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基因 无锡传承】探寻无锡工商基因之义利并举
时间:2016-04-14 14:02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商报 字号:[ 大 中 小 ]
敢为人之先 仗义又疏财
探寻无锡工商基因之义利并举
茂新面粉厂旧址场景复原
编者按
无锡历史上就有重工恤商的传统,特别是19世纪以来,无锡人大力兴办工商实业,工业产值一度列上海、广州之后居全国第三位,产业工人人数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上世纪80年代无锡乡镇企业又异军突起,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和乡镇企业的发祥地。无锡人的工商基因,无锡人的工匠精神,孕育发展了无锡的工商文明,成就了无锡近现代以来的骄人业绩。
《无锡商报》今起开设“工商基因,无锡传承”专栏,通过回顾“百年锡商”的辉煌轨迹,解读无锡企业家和产业工人“至善、诚敬、创新”的工匠精神,探寻无锡工商基因,为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多有益的经验和智慧。
中国人会做生意的有许多商帮,比如晋商、徽商、浙商等,无锡人做起生意来同样很精明,一点不逊色。精明是无锡民族工商业实业家的共同特质,而要做到“精明+开明”,“趋利+向善”并非易事。就地域性群体禀赋而言,锡商们身上值得发掘和弘扬的优秀素质很多,既有善于审时度势、把握商机的智慧,又有大富不忘大仁、注重回报社会的宅心仁厚,这种精神不仅支撑了无锡经济的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内生机制和文化力量,也给无锡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精神动力和内在支撑。
史料梳理
弄潮儿都闯荡过上海滩
甲午战争惨败时,大清洋务运动戛然而止时,富有敢创人先、第一个“吃螃蟹”精神的无锡商人,都具备着发现商机的敏锐眼光,审时度势,善抓机遇,敢于弄潮,懂得进退。
不过,早期无锡民族工业的投资人,几乎没有一位从传统手工业工场或作坊起家,而更侧重对外来经济渗透和西方洋货冲击做出回应。近代无锡工商文化的形成,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那就是后来的大亨们几乎人人都到大上海去学生意,继而发现商机、自己创业。
记者查阅相关史料了解到,在19世纪60至80年代,无锡人到上海学生意的人数就远远超出苏、常、宁、通等地,在外省市也只有广东潮汕和浙江宁波可堪比拟。这些经过大上海新风气新时尚新知识熏陶的人,就成为无锡腾飞的宝贵人才“种子”。
买办是中国近代企业活动的先行者,也是近代工商文化的酝酿者和传播者。无锡进入上海学生意的最早一批买办,从附股外商企业到投资创办自己的企业,把买办资本投向工商生产经营领域,逐步完成了向近代企业家的转变。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俩早年曾先后赴上海学生意。在钱庄学徒期间,兄弟俩好学勤勉肯吃苦,学徒期满后,荣宗敬留在钱庄担任跑街,荣德生则到广东厘金局做帮账,办理进出口税务,在金融市场、小麦、棉花产销及进出口业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也由此窥见了面粉加工业中的巨大商机。当时,实业风气打开,又值义和团运动高涨,国内局势不稳,市场涣散凌乱,许多实业异常难做,唯独面粉销路旺盛。民以食为天,乱世依旧如此,精明的荣氏兄弟看准了“吃与穿最值得进入”,1901年,便与朱仲甫、荣瑞馨等人集资4万余两,在无锡古运河畔创办了第一家机械化石磨面粉厂——保兴面粉厂,即后来的茂新面粉厂。
时值日俄战争爆发,东北面粉需求旺盛,茂新厂通过铁路将面粉运销东北,年盈利达6.6万两,兄弟俩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此后实业不断壮大,至1915年兄弟俩杀回上海,创办了申新第一纺织厂。恰逢1919年、1925年国内两次爆发大规模抵制日货运动,一度使日纱日布进口绝迹,这无疑给荣氏企业棉纺产品提供了大好销路。利用国内抵制日货这一千载难逢机遇,申新厂在竞争中迅速成长扩张,成为堪称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民族棉纺织业集团。荣氏兄弟在赢得国内“面粉大王”称号之后,又被时人授予“棉纱大王”的桂冠,由此著称于实业界。
大富不忘大仁
虽然无锡人精明、趋利,但是历久形成的无锡工商文化却是一种超越了纯粹牟利的、义利兼顾的文化。那些早期实业精英身上,深深地烙印着传统儒家的思想印记。如经营中奉守诚信、义利兼顾,注重名声和社会影响,生活上恪守“富贵而不淫”,对社会,他们自认“匹夫有责”。
作为富可敌国的成功企业家,荣宗敬曾不无骄傲地说,“从衣食上讲,我拥有半个中国”。但荣氏兄弟衣食住行却仍保持着简朴。荣德生往来上海只坐廉价车厢,一切有如平民,而大量财富则乐于捐助公益,乐善好施,扶贫济困不吝千金。这与儒家文化所崇尚的朴拙、诚信、刚毅、讷言敏行、行心中正、胸怀天下、大智若愚等品格有着不谋而合之处,与儒文化的“内足以资养,而外足以经世”的理想追求颇多相似。
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特征在荣德生身上最具代表性。他在《乐农自定行年纪事》中写道:“吾国地大人多,若不进步则已,若能进步,走上生利之途,则人多手多,生产勃兴,未可预卜。一切事在人为,成败关键即观其是否走向积极与消极、生利与分利、能进与不能进而已。但社会进步亦不能过分逾越界限,否则进之不已,人心无底,必起争端……人人安守本分,知足乐业,笃于忠信,崇尚道义。国力既强,并须敦睦邻国,稽和万邦,辅助弱小国家,绝无武力侵略之想,此时即成大同世界矣。以上为余期望祝祷之理想……今后余生,更当尽我之力,为人民服务,以此身贡献社会,鞠躬尽瘁,此吾志也。”寥寥数百字,涉及道德操守、抱负理想、社会人生、工业发展、社会风气等诸方面,既有对过去的回顾,也有今日之剖析,更有未来之展望,足见一位拥有渊深传统文化积淀的民族企业家的高尚气度、远见卓识与博大胸襟。
茂新面粉厂旧址,现无锡市民族工商业博物馆(资料图)
遗迹寻访
茂新面粉厂旧址忆往昔
位于西水墩的“无锡民族工商业博物馆”是荣家茂新面粉厂的旧址,这是荣氏兄弟在100多年前开办的第一个工厂。最初的厂房等都被日军烧毁,现存建筑都是1946年重建的,包括麦仓、制粉车间、粉库和办公楼,体现出那个时代面粉加工专业化生产的特点。这是中国早期的股份制企业之一,是民族工商业发祥地的见证。
博物馆的主体就是当年的制粉车间、粉库。两台圆筒状的扬麦机(除尘器),还有
一个大石磨,放在博物馆门口成了最好的雕塑,依墙而立的还有两条高达9米的螺旋形转梯,原来是当年从英国进口的原装设备,打包后的面粉正是通过转梯从五楼滑到一楼,然后用小推车推走。码头与厂区紧挨着,遥想当年,闻名遐迩的“绿兵船”牌面粉就是在这里装船,运往各地。脚下的古运河水依然静静地流淌,见证了岁月的沧桑。
荣家经营的成功,遵循的是最简单的商业原则“诚信”,这不完全是西方“舶来品”,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内涵也是诚信。正如荣德生在梅园祖屋里挂着的警句:“古之圣贤,其言行不外《大学》之明德,《中庸》之明诚,正心修身,终至国治而天下平。吾辈办事业亦犹是也,必先正心诚意,实事求是,庶几有成。”
工商实业家的善行,除了经营上的诚信,还有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倾力付出。今天,在无锡依然随处可见当年工商业巨子们造福桑梓的留痕。1905年由工商业者集资兴建的公花园(城中公园)被誉为华夏第一园; 运河边上的茂新面粉厂旧址、横跨蠡湖之上的宝界双虹、城西春梅绽放的梅园,以及大公图书馆、公益中学、江南大学等,都是当年实业家们奉献社会的真实佐证。
专家点评
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升华
江南大学教授庄若江表示,吴地工商文化在吴文化基因的影响下,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因子。纵览吴地的工商实业家,他们都是极善创业和经营的实业家,在艰难乱世中能够披荆斩棘、艰苦挣扎,把实业做大做强,都说明他们有着极为优秀的企业家素质和精明过人的头脑、经营手段,吴文化中的开放包容、务实进取、灵活善变的传统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绝好的体现。但同时他们又继承了吴文化的“尚德”传统,兼具“儒生”和“商人”的特点,在经营中奉守诚信,逐利而不忘义,而且能够扶弱济困、积极回报社会。
“实业界虽有竞争,但有‘不苛取’的道德底线,是一种趋利向善的双向互动。”庄若江表示,这种思想深受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影响。在改革传统企业管理体制的时候,企业家们也十分讲究中庸忠恕,善于采取“新旧并举”、“新旧结合”的新衷之法,以减缓改革对立面的抵制,尽量求得平衡。如在企业管理上,很注重以德服人,劳资关系和谐,宁可作些退让也要谋求和合兼容,力求在利益关系中达到义与利的平衡。
庄若江认为,实业家的尚德向善之举,并非纯粹对儒家传统的继承,对忠义、仁爱、诚信、中庸等儒家传统道德规范的秉持,而更多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优秀传统的升华和发展,赋予了其新的精神内涵,形成了文商并举、义利兼顾的基本价值取向。
可以说,善于审时度势,抓住发展机遇,快速跟上时代步伐和市场需求,是无锡民族实业家成功的重要经验。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后来:改革开放之初,当国人终于意识到发展经济的重要时,无锡则早已是乡镇企业遍地开花、硕果累累。无锡人敢为人先之风气,寻根溯源不能不追究到工商文化的优秀传统。
无锡一棉新厂区
现实映照
百年一棉的长寿之道
民族工商业巨头们的成功秘诀,都是将产品做到极致,成为行业的老大,创业创新的精神贯穿始终。在无锡近代民族工商业的版图上,无锡市第一棉纺织厂的地位不可或缺。
创办于1919年的一棉,其前身是荣德生所创办的申新第三纺织厂,已历经97年风云激荡。回眸过往,从创立、发展、波折、壮大,到走向一个又一个辉煌,一棉当之无愧地成为近代民族工业的“活化石”,也为百年锡商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一部企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崇德厚生、实业报国”的奋斗史。
在百年一棉的身上,始终浸润着创业和创新的基因与血液。“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是申新三厂创始人荣德生撰写的座右铭。无锡一棉作为曾经的荣氏纺织企业,在中国民族纺织企业中首推成本核算控制、劳工自治管理、融资手段多样化等创新变革的举措。改革开放后,纺织业竞争日趋激烈,无锡一棉为在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确立了“传承+创新”的核心理念,用创新推动企业变革,使传统纺织向现代纺织转化,成为梦圆百年的长寿企业和世界一流的纺织企业。
做健康长寿企业,要有核心竞争力。“原有的经验和做法,可能会成为前行路上的障碍,关键是要面对现在,做自己最擅长的东西,做精主业、做出特色,确保在行业中保持领先优势。”一棉掌舵人表示。据悉,一棉运用信息化技术控制生产,辅助管理,走出了一条适合行业特点的“两化融合”道路,收到显著成效,先后获得中国纺织协会颁发的“两化融合突出贡献企业”、“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荣誉,并成为工信部“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首批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一棉形成了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效益水平的高档色织、针织、床上用品以及各类功能型化纤产品。目前,一棉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精密纺生产厂家,能够批量生产300支棉纱,生产的TALAK产品,成为世界许多一线著名服装品牌的专用纱。精梳纱线出口欧盟位居全国第一,客商纷纷赞誉:无锡一棉是全球高支棉纱的最佳供应商。
锡商所形成的“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实业报国的历史责任、务实重工的价值观念、精明灵活的经营谋略,正成为无锡“两个率先”的精神财富。当年锡商“勇往直前,作世界之竞争”的创业精神,正被新一代锡商发扬光大。
(商报记者 / 朱洁)
锡商大事记1895-1949
● 1895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在东门外兴隆桥创办业勤纱厂,是无锡第一家机器工厂。无锡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 1896年,薛南溟、周舜卿合资在上海开办永泰丝厂,后由薛氏独资,于1926年迁锡。
● 1896年,上海招商局在无锡北门前竹场巷设运输办事局,开设无锡至苏州、上海,无锡至江阴、溧阳、镇江等以客运为主的客货兼营航线。
● 1900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与朱仲甫合作在西门太保墩创办无锡第一家机器面粉厂——保兴面粉厂。1902年投产。
● 1904年,周舜卿在其家乡东 创办无锡第一家缫丝工厂——裕昌丝厂。
● 1905年,匡仲谋在其家乡杨墅开办无锡第一家布厂(又称染织厂)——亨吉利布厂。
● 1905年,锡金商会成立,特邀周廷弼(舜卿)为锡金商会首任总理。
● 1905年六七月间,无锡响应上海开展抵制美货活动。此后,无锡抵制日货等活动不断。
● 1906年7月16日,沪宁铁路上海至无锡段通车,火车站一带成为水陆交通枢纽,工商业迅速发展,工运桥、周山浜地区随之繁荣起来。
● 1907年12月,周舜卿在无锡北塘财神弄开办上海“信诚商业储蓄银行无锡分行”,是无锡最早的银行。
● 1910年8月,无锡耀明电灯公司2台50千瓦直流发电机组装竣工发电,开始向城区近2000盏电灯送电。同时于汉昌路木电杆上安装25瓦路灯,为无锡最早的路灯。
● 1910年,唐保谦、蔡缄三等人在蓉湖庄开设九丰面粉厂。
● 1911年11月,辛亥革命胜利,成立锡金军政分府,锡金商会代表人物薛南溟任司法部长、孙鹤卿任财政部长。
● 1911年,无锡创办锡金(后改无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购置英制磁石交换机100门,开通电话。
● 1912年1月1日,原无锡、金匮县合并为无锡县,锡金商会改称无锡县商会。
● 1913年,杨翰西、王正卿在业勤纱厂内创办无锡第一家机器油饼厂——润丰机器榨油厂(后搬南尖)。
● 1919年8月,陈蝶仙在惠商桥堍开办无锡第一家化工厂——中国制镁厂,1925年又于此开办无锡第一家造纸厂——利用造纸厂。
● 1919年,浦文汀在东梁溪桥创办无锡最大的油饼厂——恒德油厂竣工投产。
● 1920年4月,唐保谦、蔡缄三在周山浜创办庆丰纱厂,1922年建成投产。
● 1920年,唐骧庭、程敬堂在惠商桥创办丽新染织厂,1922年开工。
● 1921年,荣宗敬、荣德生、王禹卿等人在梁溪河畔创办申新第三纺织厂,并建成开工。
● 1922年10月26日,经北京政府批准,辟无锡为商埠。1927年移交无锡地方政权办理。
● 1929年,孙辰初、冯晓钟组建锡澄长途汽车公司,首创公路客运。
● 1934年,唐骧庭、程敬堂在丽新路开办无锡第一家毛纺织厂——协新毛纺织染厂。
● 1937年11月日军侵占前夕,无锡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3%,仅次于上海、广州,居全国第三。
● 1937年11月25日,日本侵略军占领无锡,烧杀抢掠,使无锡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 1947年10月27日,荣德生创办的江南大学举行开学典礼。
● 1948年4月17日,荣德生创办的天元麻棉纺织厂试车;同日,开源铁工厂(后为无锡机床厂)举行破土动工典礼。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