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芙蓉湖的前生今世
时间:2015-12-11 15:57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
芙蓉花开湖何处
——漫谈无锡芙蓉湖的前生今世
陈永跃
神州大地的大好河山常因文人墨客诗词歌赋的赋予而令人神往。正所谓寒暑相易、沧海桑田,一些山河虽随着历史变迁流逝、消失,但曾经有过的文化印记却依然空谷回响而历久弥新。北京的太平湖没了,但老舍的故事却口口相传;无锡的芙蓉湖没了,但《全唐诗》中李绅的《却望无锡芙蓉湖》却被人吟唱。颂其诗,读其文,欲访其地可乎?不幸湮没的山川湖泊具体方位则成了悬而难决的问题?以盛产芙藕、盛开芙蓉的芙蓉湖亦不例外。
史上长江三角洲境内的芙蓉湖,常州境内有,无锡境内也有。按照清朝无锡籍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的考证,常州的芙蓉湖在常州府以东五十五里。常州的芙蓉湖在芳茂山南,那么无锡的芙蓉湖又在何处呢?顾祖禹先生认为,无锡的芙蓉湖在无锡县西北十五里,即上湖。此湖流浩衍,北接江阴,南连武进。其后湮没。今(清初)自城以北,运道所经。亦曰芙蓉湖。也就是说在清初时,连接常州的运河无锡北称之为芙蓉湖。他援引《宋会要》记载说:元祐时是堰芙蓉湖为田,绍圣中时转运副使毛渐复奏导芙蓉湖入江。今(清初)县西北十里运河北出者曰高桥堰,旧名五泄堰,亦曰五泄河,即芙蓉河下流也。自高桥而北四十里接武进、江阴界曰雉尾口,又北四十七里至申浦上口入江,潮汐所至,胜数百斛舟。
从现存的史料看,最晚在宋朝时,芙蓉湖还是绵延常州、无锡两地的湖泊。此即宋朝乐史在《太平寰宇记》中所说:“上湖,一名射贵湖、芙蓉湖,一谓之无锡湖,在晋陵(今常州)、江阴、无锡三县界。东去(常)州五十九里。东南流为五泄水。《南徐记》云:无锡县水清。《越绝书》云:无锡湖通长洲(今苏州吴县境),多鱼而甚清。”在清朝时候,常州的芙蓉湖部分尚存,然无锡的芙蓉湖基本已经成为陆地。那么湮没的无锡的芙蓉湖又位在何处呢?
按照《越绝书》的说法,“无锡湖,周万五千顷,其一千三顷,毗陵上湖也,去县五十里,一名射贵湖。”这个无锡湖即芙蓉湖。据说芙蓉湖与太湖南北相对,面积14000顷。其中1003顷为毗陵(常州)上湖。唐陆羽《惠山寺记》称该湖“南控长洲,东洞江阴,北掩晋陵”。旧县志载:“无锡故水区也,芙蓉号巨浸。”芙蓉湖水清浅,多产芙藕,故以芙蓉为湖名。
一个万顷的芙蓉湖是什么时候从陆地消失,变成良田的呢?史载,东晋元帝时,晋陵内史张阖曾泄芙蓉湖水,入五泻河,注太湖。五泻河又名五泻水,即今天惠山区西漳白荡圩一带。张阖想治芙蓉湖为圩田,可惜没有成功。到了南朝宋元嘉年间,在五牧之南和安阳山(今天惠山区阳山境)之北筑阳湖堰,得良田数百顷,疏治芙蓉湖初次获得成功。北宋元祐年间,又筑莲蓉闸,并在芙蓉湖筑堰泄水为田。绍圣时,转运副使毛渐开莲蓉河引水入长江。至明宣德年间,江南巡抚周忱上筑溧阳东坝,下开江阴黄田港,以泄湖水,又在芙蓉湖西部筑堤修成芙蓉圩,有圩田10.8万亩,合平田7万余亩。另筑杨家圩。自此后,芙蓉湖开始大为缩小,明弘治《无锡县志》载:湖“东西亦五、六十里”,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但芙蓉湖水势仍延至北塘。至清代,芙蓉湖又缩小成仅20多平方公里的小湖圩。
由上述史料可证,芙蓉湖大约从宋朝始至明朝晚些时候,因东海水位下降陆地上升,加之围堰造田,芙蓉湖遂逐渐从陆地变小,彼时的湖面已成良田。无锡境内的芙蓉湖,根据顾祖禹先生在《读史方舆纪要》确立的地理位置推断,距无锡西北十五里处,大约在今天的玉、祁、前洲带。南宋乾道六年,常州守臣请填筑五泻闸及修闸里堤岸,仍于闸内郭渎港口舜郎庙侧水聚处,筑捺硬坝,以防走泄,委无锡令主掌,非水盛时,不许开闸通放客舟。盖是时以运河浅淤,切于堤防也。今高桥为武进、江阴之要道,有巡司戍守。据今时无锡地名学者郁有满考证,今乡人常称芙蓉圩为西湖(玉祁一带),杨家圩为东湖(前洲一带),两地原址都属芙蓉湖境内。前洲原为芙蓉湖中的一块洲地,随着芙蓉湖围成圩田后,人口渐多,至清代后期形成现时东西长1.5公里的街镇,遂称前洲。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