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无锡传说

丰富多彩的无锡民间寓言

时间:2018-01-08 16:21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南晚报       字号:[ ]

汤祥龙 文

  我国著名文学家严文井曾这样介绍寓言:“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曾在无锡市文联所属的民间文艺家协会担任秘书长、副主席长达二十多年时间,由于工作和创作的关系,有幸接触到许许多多流传在无锡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寓言。

    【一】
  寓言故事,大多为即兴创作,在民间口口相传,因此许多寓言故事能一直流传至今。据有关资料介绍,无锡寓言最早有文字记载的要从公元三千多年前的泰伯奔吴说起,从《论语·泰伯》的寓言《三让天下》、《左传·哀公七年》的寓言《断发文身》、《左传·成公七年》 的寓言《疲于奔命》,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寓言《叹为观止》,这些带有鲜明时代色彩的寓言故事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
  春秋战国时期,应该说是我国寓言创作的一个高潮,其中《卧薪尝胆》《鸟尽弓藏》《两虎相斗》《螳螂捕蝉》《出奇制胜》等寓言,就发生在春秋战国历史上的无锡地区。
  到了唐朝,有诗人李绅的寓言故事《司空见惯》。宋朝苏轼的寓言故事《买田阳羡》更是家喻户晓。明朝则有高攀龙的《生死关头》寓言流传。清朝流传下来的寓言《林下清风》,则来自于无锡弹词名家陶贞怀所写的小说《天雨花》。这些寓言后来有一些先后被收入了《成语词典》中,借助成语的影响力,这些寓言流传得更广了。几年前,由无锡作者编著的《无锡成语故事集》和《无锡胜迹和成语故事典集》等书,就选了有些已编入《成语词典》中的寓言故事。而有些流传在无锡地区的民间传说故事,如《举案齐眉》等,更是成了寓言中的经典作品。


        【二】
  1984年成立的无锡市民间文学工作者协会(无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前身),在中央和省、市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展开了全面广泛的普查采风工作,承担起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工作的重任,由时任协会会长许平生担任主编,时任无锡市文化馆馆长朱中达担任副主编。经过多年努力,在全市各乡卷本近五千篇故事中选出一千二百多篇,又在各县市区卷本的一千二百多篇故事中选出三百多篇,加上在历年报刊上发表及《无锡的传说》《无锡民间传说》 等集子中选出近百篇故事,共四百三十篇编纂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无锡民间故事精选》。虽然书中并没有为寓言专门列出条目,但大量流传在无锡地区的民间寓言故事、民间寓言传说还是收入其中。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无锡民间寓言,成为无锡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三】
  现在知道《愚公移山》寓言故事的人肯定很多,宜兴山区却流传着一则《济公移山》的民间寓言故事。
  相传铜官山底下,压着一个恶和尚。这个和尚活着的时候,力大无穷,能够头顶千斤,大家称他为“顶山和尚”。顶山和尚靠着这点本事,为害乡里,无恶不作,人们看见他就像是见了恶魔。
  济公听说后,便从灵隐寺赶来,要见见这位顶山和尚。两人正好在路上相遇。济公装着没有看到,低着头,往顶山和尚身上用力一撞。顶山和尚一把抓住济公,厉声大骂:“你这个野和尚,竟敢撞起我来了,好大的胆子!”
  济公若无其事地说:“你是何人啊?”
  “我‘顶山和尚’,你都不认识!还跑到这儿来干什么?”顶山和尚大怒。济公故作惊异地说:“呀!原来你就是顶山和尚,我正要找你呢!”
  顶山和尚恶狠狠地说:“你走路不长眼睛,敢撞到我头上来了,我要顶死你!”
  济公指着自己头上的帽子说:“你还想顶死我?只怕你连我头上的这顶帽子都戴不起吧?”
  顶山和尚听了,更加火冒三丈,一把摘下济公头上的帽子,往自己头上一戴。没想到,从帽子里立即冒出许许多多的黄砂石子,并且越下越多,最后竟像洪水一般倾泻下来,很快就堆积成一座大山,恶和尚从此就永远被压在山底下了。

      【四】
  无锡属于江南水乡,河网交织。那时的运输主要靠水运,因此,河湖中大大小小的船只特别多。但那个时候,还没有发明橹,船夫撑船主要靠篙子。流传在太湖地区有一个民间寓言,就叫《鲁班制橹》,把远在山东的鲁班和太湖的船夫结合在了一起。
  据说古时候,在太湖里有个撑船的船夫和鲁班是老朋友。一天,船夫对鲁班说:“你是一个很有名气的木匠师傅,我撑船用篙子撑得实在费力,你能给我想想办法,帮我做一件能摇船的东西吗?”
  鲁班一口答应,拍拍胸膛说:“没有问题!”
  回家后,鲁班便用木头制作了一根一头圆、一头扁阔的东西。但是,把这根木头拿到船上,不仅摇起来不方便,而且还摇得不快。
  怎么办呢?大话已经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鲁班每天都把那根木头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看,想尽一切办法修改,结果有时连饭也忘记吃了。有一天,老婆喊他吃饭,一连喊了几次,他都没听到。老婆火了,闯进他的木匠间里,看到鲁班盯着那根木头发愣,顿时气不打一处来,抢过来就往地上扔。结果,一段长长的木头,被断裂成了三段短木头。鲁班看到这样,心疼得不行,可丢掉又可惜,灵机一动,把三段木头拼拼绑绑箍在一起,拿到船上一试,没想到,奇迹居然出现了,不仅摇起来省力、灵活,船行驶起来还特别快呢。
  船夫们为感谢鲁班的发明,特意给这种东西取名为“鲁”,因为“鲁”是用木头制作的,在“鲁”字的左边加上了一个“木”字偏旁,称为“橹”。


      【五】
  流传在无锡地区的民间寓言,还有许多是和当地的风景名胜、特产名点紧密联系的。如马山地区有个寓言叫《马山芋头》。
  相传马迹山最高的山峰冠嶂峰上出了一种宝贝,叫金芋头,枝洁白得像宝玉,叶青翠得像翡翠,金芋头见风就长,长啊长,不知过了多少年,它的枝叶居然一直长到玉皇大帝的宝座下面。
  有一天,玉皇大帝觉得宝座有些动,心里很奇怪,低头一看,咦!啥地方仙山上长起一株金枝玉叶来了,大帝顺便踩一脚,这棵金芋头就弯曲下来。又不知过了多少年,金芋头回环到冠嶂山上,又慢慢儿地向上长,这样长天回地弯了一圈,玉皇大帝不耐烦了,使劲踢了一脚,把金芋头的枝叶踢碎了,飞散开来,于是马迹山上漫山遍野都长起了金灿灿、黄糯糯的芋头来了。
  据传,因马山芋头是玉皇大帝踢出来的,维生素和矿物含量特别高,不仅产量高,品质好,还软糯细腻,香甜适口,在江南地区享有盛名,具有清热化痰、消肿止痛、润肠通便等药用价值。中秋时分,家人团聚,亲友往还,品尝马山桂花糖芋头,已成为欢度佳节的传统习俗。


      【六】
  另外,一些流传在民间的趣味寓言,也广受欢迎。如寓言故事《醉汉与尼姑》,谈到有个人有天吃得烂醉如泥,经过一座庵堂门口时跌倒了。这时,从庵堂里走出一个年轻的尼姑,把醉汉搀到庵堂里面,不仅让醉汉睡在自己的房中,还让醉汉睡在自己的床上。这件事被当家师太知道后,就把小尼姑拉到县衙公堂上,定要县官定小尼姑一个伤风败俗的罪名。
  小尼姑、醉汉和当家师太一起来到县公堂,小尼姑就把一张纸呈上公堂。县官一看,上面写着两句话,上句是:“醉汉妻弟女僧舅”,下句是:“女僧舅姐醉汉妻”。县官看了之后,当堂释放了醉汉与小尼姑,并把当家师太训斥了一顿。县官为何会这么处理,原来这两句诗说,小尼姑与醉汉是嫡亲的父女关系。
  还有则《顾客买肉》的民间寓言,尽管短小,但也十分有趣:
  有位顾客去肉店买肉,对店里的老板说:“不要肥来不要瘦,不要肉皮和骨头,不要五脏和猪油,也不要六肺和舌头,多少钱?”
  老板回答:“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加八,八加七,九分十分加十一。”
  到底买了什么,又付了多少钱呢?有人细细一算,这些数字加起来正好是100分。原来,这位顾客最后就只买了一元钱的猪血。


      【七】
  无锡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文脉源远流长。当代最优秀的文学,终离不开传统和经典文化的滋养。而反映时代进程、讲好中国故事是当代文学的重要使命。相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保护、传承等举措,从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中汲取精华,保持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同时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增强当代中国故事的创造活力,使其成为最充满人生智慧、哲理的文学,古老的寓言定会发出耀眼的光芒,并逐渐迎来新的繁荣,从而为中国文化大踏步走向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