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无锡人杰 >> 无锡英杰

清代无锡名医曹颖甫

时间:2017-01-03 09:59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南晚报       字号:[ ]

许文龙 文

  从小读书、学医
  江阴中医,源远流长,历代名医辈出,素有“中医之乡”美称,清代名医曹颖甫,就是我俚无锡江阴人。曹颖甫故居在江阴市司马街25号,是一座明清风格的老式旧宅,白墙黑瓦,青石地面,雕花刻字,古朴简洁。
  1868年,清朝这一强大的王朝已经进入暮年,在这一年的2月21日,江阴曹家大户人家,迎来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曹颖甫。巧的是苏联大文豪高尔基和被毛主席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也是这一年诞生。
  曹颖甫,讳家达,又字尹孚,号鹏南,晚年别号拙巢老人,江阴澄江镇司马街人,祖籍江阴周庄镇。在当地属于大户,他的祖父辈里有朝廷里的大官,父辈里都是读书人。
  曹颖甫的父亲曹朗轩在家里排行老二,老大曹秉生膝下无子。当地有个规矩,如果老大家里没有儿子,老二家里的长子要过继给老大。曹颖甫是曹朗轩的长子,于是被送到了老大家里,成为曹秉生的养子。外人都认为曹秉生为他生父,而他自己的父亲曹朗轩反而成为叔父。
  养父曹秉生,不仅是个读书人,而且懂医术,家里人生病从来不用请医生,他自己开方抓药,居然也药到病除。在养父的熏陶下,曹颖甫在读书之余也喜欢翻读医书。他读医书也是和自己的养父一样,长大后,可以“求医不如求己”。曹颖甫十二岁读张隐庵(清代浙江名医)的《伤寒论集注》,这本书很难读懂,曹颖甫想:等我长大后,一定要读懂它。他曾就学于南菁书院,大江南北许多人才,都是从那里毕业的,他们有的深通经学,有的擅长辞章,有人敦厚淳谨,有人风流放诞——不拘一格,抖擞乾坤。而曹颖甫则以“戆”闻名,每个人都称他为“曹戆”。曹颖甫欣然接受,竟也自称“曹戆”。他同时有“诗文大家”之誉。诗、文、书、画均称绝于当时。他的诗更是超绝有奇气,不局限于哪个古人,而能别树一帜。有古体、绝句、律诗,有四言、五言、七言,可见曹颖甫诗作熟谙多种体裁。他还尤其擅画梅,毕生风骨寓于画意,傲气凌然。常常用诗文抒发自己的志趣,而他的傲然之气,又都化为画上梅花。画梅模拟金冬心的笔法,但是老干挺立,折枝洒落,含遒劲于秀逸,他毕生风骨,或许都蕴涵其中了。颖甫画梅,必然配以梅花诗,以诗为主,以画为客,虽然诗画并传,但颖甫心愿是以诗来描摹梅花的风骨。他的老师也懂中医,师徒两个人还经常在课余切磋交流。曹颖甫此时的中医水平如何呢?他日后回忆说,“能读医书,尚不善于治病”。

  在上海正式挂牌行医
  1902年,曹颖甫35岁,经过多年寒窗苦读,终于中举,在科举路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袁世凯称帝时,各县士绅联名劝进,江阴有一个乡绅,因为拿了袁世凯政府的钱,所以出任江阴县的代表。这个人和曹颖甫颇有渊源,他既是曹颖甫叔父辈的姻亲,又曾是颖甫的授业恩师。曹颖甫知道这一消息后,忽然来到他的寓所,大骂道:“你竟然接受袁世凯的贿赂,做出这样无耻的事情来,我们江阴人的脸面,都被你剥尽了!”这位乡绅大惊失色,连忙抵赖道:“没有这回事,没有这回事”。
  曹颖甫不外出,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长途游历,到过湖南、山东,最后一站是潍县。潍县是曹颖甫的一位偶像——清代名医、千古奇才黄元御的老家。黄元御生于1705年,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黄元御过世后,乾隆深感痛惜,又亲书“仁道药济”四个字,缅怀其一生的医术与医德。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他的《伤寒悬解》对曹颖甫影响很深。所以曹颖甫到潍县是怀着崇仰的心情,去朝拜这位偶像的。
  曹颖甫为了生活,早年在家乡行医,深受家乡人民爱戴,由于医术高超,名声很大。 1919年 军阀卢永祥(与吴佩孚作战),身体不适,久闻曹颖甫大名,特在江阴祝家花园设宴邀请曹颖甫,曹颖甫的性格,一向是直言不讳、疾恶如仇,不屈服于权势。邀请再三,曹颖甫都没去,而故意去种菜,表示不合作。卢永祥恼羞成怒,大发雷霆,辛亥革命时期,曹颖甫仍留着长辫子,他用巾裹,卢永祥发威,要手下用利剪,剪掉曹颖甫的辫子。曹闻讯,星夜潜往上海,来到南市小西门江阴街。这是一条有众多江阴人居住的街,故名叫江阴街。曹颖甫在上海无亲无眷,人生地不熟。他想: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和老乡们在一起,相互间也好有个照顾。于是,他就在江阴街租房挂牌行医。于是,江阴街上多了一位留着辮子,穿着长袍,戴着瓜皮帽,拿着水烟筒,说着家乡话的江阴人行医。
  屈指一算,他的正式行医生涯正是从五十一岁才开始的。一开始到曹颖甫诊所来就诊的人寥寥无几。后来人们发现,这个老郎中诊金很低,开方子一般只给开一两副,每付只有几味药,居然这点药就把病治好了。逐渐逐渐,来这个诊所的人越来越多了,大多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工人、平民、裁缝、小商贩,因为诊费低,如果这么低的诊费都拿不出,他就不收诊费,甚至连药钱都不收。故成了穷苦人的最爱。后来人们又发现,在别的地方治不好的病,这位老郎中几乎都能治好。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没多久,到这位老郎中诊所治病的人络绎不绝。但曹颖甫不但没有发财,反倒还要赔钱。怎么办?曹颖甫想起了他另外一个特长:画画。没有病人的时候,他就画梅卖画,以画养医。

  曹颖甫和丁甘仁的友谊
  这时,曹颖甫的名声已经很大了,诊所里每天都要来一堆人看病。江阴街老郎中的名声,也传到了丁甘仁的耳朵里。丁甘仁,1917年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两年后又创办女子中医专门学校,闻风来求学者遍及全国,造就了大批高水平的中医人才。
  丁甘仁一天特来拜会曹颖甫,但心里还藏着另一个目的,就是求贤心切,想为学校招揽人才。丁甘仁看到就诊的人排了一字长蛇阵,便坐在一旁,静静地边等候边观察曹颖甫诊病。看他手上动作,听他和病人交谈。俗语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丁甘仁看着看着很快就激动起来,因为他发现,这位抽着水烟乡下来的老郎中,确实是位大师级的人物。等曹颖甫诊病完毕,接待丁甘仁的时候,曹颖甫也无限激动起来,因为,来人竟是他非常相见、大名鼎鼎的丁甘仁。
  丁甘仁何许人也,他1866年2月8日生于江苏省武进县通江乡孟河镇,和曹颖甫年纪相仿。丁甘仁幼年聪颖,下笔成章。勤学深研不问寒暑,积累甚丰,初行医于孟河及苏州,后至沪上,道乃大行,名震大江南北,中年已驰名海内外,当时在沪的外侨来丁甘仁处求诊者颇不乏人。孙中山先生曾以大总统的名义赠以“博施济众”金字匾额,悬于上海旧白克路人和里诊所大厅,以示表扬丁甘仁。
  两位当时的中医顶尖人物就这样见面了。这次见面同时开启了一段终生不渝的友谊。两个人虽然学医历程不同,但都是汉朝医圣张仲景弟子,对《伤寒论》都有很深的研悟,最早主张伤寒、温病学说统一于临床,打破常规,采用经方、时方并举,治疗急症热病,开中医学术界伤寒、温病统一论,且都怀揣以中医济世救人之理想。两人从张仲景说到历代名医,从伤寒说到各家流派,从对经方的体悟说到用药的心得,从名医医案说到自己治病的经历,曹颖甫将丁甘仁作为莫逆之交,两人惺惺相惜,相谈甚欢,相见恨晚,都有伯牙遇子期之感。不知不觉一直聊到深夜。最后丁甘仁谈到此行另一个目的,他诚挚地邀请曹颖甫到他中医专门学校,与他一同培养中医人才。曹颖甫沉思了一下,立即紧握他的手,接受了这个邀请。他被聘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伤寒教员,亲自开设讲座,教授《伤寒》、《金匮》,以其精深汉学功底,对文深义奥的仲景原旨进行透彻讲解,为学生所折服。
  曹颖甫教书时,一边上课,一边吹着纸媒抽水烟,行医,因常以经方大剂“起沉疴、愈废疾”,而被病者赞颂为“曹一帖”。他推崇《伤寒论》,为近代“经方派”代表人物,对继承、发挥张仲景学术,有卓越贡献。不久,又接替郑传笈为教务主任,负责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同时在上海同仁辅堂坐诊数十年,疗效卓著。一般经他手医治的所谓不治之症,大多恢复了健康。

  “我死也不做汉奸!”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曹颖甫离沪返江阴故居避难。不久后,江阴也沦陷,日本鬼子肆虐城中,12月的一天,隔壁杨家之女佣被日本鬼子追赶,她披头散发,向曹颖甫后门直奔求救。后面有两个日本鬼子,恶狼似的紧跟追踪,闯入曹颖甫家后院。面庞消瘦,须眉皆白,穿着老式棉袄的曹颖甫,正坐在办公桌前看书,见状,当即上前阻挡,并大骂日寇为“衣冠禽兽,无耻之徒”,时亲邻闻声赶来,力劝曹颖甫‘莫吃眼前亏’,让他们走开就算啦。但曹颖甫怒不可遏,还是边骂边唱他的壮句“浪花三尺学磨剑,歼虏老翁莫偷安”,意气昂扬,毫无惧色。
  鬼子为维护地方治安,要找一位有名望的人,来做汉奸,担任维持会会长。曹颖甫的家族,稍有私利,心想:朝里有官好办事,如果曹颖甫担任维持会会长,他们靠靠他,也可以少受一点鬼子的欺凌。所以推荐他担任维持会长。鬼子知道曹颖甫有大大的名望,立即笑脸上去赞同地说:“好!好!”铮铮铁骨的曹颖甫立即一口拒绝,愤怒地说:“我曹颖甫坚决不做汉奸!”鬼子恼怒了,刚才的笑脸一下子铁青了。立即在门前广场上架起了机枪,咆哮地叫着说:“曹颖甫!你给我出去!”曹颖甫面无惧色,拄着拐杖,大义凛然地走出大门,鬼子指着机枪说:“怕不怕?”曹颖甫说:“不怕!怕死就不是中国人!”鬼子无奈,摇摇头,中国人厉害,死都不怕。鬼子又大喊说:“曹颖甫!最后再问你,做不做维持会长?不做我们就开枪了。”曹颖甫仍坚决地说:“我死也不做汉奸!”鬼子又喊:“做不做?不做,我们就开枪了。”曹颖甫破口大骂:“我日你娘的小日本,你们不会有好死,我死也不当汉奸!”机枪立即疯狂地吐出焰,射向曹颖甫,他全身都是枪眼,汩汩地流着鲜血。这一天正是1937年12月7日,曹颖甫壮烈牺牲了,享年70岁。史迹载入江阴忠义祠。生前所著医书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曹颖甫先生医案》 等,是发掘整理中医的宝贵资料。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