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红色记忆 >> 纪念抗战胜利 >> 抗战记忆

一份战时手记有力旁证“寺头惨案”

时间:2015-08-28 16:04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南晚报       字号:[ ]

退休老教师将父亲交其保管的遗物公之于众——

一份战时手记有力旁证“寺头惨案”

刘明远写下的战时手记。

  本报“印记”专题报道推出后,很多读者踊跃提供抗战相关人物史料线索,退休老教师刘建芬就是其一,她将其父(原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副所长刘明远)生前留下的一份手写战时记录《归途——伤心的回忆》拿出来,公之于众。这份记录详细记载了1937年侵华日军在西漳寺头刘家宕村的暴行,是寺头惨案的又一有力旁证。刘建芬表示,上世纪90年代父亲去世,安葬在马山烈士陵园。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让父亲的手记为更多人知晓,就是要告诉大家勿忘国耻。

  父亲记下举家艰辛逃难过程
  薄薄一张纸,A4纸大小,正反两面从右至左密密麻麻竖排写满了字,比较潦草且大都是繁体字,中间还有不少涂改,阅读起来有些吃力,这就是刘明远留下的手写战时记录。76岁的刘建芬说,上世纪80年代父亲把这份珍藏多年的战时记录交于她保管。她是语文教师,所以能比较轻松解读纸上的文字。
  这份手记开头即写下了:丁丑七月初六日中日事变淞沪滨飞机之投弹轰炸。据刘建芬介绍,这篇《归途》是父亲写于1937年11月无锡沦陷之后,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记录了老家西漳寺头刘家宕遭日军烧杀后,他们一家的逃难经过;另一部分则是父亲回来后看到的家乡惨状。刘建芬说,当时他们家分成两路,祖父母在家中留守,父母带着家人先划小船逃难至宜兴与安徽交界处。一路上历经艰辛,父亲他们在宜兴躲了一个星期打听到无锡失守的消息,因担心家里就沿锡宜线返程。文中还提到了当时的物价昂贵,超平时5倍以上。

  父亲记下祖父被害乡民罹难
  手记叙述道,刘明远带着妻儿在外逃亡十余天后趁着月色朦胧回到寺头,第一印象就是断壁残垣,满目疮痍。到了家中,母亲被喊醒后大呼“儿啊,你回来了”,随后母子抱头痛哭。接着,刘明远就得知了日军入侵刘家宕后在村中烧杀抢掠,强令父亲徒手捉鸡,当鸡往河里跳、父亲去追时,日军在背后就是一枪,父亲因此被害。而日军在刘家宕的罪行,手记写得也很清楚,“罹难者计男五十有三人,女二十人,溺死小孩四人,房屋被焚一百有二间,罹灾惨重,不堪回首”。
  抗战时期,寺头为锡北一个重镇(今属惠山区堰桥镇),辖刘家宕等10多个自然村,镇上寺头街是一条南北长约1公里、较繁华的街道,当时刘家宕村有200多户人家,约500多人,村子与北面的寺头街隔条张塘河。2006年,无锡市抗战损失调研课题组对1937年11月发生在锡北西漳的“寺头惨案”再次进行了调查,市史志办保存了这次调查的结果:惨案中有100多位同胞惨遭日军杀害,被毁房屋237间、稻籽22堆,被抢毁财物难以详记。

  父亲后参加革命抓经济有功
  “寺头惨案”后,之前担任小学教员的刘明远毅然参加了革命。刘建芬所示学林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的《无锡名人辞典》,收录有刘明远的生平介绍:刘明远1909年生(家人说其生于1910年),1926年起任村、乡农委委员,无锡县第五区农民协会常务委员,1932年任教师,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助理、锡东营业税处主任、无锡县经济委员会锡东、锡南经分会副主任。1943年,刘明远任锡南办事处副主任,后被调往外地,1958年在镇江任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副所长,多年从事经济研究工作。记者也从市史志办查到了刘明远的相关资料,资料主要记载了刘明远在锡南任经分会副主任时粉碎日伪军“扫荡”、“清乡”阴谋的相关工作事迹。
 

 (张月 文/摄)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