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无锡古诗楹联

【探寻无锡诗词的根脉】系列之一:探访无锡的诗词“达人”

时间:2017-02-20 16:18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南晚报       字号:[ ]

探访无锡的诗词“达人”

晚报记者 孙暐 祝建新 / 文

   【编前语
    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播出,火了诗词,红了选手。诗词,这一古典文化中的精粹,让很多人重新认识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无锡,古人诗词多有吟咏,本地诗词爱好者层出不穷,无锡诗社碧山吟社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诗词教育活动在全国领先。对此,本报派出记者深入采访,推出系列报道《探寻无锡诗词的根脉》。

 

  随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热播,武亦姝、彭敏、姜闻页、陈更等诗词“达人”受追捧和好评。连日来,晚报记者了解到:无锡市诗词协会、碧山吟社现有200多名会员,才华横溢的诗词“达人”很多,其中三位可谓代表 ——

  蒋琳妍:能背擅写不逊武亦姝
  这个小女生戴一副眼镜,文静秀气,十分开朗,健谈。她自我介绍,笔名沧冥月,生于1997年10月,现在上大一。乍一看,很难想象她就是无锡诗词圈公认的“潜力股”,更难想象她已“啃”完5000多首诗词,小小年纪即已创作出一批可圈可点的诗词作品。
  蒋琳妍说:“我能够踏入诗词之门首先要感谢三个人。”
  第一个人是她的爸爸。蒋琳妍的爸爸虽是企业普通职员,但对诗词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早早培养、引导女儿读书的兴趣。
  “小时候别家小朋友的爸爸都喜欢把孩子带到商场超市、带到大自然去,而我爸爸都是把我往新华书店带。”蒋琳妍说,爸爸平时生活比较简朴,但对于买书从不吝啬。从小到大,她买书已经花了爸爸几万块钱,她每年要的生日礼物也是书。如今,光是诗词方面的书籍,她已有300多本,其中很多是竖版繁体的原版古籍。
  就这样,在爸爸的引导下,蒋琳妍从小就喜欢读书、喜欢传统文化,在小学一年级时就能掌握常用字并能无障碍阅读诗词和传统文学作品,二年级时,她花了两个月时间把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读了一遍,《红楼梦》 里大量的诗词进一步激起了她对于古典诗词的兴趣。很多人在古诗词的学习、写作过程中感到枯燥和坚持不下去的情况,蒋琳妍正因对古诗词的兴趣满满,从未出现过此情况。
  第二个人是无锡著名诗社——碧山吟社的滨湖组负责人陆国华。蒋琳妍初一时,博客开始流行起来,蒋琳妍也开通了个人博客,时不时地发表些自己的写的诗词作品,通过博客认识了很多爱好诗词的朋友,其中就有陆国华,并通过陆国华认识了碧山吟社的很多同道中人。之前蒋琳妍虽然爱好诗词,但没有受过正规培训,写出来的作品更像是打油诗。在陆国华的引导下,蒋琳妍掌握了诗词格律、平仄押韵、对仗工整等基本技巧。
  第三个人是吴金水。吴金水,本名吴国水,1963年生,北京人,是居庸诗社、持社发起人,现为居庸诗社社长。早年就学于诗人、书家吴未淳先生,曾帮助王功权先生联络海内诗词名家,成立中国诗词研究院。历任《鸿雪诗刊》《诗词界》《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编委。这样一个国内诗词界的名人怎么会成为蒋琳妍的伯乐呢?
  “我和吴金水老师的缘分也从博客开始。”蒋琳妍笑着说,在诗词圈开博客的人经常会互相串门,吴金水老师的博客是她经常要去学习和讨教的地方,吴老师平易近人,一点架子也没有。对于她的请教有求必应,一来二去就慢慢熟悉起来。吴老师对于她这个求知欲旺盛的小丫头也就有了不错的印象。于是,她斗胆提出拜吴老师为师的请求,没想到吴老师欣然答应了。中考过后的那个暑假,吴老师来到无锡,她第一次见了面并正式拜吴老师为师。
  “那一刻真是太幸福了。”蒋琳妍说,虽然那次拜师见面已过去好多年,但想起此事就很开心。有了大咖的指导,蒋琳妍的诗词水准和眼界又有了明显的提升。
  蒋琳妍透露,她最喜欢的唐代诗人杜甫和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喜欢他们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寒暑假,她喜欢宅在家里,仔细品读诗词等书籍,除了熟背两三百首诗词外,她已“啃”完5000多首诗词,其中很多句子她也能信手拈来,“我不爱看韩剧、不爱看综艺节目,诗词以外,我还喜欢围棋和昆曲。”

  蒋琳妍诗词作品摘选

高考落榜

十分暝色滞庭除,无尽寒烟过我庐。
张继能诗終不第,刘蕡永夜意何如。
长歌邺下情难已,对弈当湖迹自疏。
幸有清风相对老,须弥了了且观书。

 

  余振民:一年高产800多首诗词
  出生于1956年的余振民退休不久,退休前余振民长期在公安系统工作,是个地道的老公安。虽然已年逾花甲,但余振民身上依旧有着公安干警的飒爽英姿。说起自己的诗词人生,老余打开了话匣子。
  余振民说,他出生在江阴农村,父母文化程度都不高,但一直鼓励他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他对于诗词和传统文化从小就很热爱,不过他们那个年代能看到的古典诗词读物实在匮乏,只有入门级的《唐诗三百首》。粉碎“四人帮”后,中国高考得以恢复,他参加了高考,报考了英语专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公安系统工作。他也重新拾起了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更懂得学习的可贵,求知若渴。在大学学习时,他就把大学图书馆里有关传统文化和古典诗词的书都看了一遍,工作后也经常去图书馆借阅。
  虽然以前看的多也爱写,但他以前写的很多诗只能算是顺口溜。2007年左右,他开始泡中华诗词论坛等很多诗词类论坛,网上生活给他打开了一扇窗,让他认识了很多圈内的朋友,也学习到了很多书本上未必学得到的知识点,也就是在泡论坛那时候起,他开始系统学习诗词格律等古诗词规则。从此,他的诗歌创作步入了正轨。公安部门有个《警苑诗词》的刊物,他经常会发表一些诗词作品,受到了大家的好评,有了大家的鼓励,他创作诗词的劲头更足了。退休后,他不爱打牌、麻将,诗词和书法就成了他生活的全部,这两个修身养性的爱好让他的晚年生活健康而充实。
  说起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的话题,余振民表示,他认可一定的阅读量和背诵古诗词是古诗词创作的基本功,但对博闻强记背诵大量诗词并不是很赞同。他不太主张花很多钱买一大批书堆在家里,看书的目的是借鉴和融会贯通。他的诗词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随性,就如他的笔名“溪边渔翁”那样,看到什么就写什么。他写诗的灵感来得很快。他还有一个特点是高产,他一年创作诗词800多首,几乎每天都会写几首,而且创作速度非常快。记得有一年,他和诗词圈的一些朋友去无锡硕放昭嗣堂香楠厅采风,刚步入大门,其他朋友还在酝酿,他的一首诗已随口吟出。

  采访结束之际,余振民拿过记者的采访本,很快写出一首赠送给本报的藏头诗:

江海湖湾澄澈波,
南风北雨问经过。
晚霞一抹春常在,
报道情依大运河。

 

  林潇如:反复打磨出精品诗词
  林潇如,只是笔名。这位无锡诗词圈里的美女加才女,十分低调,希望不公开她的真实姓名。熟悉她的无锡诗友说,在一次诗词聚会中,不乏大学教授,但她对于诗词的谈吐和见地,令在座的教授也心悦诚服。
  林潇如出生于1989年,因工作调动来到无锡,工作之余她融入了无锡诗词圈。除了诗词外,林潇如最喜欢的就是古筝、古琴。“诗词和古筝、古琴是互有助益的。”她说,特别是古琴,能令人专心,琴境又与诗境多有相通之处。
  小时候,林潇如是个调皮孩子,她的喜爱诗词和爸妈无关,只是在一种与生俱来的缘分,爸妈对她喜欢诗词的态度是既不反对也不支持,任其自然。
  林潇如爱读书,这为她开阔视野,创作诗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她家里的书房早就堆不下她的藏书了。不过,她说她的藏书在她的朋友中真不算多,她家的藏书扣除掉其他类型的书,光文史方面大概四百多部书。她好友的晒书房(一款记录藏书的app)藏书量都已经有四千多了。只是她家放书的柜子只有三个,放不下的就只能四处找地方堆着了。
  所读的诗词中,林潇如喜欢婉约豪放兼得的诗词作品,最喜欢的偶像是苏东坡。谈及喜欢苏东坡的原因,林潇如说,首先敬佩他的人品与胸襟。她一直认为诗词首先要有品,之后是识见、学养,最末也最基础的才是文字工夫。
  在无锡诗词界中,林潇如的诗词创作的产量不高,但精品不少。她一般每年只写5-7首诗词作品,但每一首都是反复酝酿、打磨出来的上乘之作。林潇如的努力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她写的一首词曾经获得过国内某诗词比赛的大奖。被问及此,林潇如淡然一笑说:“游戏而已,不值得多说。”
  “字斟句酌对写诗词的人来说,是最基本的工夫。”她说,一首诗词是一个整体,落笔之时,往往偏重于注意一二亮眼的句子,与大体立意。有初稿后,便会注意句子的腾挪变幻与全篇的圆融,再对不稳处一一敲定,甚至有为一个字调整全篇好几处地方的情况。她近年来写诗词,只要动笔,必然要求自己改到无力再改,除却少作,倒并未删诗。她一般写诗词少则三五日,多则数月方能定稿,也有定稿后再作修改的。古人作诗词讲究旬锻月炼,有贴于墙上,不时观之,寻查未稳处,再作修改。又恐有未查处,必不急于定稿,而是放一段时间再看,“我不敢企及古人,只能对自己的诗词多一些‘尽心’”。
  林潇如坦言,她是一个不喜欢追逐潮流的人,哪怕和诗词有关的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她也没看。不过,聊起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和选手武亦姝博闻强记走红这个话题,林潇如说,她也只是这两日听到了一些议论。她觉得背诵诗词对小孩来说更为重要。但如果要写好诗词,本身也需要对古人佳作反复揣摩,了解其用笔用意,读多了自然能背一些。不过电视节目一般都是以普及为目的,受众不同。小孩子能背些诗词是好事,但从记诵到了解相关背景,到将个人代入古人的语境以感受其心理,再到写作,是完全不同的过程。武亦姝现在还小,对诗词的喜好到什么程度她不了解,也不好说日后能走到哪一步。就作诗而言,她个人认为是不适合比赛的。若论背诗,得看具体考察方式与深浅程度。但电视节目必须满足大多数受众的需求,在这一点上,她认为央视愿意做这样的节目本身也是一件好事。其实现在推广古诗词,更多的可能是想提高大众对文字的审美能力。何况古人名作的背后必然有作者非凡人品见识,若能取其佳者涵泳玩味,其实对树立人生观也是有好处的”。
  眼下诗词大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何培养自己在诗词方面的兴趣?如何把这种看似枯燥的爱好坚持下去?对此,林潇如有两点建议:一是由浅入深,二是真心喜爱。现在大家都喜欢说“快乐学习”,其实真正的快乐学习,是让人懂得乐向苦中求,培养在学习与认知后满足的快乐。譬如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里的“泪”,她理解就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快乐。

  林潇如最满意的一首作品并非得奖的那首词,而是以下这首 ——

《好女儿·弹梅花三弄》

                         疏影清嘉。古萼低斜。
                         拂冰弦、香动吟怀渺,问孤山流月,柯亭横笛,此意非耶。
                         还卧小窗幽梦,遣飞雪、作生涯。
                         望江湖、不尽风波里,笑年年剩有,梅花共我,我共梅花。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