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何时奔吴
时间:2017-02-28 07:30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南晚报 字号:[ 大 中 小 ]
鲍汉祖 文
文化圈内的朋友,在微信中问我,泰伯何年出生?何时奔吴?我一时无法确切回复。朋友调侃说:“作为一位文化学者、吴文化研究者,你为什么不用些精力,去探求一番呢?”看了微信,我冷静一想,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吴文化是中原周族文化与先吴文化融合的产物。泰伯是吴文化的肇始者。泰伯何时离开岐山周原奔吴,确实是一个应该弄清的问题。于是我伏案西窗下,想通过历史的放大镜,还原出当时的历史场景。
【1】
历史是建立在年代学这块基石之上的,没有年代记载的历史,难以被看作信史。泰伯到底何时奔吴?说不清具体年代是因为至今未见文献记载和考古记录。所见到的推算年份也是言人人殊。因为夏商周三代时记录年月,采用的月相不统一,观察天文也多目测或凭经验,会有误差。后代研究者又是根据各自掌握的资料来推算,资料不同,结果也就各各不同了。
查地图要找地理坐标,同样,查年代也需时间坐标。想找泰伯奔吴年代,应该先寻找一个确定的时间定点,依此上推下演,才不致移动不定。中国历史上,与泰伯奔吴相近的大事,是武王(姬发)伐纣,即商朝灭亡,周朝建立。知道了武王伐纣的确切年代,再参考有关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就可找出泰伯奔吴的时间段。
武王伐纣建立周朝的年代,在商周年代学上是一个大关键,也是一个充满争议和有着巨大吸引魅力的历史年代学专题。材料表明,伐纣课题的推算研究发端在战国时期,至今一直争论了二千三四百年。参与推算的,有历代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天文历法家。他们有的花了几年、几十年,有的甚至用了毕生精力。例如汉代的张衡,唐代的一行和尚,直到近代的梁启超、天文学家张珏哲、历史学家吴其昌、张政烺等等。得出的结论,有的距正确日期仅一步之遥,有的在十步以外。
例如,西汉刘歆推定为—1122年(公元前记作负年),《毛诗正义》推定为—1130年,皇甫谧推定为—1116年等。不同的结论,有44种之多。为此发表的论文或见解,多得无法计数,连日本、欧洲和美国的学者也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著。据《武王克商之年研究》一书所收论著、摘要及要目,就有163种,令人叹为观止。他们的推断,最早的克商为—1130年,最迟为—1018年,相差110多年。武王(姬发)的祖父季历是泰伯的弟弟。武王克商之年与泰伯奔吴之年有固定的关系,一动皆动。由此可见,要确定泰伯奔吴年代,难度同样巨大。
【2】
中华文明五千年,据现有资料,从有明确纪年的西周“共和元年”(—841年)开始到2017年,共2857年,五分之三还不到。这很令历史研究者痛心疾首。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我们国家决定以“夏商周断代工程”为课题,依凭强大的国力和现代科技,依凭先进的天文学计算和高性能的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集中了国内200多位专家学者,花了多年时间,耗费了上千万元经费,终于推算出了伐纣克商的年月,复原出了那天的天象。
结论是:公元前1045年12月4日,那天伐纣大军出发。—1044年1月3日,周大军渡过孟津。1月9日,商朝军队与周武王大军在牧野决战。周军击溃商军,商纣王自焚,商朝灭亡,周族建国(材料见《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专著)。武王伐纣年份的确定,为查考泰伯奔吴年份定下了时间坐标。
推断至此,要判定泰伯奔吴年,仍有3个难题需要解决。①周文王(姬昌)逝世,武王继位后用了几年灭商?有3年、5年、11年、12年、19年多种记载。②文王活了几岁?有97岁、116岁等记载。多数记为97岁。③有说文王5岁,泰伯奔吴,仅是散论,正史未见。总之,因为没有系统的记载史料,东鳞西爪,难以缀接成系统的图案。
在20世纪70年代,我获藏了一本清代康熙时的手抄本。退休后对它作了注评,以《道原索解》书名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手抄本主要记录了黄帝、尧、舜、禹、夏、商、周的故事,其中有很多干支纪年。手抄本中,周武王伐纣的年份为壬辰(—1049年)1月。在这里必须说明,每一本具体的史籍,都有独自成系统的历史纪年,清康熙手抄本也有自成系统的历史纪年。手抄本最后抄于康熙年间,但它的祖本据我考证,可能远在西汉《史记》之前,经历代抄手传抄,也算是海内孤本,极富史料价值。现在,我主要依据手抄本所记,结合史籍有关记载,加上我学习时的一些想法,从上而下,来顺叙泰伯奔吴的前后史事。
【3】
话说尧舜之时,洪水滔天。尧寻找能治水患的人,群臣四岳推荐鲧。鲧九年治水无功,被舜处死。舜又命令鲧的儿子禹治水。大禹治水多年,终获成功。帝尧要求舜对治水中功劳最大的十人,进行封爵。功劳最大是禹,封国为夏(后来禹儿子启建立夏朝)。第二位是善于农业耕种的弃(后人后来建周朝)。第三位是契,封国为商(后人后来建商朝)。第六位是益(后人后来建秦朝)。第十位是篯铿(后人后来建吴越国)。帝尧逝于乙卯(—2106年),由舜继位。舜逝于戊申(—2053年),由禹接位。治水平土、水患消除后,社会生产力提高了,社会财富也大大丰富起来,族群间财富悬殊加大。
禹死后,儿子启继位,建立夏朝。传至十一代夏王扃癸丑(—1688年),商族汤诞生。汤时商族日渐强大,夏、商时有攻战。夏末,夏王失德,生活糜烂,政事腐败,商汤击败夏桀,灭夏而代,建立商朝。在夏商争战中,周弃的后代不窋站在助夏一边,也被战败。周族这个善于农耕的族群被商逐出了农业文化圈,被赶进北方草原文化圈。周族认为自己祖先功大于商,现在反而被驱逐,心中种下了不平的种子。这是后来古公?父决心翦商的远因。周族艰辛地生存在草原上,过游牧生活。直到公刘,才在草原与农耕交界之处邠地住下,苦心经营。
距今3100多年前,东亚季风发生了突变,西北季风增强,原来湿润的草原变得干旱少雨,土地荒漠化。北方游牧民族向南迁徒推压。周族为了生存,在?父率领下,逾过梁山,从海拔一千多米的旱原邠,迁移到海拔六百米的岐山下、渭水旁的周原。为防商朝阻扰,他们以极快的速度一年成邑、三年成都,民五倍于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奠基周原”。这一年是商王武乙元年壬寅(—1159年)。那时,?父45岁,泰伯26岁,仲雍23岁,季历21岁。
《史记·周本纪》中,司马迁写道:“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短短几句,点明泰伯奔吴,原因是“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未记年月,表明司马迁并不知道确切时间。综合有关资料,大致情况可作如下叙述。公刘十一代孙?父在邠时,努力耕作、精心治理,已经民有食馀。?父生有泰伯、仲雍,后来,?父娶了有邰氏的羌族女子为妃,史称太姜。太姜生了季历,后来季历娶了贵族贽任氏的女儿,史称太任。奠基周原后,垦荒、治水、练兵,国力强大了。这时,?父藏在心中的翦商自代的念头,迅速萌发。
【4】
商王武乙二年癸卯(—1158年),太任生了个儿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文王姬昌。古人认为伟人出生,必有奇异的天象或瑞祥的兆头。据《尚书》记载:一只红色的鸟衔了写有字的红纸,飞到季历门口,纸上写有为人及治国的道理。就在那天,太任生了个儿子,宽额高鼻,胸有四乳。古公给他起名叫昌。得了肥美的周原,又添了不同凡人而有圣瑞的孙子,?父情不自禁地说:“周族强大,大概在昌手中就可实现了。”语气中充满着期待和自信。
泰伯认为周与商国力悬殊,劝父亲不要张扬。?父不听。加之古公谋事必于姜而且认为季历才能出众。还有个原因是夏商周三代时,祭祀是最大的典礼。祭祀盛行“尸祝”,即祭祖先的时候,要选活人代替祖先受祭。“尸”的扮演者大多由主祭者(周族当时是?父)的孙子(当时是昌)扮当。姬昌三岁当“尸”。泰伯、仲雍知道父亲决心传位季历而及昌,就设法成全。泰伯认为,周族与商征战,需建立一个新的根据地,于是决定离开周原,对外声称为父采药。这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虽然这计划后来未用而成一着闲棋,但古公翦商的策略,国内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实由泰伯、仲雍南征开始。经过一年准备,第二年泰伯兄弟二人率周族人员越过秦岭,顺汉水江流而下,最后到达长江南岸、太湖流域的梅里,建国勾吴。这一年,是商王武乙六年丁未(—1154年)。时?父50岁,泰伯31岁,昌5岁。
【5】
泰伯率吴地居民,辛勤创业,吴地经济文化都有巨大的发展。中原周文化和吴地文化融会结合,产生了古吴文化或吴地文化。泰伯成为吴文化的肇始者。泰伯无子,后传仲雍。仲雍“断发文身”,完全融入了吴地风俗。仲雍传季简,再传叔达,再传周章。武王灭商后寻找两位伯祖父后人,找到周章兄弟,封周章为诸侯。
行文至此,还必须把岐山周原的事讲完,以验证一下与泰伯奔吴时间是否接榫。
《竹书纪年》记载古公?父逝于商王武乙21年(—1138年),季历接位,是为“公季”。?父时,周对大商时顺时叛,关系时好时坏。季历时,带兵着力替商征战,也时献丰厚贡物。这些反而引起了商王的妒忌和警觉。商王文丁骗捕关押了季历。一气之下,季历暴死狱中。姬昌接位,决心报仇,这是翦商的近因。那时,商王无道,残暴虐民,天下大乱,民怨冲天。而周文王姬昌励精图治,任用贤士,发展生产,演习征战,到文王97岁逝世时(己卯,—1062年),天下九州,六州已为周有,“三分天下有其二”。不论经济还是军事,实力大大超过商朝。文王逝世,武王接位。经过12年准备,终于在壬辰(—1049年)打败商纣王,建立周朝。
【6】
以上就是拼缀出来的有关泰伯奔吴前后事件的简略线路图。最后还要强调的是:①《竹书纪年》、清手抄本两书所记的商王武乙元年,同为—1159年。《竹书纪年》记文王出生于武乙元年,《手抄本》 记为武乙二年,仅差一年。②《孟子》说:“文王出生于岐周也。”所见史籍也都记文王生在迁岐之后。《竹书纪年》记?父逝于商王武乙21年,即—1138年。泰伯奔吴,可考定在昌出生后,在?父死前这20年之中。③武王伐纣,《三代工程》为—1046年,清手抄本为—1049年,两者相差三年,都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④文王5岁时泰伯奔吴,这资料是我60年前在大学资料室所见,当时还记上笔记本。今笔记本已遗失,已经回忆不出资料的出处。现在仍依它作推算,?父、泰伯、文王等人年龄上符下合,没有脱节处和冲突处,故暂不放弃。
历史上,泰伯奔吴的年代是具体存在的,正确的年代只有一个。后人的推算和考证,只是想尽可能地接近正确。必须知道,即使要做到这一点,也是十分困难的。地球自转公转,每年的时间不是整数。小数点在秒以下,几千年的积累也会积秒成日,积日成年。加上古代历法中还有太岁超辰(有人认为每84年超一辰,有人认为88年或144年超一辰。有人认为没有超辰之说),这也会造成记录的误差。也正因如此,年代学家、天文学家江晓原作为‘三代工程’中《武王伐纣时的天象研究》课题的负责人,他运用现代最新科技手段还原出武王伐纣是—1044年,但三代工程正式公布时却用了—1046年,提前一年多。对此,参与三代工程的有关人士解释说,—1045年与—1044年1月9日,仅差几天,与—1046年,也仅差1年多。这中间还有商周历与现代公历的换算问题,鉴于现有文献记载大多记作—1046年,所以决定以—1046年公布。至于泰伯奔吴之年,同样如此。一般认为,三千多年,误差在正负10年之内,是可以接受的。
泰伯奔吴年代牵涉到的问题十分复杂。我把有关资料提供出来,供研究先秦史的同行参考,供研究吴地文化的同好参考,也算答复了朋友在微信中的垂询。
(2017年丁酉元宵深夜)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