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无锡传说

闲言碎语话无锡旧事

时间:2016-04-25 16:14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南晚报       字号:[ ]

阿福 文

显应桥
  宋朝以前,梁溪并未直通运河,而是由一条筑了堰坝不渡船筏的小渎相连,此坝时称单将军堰,后来这小渎被拓宽,将军堰被拆除,梁溪才直通运河。旧时梁溪上有一座小木桥,架在西水墩与棚下街之间,名为显应桥。可就是因了这座不起眼的小桥,清朝的一桩冤案,竟闹到了嘉庆帝那里,就跟后来的杨乃武案一样,一时轰动京城。
  这原本也是一桩小事,一个一生没有功名的读书人叫支浩明,他在本地有些名望,替百姓到县衙里送了一张禀帖,要求挖开梁溪上的一条水坝,好让钱桥那边的北乡,于当年这个干旱年份有水灌水田,并指出这条水坝是显应桥垮塌后,堆了瓦砾砖块形成的,挖开它是疏通自古就有的梁溪水道。齐姓县令觉得支浩明言之有理,但为谨慎起见,先召集地方乡绅议论这件事。有人认为,挖了坝就破了城里的风水,坚决反对挖坝的是当过兴化知府的薛凝度。齐县令怕惹出是非来,就压下支浩明的禀帖装聋作哑。

支浩明
  当时梁溪的水位高出运河五尺多,只要挖开这条水坝,太湖水就可以源源不断地流到因旱灾而龟裂的农田里。支浩明下了为民请命的决心,见无锡县衙不理此事,就告到常州府衙去,而府衙也不睬他,就告到了江苏巡抚衙门。民间称他上访前,去了一趟西水仙庙,在水仙老爷刘五纬的泥像前求得上上签,果然巡抚大人准了禀帖,下令挖开水坝,以减轻农民的旱灾损失。
  薛凝度在外地做官口碑不错,怕是只争一口闲气,就请他的老师邹炳泰出面,劝巡抚收回成命。邹炳泰曾任兵部、吏部、户部尚书,还当过协办大学士,被本地百姓称作无锡“四个半宰相”中的半个。这时他致仕还乡不久,拒绝过问此事,薛凝度则借了他的名义,偷盖他的私章,给巡抚衙门呈帖;一说邹炳泰是薛凝度的同谋,二人一同陷害支浩明。巡抚看到邹炳泰的大名,不敢造次行事,就派了海防厅官员来无锡调查这件事。而那个官员跟薛凝度交谊深厚,诬支浩明“私通湖匪、开场聚赌、伪造文书、拆散粮船、聚众行凶”等等,有十大罪状,将他逮捕入狱。
  支浩明的妻子秦氏是烈性女子,她跑到西水仙庙,骂水仙老爷拿上上签骗她男人,用绳子把水仙神像绑在自己身上,要焚火跟旧县令同归于尽,后为众人劝阻。支浩明的陆姓儿女亲家是在苏州做羊毛生意的,人称陆羊毛。金山寺一位杨姓和尚跟陆羊毛熟识,他得知此事后,自告奋勇陪支浩明的幼子支九官去京城,找陆羊毛的一个远亲,在京城做官的潘世恩,请他把这个冤案写入朝报,好让皇上看到。潘世恩在京城当过工部、户部尚书,还当过相当于宰相的武英殿大学士,《清史》称他“安静持大体”。潘世恩爽快答应了陆羊毛的请托,嘉庆帝就看到了这个朝报。

王伯伯
  嘉庆帝找来无锡状元顾皋,询问无锡是先有显应桥还是先有显应坝。顾皋跟薛凝度是同榜进士,而且也是邹炳泰的门生,他怕得罪老师和同窗,便含糊其辞,没照实讲。不过他也不敢欺骗皇上,就说县志对此事会有记载。嘉庆帝叫人去查县志,结果就查到“显应桥,在太保墩,今塞”这条记录。于是嘉庆帝下御旨,叫无锡县令立刻释放支浩明。
  后来此事被编为宣卷、因果和锡剧广为流传,以致真实与虚构搅在一起,其情节跌宕有致,但真假难辨。据说编因果《显应桥》的是谈嘉宾的后人,故事中有个武进士出身的王金老伯伯是力挺支浩明的,无锡流传至今的两句俗语,都跟这个武进士有关:一是“你这个王金”,这是平辈相熟者称对方的一句口头禅,带浓重的亲昵口气; 一是“托人托着个王伯伯”,旧称“开盖王金”,这是讲受托人做事不牢靠,不堪托付。
  嘉庆帝下旨拆了显应坝后,当地重修了木结构的显应桥。我们在《无锡旧影》一书中,看到了它于1956年的朴素样子。1965年拓宽梁溪河道时,这座古木桥被拆。如今的显应桥重建于2001年,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花岗岩贴面的单孔拱桥。

大桥下
  自江尖渚分道后,东路运河走莲蓉桥下过。这座运河桥初建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改木桥为石桥,因桥拱高大,俗称大桥。而莲蓉桥至北门的北大街,自古是本地最繁华的地方,俗称大桥下。
  无锡最早的米市,是明朝万历年间在莲蓉桥这边的运河两岸形成的。清朝末叶,这里有20家钱庄,民国时期有42家银行,是当年苏南地区的重要金融中心。北大街全长仅120米,青砖铺地的街面宽度仅3米,可民国时期竟有58家著名店铺在这条街上,而它的周围,更有“一浜、五弄、四沿河”,跟北大街组成一个商业发达的闹市区。全盛时期,北大街单是绸布庄就有20余家,其著名者有时和、懋纶、日新、大成等。民国初年,时和绸布庄率先装霓虹灯打广告,办电台宣传商品,而日新绸庄所办的兴业电台,还请了周璇、王人美、陈玉梅等电影明星来电台唱歌,顾客云集,盛极一时。
  而此地的“一浜”为游山船浜,“五弄”为布行弄、笆斗弄、坛头弄、小邾弄和游弄,“四沿河”为桃枣沿河、麻饼沿河、茅蓬沿河、芋头沿河,单看这些地名,就能看出这里商品交易的多样性。“五弄”中的小邾弄是猪仔市场,本地文人嫌“猪”字俗气,且过于直白,便以“邾”代“猪”,起了个生僻地名。连接运河的游山船浜,其上下灯船的码头边,是拱北楼面馆最早落脚的地方。
  杨乃武小白菜冤案平反后,杨乃武搭船走运河途经无锡。他在游山船浜上岸后,见拱北楼吃客盈门,就进去吃了饺面和小笼馒头,他对无锡小笼馒头的皮薄卤多赞不绝口,拱北楼由此名扬江浙两省。顺便讲一句,清代光绪年间,杨乃武、小白菜由余杭押往京城的时候,也是搭船走运河途经无锡,寄监于在城中的一条死弄堂监弄内。有亲眼见过小白菜的老人回忆,称这个女子虽穿了皱巴巴的囚衣囚裙,却依然俏丽标致,又称她的头发是涂了生漆的,这是怕重犯拿辫子自缢身亡。

郑元和
  过了莲蓉桥不远,东路运河北面有一段奇怪水道,这就是本地人称为“远兜远转”的转水河。以前这里也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岛,其形状像一片荷叶,故名荷叶村。民间称明朝的刘伯温,坐船走运河途经此地时,上岸瞧了一瞧这里的风水形势。他看见岛上有唐朝状元郑元和的墓,就想起堪舆书上有句话叫“荷叶不带梗,不出皇帝定出相”。吃惊之余,为消除改朝换代的危险,刘伯温吩咐县令在这段运河上“筑坝造梗”,破了这里的好风水。
  其实唐代状元中,并无郑元和这个人。郑元和、李亚仙这对古代男女,最早出现在唐传奇《李娃传》中,然后是宋南戏《李亚仙》、元杂剧《曲江池》、明传奇《绣襦记》各有演绎,于是这个浪子回头的经典故事千古流传。宋代的《太平广记》称,《李娃传》的原型人物郑元和是无锡人。
  据说郑元和告老致仕后,定居于三皇街,曾为他的父亲郑仁仰建“郑公祠塑荥阳公郑阁老像”,其“郑阁老像”被毁于1966年,“郑公祠”被拆于1994年,以前在荷叶村住过的老人,至今能指认旧地名“坟脚上”,即“唐状元坟”的具体位置。

亮坝
  荷叶村所筑的那条水坝叫亮坝,一说宋代韩世忠在此地的黄天荡火烧金兀术火光冲天,显然这跟刘伯温“筑坝造梗”之说有矛盾;一说清代政府在这里设了税卡,通宵挂灯笼,收取过往商船的行厘。
  筑了这条坝,北面过来的船只,不得不走转水河,拐到顾桥下,经石灰场过泗堡桥,围着荷叶村兜一个大圈子,才驶入运河。民国初年,无锡县署决定拆除亮坝,方便运河船只往来,但此地居民怕影响其市面的繁华而坚决反对,其理由是,拆了坝就破了好风水。到了1925年,在江浙战争中取胜的齐燮元,转而因联手的孙传芳背盟撤兵而溃败,无锡人为抵挡溃不成军的齐燮元残部,这才开坝筑桥,便于地方治安,也方便了船只航行,此桥为亮坝桥。自此以后,转水河一带果然冷落萧条了。
  而横跨转水河的泗堡桥,则取名于一个否极泰来的苏州人。此人名叫四保,得了重病沦为乞丐,后来在一间破庙里,发现一坛金银珠宝发了财,就出钱修了这座漂亮石桥。本地人黄卬所著的《锡金识小录》 对此事有这样的记载:“泗堡桥跨转水河,旧本无桥,后为木桥以通行,人遇雨雪行者甚艰苦。其改建石梁,则自康熙中,予时数龄矣。邑中竞传石桥是乞儿所造。”到了1985年,转水河被填埋,泗堡桥被拆至鼋头渚那边的“藕塘深处”,故至今还能看到这座古石桥的峨峨原貌。

亭子桥打春
  据说横跨于东路运河的亭子桥,始建于1500年前的南朝齐,是本地最早的古桥梁。县志称它于明朝的成化、嘉靖年间,清朝的康熙、乾隆年间,均有改建或重修,原名熙春桥,对应于城东的熙春门。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重修时,于桥孔内铺纤道,桥上筑凉亭,为经典巍峨的石阶拱桥,与莲蓉桥、清名桥齐名。可惜这座带凉亭的古石桥被拆于1952年,如今我们无从想象它的古典样貌。相传宋元时期它是一座木桥,桥上有一个不带藻井的凉亭,就像四面牌坊一样,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四水归堂天井,人称井亭;如今桥旁的井亭新村,即得名于此。
  旧时亭子桥东堍有一个土墩,县衙在此处筑劝农坛。每年立春日,县令由衔牌旗伞隆重接来,城内三十六行也来,城外三十六乡也来,各队轮车抬阁,扮演戏文,击鼓打锣,一较高低。自县衙至劝农坛,沿途十余里的店铺作坊均挂灯结彩,农家船只也挤满了平日冷清的冷渎港,就跟惠山庙会一样热闹。
  县令肃立于劝农坛上,先读祭文,祭的是五谷神农大帝,然后进香上供,其供品由各行各乡鱼贯携来。有一头披红挂绿的水牛,由县令执鞭驱策,开启本地本年的春耕农事。另设五彩纸牛一头,由官民轮流鞭打,打得越是破碎,就越发祥和吉利,故此举旧称打春或鞭春。
  无锡县官的最后一次打春,是日军占领无锡时期的1939年。时任县长秦亮工是举人出身,他工于书法,书家称其柳体雄浑劲媚。1919年他出任我国驻新加坡副领事,因忠于职守爱护侨民,有“强项领事”之美称。江南沦陷后,南京政府组织地方政权,众人惟恐避之不及,只有秦亮工自告奋勇,称他认的是一个“仁”字,是施爱于民之仁,又讲“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便两度出任伪县长。民国以后,本地就没了县老爷打春的习俗,而到了1939年的立春日,秦亮工尊制复古,鞭打纸春牛,将牛肚子打破,流出五谷杂粮来。此后不久,秦亮工一次出北门,没给日军哨兵鞠躬行礼,挨了两记耳光。他称士可杀而不可辱,一气之下,辞了伪县长。1950年代,他代表本邑秦氏家族,将久负盛名的寄畅园捐给国家。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