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容诋毁和抹黑】文学作品何以点亮英雄的辉光?
时间:2015-08-28 07:08 浏览次数: 来源: 求是网 字号:[ 大 中 小 ]
作者:黄 顶
近来,关于戏说英雄、领导人的话题被争得热火朝天。有人说,英雄大都是为后人所丰富,其形象远远超过了本身,所以,其既无人格,又没有什么特殊的内涵,可以任意戏说。例如在西方国家就能戏说国家领导人;又有人说,英雄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承载着历史内涵,神圣不可侵犯。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地域选择了不同的文化轴心,进而形成了不同的英雄视角。中国是一个典型的扁平化和同质化的社会,强调自我牺牲、整体利益和民族大义,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集体主义精神;而在西方国家则强调个人自由,轻视集体主义。他们认为,只有在个体自由以及个体独立的情况下,才能构建多元化、差异化和权益化的社会。从古希腊开始整个西方文化就逐渐形成了以民主政治为轴心的政治文明。两者虽然对英雄在观念上迥异,但是都存在一个共识即英雄都需要摒弃功利主义思想牺牲自我保全他人。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各国人民对待英雄的认同基本上是一致的。那么,为什么当前很多人喜欢将中西进行对比呢?
历史英雄与政治人物是不同范畴的两个概念。在一个政治昌明的国家,政治只是服务民众的一种组织形式,不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国家领导人,他们都是人民的服务生。政治越昌明,政党的服务意识就会越强。但是,对历史英雄的认识却绝非如此。因为自英雄诞生之日起,他们就承载着那一时期的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其精神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更深层次地讲,他是一个时代的价值认同。所以,每一个英雄的内涵都远远超过了人物本身。在西方,耶稣诞生两千多年,其思想和经历被人们不断传承,但是救苦救难的人物形象却从未被颠覆。对待历史英雄我们只能以批判和敬畏的态度去吸收与接纳,而不是一味地颠覆。而对待政治家的认同往往与这个政党的态度有关。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总是一个朝代否定另一个朝代,偶有传承,但是皆非历史主流。西方国家亦是如此!
历史英雄的形象被颠覆,将会后患无穷。在我国历史上,岳飞的民族英雄形象几经颠覆,其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割裂了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的友好情感。同时,人为地颠覆孔孟形象和儒家思想,也曾使中国历史出现过史无前例的裂缝,使中华文明陷入了持久性的低迷和停滞状态。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笔者认为,当前争论的落脚点在于人们对价值与观念两组概念上出现了混同。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价值与观念存在本质上的区别。观念是基于个人的主观认识而产生的,随着人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的丰富而随之变化;而价值则是植根于全社会主流评判标准之上。在文学作品中,每一个角色都是艺术形象。究其根本,有的是以英雄形象为基础延伸而来,有的则是一个世俗人物的延伸,反映着社会中某一类人的生活观念。从小处来看,每一个文学形象的演绎都代表着一类或一群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经验,是出于作者个人的生活感悟;从大处来看,每一个文学形象都传递着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但是,每一部文学作品所表达的侧重点又必然有所不同。对英雄形象和历史事件的演绎必然是为了传递一种主流价值,而作者对世俗人物的表达更多是为了阐述一种生活状态。对社会来说,英雄形象是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和历史认同,而世俗人物的表达向来只是反映某一群人或利益阶层局部的利益观和价值取向。故而,不管是文学创作者还是公众对文学人物的表现和认识都应该廓清英雄与世俗人物,严守价值与观念的边界。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观众对违背价值底线的艺术形象进行讨伐毋庸置疑,但是决然不能将某一些人的利益观念置入与主流价值相敌对的状态,更不能借用局部的利益观来遏制文学的自由发展。那么,文学也只有恰守底线才能永葆生机。
第一,文学创作需要严守底线,不得违背优秀传统文化和善良风俗。有人说,评价文学作品好坏的标准是作品能否符合观众的口味,产生市场效应。其实不尽然,颠覆传统价值观的作品虽然迎合了当下浮躁的社会风气,能够产生较好的市场效应,但是同时也割裂了传统与现代的桥接点。这样的结果就是使文学作品被全盘西化或是文学创作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末。那样的文学作品充其量只能称为精神鸦片,麻痹人的神经。
第二,文学创作不得违背现代文明的潮流。只有文学作品才能够做到雅俗共赏,能够将现代文明理念播种在每一个公民的心中。从世界范围来看,但凡是文明程度高的国家,法治、自由、民主等理念早已成为了该国公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且在实质上也并不存在国界和地域之别,只是在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中呈现出了不同的表现形式。每一个文学工作者都应该紧紧地追逐这一世界潮流,尊重法治、尊重自由、尊重人与人之间平等发展,让文学成为中国走现代化道路的推动器。
第三,文学作品要饱含创造力。文学的生命在于创造,而文学的创造力又必须基于本民族,同时还要体现原创性和独创性。每个民族都由独特的风俗、人文、气候和宗教信仰构成,由此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质体。而这种文化质体会随着本民族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倘若脱离了该民族,创造力就失去了着力点,并且该文学作品也会失去创作和传播的土壤。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故,传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就是创造,就是使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之林,实现文化话语权的必经之路。
(作者单位:武汉市作协)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