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尖渚、陈阿尖及其他
时间:2016-06-12 13:55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南晚报 字号:[ 大 中 小 ]
江尖渚上团团转
运河由黄埠墩而东南,就到了也四面环水的江尖渚。明朝抗倭时期,县令王其勤封了南北水关,运河上南来北往的船只,从此不再走直河穿城而过,而是在江尖渚分两路绕城南下。从前江尖渚有百来户人家,多是陈、蒋、袁、邹四姓,也大多开陶器铺为业;因这里的陶缸陶坛多叠成尖塔状,本地人又把它称为缸尖渚。
因地处米市繁荣的北塘,江尖渚也成了商家众多的热闹去处。民谚有“身无三千,不上江尖”,称江尖渚是当年的高消费处所。民谚有“江尖渚上团团转”,称这里的老巷子绕来绕去容易迷路。对此民间有两个传说,一是讲有个赌徒浪子回头,过了二十年才回来找自己的家,却怎么也找不到,急得团团转;一是讲有个孝子,在这里走失了他的母亲,于是一面喊一面找,也急得团团转。
时至今日,这个民谚仍保留在本地老人的日常用语中。他们说到某人遇上麻烦事情手足无措,心急慌忙,像热锅上的蚂蚁,就讲这人是急得“江尖渚上团团转”。如今的江尖渚,是一处安静的休闲公园,早没了迷宫般的老房子。
摆渡人得了白来财
据说江尖渚上的邹家,原本并不起眼,后来发了一笔横财,成了这里的富户。而这笔横财的来源,一说清朝名将年羹尧被押往京城时,走运河途经无锡,把已经怀孕的小妾阿秀,托付给江尖渚上的邹南阳老人,年羹尧在狱中自杀后,他的部将岳钟琪,派人领走了年羹尧的骨肉,给邹老人留下一笔可观的银子;一说有个江洋大盗,身背一包沉重的金子,不幸在摆渡船上猝死,而那条摆渡船的艄公,就是邹老人。而邹家有了启动资金,就先做陶器生意,后做房地产生意,成了有钱人。
民间对发横财是津津乐道的。无锡河浜多,渡船也多,讲摆渡人得白来财也讲得多。民谚称“穷算命,富烧香”,据说1930年代,西门外有个姓张的艄公,穷得连年也过不了,他去盛巷找秦鹤宾算命。拿了张艄公的生辰八字掐指一算,秦鹤宾讲他一夜间要发三次财。张艄公正要掏钱付卦金,秦鹤宾却不收那几个铜板,只说等你发了财来谢我。
那天是小年夜,黄昏时下着毛毛雨,有一个空身而来的魁梧汉子,上了渡船要过河。渡船到了对岸,那个汉子却倒在船舱里没了气息。年三夜四出了人命案,县衙关了门,报不了官,张艄公只得撑了船,把死人送到惠山脚下一个有钱人寄放空棺材的庵堂里。
那个死人很沉,张艄公拉不动。摸了摸死人的身子,竟发觉衣服里面有无数银锭银块绑在腰间。解下这些银子,把死人拖入庵堂,然后打开一口空棺材,要把死人搁进去。这时候,张艄公看到棺材里面有几包东西,逐一打开察看,竟全是金银珠宝。
撑船回家时,船篙一记戳了下去,却拔不出来。情急之下,张艄公跳入冰冷的河里,下水去摸船篙的铁钩,结果摸到一个沉重的麻袋,而这个麻袋里面,竟是更多的金银珠宝。
一夜间得了三笔白来财,张艄公来盛巷面谢算命的秦鹤宾,给了不少银子。此后他歇了摆渡生意,先办了一家石粉厂,又办了一家面粉厂。有个叫钱汝明的人跟张艄公是亲戚,把这件事讲给旁人听,这就成了本地人茶余饭后的有趣谈资。而那个瞎子秦鹤宾,则就此出了名,红了半个世纪。
陈阿尖
相传本地的一个江洋大盗陈阿尖,就出生于运河环绕的江尖渚。此地陈姓人家多,又在三教九流都有的运河边,小孩见识多,胆子大,又天资聪明,出一个陈阿尖并不奇怪。不过也有人讲,陈阿尖是皋桥那边的瓦屑坝人,那儿有陈斗板巷,也是陈姓人家多,也在船来船往的运河边。
因父亲死得早,母亲对他宠得厉害,才七八岁就偷了卖鱼人的鲞鱼,而母亲知道了不但没骂他,还夸他聪明,会动脑筋。这个成天光身子玩耍的小男孩,拿了一条鲞鱼就靠在墙上,谁也想不到,这赃物就藏在他的身背后;而卖鸭蛋的人,也想不到他会把偷来的鸭蛋,藏在胳肢窝里。
长大后,就敢偷商铺的钱箱了,披头散发装成恶鬼模样,躲在钱箱里学老鼠叫,把开箱察看的店老板吓得晕过去,而他则提了钱从容离去。再后来,就偷了有镖局护送的运河商船、苏州官府的库银、浙江海盐的富商等等不一而足,案子越做越大,成了无锡最出名的江洋大盗。
陈阿尖被捕后被判死刑。杀头的那一天,行刑官问他有何要求,他说要见母亲一面。母亲问他有何要求,他说要含一口母亲的奶头。这时候,母亲仍对他百依百顺,解了衣襟把奶头伸到他的嘴边。陈阿尖一口咬下母亲的奶头,恨母亲对他的溺爱,怨母亲在他第一次偷鲞鱼时,没打他一顿。无锡俗语“惯子如杀子,棒头出孝子”,就讲的是民间的这个经典故事。
吴稚晖
走出江尖渚的另一个名人是吴稚晖。按理说,吴稚晖是武进雪堰桥人,只因他母亲过世早,从小在江尖渚邹姓外婆家长大。若被问到籍贯,他便模棱两可:“说我武进人可,无锡人可,总之是中国人也。”他一生走南闯北,讲一口地道的无锡话。
吴稚晖也是特别聪明,自称他的八股文章,是用篆书所写,主考官认不到几个篆字,就让他中了举。其实他的经文是全场第一,尤为主考官赏识。他见江苏学政溥良过孔庙下马碑没有下马,就拿砖头砸溥良的官轿,人称吴疯子。常州致仕官员汪洵请他做家教,有人好意提醒,讲吴稚晖疯疯癫癫,汪洵却说:“人疯文章不疯。”
康有为的“公车上书”,是组织众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公车”指进京应试的举人,吴稚晖是其中之一。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吴稚晖在天津北洋学堂教国文,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大学。1901年前往日本留学,这期间为蔡锷等人的转学之事,得罪了驻日公使蔡钧,被日本国驱逐出境。登船时,羞愤难当的吴稚晖跳河自杀,梁启超称他是“欲以一死唤醒群梦,引起国民权利思想”。被救后,是蔡元培同船送他回国。
一次孙中山到了伦敦,特地去吴稚晖的住处登门拜访。孙中山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的时候,委吴稚晖为教育总长,可吴稚晖在南京只待了四天就拔腿走了,情愿去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他的一句名言是:“官是一定不做的,国事是一定不可不问的。”
作为国民党元老,他对蒋介石的反共清党持赞同意见,并为之出谋划策,可他自称是无政府主义者,也对蒋介石有诸多不满。据说在重庆的时候,一次党内开会,他跟冯玉祥二人提了灯笼走入会场,蒋介石茫然不解,问为何大白天点灯笼,吴稚晖学蒋介石的腔调讲:“娘希匹,这里太黑暗了!”
无锡人对吴稚晖的津津乐道,不是政界方面的事,只讲他去崇安寺吃手推馄饨,称他常去的过福来,卖的是吴稚晖馄饨。又讲他喜欢吃拱北楼的小笼馒头,一连吃了八个,称“其味绝佳”,为当日的重要新闻,登在报纸上。吴稚晖走到哪儿,都是一身布衣布鞋,就跟乡下老头一般,每次回到无锡,就混在崇安寺的人堆里自得其乐,直到有人把他认出来,才慌忙起身溜走。
棚下街
自江尖渚分流后,运河往西门而去的一路,是在四面环水的西水墩跟梁溪相连。旧时跟北塘一样繁华的一条街,就在此处的运河西岸。因店家都在门前搭起天棚遮风挡雨,故此街被称为棚下街。
明朝巡抚周忱,在无锡西门外建西仓以存储官府的漕粮。为方便运河漕船出入,开挖一条河取名为仓浜,这仓浜上的一座桥,就叫仓桥,而仓浜两岸的弄堂,则取名为大仓弄、小仓弄。因漕船来往如梭,这里的市面就热闹起来。靠运河的这条街有粮行、木行、竹行、绸布店、酱园坊、茶馆、书场、浴室等等不一而足,而北面的鱼行街卖鲜鱼活虾,是本地最大的水产码头。
无锡地处江南水系的中心地带,造船业十分发达,有“五姓十三家,呒脚走天下”之说,但造船的却不做橹,要配橹就要到棚下街这边的橹店弄来买。这里的橹店是慢工出细活,做一支木橹,要花“十日八夜九黄昏”的工夫,其质量为船家交口称赞。因工本大,收益小,橹店就靠卖船具、渔具,甚至挑了小吃担沿街叫卖豆腐花、小馄饨,以补贴做橹的亏空。
刘五纬
民间称西水墩、黄埠墩为运河风水中的地轴、天关。跟黄埠墩不同的是,百姓对西水墩感觉亲切,无半点畏惧感。早年这个小岛叫窑墩,大概烧过砖瓦,后有吕姓官宦人家在岛上造了别墅房子。到了明朝,时称“两京五部尚书,九转三朝太保”的秦金,给他的一品夫人在这里造了礼佛的宝珠庵,此地就叫太保墩了。后来被改称西水墩,是跟明朝县令刘五纬有关。
民间讲刘五纬,是先讲他一上任就查明一起冤案,救了被判死罪的渔民张三度。重审的那一天,公堂被渔民挤得水泄不通,原先做伪证的庞七庞八,在新县令的一步步追问下,当堂招认是他兄弟二人调戏老渔民的标致女儿不成,杀了老渔民一家三口,并嫁祸于因性情耿直而得罪过他俩的张三度。刘五纬在审案前,从江尖渚到太保墩,从梁溪到太湖,访遍了当地渔民,找到了关键知情人,最终灭了庞七庞八这两个横行霸道的地头蛇,众渔民无不拍手称快。
后来刘五纬筑塘缺石料,渔民就用渔船给他运过来,助他一臂之力。民间一说刘五纬治芙蓉湖时,因劳累过度,死于任上;一说他晚年来无锡旧地重游,看到渔民在太保墩为他修了一间生祠,称他为水仙老爷,不禁畅怀大笑,竟猝死于祠堂内,这是俗语“笑煞西水仙”的来历。据说刘五纬筑芙蓉圩时,擅自动用县里的库银,遭不白之冤,把家产全部赔光,叫无锡人很是过意不去。
本地史料记载,清朝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里人建刘侯庙于西水墩上;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该庙被毁于战乱;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至1874年),本地渔民集资重修,称西水仙庙;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米商集资重修,建内外戏台、前后偏殿、东西辕门、天后宫、娘娘殿等,颇具规模。
相传农历六月十一日是刘五纬的诞辰,那一天便是西水仙庙的庙会日,内外戏台唱对台戏,岸上的人看内戏台,船上的人看外戏台,河面上渔船云集,对岸的棚下街亦张灯结彩,一派喧闹场面。时值盛夏酷暑,烈日炎炎,但看戏的逛街的照样摩肩接踵,故本地又有“晒煞西水仙”之说。
(阿福)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