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无锡工商经济

【工商基因 无锡传承】探寻无锡工商基因之视野开阔

时间:2016-05-13 13:23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商报       字号:[ ]

为大无锡建设提供真知灼见

探寻无锡工商基因之视野开阔

 

  在1946年6月14日出版的无锡本地报纸《人报》中,一篇题为《荣德生谈建设大无锡》的采访报道有这样一段文字:“就无锡之地形言,东邻苏州,西毗常州,逐步发展之结果,苏常锡可能达成一片。故就建设大无锡之远景言之,极度发展之大无锡,将为雄踞京沪线、并合苏常、人口数百万之大都市。”这段激昂的文字,是72岁的荣德生对家乡建设发展的期许,被后人视作无锡近代最早的城市规划,更是锡商群体久已有之的梦想与远望。
  绵延发展半个多世纪的无锡六大资本集团对无锡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功不可没,但追寻无锡民族工商实业家的活动轨迹发现,他们除了在创业经商上的禀赋外,还时刻关心家乡的建设发展,具有远大眼光和抱负,在无锡这座城市的发展中提出过许多称得上真知灼见的主张和建议,期望建设起一个雄踞宁沪线、人口数百万的近代化大城市,无疑这更是一种具有战略胆识的发展思路。

梅 园

·史料梳理
  百年前写就无锡近代最早城市规划

  1912年,清廷灭亡,民国刚立,百废待兴。
  这一年,荣家的生意只能说平平淡淡。“新麦平常,仍由江北办来,纱也平淡,无甚利益,因开支节省,月月有余。”
  但是政府成立农商部,让荣德生这位实业家备感鼓舞。当年袁世凯商议新政,邀请商界代表,荣德生在被推选之列。
  八月,荣德生带着秘书同行,与一百多各省代表齐聚北京,这次会议共提出八十多条议案,对国家发展工商业有一个详细的规划,扩充纺织业、由国家出资设立母机工厂、送学生出国学习技术等等,荣德生对棉铁政策十分感兴趣,并一一记录。
  回到无锡后,荣德生心胸大开,写下一本《无锡之将来》的册子,堪称无锡近代最早的城市规划。
  在这篇规划内,荣德生提出对无锡的七点规划,他提出拆掉无锡城墙,在城墙遗址上修建马路。他认为,无锡城内马路狭窄,始终为小市面,缺少大城市所应该有的大马路,因此,拆掉城墙建成马路是最可行之举。
  他还希望无锡引进大的电气厂,让无锡走入电气时代。荣德生记述,无锡的工业发达,大家都是各自供电,如果有大的发电厂集中供电,为居民供电,也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除此之外,他对无锡人的生活也做了规划。他认为,要在无锡城内建造大型的商场,以方便市民购物,在龙山锡山一带山上,修建居民住宅区,在太湖之滨建别墅群。在这些居民区附近建公园、咖啡馆和弹子房等娱乐设施,修建高塔供人登高望远看太湖美景。
  到20世纪20年代初,荣家的产业得到极大的发展,已经成为商界巨擘的荣德生再次热心地规划自己的家乡。
  1925年,在接受报纸采访时,荣德生提出要建以无锡为中心的太湖实业港,提出利用太湖的水利交通优势,将无锡、湖州和苏州等城市联系在一起,依托上海港口和市场,大力发展纺织等轻工业,形成大的工业带。
  1929年,荣德生联合当地实业家发起成立了“千桥会”,先后建成了宝界桥、大公桥、乐农桥等近百座桥梁,修建了开原路、通惠路等40余里的道路。
  又过了几年,他提出开发太湖风景区,发展无锡的旅游业,希望将这里打造成一片安适富足的温馨乐园。他倡导要做好环太湖的交通,修建宽阔的马路和游人码头,利用太湖的天然山水,沿着太湖各景区之间,兴建适量的佛教寺院。为倡导太湖风景区的建设,他自掏10万银元,在无锡太湖边重修开原寺。
  荣德生把市政建设的规划和交通、能源、工商业放在前面,然后是居民生活、风景旅游等,这样的构想,在今天看来当然已算不了什么,但在当时,不仅具有强烈的超前意识,而且比较切实可行。所以,当时就得到地方人士的高度赞赏,认为荣德生的《无锡之将来》“就理想立言以提倡,寓言笔墨,亦奇姿可喜。”“倘人手一编,诵而好之,则书中所言必有万弩赴的之时也。”可惜在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时代,它不可能为当政者所采纳和付诸实施”。当然,不可否认,在辛亥革命以后二十多年间,无锡的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因而取得了“小上海”的称号。荣德生也认为,他的“理想”有不少已经成为现实,但是他并不满足。
  抗战结束后,荣德生安然回到无锡荣巷,他已年过七旬,人老心未老。当时提出了开发西部的“大农计划”。利用在西南的数年时间,他考察西南西北各地,他建议政府对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在甘肃青海大力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以铁路动脉贯通到沿海地区,为沿海工业提供原材料,开发矿产,在西部发展重工业。

长桥夜景

·遗迹寻访
  宝界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人文一景

  道路和桥梁的修建,是实业家们非常关注的。因为,在商贸往来中,他们早已认识到,交通对于城市的发展犹如血脉之于人身,交通不畅,势将影响经济的发展。
  说到造桥,不得不提“千桥会”。“千桥会”于1929年成立,是无锡实业家和乡绅组织的一个为百姓造桥,从事公益事业的松散组织,发起人除荣德生,还有同为无锡商界巨子的陆培之、薛南溟、祝兰舫等。造桥计划的具体实施,则交由荣德生成立的“百桥公司”负责。其中,被无锡人亲切称之为“长桥”的宝界桥,就是荣氏家族出资修建的。这座桥是1934年荣德生六十寿辰时,以寿资办的慈善事业。桥长375米,共有60孔。当时浙江的钱塘江大桥尚在建设中,宝界桥就成为“江南第一长桥”。
  记得小时候,每次去鼋头渚春游、秋游,都要经过长长的宝界桥。儿时就听住在附近的亲戚说,此桥建成之前,鼋头渚被宝界山、充山两大屏障遮挡,一水之隔,游人难至。住在附近的居民也只能靠一叶扁舟摆渡往来,遇到风浪,只能望湖兴叹。桥建成后,百姓得以“舍舟渡而畅运,弃绕径以直达”,游湖朝发夕归。而无锡太湖胜景,也因此盛名远播。
  后来央视基地唐城建成后,当年的长桥渐渐难以承受日益增多的车辆。60年后,荣德生之孙即荣毅仁之子荣智健又捐资3000万港元造新的宝界桥。新桥21跨,长390.7米,宽18.5米。新老两桥横跨蠡湖,珠联璧合,被称为“宝界双虹”。双桥落成后,唐代大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意,在蠡湖边上化为了活生生的人文一景,祖孙造桥,传为佳话。更为重要的是,两桥沟通了无锡太湖风景区陆上交通,向西可至鼋头渚,向南可至宝界山林公园、三国城、水浒城等景区。桥面更加开阔,旅游旺季都能通行顺畅。新桥既缓解了太湖景区的交通压力,又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现在,历经80多年风雨的老桥看起来已有些破旧,桥面也显得狭窄。老桥已经不通汽车了,一些行人、自行车电动车为避开旁边新桥的机动车流,会在上面走一走。但保留着的老桥,它有老无锡人许多的美好回忆。站在老桥上,看这座城市浸润于湖光水色之中,蠡湖两岸如今已变成风光优美宜人的风景游览区,清晰地凸现出无锡作为山水城市、旅游城市的特色,和江南水文化的无穷韵味。
  两座长桥的倒影,在湖水的荡漾中,依靠着、交融着,明暗交叠、若隐若现的光影,就像百年锡商的传奇,平和而悠长……

·专家点评
  民族工商资本与城市化融合发展

  “锡商们无论出身如何,都十分热爱桑梓,心理深层有着报效家国的愿望和冲动。体现在行动上,则表现为视野开阔,热心城市改造,完善城市交通,创办公益事业,完善城市功能,造福一方民众,在奉献中享受人生的快乐。”江南大学教授庄若江表示。
  为了使家乡能在更高的平台上发展、建设,无锡升级建市,成为了当时锡商乃至全无锡市民的一种期盼。在庄若江看来,彼时的无锡,犹如一个道地的平民,没有显赫可炫耀的身世,却强烈表现出一种进取、昂奋、务实、质朴和勃发的朝气,它不留恋过去,更多关注现实,将目光投注于美好未来,目标清晰,方向明确,实实在在,一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的整合,各类社会活动的开展,无不与工商文化的聚合发展紧密关联。
  由于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快速崛起,为县级城市跃升现代工商业大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济的发展不仅拉动了城市的崛起和发展,也有效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实业家们对鼋头渚、蠡园、梅园等景区的开发,对交通文化教育等公共设施的投入,不仅改善了无锡人的生活水平,且促进了无锡城市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理事、长期关注无锡经济发展的沈云福认为,荣德生作为无锡历史上一代乡贤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言行对无锡的近代化进程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今天,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无锡的事业中,他的不少远见卓识仍然值得重温,从中得到启迪。
  以荣氏为代表的无锡近代工商业界倾注大量心血,志在改造无锡,使无锡能够适应工业资本的发展,社会城市化能够跟上城市工业化的步伐,于是呈现出民族工商资本与无锡城市化发展的融合现象。地方精英阶层所以承担起这种责任,是出于对社会开放和现代化的强烈愿望。

鼋头渚

·现实映照
  新生代锡商放眼全球的开阔视野

  无锡人具有创新创业的优良传统,上世纪初无锡民族工商业在困境中顽强崛起,改革开放初无锡乡镇企业在全国异军突起,新世纪以来无锡经济国际化和城市现代化加速推进,体现了不同时期无锡人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和不懈追求。荣德胜那一辈实业家,在风雨如晦的年代里依旧怀揣梦想,为幸福家园勾画美好蓝图并奋力实施。
  荣德生对于城市发展规划之言,现在读来仍能感受到字里行间跃动的一颗挚爱家乡、祈梦图强的赤热之心。荣先生的断言,许多早已成为现实。新时代的无锡人正沿着前辈先驱的足迹,“心理一致”,团结奋进,以世界眼光、现代理念、开放意识,优化城市布局,拓展城市功能,彰显城市文化底蕴、自然风貌、人文特色,加快打造富有魅力的现代化滨水花园城市,步履坚定地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近年来,在无锡这片曾经引领中国民族工商业、中国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沃土上,一大批搏击商海、勇立潮头的“新生代”企业家脱颖而出,传承了以荣氏为代表的创业先辈们开放有远见、放眼全球的开阔视野。他们成长于更开放的时代,年纪轻、学历高、志向大、理念新、目标远。能运用在高等学府学习到的知识和在“实战”训练得到的经验,在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有所超越,并在挑战中成就卓越人生。以人格高尚、成就突出来推动企业在全球化竞争时代赢得领军地位。他们中有人子承父业,不恋家族财富享用而是追求人生价值,与老一代企业家一起奋斗,继而成为公司CEO;有人坚持自主创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攻坚克难,成为企业领袖。

朱洁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