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风的百年画缘
时间:2015-03-08 13:06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南晚报 字号:[ 大 中 小 ]
徐风是谁?他是著名艺术大家徐悲鸿的得意弟子之一,“太湖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悲鸿夫人廖静文馆长在致《徐悲鸿大弟子——徐风书画艺术回顾展暨徐风作品捐赠仪式》的贺电中这样阐述:徐风是悲鸿1927年在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的第一批学生,与吴作人、吕斯百为同窗艺友,他是我国第一批掌握了欧洲真正精湛的传统写实技巧,并能很好地传承和发扬悲鸿的现实主义传统绘画艺术,在中国画、水彩画、素描、书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成就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在父亲逝世12年后的2000年始,作为子女的我们已逐渐认识到父亲的绘画艺术与成就,相继为父亲举办回顾展、出画集、建艺术馆等,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从而确立了父亲在无锡绘画史上的历史地位。
早年得遇名师胡汀鹭
1900年3月7日,父亲出生在江苏常州武进南夏墅石柱塘塘下吴家村一个贫苦家庭,家中排行老三,取乳名“尧三”,上学时改名“乐山”,后又改名“仁斋”、“风”。1912年,父亲在13岁时,已能书善画,多才多艺,且古诗文功底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1918年考入江苏省立第三师范(今江苏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前身),此时,父亲在学习绘画的起始阶段,又幸运地遇到了同班同学钱松喦。虽然该校不是专业的美术学校,但开设美术课,当时的美术教师是已经非常有名的花鸟画家胡汀鹭,一段时间后,胡汀鹭老师即对父亲和钱松喦两位有着良好绘画天赋的学生言传身教,两人画画都进步神速。父亲和钱松喦自从学画起就非常喜欢石溪、石涛、唐寅和宋、元、明、清诸家,其中石涛随意潇洒、豪放的传统笔墨及师法造化精神对他们的绘画影响最大,同时,他们对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主张十分赏赞,后来这些主张成为了他俩毕业后一生共同的艺术追求。
大学时代受鸿师亲授
父亲出身贫寒,祖辈务农为生,但他相信坚定地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才能改变生活,改变命运。1927年,父亲以优异成绩考取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原国立中央大学前身)艺术系,此时,适逢一代宗师徐悲鸿留法八年后载誉归来执教于该校,父亲有幸受教于其门下。其时,国内著名画家吕凤子、潘玉良、张书旂、汪采白等都相继前来该校示范传艺,一时中西绘画名师荟萃。课堂内外,父亲又与同班同学吴作人、吕斯百等,或作素描、水彩、油画、描摹创作中国画,或一起外出写生,体验生活,艺术交流氛围异常浓厚,父亲在此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迅速成长。学习之余,父亲又执弟子之礼,在徐悲鸿老师创作一生中重大题材如巨幅油画《田橫五百士》时陪伴其左右,代为保管画室或兼作模特,许多与徐悲鸿有关的艺术和生活上的事都参与其中。父亲的常年相伴加上自身的刻苦求道,亦为老师所感。1928年,父亲得到了徐悲鸿、吕凤子两位老师的亲笔题赞“清音”和“能得体貌”,得此赏识,父亲更加努力,坚定了艺术创作的信念,最终成为俩老师在中大早期最得意的学生之一。
失机遇成遗憾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父亲的早年同学钱松喦时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因他非常熟悉了解父亲的为人与艺术,曾力荐父亲调入该院为画师,设想如事有成,即可随其同行二万三千里写生,但此时,父亲正遇家境变故,再加上当时执教的江苏省立洛社师范一方面美术教师短缺,另一方面正遇全校师生大动员,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正在热火朝天掀起的积肥造肥、大炼钢铁的全民运动,并要以此契机为题材,用手中的画笔,走出校门,创作写生,记录历史。为此,学校再三挽留,父亲则未能如愿。过后,父亲仍全身心投入,带领学生以炽热的时代生活为背景,走出校门,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创作了一批优秀的中国画《支援公社去积肥》、《三月江南积肥忙》、《罱河泥》,素描写生如《炼钢夜景》、《水陆并进》、《田间劳动》等等,以实际行动为洛师赢得了声誉。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父亲在贵阳避难时,在街头偶遇著名画家乌叔养,似同乡遇故知,非常投缘。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乌叔养先生任教于辽宁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曾多次来信对父亲的绘画艺术成就高度评价:你的中国画造诣极深,素描极有基础,努力起来必能惊人,今天有您这点功夫的,国内实在不多。人民政府是不会忽视人才的,一有成就,自有出路……其间,乌叔养先生还多次力荐父亲调入鲁迅美术学院任教,但都因家庭及工作原因,未能成行。这几次错失的机遇,成了父亲一生的遗憾。
扎根乡村践行“笔墨当随时代”
徐悲鸿是父亲一生的恩师和崇拜者,其传统写实、师法造化,则是父亲一生的艺术追求。无论在哪个时代,哪种环境,父亲总会用手中的画笔,紧贴生活,跟随时代,去写生创作,为此,父亲一生中留下了各个时期的大量中国画、水彩画,以及大量的速写、临摹手稿和人物、蔬果、飞禽走兽的艺术教育写生范稿等,另外,还自编了十万字以文图结合的实用教学手稿《人物初步描写》、《水彩画讲学教材》、《西洋画讲学教材》、《艺用解剖讲学教材》等。
上世纪六十年代,父亲创作了一批以积肥造肥运动为题材的优秀作品。1970年至1980年间,随小女儿上山下乡整整十年。在这一时期中,父亲因地制宜以乡村所见为题材,在写实的基础上创作出一批“笔墨当随时代”的经典力作,如中国画《五牛图》、《大白菜》、《向日葵》、《太湖帆影》,水彩画《农家》、《胡萝卜芹菜》、《鸡小白菜》,素描《雨伞胶鞋》、《咸黄鱼》、《林荫桥上》、《纤夫》等。
子女捐建“徐风艺术馆”
父亲一生不求闻达,但对艺术的热爱和钻研却延续了一辈子。徐悲鸿的艺术教育思想和艺术创作精神影响了他一辈子。父亲不仅对中国传统绘画研究颇深,而且对素描、水彩、油画以及艺用解剖等教学的研究尤有心得。他的画风具备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传统功底,传统山水画线条不逊于黄宾虹这样的大家,传统彩墨风景堪比林风眠,素描造型功底不亚于蒋兆和,一部分改良山水画和写意花鸟画中的笔墨功夫尤其令业内权威人士肯定。
2000年以后,我们姐弟有了一定经济基础,一起商量要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尽孝。经过努力,协同分类收集、整理出父亲各个时期的相关历史资料、图片及书画作品,包括中国画、水彩画、油画、素描、临摹、写生、书法、印鉴等300余件,相继在上海、南京、常州、无锡举办了《徐风百年诞辰纪念画展》和《徐风书画艺术回顾展》。徐悲鸿夫人廖静文馆长亲自为画展题写展名,并在2011年携子徐庆平专程亲赴常州画展道贺、观摩。2008年、2010年,在江苏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徐风画集》和《徐风书画集》。2011年父亲被无锡市政府列为“太湖画派”代表人物之一。2013年,在廖静文馆长的关心下,我们姐弟向无锡博物院无偿捐赠了父亲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53件,在无锡博物院内建立“徐风艺术馆”。目前“徐风个人艺术网站xufeng.zan8.com”已建成,另外,《徐风艺术文献集》也在完善、整理中,预计明年年内可完成编辑出版。
(徐建华 文/供图)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