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无锡名胜

漫说二泉水

时间:2017-07-03 08:14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南晚报       字号:[ ]

  散布于无锡惠山东麓的天下第二泉、惠山寺,以及锡山上、忍草庵周围的“惠山泉群”,是惠山“胜地名泉”人文遗韵的真实写照。大自然和先贤给我们的馈赠可谓丰厚,可如今惠山泉群多已枯竭,让人惋惜。
  惠山自古便有“胜地名泉”之誉。这个说法,在唐代“茶圣”陆羽评定惠山泉水“天下第二”时已经萌芽,据《乾隆南巡秘笈》记载,“胜地名泉”四字为1751年乾隆下江南时在惠山门口写就。“惠山泉群”形成于唐代至现代的1200多年间,在此生息的居民、僧人开挖了无数名泉,而官员、僧人和文人的题刻,又为其注入了丰厚的人文气息。

  “天下第二泉”的迷人过往
  早在宋徽宗时期,二泉水已成朝中贡品,“月进百坛”。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慕名多次来此品泉,留下了“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唯美诗句。明清两朝,因王公贵族仰慕二泉水的名气,二泉水还曾一度被当作商品来交易。
  据记载,泉水在长途运输中极易产生浑浊现象,于是人们想出了在水中投些白石子的办法来防水质变浑。因二泉远在无锡,一些外地商人为迎合一些人的需求,甚至想出了伪造二泉水的办法,比如将普通泉水烧开,在月光下自然冷却,经一夜露水之后,便摇身一变成了二泉之水。
  明清时期的一些笔记小说、游记里,也都能寻觅到关于惠山二泉水的描述。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自称“水癖茶淫”,吃茶考究,得自家传。其祖父时以“天下第二泉”无锡惠泉水烹茶,客来误听为“卫前水”,告知随从以后家里烹茶也到“卫前”挑水。明朝文徵明曾有诗作描述其与好友在惠山二泉亭以茶雅集,离开时依依不舍回望,只见一条水路之景。由此可见当时去二泉取水之人何其多。
  文人墨客、时代的风云人物但凡到了“二泉”,无不是要取二泉水烹茶的,众多千古传颂的诗篇、画作也应运而生。
  据无锡市园林文史专家金石声透露,当年“天下第二泉”在申报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文保单位时,都曾有人提出过质疑。质疑的理由是,“泉”的现象只能算是一个自然景观。但最终“天下第二泉”以其悠长的历史和丰厚的人文底蕴,最终获批国家级文保单位。

  “二泉”水量丰沛之证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天下第二泉”便已经枯竭。现在我们看到的“天下第二泉”当属景观水,是从映山湖中抽上来的循环水,而非泉中自然渗出,水质显然已经不适合饮用。此次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申报的“惠山泉群”中,除了忍草庵的林泉、听松泉水量尚属丰沛、水质较好外,其他几处泉水如碧露泉、涵碧泉等只空余一块石头,水尚有些但却极少。不过,历史上的惠山二泉水似乎总是充盈的。
  奇女子林昭,在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之前,曾经在1949年6月考入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学习过一段时间。当时这所学校的校址就设在“二泉”旁。她在自己的《情书一束》书中,描述了自己在惠山洗衣服,因为人比较矮小舀不到二泉水,男生见状前来帮忙的情景。
  据当年居住在惠山的老人回忆,解放初,陈毅曾带着警卫员轻装简从,自惠山直街行至二泉,二话不说,从泥人摊上顺手拿起一只碗弯腰舀起二泉水就喝的往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对于惠山直街的住户来说,惠山上的泉水是他们生活的必需水,大凡讲究点的人家就会去挑二泉水。旧社会惠山还有“挑水”的职业,一担能卖几个铜板。
  据久居于此的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回忆,他母亲在世时曾说过,有一年无锡大旱,其他地方都没有水了,二泉的水虽然少了些,但取掉之后没几个小时就又自己渗满了。
  2000年,惠山二泉门口曾经挖出一口井,井深3.5米的样子,内铺水管。据景区一位老职工告诉金石声,这口井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时所挖,二泉水被抽到井里,通过水管专供老轻院师生使用。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二泉距离老轻院有千米之遥,这种说法只能待考了。
  如此种种,都可以说是二泉水量充沛的佐证。那么“二泉”水的枯竭为什么会在“七十年代”这个时间点呢?

  “二泉”枯竭之谜
  据锡惠名胜区的一位老职工讲,上世纪六十年代,惠山开山做景观之时,在黄公涧挖了一个大水塘。哪料这一挖,没过多久二泉井里的水位就矮了一截。曾被称为“惠山活地图”的惠山古镇倪云林祠堂老祠丁龚炳锡老人曾说过,上世纪五十年代,二泉水就已经很少了。在他看来,原因主要是锡惠公园开了映山湖。
  每至梅雨季节,无锡人都有去黄公涧“游大水”的习惯,但游大水的路线与现在显然是不同的,而是拎着裤脚管,从惠山街上逆流而上。这是因为黄公涧发大水时,水流是从愚公谷经惠山街再流向二泉方向。但映山河开凿之后,水流的方向发生了变化,原本流向二泉的水流向了地势更低的映山湖。
  其实,上世纪九十年代,公园管理处曾请江苏地矿大队来惠山地区测绘过,结果显示,二泉所在位置正处于山北听松坊和黄公涧相交的“凹”字型中央,所以水量充沛。但这个测绘结果并未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景观的保护意识淡泊,技术也未像今天这般先进,所以在惠山此后的一系列改造中考虑得就不够全面、科学。
  二泉水枯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惠山地下城防工程的修建也是其中原因之一。据当时参与修建的一位工程人员讲,在挖掘过程中曾经碰到过塌方现象,某些地方的水流很大。另外上世纪九十年代,锡惠公园爆破山石建造“百鸟园”以及大规模植树,都有可能是破坏地表径流,最终影响泉源的诱因。
  无锡惠山民谣唱到“东门菜、西门柴”,惠山上自然是树最多。为此,当时还有个职业叫“樵”,惠山脚上有些住户世代以砍柴为生。但当时惠山上的树木也并未像今天这般茂密,这从现存的无锡惠山、锡山的一些老照片上就可以看出。
  以前,惠山上的植物群落主要以松树、竹子为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惠山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种植了大量的香樟树。但植物专家认为,松竹更利于涵养水分,因其不腐,又能对水质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再加之松根富含矿物质,二泉水之所以成为“天下第二”,与此也是有关系的; 而香樟这种阔叶植物其水分易蒸发,进而影响到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上世纪九十年代,南京林业园曾对惠山的生态进行过一次实地调查,最终的调查结果显示惠山的原始植被还是不错的,山里的自有植物种群还是比较丰富的。

  纵观历史,其实“二泉”的枯竭现象并非上世纪七十年代才有,早在元朝就已经发生过此类情况。因“二泉”在宋朝时名气很响,及至元朝,政府甚至借此向子民征税,不交税就不让挑水,此举引起民愤。不知为何,没几年二泉水便干涸了。于是民间百姓无不拍手称快,称是“老天在惩罚你,不要用泉水生钱”。虽然带着些许迷信的色彩,但说明当时二泉确实曾经枯竭过。据推测,这可能与当时的大旱等极端气候有关。
  其实,古人对于二泉水之枯竭早有担忧,在锡惠公园的修复过程中,工程人员就曾发现在距离二泉十米开外,古人就曾做过一道拦水墙,以阻二泉之水流向他处。
  转世轮回,元朝二泉之涸在今天重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以二泉为代表的“惠山泉群”反映的是惠山的自然生态和曾经的人文遗韵,是惠山胜地名泉的真实写照和资源样本,其泉名题刻和泉池也是时代沧桑和生态的例证。那么,名闻天下的二泉之水又将何时重回盈盛,可以用来烹茶呢?

朱 红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