王即位,周公(名旦,周文王的第四子)辅佐武王伐商,灭商后建立周朝。武王即位后,封弟周公于鲁(今山东)。武王去世,子成王继位,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定制周礼,天下大治。
  周公东征胜利后,其长子伯禽被封为鲁侯,成为鲁国的开国君主,建都曲阜。周公嫡传至八世孙鲁惠公,鲁惠公生三子,长子名隐、次子名威、三子名桓。三子桓公尾生,字施父,贤德而有才华,时任鲁国大夫,是春秋名臣之一,周天子为嘉奖他的义行,将他的字中“施父”中的“施”字赐作姓氏,桓公于是成为施姓的始祖。
  桓公六世孙施恺,育有二男一女。长子施直,次子施端,女曜英。施直、施端两人才貌如一,号称长施氏、少施氏。施曜英嫁叔梁纥为配,是孔子的生母,施直、施端是孔子的亲舅,史家公认孔子是施氏的外甥。
  桓公的八世孙,施端之子施之常(前546 —?),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施之常,身怀贤德,兼通六艺,聪颖过人,是圣门高弟,列为孔子七十二贤之一。唐开元八年(720),施之常画像从祀孔子庙堂,唐开元二十七(739)年追封为“乘氏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为“临濮侯”,明嘉靖九年(1530)改称先贤施子,民国八年(1919)列西庑先贤第三十一位。
  在宋代,施之常被加封为“临濮侯”时,朝奉郎王随撰《施之常字子恒鲁人赠乘氏伯今进封临濮侯赞》道:“懿彼施常,学深儒雅。鲁国上宾,孔堂达者。迹晦名彰,德高言寡。侯封是邦,昭锡纯嘏。”
  施之常被封为“临濮侯”,“临濮侯”因而成为施氏的堂号。“临濮”因临濮水得名,濮水也称濮河(今河南郑州东北,原阳县、封丘一带),原流经河南、河北、山东,后黄河改道,濮水成黄河支流。濮水于是成为全国施氏最早的发祥地。

  宋氏后裔:施 坰、施 垓
  施坰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施坰的父亲南康公,徙居无锡许舍山窑窝里,于是,施坰成为施氏迁锡始祖。施坰,字林宗,少时聪明好学,在庠学里读书,学习成绩特别好,得到的荣誉特别高。徽宗赵佶崇宁五年(1106),施坰参加殿试,中葵榜进士及第,官太常博士,列九卿之一,掌宗庙礼仪,兼掌试选博士。
  北宋宣和六年(1124),施坰在江东任提刑,也就是从事刑狱公事的官,朝廷命令他开凿银林河沟通长江。他考虑到长江的水要导入浙江,必定会漂溺到江苏这块秀丽、富饶的地方;何况开凿银林河徭役繁苦,劳民伤财。所以,他上疏朝廷,极言其害,徽宗后来取消了开凿银林河的命令,并且下诏奖谕他为礼部侍郎。施坰这种敢于抗疏违旨的做法,具有过人的胆识,所以,他在朝廷里声名很显赫。
  北宋元丰八年(1085),神宗驾崩,年近十岁的哲宗即位,由高太后听政。高太后命施坰考订仪注,施坰把这件事办得十分妥帖,太后很赏识他,于是施坰又升任文阁侍制。
  施坰一生笃意孝友,平等待人。当官时收到朝廷的文函或长辈的书信往来,他必定穿起官服,跪着拜读。而遇到皇上的恩典,他总是率先推让给弟弟或侄子。许舍山的父老乡亲,都说他十分贤德,称颂他知书达理。
  施坰的胞弟施垓,与施坰称并“兄弟进士”。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施垓升任持节,后又升朝议大夫、湖北转运使,掌一路或数路财赋,督察地方官吏,兼理边防、治安、钱粮、巡察等职。任职期间,他洞察民情、秉公办事,受到朝廷的信赖、百姓的爱戴。

  明代后裔:施武、施渐、施策
  施武,字宗武,明洪武年间中举、拜监察御史,因上书言事被贬谪浑源州乱岗关,巡检死于谪所。清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二十三有传,惠山报忠祠中列位。
  施渐(1496—1556),明代诗人,字子羽,本姓龚,过嗣于施家,无锡人。他以序贡授海盐县丞,不久罢去;结庐于湖山之间,有《武陵集》。他工诗,与华察、王问并称“无锡三杰”,与华察、王懋明、姚咨并称“锡山四友”,与同里顾可久、张选、华云、华察等复举碧山吟社。他平生安贫乐志,为诗不务浮华,刻意磨洗。评者以为如春竹积雪,寒松浮翠,又如寒鸦数点,流水孤村。他有名诗《闻吹箫》道:“半夜闻箫莫问谁,急将幽意向人吹,秋风不与闲心会,只有窗前明月知。”
  施策(1540 —1621),字懋扬,号励庵,无锡人。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授礼部主事,任南京吏部考功部,曾多次拒贿,不取庸碌之辈,得罪了一批权贵,被降职去了滁州(今属安徽)。二十年的为官生涯,使他对官场深感厌倦。万历十九年(1591),他以太仆寺卿乞归故里。
  施策回到家乡后,成为开发东大池第一人。他就在惠山南麓祖先施武墓的左边,建大池别墅,筑望湖台,结茅大池山中。这座别墅前临藕花渠,后倚石壁,左右有群山环列。东大池历史上曾被誉为无锡的“桃源仙境”。施策在东大池一住三十年,悠游山林,日事吟咏,撰有《崇正文选》十二卷、《励庵诗集》等,并辑有《唐诗类选》、《唐诗四体》。
  有趣的是,在明代无锡施氏多名医。施存善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御医。施仲谟子孙三代都是名医。施教、施策的玄孙施廷铨、施仲谟的族子施廉等,也是名医。据县志记载,县内原有东西大池,东大池多古墓,葬在这里的都属大家,据说郭景阳曾作童谣:“无锡大池口,有地大如斗,有人葬得着,黄金过百斗。”

 《孔子与七十二门徒》(设色绢本)

  明清后裔:施显卿、施建烈
  施显卿(1494一?),字纯甫,号九峰老人,无锡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官新昌知县。他好博古求证,撰写文言小说集《古今奇闻类记》 十卷,于万历四年(1576) 问世。
  《古今奇闻类记》在明人笔记小说中独树一帜。书分天文、地理、五行、神佑、前知等十六门,均取材明人笔记及方志杂传,书中记人事以怪奇事居多,故事性较强,如《奇遇纪》记姜子奇夫妇、刘岌父子、王游击父子及张百户父子等重遇诸事,均曲折跌宕,扣人心弦。这些生离死别而又意外重逢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动乱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也保存了一些已散佚不全之书中的资料。
  施建烈(1826—1882),江苏金匮(今无锡)人,字叔愚,晚号独翁。自幼才思敏捷,七岁能书楹联,邑人誉为“神童”。清咸丰九年(1859)举人,同治初年,他任李鸿章幕府,曾参与平定太平军及捻军的战役。晚年,任华亭县(今上海松江)教谕,任职期间,掌管华亭县的文庙、祭祀、教育,建文庙。此时,施建烈想到施氏先祖施之常为孔子弟子,于是在同治十二年(1873),在无锡惠山请建先贤施子祠。他的著作有《吴趋乐府》、《六有书斋诗文稿》,被称梁溪十二奇人之一。
  施建烈生性爱酒。一天,无锡一些文人聚会,当地的一名达官也要来参加。但宴会早该开始了,官员却姗姗来迟,只见他踱着方步,官帽上的那个红缨一抖一抖,张扬着所谓的尊贵。开宴后,施建烈偏偏不买他帐,对他不屑一顾,举起酒杯,一饮而尽。达官贵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时,恰好有个大苍蝇飞入酒杯,醉得不能动弹了。达官于是就借苍蝇讽刺施建烈:“你这家伙贪酒,贪酒就该死。”施建烈不慌不忙地挟起苍蝇,放在桌子上指着苍蝇说:“你这家伙肚肥脑满,头戴红帽,活像个二品大官,但肚子里藏着的,只有乌七八糟的脏东西。”接着他剖开苍蝇的肚子说:“你看怎么样?”这位达官气得拂袖而去。
  到清代,无锡施氏名人还有学者施廷琫,他写的《五经汇解》、《通鉴集论》颇有新见。戏曲家施诠对京腔、昆曲研究深入,写出新论。书法家施兰,风格神似赵孟頫,晚年居住苏州,卖字为生。
  从施之常的贤德多才,到施坰的为民抗疏,到施武报忠谪贬,到施渐的安贫乐志,到施策的拒贿乞归,到施显卿的博古撰书,到施建烈的蔑视权贵,我们可以看到施氏的门风。这是一种修德修身的门风,这是一种报国为民的门风,这是一种敢于担当的门风,也是一种清廉安贫和好学乐著的门风。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