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帝王有关的无锡地名
时间:2016-04-25 16:23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
陈银凤
地名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无锡古运河畔和帝王有关的地名,更是承载着这座城市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不可否认,这些地名不仅仅是地理信息的标志,而且始终是无锡这座古老城市的文化名片,是我们不可再生的文化积淀。随着城市的拓展和老街巷的拆除重建,不少老地名正在逐渐消失。然而,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这些老地名都应在城镇化建设浪潮中占有它们的一席之地,它们也值得被越来越多人认识和了解。
·梅里等与泰伯有关的地名·
吴国古都梅里及荆村、蛮巷、荒三千、皇渡河、崇安场,岸船弄、马佚浜、龙金街、尸骨坝、坟台、纱帽丘、望虞亭、鸭城桥、猪羊巷、泰伯渎等一批地名,应为无锡古运河畔与帝王有关的最早地名,与吴国开国始祖泰伯息息相关。2000年11月10日,国家“九五”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为泰伯奔吴提供了科学依据。泰伯奔吴距今3200多年。经考察选址,筑成梅里,又称吴城。随生产生活发展及其需要,诞生了上述一系列地名。宋《毗陵志》载:“自泰伯以下至王僚,二十三君皆都此”。可见,梅里等应是有关帝王最多、时间最久的地名。
·夹城里·
史称,唐朝吴王为抵御越王屡屡侵犯骚扰,保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特在锡城西南外加筑外郭,时人把两郭之间的地方称为夹城里,不仅形象生动,也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吴王为巩固天下而采取的这一措施,客观上也起到了利乐百姓的作用。民国前,这里是荒芜地。民初,申新纱厂、茂新面粉厂等相继建立,外来打工者在此搭草棚、卷地龙,形成居民区,发展成新、老、前、后夹城,建筑简陋,环境差,是一“贫民窟”。
·黄埠墩·
“天关”黄埠墩又名小金山,位于吴桥南、惠山浜口的古运河中心,四面环山。史载清康熙、乾隆南巡时曾驻跸于此。康熙题“兰若”一匾,乾隆不仅留有“两水回环抱一洲,不通车马只通舟”的诗句,据无锡地方史学者陈国柱先生多年考证,乾隆帝六下江南,曾11次或途经或登临黄埠墩,然后经过惠山浜、寺塘泾,游惠山寺和寄畅园。他在南巡诗中8次提及此墩,可见该墩在帝王心中的地位和黄埠墩的“黄金”含量。
·迎龙桥·
西水墩西侧的迎龙桥与乾隆有关。乾隆十六(1751)年,农历二月十九上午,首次南巡的乾隆皇帝的龙舟到达无锡县境。无锡县王知县率领大小官员早早于大运河畔五牧驿馆旁恭候圣驾。
龙舟慢慢进了古运河无锡段。所经河道,都早已疏浚开拓;两岸房屋都粉刷一新,空地都筑起遮挡围墙;家家户户都悬灯结彩,摆设香案,贴上“颂圣联”。乾隆观后龙心大悦。
龙舟到了西水墩,这里商市繁荣,十分闹猛。稍西行,有一座新建石拱桥,桥顶“迎龙桥”三个红漆大字分外醒目。桥堍两旁,绸缎牌楼,彩旗飘扬,丝竹悠扬。乾隆问:“建此桥何意”?王县令奏道:“微臣早闻,康熙圣帝第一次南巡苏州建了‘接驾桥’,今日圣上第一次驾临,迎龙接驾,建‘迎龙桥’志庆”。乾隆本来仰慕祖父风范,知县回话自然正中下怀,龙颜顿开。
原先此桥名叫“迎凤桥”。无锡城北有座凤翔桥,城中有三凤桥,现在城西又建迎凤桥。老图董高兴地说:“三只凤凰自东方飞来,我们在此迎接”。但宝塔好造难结顶,还缺50两纹银。绍兴师爷脑筋一转,真是机会就在眼前,一溜烟跑回衙门,找到王知县一五一十地说,王知县听后“哈哈”大笑,连说“妙哉!妙哉!”以迎驾名义从银库中取出50两银子。师爷对负责造桥的老图董实话实说:“银子已取来,惟有一点是王县令嘱咐的,桥名要改为‘迎龙桥’”。这时,老图董才明白,原来是王县令要拍皇上的马屁。
绍兴师爷坐镇现场督工,众工匠不分昼夜赶工。三天三夜完工后,桥洞上方按县令嘱咐,重刻了“迎龙桥”三个大字,还涂上了朱漆。
·鸭子滩·
相传此地名由乾隆帝下旨命名。明末清初时,从南长街到定胜河是一片河塘,长满芦苇,杂草丛生,水面不时可见小鱼小虾,水下蛳螺浮移,是一个天然的养鸭好地方,人们叫它“圣塘里”。一户从北方迁入的薛姓人家选中在此养鸭,他经验丰富,管理得法,只只鸭养得膘肥体壮,圣塘里的鸭很快出了名。那么,圣塘里又怎么会变成“鸭子滩”的呢?
据传,1751年清乾隆皇帝南巡,龙船路过南长街水弄堂时,听到不远处鸭声“嘎嘎”,一声高过一声,此起彼伏,一时有了兴趣,便下旨停船靠岸,循声前往,看到滩边歇着一群群鸭,有的用扁嘴整理羽毛,有的曲颈而卧;河里群群肥鸭戏水、追奔逐北。乾隆顿起喜爱之心,兴味盎然。养鸭户薛家主人见贵人来临,马上前往相迎。皇问:这是什么地方?圣塘里。又问:这条河叫什么?圣塘河。再问:这小桥叫什么名?圣塘桥。乾隆听了很不高兴,但又不便发作,摇头说:此地怎么可称“圣”?便对内侍吩咐:向下传旨,这桥改为“玉带桥”,地名呢,就叫“鸭子滩”吧。说罢,移驾几步又下旨:薛家今天选上好肥鸭十只送行宫,从明年起每年此时进贡一百只鸭,不得有误。鸭子滩及其肥鸭从而声名鹊起。
鸭子滩这一弄堂地名,另有佳话一段。在它连接南长街的东口,山墙角嵌有一花岗岩石碑,上刻:“此街由张姓祖基让出三足尺余,呈县建设局备案。民国十九年冬月,张氏嘉乐堂立。”民国十九年是该堂屋始建年。整套房屋前后40余米,系三进两层带阁楼,其门牌号为鸭子滩1号。户主原系无锡庆丰纱厂高级职员,在造此宅时,为方便邻里,特在祖传宅基地上让出三尺多宽的一条通道,作为弄堂即鸭子滩,可见其风节之高尚。此善举更成当地佳话,这块碑被居民敬称为“张氏礼让邻里碑”。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