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城里“四眼井”
时间:2017-11-27 17:47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南晚报 字号:[ 大 中 小 ]
沈俊鸿 文
江阴城区原民运巷8号,现“澄江福地”商业区内,有一口历史悠久的古井,原先系乾明广福禅寺僧人汲水之处,当时,这口井不仅满足寺内人员日常饮用,而且广济来自四面八方的香客劳顿渴饮之需,故而取名为“广济泉”。
广济泉因井径大,水源充足,为了能让多人同时垂桶下井汲水,而又不致吊绳互相缠绕,在井台上设置了四个井圈,形成四眼,所以江阴城里的老百姓都称它为“四眼井”。
刘伯温凿井断龙脉的传说
说到这口古井,民间流传过一些神奇的传说。
传说之一,当年广福寺建造时,曾经从井中拉运出一根又一根建寺用的木材,甚至说后人从井中水面上仍可隐隐看到木头的影子。
传说之二,明朝的刘伯温为了破解皇气,凿断龙脉,开掘了这口四眼井。
相传那个和尚出身的草根皇帝朱元璋在皇位上坐稳之后,开始打起了小算盘。他想,我朱元璋南征北战,东伐西攻,好不容易得了天下,这大明王朝的皇位今后应该由我朱家人世世代代传下去,不能让别人夺走。
朱元璋手下有个军师叫刘伯温,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是个精于易卦的风水大师。
为了确保子孙万世基业,朱元璋把刘伯温找了去,给他下达了一个任务,要他到四面八方去察访,将天下的龙脉一一封死,以绝后患。
当刘伯温来到江阴四处踏勘之后,发现这里地控大江咽喉,山川壮美,风水绝佳,境内三十三座山,龙脉盘结,可谓真龙之地,日后必定会出帝王,与朱元璋子孙争天下。
为了破解此地的皇气,刘伯温相度方位,先下令铸一尊铁弥勒佛,置于城中广福寺内,永镇其间。再在距铁佛两箭之地凿一口大而深的井,以巨石作盖,上凿四眼,以便居民汲水。
到了完工的那一天,满井血水,刘伯温肚里明白,龙脉已断,大功告成。待井内血水汲尽,始获清水。
传说毕竟非史实,不可当真。其实,四眼井早在明代之前便已存在了三百多年。据史料记载,这口井开凿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开凿者是当年乾明广福禅寺的一名僧人宗寿。
四眼井的构造别具一格,整个井筒犹如一只竖立的腰鼓,中段略向外鼓,井口、井底则稍稍收拢,上下直径均为2.4米。相传初凿时深64丈,据说清代深浚至30余丈犹未见底,如此深度似乎不可能,前几年经有关部门测量,四眼井实际深度为19米。此井以宋代专用井砖盘筑。井底铺垫以碎石,起到澄滤作用,以保持水质洁净。其泉清泠,味同甘露,岁旱不竭,年涝不溢。四眼井既深且大,容水量十分可观,历史上曾供东半城居民饮用,井边一天到晚汲水者不绝。
民国年间,江阴诗人沙曾达曾作《广济泉》诗一首:
四眼回环一气连,沧桑世易井依然。
任人汲引源无竭,色味清甘比惠泉。
明代,四眼井曾建井亭一座,已毁,现井旁竖有清雍正二年(1724)八月所立的《广济泉亭记》石碑。南、北、西三井圈均为原物,青石质地,东井圈为损毁后换上的水泥制品。历经漫漫数百年风雨剥蚀,四眼井的井栏圈表面已显得异常光滑,尤其是井圈的内侧已经被日复一日的吊绳磨勒出深深的绳痕,给人以沧桑古拙之感。其中西井圈外侧面上有“关”“勇”“义”“泉”四个正楷大字依稀可辨。从“义”“泉”二字看,这四个字该刻于1645年江阴抗清守城战之后。
“忠义之邦”民性刚的见证
九百五十多年来,四眼古井不仅以其充沛的水源广济澄江百姓,而且见证了江阴历史长河中一幕幕血与火的洗礼。
明末清初,江阴义民在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三公的带领下,万众一心,喋血抗清。
二十多万清军,两百多门大炮,将弹丸之地的江阴城围得像铁桶似的。在坚守了81天之后,江阴城终于被清军的大炮攻陷,英勇不屈的江阴义民无一人投降,他们同清兵展开巷战,直至捐躯。
1645年的江阴抗清守城战,不仅是江阴历史上最为悲壮、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据台湾历史学家黄一农教授考证,也是十七世纪全世界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在世界战争史上可入列十七世纪前半叶陆地上最大炮战之一。江阴民众在这一战役中的壮烈之举,惊天地,泣鬼神,气贯长虹。
城陷之后,那些没有战斗力的老弱妇孺纷纷投水、蹈火、自刎、上吊,慷慨赴死。更有不少人不约而同来到四眼井,选择这口古井作为他们的殉难之处。
当时,江阴城里战火弥漫,狼烟升腾,周围呐喊声、嘶杀声、马蹄声时断时续。人们围聚在四个井圈边,神情肃穆,视死如归,他们用手撑着石栏圈,有的先把头伸进去,有的则把脚跨进去,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往井里跳,几乎没有停顿的间隙。其中明末著名诗人许学夷的女儿、江阴抗清领导人之一许用的姑姑徐许氏,全家十五口全部投井而死。
江阴籍作家胡山源曾经依据史料写过一部《江阴义民别传》,其中写到肩头被清兵砍了一刀的文人戚三郞,奔进观音寺巷,晕倒在四眼井旁。当他醒过来时,井旁已经没有人了。他挣扎着将脚伸入井眼,却伸不下去,原来井里已经被殉难者的尸体塞满了。
四眼井里究竟跳下去了多少人呢?清初韩菼在《江阴城守纪》中说是“投四眼井者,四百馀人”。而《明季南略》的作者计六奇据难民口述,“有一四眼井,死者如市……封刀后,井中捞尸二百”。江阴民国老报人徐再思则在《澄江旧话》一书中写到,前清光绪初年,四眼井修浚时,据亲见之老辈云,从井中尚“起出尸骨百数十具,盖皆明末屠城时殉难之人”。
从四眼井前后两次捞出的尸骸,合计三百多具,这一数据相比韩菼所说的“四百馀人”更为可靠,因为捞尸的数据来源,一个系难民口述,另一个属老辈亲见,可信度较高。
大敌当前,家园遭侵,宁可投井而死,也不愿屈服于清军,可歌可泣的江阴人啊,民性刚强的特性在这里淋漓尽致地显现了出来。而那口非同寻常的四眼井,成为江阴人凛凛气节的见证,成为江阴这座古城“忠义之邦”的象征。于是,人们将四眼井称之为“义井”。
匿居四眼井的“赵半仙”逸事
一口古井四只眼,多少年来,这四眼古井孕育出几多奇人逸事。
民国年间,四眼井旁边阴湿的庙屋内,住着一个双目失明的算命先生,常年一个地铺。此人姓赵,名祝华,也有人说他姓曹。因算命算得准,人们称他为“半仙”,他究竟姓赵还是姓曹,已经没有人说得清了,这里姑且称他为“赵半仙”吧。
赵半仙毕生未婚,孤身一人,他不仅会算命,而且知识渊博,能通天文地理,虽然眼睛看不见,却喜欢同文化人打交道。他有个好友叫曹耀庑,别名熹,家住江阴城内大毗巷,当过中学教师,后来,远赴东北吉林谋生。自从东三省沦陷后,与家里失去联系,生死未卜。
曹耀庑的妻子见丈夫渺无音讯,常暗自哭泣。为了排解忧愁,免不了求神拜佛,请人算命、测字。每年春节之前,她总要叫儿子曹灿薀前往四眼井,将赵半仙搀领到家里,请他测算丈夫是否还在世。
那赵半仙到了曹家,总是面对厅堂一面大墙,焚高香,念咒语,并手擎一棒在墙上画符,一整夜念念有词。他每年的结论是:“熹哥健在,会回来的。”赵半仙的举动尽管显得荒诞不经,但是,不管他的结论是否灵验,对于曹耀庑的妻子和全家来说,毕竟是个莫大的安慰。年复一年,算命先生赵半仙每次登门,都给曹家带来了希望。然而,随着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将近20年过去了,曹耀庑仍旧没有一点消息。
令人称奇的是,到了1951年,赵半仙的好友曹耀庑果真回来了,曹家老少,惊喜若狂。原来,“九一八事变”后,曹耀庑参加了东北抗日义勇军,后退转到苏联,由苏军护送到新疆。义勇军进疆后即遭军阀盛世才解散并关禁,直到解放后才获得自由。
当年去四眼井搀请赵半仙测字的少年曹灿薀,中学毕业后参加了革命,改名“曹鹏”,后来成为中国顶级的音乐指挥家。他当时并不了解赵半仙的真实身份。
赵半仙早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过书,常秘密参加革命活动,暴露后回乡匿居在四眼井。因眼睛失明,成为当时江阴城里闻名的算命先生,他以算命作掩护,继续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地下党组织开会时,他用盲文作记录。据说,江阴人懂盲文,赵半仙是第一人。
新中国成立后,赵半仙当年的老战友张志强担任苏南行政公署常州专区专员,1950年曾到四眼井探望过他。
1982年8月,四眼井被列为江阴县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3月,新建的廊亭和一组在井台上吊水、担水、洗衣的情景雕塑,为这口已有九百多年历史的古井增添了新的色彩。现已成为“澄江福地”商业区一大历史景观的四眼井,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游人面前。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