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太湖渔歌渔谚

略说锡谚

时间:2017-12-03 16:53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南晚报       字号:[ ]

荣耀祥 文

  “锡谚”是无锡谚语的简称。她作为语言精华,能典型地反映无锡当地人们的生活状况、思想态度、世俗风习、城市变迁、历史演化、文化理念以及人文价值观的脉络。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积累了大量生动细腻描绘事物、动作、性状的词语。可以说,锡谚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是社会生活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锡谚”特点一:使用原生态的老派无锡方言,可称为“历史活化石”“文化土特产”
  1.陆佑丰葛大铲刀 —— 炒(糙)糟。
  2.江尖渚上niang —— 团团转。
  3.热煞老城隍。
  4.冻煞张元庵(二月初八日)。
  5.雨笃延圣殿。
  6.出会忘落大老爷。
  7.路头菩萨笑眯眯,猪头三牲吃勿及;井泉童子自清高,肚皮饿得咕咕叫。
  8.咬(落)妈妈头,苦恼日脚来勒后头(陈阿尖教训)。
  9.大浮杨梅,只吃勿袋。
  10.吃鱼要吃莳里白。
  11.造桥造桥,德先生包梢。
  12.黄埠墩上摆渡 —— 一脚去。
  13.要等到城隍老爷胡苏白。
  14.若要暖,要过二月十八张赤鸾。
  15.修仔牙齿,坏仔脚跟。
  16.三年老大学,四年稳笃笃。

  “锡谚”特点二:真实反映旧时无锡乡村农耕生活和市井平民生活风情
  1.勿讨饭,勿卖篮(马山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状态)。
  2.拔勿尽稻田里葛稗草,捉勿尽太湖里葛强盗。
  3.岁朝乌漉秃,高低田稻一齐熟。
  4.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
  5.稀三箩,密三箩,勿稀勿密收九箩(插秧稀密适当)。
  6.牵砻大磨杀只鸡,舀砻佬小吃鸡皮。
  7.南门豆腐北门虾,西门柴担密如麻,只有东门呒啥卖,葫芦茄子搭生瓜。
  8.吃花酒,跟瑞馨;学生意,跟德生。
  9.安国、邹望、华麟祥,日进(夜)金银用斗量。
  10.金甘露,银荡口。
  11.“一钱呒拨”四个字,休想造个崇安寺。
  12.无锡北塘,爿爿粮行。
  13.上塘十里尽(宜)开店,下塘十里兴烧窑。
  14.女鞋陆永和,男鞋西天宝。
    15.无锡小上海,洛社小无锡。
    16.窑门里推出柴来。

  “锡谚”特点三:多为“不知书”而“达理”者的口头创作,虽显粗俗,略欠文雅,但大俗白话耐人寻味
  1.城头上出棺材 —— 远兜远转。
  2.路头菩萨笑眯眯,猪头三牲吃勿及;井泉童子自清高,肚皮饿得咕咕叫。
  3.要等到城隍老爷胡须su白。
  4.印勿清格亡人马。
    5.关亡套(讨)口气。
    6
.拚死吃河豚。
    7.夏至勿吃馄饨,死则呒拨坟墩。
    8.东门菜贩子,南门叫花子,西门马牌子,北门小伙子。
    9.廿五送灶,七颠八倒。
    10.清趣清趣,成仔粪蛆;邋遢邋遢,成仔菩萨。

  11.叫花子勿留隔夜食。

  “锡谚”特点四:由于人口繁荣,风习多样,其蕴藏量大于社会形态单一的其它地区
  1.熟读唐诗三百首,勿会吟诗也会吟。
  2.船过梁溪莫唱曲。
  3.东亭勿说《三笑》,秦巷勿说《岳传》,马迹山勿说《姚期》。
  4.惠山娘娘会做人。
  5.九箭通,出三公。
  6.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
  7.若要石门开,除非(要等)邵宝来。
  8.早吃狮子夜吃象,老虎豹子吃白相(阿福)。
  9.雪浪山顶茶,八德龙潭水。
  10.无锡锡山山无锡,九龙嬉锡成九峰。
  11.沉落结籽乡,氽出浮沙头。
  12.一条黄瓜三扁担。
  13.黄旗黄伞大镗锣,乾隆皇帝下江南(南门外乡音)。
  14.落魄泰伯庙,收魄袛陀寺。
  15.苏州宝塔多,无锡烟囱多
  16.洛社大人死勒高桥头 —— 两勿收管。
  17.江阴人吃海蛳 —— 倒缩(嗍)。

  “锡谚”特点五:修辞手段丰富,话语“煞渴”到位,真正活色生香、机趣洋溢
  1.歇后语黄埠墩上摆渡 —— 一脚去。
  2.对偶有锡争,无锡宁;落魄泰伯庙,收魄袛陀寺;口吃北边饭,心向南朝人。
  3.顶针有思路,才有出路;有出路,才有财路。
    洞中有洞洞通洞,洞中复有洞中洞。
  4.拟人
    站勒锡山看惠山,锡山勿及惠山半截腰。
  5.夸张·拟人
    要等到城隍老爷胡苏白。
  6.列锦
    金刚肚脐腊烧片。
  7.比喻
    出会忘落大老爷。
  8.谐音双关
    徐度里饿到贝沙桥。
    〖注〗徐度里:谐脐肚里;贝沙桥:洛社镇名,谐背。意谓饿到肚皮贴在背皮上。
  9.对照
    宁跟讨饭葛娘,勿跟做官葛爷。
  10.反复
    一句话说到你笑,一句话说到你跳。
  11.摹状
    东大池,小桃源,间ɡei株杨柳间ɡei株桃;
    一枝杨柳隔枝桃,红绿相映五里遥。
  12.同字·同底
    东门菜贩子,南门叫花子,西门马牌子,北门小伙子。
  13.起兴
    三月三,大蒜炒马兰,吃则去游惠山。
  14.谣谚
    惠山街,五里长;踏花归,鞋底香。

  锡谚举隅
  1.惠山街,五里长;踏花归,鞋底香。
      意谓清明节去惠山踏青游玩情景。

  2.江阴莫动手,无锡莫开口。
      指江阴人有拳勇,谁在江阴动手定会吃亏;无锡人善吹牛,谁在无锡开口定会吹飞。常州人如是观。

  3.有利无利,但看二月十二农谚。
      气象谚语。俗信每年的旧历正月十二、二月十二、三月十二这三天的晴与雨决定本年度的丰与歉。《无锡风俗志》:按俗称旧历正月十二、二月十二、三月十二均须天晴也。

  4.三月沟底白,莎草变成麦。
      农谚,意谓旧历三月初三这天晴好,那么这一熟的小麦肯定丰收。

  5.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农谚,意指农历六月如不是高温天气,就会影响农作的收成。因秋粮都在最炎热时抽穗灌浆,天气越热稻谷浆水越足,籽粒越饱满。反之,禾苗发育就不足,则多瘪籽,收成就会大打折扣。

  6.除夜犬不吠,新年无疫疠。
      除夜以安静为吉。

  7.借鸡骂狗。
      喻谓指桑骂槐。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无锡已故乡土作家沙陆墟先生的《梁溪怪客》,此书第一次全面翔实记录了无锡本土民情风俗(婚丧喜庆生老病死),并大量运用无锡方谚俗语,生动传神,堪称一绝。是研究无锡方言的重要文本。

  8.船头上相骂,船艄上讲和。
      同“船头上相骂,船艄上答话”。

  9.出处不如聚处。
      意即(东西)生产的地方,反不如集散的地方多。《谈艺录》:“北京坊间觅此书不可得,济南友人阅肆为致三册,出处不如聚处,古语可信,然亦见物离乡贱,古人又欺我矣,即奉一本,以偿宿诺。”短短数句,却引用两句谚语,化庄严为诙谐,在不经意处透露浓郁的幽默,令人会心莞尔。语源还得推《管子》:“物之所生,不若其所聚。”这已经包涵“出处(所生)不如聚处”谚语的全部信息。

  10.物离乡贵。
      即东西离开诞生之地就金贵。而今对照钱锺书的《谈艺录》却反其道而行之,“物离乡贱”,其明证是原产地北京已经脱销,而外地却“滞销”—— 依然有售。先生故有前者“古语可信”,后者“古人又欺我矣”之酷评,幽默油然而生矣。

    钱锺书、杨绛也是运用无锡方谚俗语的圣手。她将方言自如运用,丝毫未见突兀,显得文笔流畅,大雅大俗,堪称经典之作。原来对“方言土语”调兵遣将,点石成金,还是他们创作时得心应手的独门绝技。譬如在《围城》《将饮茶》里,用了许多无锡话,有“心心念念”“开盖货”“莫知莫觉”“细腻恶心”“独幅心思”“三拳打不出一个闷屁”“痴颠不拉”等。在《记杨必》中也有:“两脚众生(詈词溺用:骂人如畜牲)”“囫囵着跌下来(整个身子跌倒)”“快点困(催促睡觉)”“着得里一记(啪的重重地打一下)”“童化头(一种孩童的发式)”“眼泪嗒嗒滴(泪水簌簌地流下)”“千依百顺(对人言听计从)”“引老小(逗小孩)”“豁眼梢(眼角上扬的眼睛)”“吃冷饭(夏日午后利用现成的凉饭凉菜加餐)”“肉麻死(令人厌恶之极)”“落雪(下雪)”“空身(一样东西都没有带)”“虎着脸发火(扳着脸生气)”等等,都是显例。方言的使用,使钱锺书杨绛的文学语言植入勃勃的生命力,使之气韵鼓荡,趣味盎然,修辞语境极佳,丰富其语言蕴涵,增强了语言表现力,这是钱锺书杨绛文学语言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11.七石缸侧转,痧药瓶塞紧。
      侧转:向一边倾斜。痧药瓶:一种装载治疗发痧中药口服药的细口小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七石缸虽未倾覆,但水量流失甚巨;痧药瓶即使保全,容积不过些许。喻谓治家乏才,大处不算,小处计较。也喻办事大处糊涂,小处过于精明。


  锡谚保护,正当其时
  作为文化的载体, 俗谚和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锡谚是无锡地方文化产生与发展的重要载体。锡谚也通过无锡地方文化的发展进一步丰富。当今社会,这种方言俗谚与文化的互动促进关系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急剧退化,锡谚本身已经陷入被抢救和保护的处境。一种俗谚的消失,意味着一方文化的严重流失。语言学大家周有光先生主张:“推广普通话,珍惜方言。”可见普通话与方言并非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而是可以在各自范围里各为其主和谐共处共生共荣的孪生姐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人们创造留下的宝贵的地域文化资源,其中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方言俗谚密切相关,我们应该利用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方言俗谚的契合点,大张旗鼓用传承文化来保护方言俗谚。
  如无锡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唐调、车水号子、锡剧、滑稽戏、无锡宣卷、小热昏、评弹、吴歌、无锡评曲、梁孟传说等等,都无不与无锡方言俗谚有息息相关的联系。如果无锡方言俗谚消失了,则以上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岂不成了空话一句,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锡谚的保护提上议事日程,正当其时!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