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红色记忆 >> 纪念抗战胜利 >> 历史印记(图片)

【江苏】14家省市党报携手推出“烽火八年 · 江苏史篇”

时间:2015-08-25 09:40      浏览次数:       来源: 新华日报       字号:[ ]

  “1+13”省市党报全媒体联动报道矩阵  

        南京日报、镇江日报、常州日报、无锡日报、苏州日报、南通日报、泰州日报、盐阜大众报、连云港日报、徐州日报、宿迁日报、淮安日报、扬州日报、新华日报                     

 

   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联合全省13市党报携手制作的“烽火八年 江苏史篇”和“铁血抗战 旧闻录影”两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今(10日)起在新华日报及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南通、泰州、盐城、连云港、徐州、宿迁、淮安、扬州13市党报同时隆重推出(“南京篇”见本报今日第5版),全部报道将持续到8月27日。
  与此同时,14家省市党报所属14家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网站围绕当地最具特点、最新发掘、最具知名度的抗战遗址、馆藏、人物等,今起同步推出“烽火八年·江苏篇章”主题报道。一家发布后,其他13家新媒体平台同时予以转发互动。
  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江苏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目前,我省境内首批被认定的国家级、省级抗战纪念设施(含遗址)就有56处。“烽火八年 江苏史篇——‘1+13’省市党报全媒体联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行动5月启动以来,记者们通过对各地遗址、遗物、战利品、史料、老物件和健在老战士的走访,挖掘线索,精选选题,紧扣“抗”字,以穿越式的报道,再现当年发生在江苏大地上的一段段抗战壮举。与此同时,由省委宣传部主办、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等14家省市党报媒体联盟承办的“铁血抗战 旧闻录影——江苏抗战记忆”史料征集活动也进展顺利,部分珍贵史料通过新华日报和13家市级党报整版亮相。
  “1+13”省市党报全媒体联合行动是近年来江苏新闻界探索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之举,经过多次行动的磨合,各媒体配合越来越默契,随着各报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加入,全媒体联动的新闻影响力在叠加和共振中成倍放大,每一次联动都留下了许多可圈可点的精品力作。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一重大主题,14家党报今年再度联手,携手出击,以14个整版的报道和众多新媒体的参与,向英雄和历史致敬。

 

南  京  篇

南京沦陷后,新四军在周边开展游击战并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手印墙”,讲述不屈的抗争

“手印墙”

        每个手印背后 都有一段抗战故事

    在南京市民吴先斌个人投资筹建的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内,有一面巨大的手印墙,上面是520多名抗战老兵的手印。

    吴先斌介绍说,从2012年起,馆里工作人员陆续走访了520多名抗战老兵,年龄最大的106岁,最小的92岁。其间,除了保存抗战老兵的采访影像、音频以及文字资料之外,还让每一位抗战老兵按下手印,制作成手印墙。

      在这面手印墙上,新四军老战士的最多,有400多人留下手印,他们中不少人曾在南京及周边地区战斗过。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之后,南京周边的郊区分别处于新四军建立的淮南、苏南和皖江3块敌后根据地范围,我党领导的敌后武装从四面八方直接威胁汪伪政权的统治中心,敌后战场涌现出各种可歌可泣的英烈事迹。在此期间,有数以千计的抗日英烈在与日伪的斗争中牺牲。这也证明,八年沦陷时期,南京不只是惨遭日军屠城的“悲情之城”,更是一座英雄的“不屈之城”。

    “手印还会继续收集下去,因为每个手印代表着一位抗战老兵。”吴先斌说,“我们想聆听他们的抗战经历,真实记录那段历史。”

 

小记者寻访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重温抗战记忆,传承抗战精神,作为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南京广播电视集团联合承办的“抗战胜利之火传递·南京全媒体行动”的组成部分,“踏访抗战遗迹 追寻抗战往事”大手拉小手新闻行动于5月底正式启动。南京报业传媒集团的记者带着南京几十所中小学的小记者寻访南京抗战遗迹、旧址,听历史专家讲述抗战故事。 

 

老战士回忆

    闵长山:乔装打扮深入县城侦察敌情

   夏日的一天下午,记者在南京市江宁区老干部活动中心采访了新四军老战士闵长山,87岁的他现在是南京市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副会长。 

    闵长山生于1928年。1942年2月,闵长山参军,在新四军二师供给部任通讯员。当时部队驻扎在六合竹镇,1942年正是抗战最艰苦的时期,鬼子实行“三光”政策,经常对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扫荡。当年5月,为了摸清敌情,部队派一名侦察连副班长带着闵长山一起去六合县城摸敌情。进城不仅需要良民证,站岗的鬼子兵为了严防新四军进城,对每一名男性还特别增加一道检查程序,摸手掌看硬不硬,手指上有没有老茧,因为当兵的经常扛枪练兵,手上都会有厚厚的老茧。 

    “化了装穿上老百姓服装,兜里还揣着良民证,以为没有破绽。”闵长山和大他4岁的副班长扮成兄弟俩,进城时惊险一幕还是发生了。鬼子卫兵一摸两人的手,发现两人手上都有老茧,就问干什么的?闵长山灵机一动说:“良民干活,手上老茧是长江边当搬运工磨出来的。”他们成功脱险进城后,摸清鬼子给养不足,不久将下乡进行“扫荡”的情报。 

    半个月后,300多名鬼子和伪军果然对竹镇附近的林营村进行扫荡。由于部队得到情报,将村民提前进行转移。鬼子进村后抢夺了不少粮食装上大车,并赶着猪牛羊返回,行军速度缓慢。担任侦察任务的闵长山,赶紧把这一消息通知赶来营救的部队,在村庄不远处打响了伏击战。鬼子见中了埋伏,丢下大车和猪牛羊仓皇逃窜。 

    1949年5月,已担任排长的闵长山转业到地方,1972年任江宁县县长,1990年离休。 

      陈世鹏:摸进据点俘虏伪军两个排

       今年93岁的陈世鹏满头银发,思维清晰。作为一名新四军老战士,他讲述了当年在南京地区抗战的故事。 

    陈世鹏1922年出生,江宁铜山人,放牛娃出身,1943年入党并参加新四军横山县平山区大队。“当时横山县范围很大,根据地覆盖现在的江宁、溧水、高淳、马鞍山等地区。” 

  说起参加的战斗,陈世鹏最得意的还是夜袭敌军据点夺回耕牛一仗。1944年7月,鬼子在溧水“扫荡”,抢夺农民11头耕牛赶回洪蓝据点。这里驻扎着2个排的伪军、2个小队的日军。伪军营地在外,鬼子营地在内。新四军经过侦察,决定采取夜袭战术夺回耕牛。参战部队除了横山县平山区大队,还有江宁县警卫连,以及溧水民兵共200多人。正值夏天,气温很高,部队埋伏在据点附近,凌晨3点开始行动,战士们悄悄摸进据点内,正在熟睡的2个排伪军被缴了械,成为俘虏,11头耕牛被夺回。部队正准备扩大战果,进入据点内鬼子营地,来个瓮中捉鳖。此时,意外发生了,一名参战民兵战斗经验不足,枪走火惊动鬼子,日军机枪疯狂射击,打伤几名新四军战士,部队只能紧急撤退。“如果不出现意外,2个排鬼子就会成俘虏,战果会更加圆满。”陈世鹏遗憾地说道。 

    陈世鹏后来成为解放军一名营级干部,1949年回到家乡民政局工作,后来担任江宁县农机厂厂长,1983年离休。

     张德夫:夜袭端了伪自卫团缴枪40多支

    当记者来到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街道长山社区时,新四军老战士张德夫正在家中看报纸。虽已是89岁高龄,但他仍然身体硬朗、耳清目明。 

    张德夫是六合人,1941年,15岁的张德夫参军,被分配到新四军二师路东军分区独立四团(1943年2月与冶山总队、仪征总队合并,成立东南支队)。

    在张德夫参加的战斗中,夜袭瓜埠山日伪军最让他津津乐道。1944年春,为了支持南洋的战场,日军将驻扎在瓜埠地区的兵力抽调,将瓜埠防务交给伪自卫团。这些汉奸很是反动,死心塌地地为日本人卖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地老百姓怨声载道。同时,伪自卫团还对新四军地下工作者进行过多次查扣和杀害。 

    “我们所在的支队接到上级命令,要将瓜埠地区的伪自卫团消灭。而在当时,在瓜埠的东面有东沟镇,驻有日伪军,如果贸然去打,肯定会遭到夹击,所以上级决定夜袭。”张老绘声绘色地向记者描述说,当天,天还没黑,他们就从金牛湖地区出发直奔瓜埠,一直走到夜里12点才到达。“我们只用了半个小时,就将瓜埠伪自卫团全部抓获,共缴获轻机枪2挺,长短枪40余支,子弹3000多发,伪区长陈兆云被就地处决,代理伪自卫团团长李庆元在逃跑中摔死。” 

    1949年10月,张德夫从部队回到地方休养。之后,被分配到地方政府工作。离休在家后,他在房前屋后种了辣椒、黄瓜、豇豆等蔬菜瓜果,每天精心打理这几分菜地。他感慨地说,“只有国家强大了,老百姓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新四军与南京

      敌后抗战威胁汪伪政权统治中心

    南京沦陷之后,成为侵华日军的指挥中枢和汪伪集团的统治中心。为了抗击侵略者,新四军在南京地区开展了游击战争。新四军江南部队东进敌后的第一站,就是到南京的郊县高淳,打的第一个胜仗就是南京外围的韦岗战斗。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就活动在南京郊县。新四军在南京周边地区开展频繁的游击战争,取得了一次次胜利;在江宁、高淳、溧水、江浦、六合等地区相继建立起一个个抗日根据地,形成了对日伪盘踞的南京城的战略包围态势。

 

文字:肖 姗  吕宁丰  朱雪蕾      摄影:崔 晓  徐 琦  美编:韩 君

 

挺进! 尖刀直插日伪心脏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本侵略军进行了为期6周惨无人道的大屠杀,30万中国同胞遇难。南京成为日伪统治的中心,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严峻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积极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展抗日武装,领导人民进行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像一把尖刀直插日伪统治心脏。

  1938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指示新四军主动积极地深入到敌人后方去,在长江以南创立游击根据地。陈毅即率领新四军一支队进逼南京。6月3日,该部与粟裕会合,4日抵达高淳县境。此后,新四军一支队在高淳、溧水、江宁,四支队在江浦,五支队在六合,发动群众,帮助地方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党的组织和地方武装,不断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仅1938年6月至1940年7月,在江宁、溧水、六合、句容等地就同日伪军发生大小战斗178次,歼灭敌军2000余人,有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1938年,陈毅率新四军一支队向南京挺进。

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进军苏南敌后和向东北发展要图(1938年6月—1939年12月)。

津浦线上被新四军炸毁的日军火车。

新四军五支队领导合影,左起政委郭述申、政治部主任张劲夫、司令员罗炳辉、副司令员周骏鸣。

1942年新四军二师文工团在竹镇演出后合影。

1939年,新四军二支队战士在突击溧水洪蓝埠前合影。

 

    史料图片提供 邓 攀 

金陵抗战史迹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旧址——原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内的日本投降仪式模拟现场。

邵 丹摄

1937年南京中山陵园保卫战老虎洞阵地上的中国军队碉堡遗址。

戚在兵摄

抗战初期,苏联派出1000多架飞机、2000余名飞行员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超过200名苏联飞行员在中国牺牲。图为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内景。

苏 阳摄

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所陈列的新四军战士使用过的地雷。

崔 晓摄

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所陈列的新四军战士使用过的短枪。

崔 晓摄

镇  江  篇

记者感言
茅山:壮丽凯歌唱响70年

    8月的茅山,郁郁葱葱。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走进茅山,站在雄伟的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前,望母山顶不时清风掠过,松涛阵阵。

  穿越烽火硝烟,回望历史。连绵群山之间,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里,苏南抗日军民在陈毅、张鼎丞、谭震林、粟裕等领导下,以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投入到尖锐残酷而艰巨复杂的斗争中。

   据不完全统计,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军民共抗击和牵制了日伪军10多万兵力,其中日军3万多,伪军7万多。抗日军民对敌作战5000余次,共毙、伤、俘日伪军4万余人。

   苏南5万多名优秀儿女参加新四军和地方武装,7000多人为国捐躯。青山处处埋忠骨,一片丹心照汗青。

  探寻一处处抗战遗址,往事依依,峥嵘岁月令人激动,更催人奋进。我们推出专题报道,以此缅怀先烈,弘扬抗战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凝聚起更加强大的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韦岗战斗

   时间:1938年6月17日

   地点:镇、句二县交界处赣船山下的韦岗(今润州区韦岗)

  战况:新四军先遣支队在此伏击了日军,毙敌少佐土井、大尉梅泽武四郎以下30余人,毁汽车4辆,缴短枪2支,步枪20余支,日本军旗一面,指挥刀一把,日钞7000元。

  意义:韦岗战斗是新四军进入苏南后的第一仗。它的胜利击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不仅打击了敌人的气焰,而且振奋了广大人民的抗战情绪,威震江南,鼓我士气,提高了胜利的信心。为尔后江南千百次战斗和建立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游击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新丰战斗

   时间:1938年7月1日

   地点:新丰车站,在京(南京)沪铁路镇江与丹阳之间,今丹阳云阳

  战况:新四军1支队第2团采用夜袭、白刃肉搏、火攻等战术,全歼日军第15师团松野联队广江中队一个小队40多人,焚毁车站,缴获步枪6支,刺刀6把,破坏铁道一段,公路数里,电杆数10根,铁丝数百斤。造成通信中断,铁路停运一天,公路中断一月。 我伤6人,牺牲4人。

 意义:这是新四军的首次夜间战斗,并取得胜利。“新四军火烧东洋兵!”震撼了京(宁)沪全线的日伪军,迫使日军从前线调回兵力,加强京沪铁路沿线的防守,迟滞日军西进,有效地配合了国军组织的武汉会战。

句容战斗

    时间:1938年8月12日

    地点:句容县城

   战况: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为配合国民党第79军向苏南丹阳、武进的进攻,决定以主力袭取江苏省句容县城。一、三营担任主攻,夜袭侵占句容城的日军,二营在东昌向镇江警戒,并破坏道路和洛阳桥。此次战斗共毙伤日军40余人,摧毁伪维持会,缴获步枪6支、手榴弹2箱、子弹5000余发、其他军用品若干。营救被敌人关押的群众百余人。新四军伤亡10人。

   意义:这是新四军首次攻入日军所占县城的战斗。

 

贺甲战斗

    时间:1939年11月

    地点:丹阳延陵贺甲

   战况:新四军发挥近战特长,与敌人多次白刃格斗,肉搏战斗。整个战斗历时28小时,歼灭日本精锐15师团51池田联队所属宝堰武村中队和白兔猪猩小队官兵168名,生俘3名。缴获轻机枪4挺,步枪100余支,掷弹筒2支,子弹1000余发。我新六团政治处主任刘震英、三营营长刘玉林和77名战士英勇牺牲。

   意义:贺甲战斗是新四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威震江南的一次著名战斗,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它是新四军一支队挺进茅山根据地后开展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运动战。战后被延安总部通电表扬,誉为“延陵大捷”,并被创作成《反扫荡》战歌广为传诵。

 

    穿越烽火沧桑 共圆中华梦想

    在以追寻者身份认真回望这段历史前,苏南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与壮怀激烈,对我们很多人来说,还只停留在红色旅游的风景里或历史课的书本上。望母山巅抗战纪念碑前燃放鞭炮,空中必然鸣奏军号,过去我们总想探究奇迹成因,今日方知乃是历史回响。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给了我们穿越烽火沧桑的盛大契机:拥抱历史,胸怀虔敬。

    从韦岗初战到新丰夜袭,从句容攻城到延陵大捷,隐约在耳的枪炮声中,一幅幅战斗图景次第打开。就消耗日伪军有生力量而言,苏南抗日战争的每一场战斗,或许都算不上规模庞大,但从1938年6月至1945年8月7年间,5000多场战斗却汇成了苏南抗日战争史诗性的胜利。这一场场汇集起来蔚为壮观的游击战,恰恰更好昭示了战争史的意义所在:战争的悲壮总体现在一枪一弹,历史皆由无数片段缀成。透过苏南抗日战争,我们要铭记家国之殇、弘扬抗战精神,要捍卫历史、珍视和平,我们要深切缅怀曾经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要向一个千年古国的凤凰涅槃致敬。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纪念抗日战争是为更好履行现实使命。70年前的烽火映照今天同样壮丽的事业,我们还要从百折不挠的英雄身上,从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之中,汲取强大力量、建设美丽家园。我们要清楚意识到,远离战争、维护和平,自强永远是最好的方式;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是对先烈们最好的纪念。

(梁和峰

运筹帷幄 毛泽东指点茅山

  1938年2月15日,毛泽东关于新四军行动方向指示项英、陈毅“力争苏浙皖边发展游击战”。同时还明确指出,“目前最有利发展地区还在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即从溧阳、溧水地区为中心,向着南京、镇江、丹阳、金坛、宜兴、长兴、广德线上之敌作战,必能建立根据地,扩大新四军基地。如有两个支队,则至少以一个在茅山山脉,另一个则位于吴兴、广德、宣城之线以西策应。”

  1938年5月4日,毛泽东关于发展华中敌后游击战争给项英的指示中指出:“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该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渡江进入江北地区”。

  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或准备建立的长白山、五台山、太行山、泰山、燕山、茅山等根据地,将是抗日游击战争最能长期支持的场所,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

    注:茅山抗日根据地一般是指茅山山脉所在的句容、丹徒(镇江)、丹阳、金坛及其相邻的溧水、溧阳、江宁、宜兴、高淳等县(市)的部分地区。广义上则指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足 迹

     陈毅、张鼎丞、谭震林、粟裕等率部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几年间,新四军的抗战足迹遍布镇江大地,留下一段段难忘的记忆——

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旧址:位于镇江丹徒区宝堰镇前隍村。1938年6月,陈毅率领的新四军第一支队挺进苏南敌后,司令部设在前隍村丁家祠堂及附近民宅内。

新四军镇、句、丹、金四县抗日总会旧址:位于丹徒区宝堰镇。1938年7月7日,新四军一支队在宝堰镇“怡和酒行”院前广场召开了四县各界人士代表大会,并成立了新四军镇(江)、句(容)、丹(阳)、金(坛)四县人民抗敌自卫委员会。陈毅与王必成等在此居住办公。

“挺纵”、“江抗”会师合编纪念碑:位于扬中市八桥中学校园内。1939年10月下旬,以叶飞为司令员的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在苏锡常作战,后撤至扬中整训。不久,在扬中县下八字桥广善堂广场与管文蔚为司令员的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会师合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1940年1月,该部渡江北上。

“新四军坝”遗址:位于句容市天王镇磨盘山区陈庄村西。1942年,新四军部队为解决军民在山区用水的困难,在李塔村陈庄、老人山等地修建水坝蓄水,可供1000多亩田灌溉,使用至今,群众称之为“抗日坝”、“新四军坝”。

 

战绩辉煌 茅山星火燎原

    新四军进入苏南时部队不足4000人,在极其艰难复杂的斗争环境,迅速发展壮大。创建的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以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辉煌的斗争业绩,在抗战中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1.发挥了战略上支持、配合华中和全国抗战的作用

    抗战时期沪宁杭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国民党政府长期经营的“首善”地区,也是日伪统治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新四军在敌人心脏地区建立根据地,无疑如一把利剑插入敌人心脏,严重威胁日伪的殖民统治,从而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配合了华中和全国的抗战。

    2.发挥了开辟和建设新根据地的前进阵地和后方基地的作用

    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后,继续向东作战,开辟东路;继而渡江北上,黄桥决战,一役定乾坤,开辟苏中抗日根据地;南渡支援浙东,创建浙东根据地;转战浙皖,开辟浙西新区。作为江北新四军的战略后方,苏南根据地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不断地支援北上主力部队。

    3.发挥了阻止江南日伪顽增援夹击苏北的屏障作用

    新四军主力北移后,留下的部队牢牢地守住苏南抗日根据地这块阵地,始终发挥其战略支点的作用,有效地阻止了日伪顽从江南抽兵夹击江北新四军的行动。

    4.充分发挥了新四军东进、北上、南下战略通道和枢纽作用

    茅山抗日根据地是联系浙东、皖南、淮南诸根据地的纽带,在新四军主力转战进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仅反映在新四军历次向北发展的大动作上,而且也突出表现在皖南事变前夕三次圆满完成接应东南局和军部机关撤出人员,以及皖南事变发生后突围出来的新四军将士经由苏南转往苏北的任务上。之后,根据地党政组织和广大军民为了确保红色交通走廊的安全、畅通,全力以赴,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5.发挥了团结教育人民、鼓舞抗战斗志的巨大作用,在江南大地树起了一面抗日救国大旗

    抗战初期,苏南大地遭到日本侵略军铁蹄的蹂躏,“国破”“家亡”“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弥漫在苏南上空。新四军第一、二支队一到苏南,以韦岗首战告捷为起点,靠胜利的战斗、模范的群众纪律和创造性的统一战线工作,迅速振奋了广大人民的抗战情绪。抗战八年,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犹如在江南大地高高树起了一面抗日救国大旗。

    6.发挥了培养人才、播撒种子的革命大熔炉、大学校作用

    苏南抗日根据地在各时期吸收和培养了大批从事党政军群工作的干部和各种抗战人才,建立和发展壮大各级人民武装近20万人,为确保坚持苏南和最终夺取抗战胜利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地处国家5A级茅山景区内,该馆于1985年9月建成并对外开放,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5A级景区。

   纪念馆占地面积为16.3万平方米,分“纪念馆展览区”和“纪念碑瞻仰区”。“展览区”拥有“苏南新四军抗日斗争基本陈列”、“苏南新四军将帅陈列”、“新四军廉政建设史实展”、“茅山新四军英烈馆”、“新四军先遣支队暨韦岗战斗历史陈列”等1个基本陈列馆、4个专题陈列馆和1个临时陈列馆,共展出珍贵文物和历史资料6000余件。

   纪念碑瞻仰区有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胜利广场、新四军将士雕塑、小号手雕塑、将军墓等景点。1995年9月1日,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在茅山脚下的望母山巅建成,碑宽6米,高36米。2006年4月,“碑前放鞭炮,空中响军号”的奇观被载入基尼斯纪录,“丰碑奇号”被誉为“世界一绝”。

策划:王红卫   统筹:刘兰明   顾问:周再兴  杨玉秀   版式:翟志伟  李鸳

 

 

韦岗战斗:新四军苏南敌后第一战

    韦岗战斗,是新四军进入苏南敌后抗战的第一战。粟裕在回忆韦岗战斗时曾指出:“这一战斗的胜利,不仅奠定了我军进入江南战区的基础,而且开辟了胜利的先声。”

    1938年春,日军占领了华中广大地区。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向苏浙皖挺进,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指示精神,从第1、第2、第3支队抽调部分团以下干部和各支队侦察连战士共400余人,组成新四军先遣支队,由第2支队副司令员粟裕率领,深入苏南敌后进行战略侦察。

    6月15日夜,先遣支队奉第三战区命令,破坏了南京至镇江间一段铁路后,发现镇江至句容公路上日军汽车往来频繁,粟裕遂决定在镇江西南15公里的韦岗设伏,袭击日军运输车队。

    为行动迅速,粟裕从先遣支队中挑选了几十个精悍的战士,17日2时冒着大雨从下蜀后山出发,8时左右到达韦岗。先遣支队的战士们刚进入伏击地域,日军野战重炮兵第5旅一部30余人,就分乘5辆汽车由镇江方向驶来。当日军车队进入伏击地域后,先遣支队的战士们突然发起猛烈攻击。日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仓皇下车,有的跳入水沟,有的钻进车底,有的窜入公路边草丛,负隅顽抗。战士们一部迅速控制制高点,一部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经半小时激战,毙伤日军土井少佐、梅泽武四郎大尉等30余人,击毁汽车4辆,缴枪20多支。

    战斗结束约半小时后,日军大批增援部队从镇江方向赶来。此时,先遣支队的战士们已安全撤离战场,日军的增援部队无功而返。

    新四军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接到韦岗战斗的捷报后,当即赋诗一首表示祝贺:“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惊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韦岗战斗的胜利击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不仅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而且扩大了新四军的政治影响力,振奋了广大人民的抗战精神,鼓舞了江南人民团结起来抗战的信心,揭开了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序幕。    

    (史料提供: 镇江市韦岗伏击战纪念馆

《韦岗战斗》木刻画     杨涵(1959年作)

韦岗战斗旧址

1938年春,新四军先遣支队组建。

韦岗战斗缴获的部分战利品

一九八零年秋,童炎生老将军在韦岗战斗旧址向少先队员讲述战斗经过。

时任新四军先遣支队一连班长的孔诚展示缴获的日军指挥刀。

 

 

 

常  州  篇

江 南 堡 垒

——  写在常州大地上的抗日史篇

战斗在常州地区的新四军。

        种子离不开土地,鱼儿离不开水,中流砥柱则离不开下面支撑它的坚固基石 。 ——  题 记

 

    1938年2月15日,毛泽东致项英、陈毅电指示:“目前最有利于发展的地区还是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即以溧阳、溧水地区为中心,向着南京、镇江、丹阳、金坛、宜兴、长兴、广德线上之敌作战,必能建立根据地,扩大新四军基地。如有两个支队,则至少以一个在茅山山脉,另一个则位于长兴、广德、宣城之线以西策应。”

    接着,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向新四军发出明确指示,并要求建立起“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

   4月下旬,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从皖南向江南敌后进军;6月初,陈毅、张鼎丞分别率第一、第二支队从皖南出发,经高淳、溧水等地,13日进入茅山地区。当时,最先到达茅山乾元观的一个连队,只有1支短枪、7条长枪,其中还有1条断了把,人比枪多,当地百姓都说新四军是“七条半枪进茅山”。

    1939年11月,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领导机关合并,在水西村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在这里,他们统一领导第一、第二支队和苏南地方抗日武装,创建、巩固和发展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任务,并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抗日斗争,在这里奏响一曲曲壮丽的凯歌。

    据有关介绍,塘马战斗成为新四军在苏南与日军作战中最为悲壮的一次战斗。

    1941年11月28日凌晨,日军步、骑、炮兵3000多人,分3路包围新四军第6师第16旅旅部、苏南党政机关驻地溧阳塘马村。

    新四军第6师参谋长兼第16旅旅长罗忠毅和政委廖海涛指挥部队阻击敌人,掩护旅部、党政机关和群众1000余人转移。第48团第2营和旅部特务连与敌人浴血奋战。敌人凭借猛烈炮火作掩护,连连发起冲锋,均被新四军击退。

    领导机关等撤出塘马后,罗旅长、廖政委迅速率部队转移到东南方向的王家庄,继续抗击敌人并掩护机关转移。敌人跟踪追击,罗忠毅和廖海涛身先士卒、坚守阵地,与敌人展开血战,终因寡不敌众,陷入重围。

    战斗持续了一整天。

    到天黑时,罗忠毅被子弹击中头部牺牲。廖海涛负伤后肠子也流了出来,但他顾不上包扎,捂着腹部继续与敌人作战,最终壮烈牺牲。

    塘马之战,毙伤日军500多人。罗忠毅、廖海涛等270位新四军英烈殊死奋战,壮烈牺牲。

 

    茅山抗日根据地之所以能迅速建立并稳固发展,最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依靠人民、军民同心。

    开始,深受兵匪之害的茅山民众对新四军并不了解,一听到部队来了,都远远躲开。新四军视人民为父母,并且执行铁的纪律,即使外面下着很大的雨,也不进屋惊动百姓。第二天天亮,老百姓从门缝里看到门外的新四军指战员个个全身湿透,惊愕之余,纷纷打开大门迎接进屋。

    就这样,茅山地区的群众不久就发动起来了。

    陈毅甚至还多次致信并登门,争取到曾经追随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当地实业家纪振纲先生的支持,成立了由地方各界人士和新四军代表组成的金坛等4县抗敌总会,推举纪振纲担任总会主任。在纪振纲的影响下,金坛、溧阳以及常州武进地区各界人士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踊跃支持新四军。

    军民抗日力量日益壮大,接连打响了水西保卫战、塘马战斗、清水塘战斗,而在半径更大的战场更是打了一系列漂亮仗:火烧新丰火车站、奇袭句容城、伏击珥陵河、夜袭直溪桥,特别是军民联手摧毁镇江—金坛—武进—常州封锁线,大火映红了百里夜空……一份份捷报传遍大江南北,就连延安的《解放日报》也向全国报道了抗日军民在常州境内焚毁日军战斗机、俘获日军飞行员的消息。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领导的力量,从4000余人发展到14000余人;根据地军民对敌作战500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4万多人;根据地上先后有5万多子弟参加新四军主力部队,其中,7000多人英勇捐躯。

    稿件采写:赵鹤茂 蔡炜  唐澄 芮蔓菁

摄影:虞岭 陈暐

    资料图片提供:常州烈士陵园

陈毅率新四军第一支队向苏南挺进

在历史的来路上 ——

水西村的号角

    由茅山向南,很快便进入溧阳境内。

    那里,有一个村,名叫水西村。

    当年,新四军的江南指挥部就建立在这个村。陈毅、粟裕统一领导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和苏南地方抗日武装,创建、巩固和发展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陈毅、粟裕等在这里坚决遵照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并从苏南抗日斗争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抗日战略任务(详情请见《铁血抗战 旧闻寻影》版)。

    这里,完好地保存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司令部旧址,并建立了史料展览馆、纪念广场、陈毅元帅诗词将军法书碑廊、新四军廉洁思想教育馆等。

    在江南指挥部旧址,出纪念馆,过六角亭,拾级而下,肃然矗立着身披军大衣的陈毅塑像——他目视前方,左手叉腰,仿佛正要说出那句掷地有声的告诫:“天王老子也不准入民宅!”

    而在司令部旧址天井内,有一座洁白的花岗岩墓碑,碑上镌刻着:粟裕同志部分骨灰敬撒于此。一代杰出将领,把自己永远融进了当年与军民一起战斗过的地方。

    直到今天,不仅在水西村,在整个茅山地区、整个常武地区,无数男女老少都还传颂着陈毅、粟裕爱民的故事,传颂着依靠血肉相连的党群军民关系战胜敌人的故事。

老 故 事

小 红 妈

   小红妈19岁时嫁到金坛建昌,因为儿子叫小红,住在她家的新四军战士都喜欢叫她“小红妈”。

    1938年夏秋之交,为了宣传组织群众抗日,中共苏南区党委民运部长兼妇女部长章蕴住到小红妈家。当时敌人规定,如果一家隐藏新四军,就要几家“连坐”。

    小红妈家住在天荒湖西的独水墩上,两间小茅屋,四周都是芦苇,极其隐蔽。即使大冬天的晚上,只要拍几下手掌,小红妈就会破冰撑篙,用船把新四军接进家来。

    章蕴、陈丕显、江渭清、吴仲超等,都先后在小红妈家办公或商议工作。每当这时,小红妈就在门口望风作掩护;有需要时,就抱着孩子在前带路。

    1940年,陈丕显的爱人小产,身体十分虚弱,小红妈毫不忌讳将她接到家中。经过40多天调养,产妇身体慢慢好转,临别时,激动地喊小红妈为“妈妈”。1942年冬天,组织上将江渭清4岁大的儿子小林转移到小红妈家。14个月后,小红妈不仅寻找偏方治好了小林的满身疥疮,还把孩子养得白白胖胖。

    后来,敌人还是发觉了小红妈家情况异常,把夫妻俩抓去严刑拷打,逼他们说出新四军的接头人,但他俩什么也没说。后经党组织全力援救脱险,但她丈夫被打伤,不久病重去世,而小红妈膝盖也被打坏,满口牙齿都被打掉。

    抗战期间,小红妈家的茅草屋3次被鬼子烧掉,但她对新四军的感情一天也没有变。

    小红妈真正的名字,叫王吉娣。新中国成立10周年时,小红妈应邀赴京观礼并见到了毛主席。

新 故 事

严 清 华 父 子

    在常州茅山老区,有一对响当当的“父子兵”。

  去年12月25日,省委书记罗志军在金坛朱林镇黄金村调研,得知该村生产的“黄金村”有机软米亩收入达到1万元时,他握着村第一书记严清华的手说:你是全省的老典型了,要继续带领老区群众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朝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更高目标努力,齐心协力把老区建设得更好。

    此前一年,因年龄原因卸任村书记而改任村第一书记的严清华,被评为全省“最美基层干部”。

    是什么力量让他16年如一日、扎根基层致富老区百姓?严清华说:“我父亲是新四军老战士,战争年代几次被捕入狱,几次要上刑场枪决,每次都是上千名乡亲冒着生命危险,联名保他脱身。我对父老乡亲充满感激,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这是我表达感恩的机会,也是我工作的动力。”

    严清华的父亲严声祥,1942年2月入党,初任溧阳县潜字乡农抗会主席,后任乡长兼武工队队长,为抗战作出了很大贡献。

  受父亲影响,严清华参军8年,其中6年在革命圣地延安接受教育。1998年底,他临危受命,放弃城里工作和优厚待遇,回村工作。16年间,将一个省级贫困村改变成三产总值达2.46亿元、固定资产达1680万元的全国文明村。正如他在第一篇“民情日记”中写的:“党和政府是一条公路,黄金村人民是一部车,我是开车的驾驶员,要载着黄金村人民平安地驶向生活幸福的目的地。”

指战员在战斗中

在未来的征途中 ——
手拉手帮扶 心连心共进
 

  作为革命老区,茅山抗日根据地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多年来,茅山老区的发展始终是常州市委、市政府的心头大事。

    常州市明确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老区,特别是最近10年来,常州市连续开展4轮大规模结对帮扶行动。到去年底,溧阳60个老区村集体收入全部超过80万元,金坛40个老区村集体收入全部超过100万元。

    尤其是在最近一轮帮扶中,常州市严格按照“三严三实”要求,重点突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增强集体经济内生动力,促进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力争通过3年努力,使老区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达到100万元以上,其中经营性收入达到70万元以上,并且建立起稳定的增收长效机制。同时,使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水平达到或超过所在地确定的扶贫标准,并逐渐跟上全市人民的增收步伐。 

  目前,原来的省级贫困村黄金村不但摆脱了贫困,还成为国家级生态村;唐王村创办了专业合作社,农户收入达到8000元到2万元;龙峰村得到市国税局系统帮扶,已先后投入140余万元发展产业项目,即将迎来收获期。

 

没有水西村,就没有茅山根据地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位于常州溧阳市,占地40000平方米,其中展厅8000平方米,由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司令部旧址、史料展览馆、纪念广场等几部分组成。

1939年,叶挺与陈毅等同志在一起。左起:陈毅、项英、袁国平、李一氓、朱克靖、粟裕、叶挺。

1938年,新四军部队向苏南敌后挺进。

    1938年,粟裕、陈毅、张鼎丞分别率新四军先遣支队和第一、第二支队,相继从皖南挺进苏南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次年秋,陈毅率第一支队司令部进驻水西村;同年11月7日,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领导机关合并,在水西村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统一领导第一、第二支队和苏南地方抗日武装。

    在敌顽夹击极为复杂、险恶、艰苦的环境中,陈毅、粟裕等在这里坚决遵照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并从苏南抗日斗争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任务,创建、巩固和发展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并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九三九年,新四军第二次参谋会议合影,第六排右起第八人为粟裕。

 

    新四军用鲜血染红过溧阳这片土地,经历了安中里战役、清水塘战斗、水西保卫战、塘马战斗等。至今,许多新四军老战士仍十分怀念水西时期的峥嵘岁月,并予以高度评价,新四军第二团团长、开国中将王必成说:“没有水西村,就没有茅山根据地,就没有东进,就没有苏北根据地,也就没有黄桥战役的胜利!”

    1940年六七月间,陈毅、粟裕率领主力渡江北上,投入了开辟苏中、发展华中的斗争,留下第二支队在茅山地区坚持斗争,直至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新四军政治部编印的《抗敌报》

江南指挥部军医处处长崔义田使用的手术剪。

江南指挥部电台中队使用的电台。

钟国楚、李景瑞、曾昭墟在抗战时期使用的公文包。

1940年6月15日,陈毅关于主力北上致中央的信件。

 

    史料提供: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摄影:虞岭  陈韦 

 

无 锡 篇

 

在苏南日伪统治“模范区”,东进新四军扩军建政——

无锡军民打出抗日根据地

 

“江抗”在无锡东乡黄土塘首战告捷

 

    近期展出的《抗日烽火在无锡》展品中,有一件抗战文物十分抢眼:那是1941年5月启用的无锡县政府第四区沿蠡乡公所钤记章(见题图右上),这是当年无锡县建立抗日政权的有力物证。

 

   在建党90周年之际经党中央批准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将以往“苏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提法更新为“苏南抗日根据地”。两字之差,加重了苏南在全国抗日战场中的分量。地处苏南中部的无锡,则是苏南抗日根据地的重心所在。

    “当时全国有19个抗日根据地,苏南无锡是重要组成部分。”无锡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秘书长肖根荣介绍:黄土塘打响新四军东进首仗、无锡县成立抗日民主政府、新四军第六师师部驻扎锡北等一系列重要史实,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江抗”东进燃星火

    上世纪80年代,无锡博物馆接待了市民陈钟英。他是原中共锡北工委书记陈凤威之子,此行专程捐赠了“江抗”驻锡办事处印章(见题图右下),被列为一级文物。

  上述两枚印章,再现峥嵘岁月。1939年5月,新四军第六团在团长叶飞率领下,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番号东进,到达无锡梅村后,广泛发动群众、收编地方武装,动员青年参军,打开无锡抗战的新局面。

    “淞沪会战结束后,上海、无锡等地相继沦陷。日军主力向南京、武汉、长沙等地推进,留小股部队驻守交通沿线重镇,这就为我军开辟根据地提供了条件。”江抗老战士施光华说起东进抗日,记忆犹新:“当时苏南农村地区处于无政府状态:地方武装、溃退散兵等势力各据一方,正是开辟敌后根据地的好时机。但蒋介石却规定‘新四军不得出现在沪宁线以东’。为顾全大局,新四军更名‘江抗’东进。”

  “无锡开辟抗日根据地是有群众基础的。”无锡市史志办的龚伟认为,大革命失败后,早年加入共产党的一批无锡党员回到家乡,虽与组织失去联系,却成为地方武装的中坚力量,锡北地区的陈凤威部就是其一。新四军东进后,与这些党员恢复联系,将地方武装力量吸纳至江抗。江抗成为抗日火种,在苏南地区燃起燎原之火。

    “新江抗”建政开新局

    无锡荡口古镇,实业家蔡鸿生旧宅成为标志性建筑。1941年2月4日成立的无锡县抗日民主政府便驻于此。

    在沦陷区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得益于“新江抗”的大力推动。1940年9月,谭震林率江南抗日救国军(简称“新江抗”)东路指挥部到无锡,大刀阔斧开展“扩军建政”,先后组建了无锡县人民抗日自卫会、县政府、行署、办事处等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广泛开展军事、财经、文教、统战等工作,创建无锡抗日根据地。

    “谭震林是来自中央苏区的老革命,有着丰富的土改经验与敌后斗争经验,在建立工农政权方面也是行家里手。”肖根荣告诉记者,当时敌我友各方势力都在苏南争取年轻人,朝气蓬勃、作战勇猛、军纪严明的谭震林部吸引了大批优秀青年,上千名上海学生慕名前来参军。“新江抗”士兵被称为“双枪兵”:一支是步枪,一支是钢笔。知识分子的加入,使队伍整体素质得到快速提升,成为我党我军的人才库之一。

    在敌后发展壮大的苏南新四军,从一挺轻机枪下江南,发展到每个连均配有机枪班,还向苏北新四军提供了上百挺机枪。后来陈粟指挥黄桥决战,东进新四军及其装备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四军所办的《东进报》。

   “小上海”抗战影响大

    “无锡抗日根据地,范围不大但影响很大。无锡邻近上海,经济发达,素有‘小上海’之称。在无锡开辟抗日根据地,国际上影响大。我军东进后的黄土塘首捷、夜袭浒墅关、火烧虹桥机场等,通过上海租界的外国媒体宣传,向全世界宣示了新四军的抗战成果。”施光华告诉记者,无锡根据地扩大了我党我军抗战的国际影响力。

  江南水乡人性温顺,沪宁线周边向来被日伪称为“模范区”。但面对外侮,无锡军民同仇敌忾,在这里打出一块抗日根据地。“抗战期间,新四军始终在江南地区坚持抗战。”江抗老战士沈仲兴说,全面抗战、全民抗战是全国及无锡抗战的特点。“皖南事变”后,苏南新四军主力整编为第六师,师部就驻扎在锡北寨门诸巷等地。其中“新江抗”改编为第十八旅,多次粉碎日伪顽的进攻,巩固发展了苏南抗日根据地。

    抗战期间,江抗在苏南无锡地区坚持敌后抗日,从东进初期的1000余人发展壮大至5000余人,有力地钳制了日寇,为夺取抗战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舰沉炮吼 壮烈江阴

中国海军“平海”舰被日机炸沉于长江江阴段。

    江阴黄山脚下,长江奔腾至此骤然收紧,江面上一桥飞架南北,自古这“江海门户”已化作和平年代的交通枢纽,唯有桥下拍岸的江水,仿佛在诉说着78年前发生于此的悲壮往事——江阴保卫战。

    “1937年8月,江阴长江江面上,43艘军舰、商轮和趸船,开到黄山以东的长山与对岸靖江罗家桥港之间的江面指定位置一一沉江,此后又有185艘被征用的民船、盐船载石下沉。接下来的3个月,一场惨烈的陆海空大战在这里上演……”年近古稀的徐泉法从事江阴文史工作几十年,但直到上世纪末,他才知道家乡曾承载中国海军的悲壮往事。近日他领着记者来到江畔实地追忆时,话语中仍充满着无限感慨。

    通过寻访沿江各军事要塞与江阴黄山炮台等遗迹,对比参照史册档案,“沉舰锁江”的脉络在徐泉法的研究中逐渐清晰——1932年国民政府与日方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后,吴淞炮台失去作用,江阴要塞已成为长江的第一门户,也是防护南京的首要屏障。1937年,眼看中日战争不可避免,国民政府决定封锁长江,防御重点就选在江阴:一是破除灯塔等标志,使日舰失去航线目标,让暗礁、险滩也化为御敌利器;二是自沉舰船堵塞航道,配合布雷和岸炮构成阻塞线。   

    “不仅沉船塞江,国民政府还在江阴派驻了海军主力一、二舰队的十余艘军舰。如此部署,是从‘拱卫京畿’的战略大局出发。”徐泉法说。阻塞线建立后,长江下游的日军舰队行动受限。为了突破这道关口,8月16日起,日机开始轰炸我舰船。9月22日,数十架日寇轰炸机轮番袭击,次日又有70余架日机扑向江阴。中国海军和江阴要塞炮台官兵沉着应战,枪炮齐发,虽然屡屡击毁击伤日机,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最终导致主力舰“宁海”和“平海”被炸沉。此后我海军指挥部搬到“逸仙”舰,日机200架次三度狂炸,虽然我以舰炮还击,命中2架,但舰身依然重伤沉江。当时在江阴要塞观战的外国军事顾问们惊叹为“一战以来最激烈的海空战”。以国民党海军第一、第二舰队全军覆灭,日军损失18架飞机后炸破封锁线而告终。

    大江舰沉,要塞炮吼。此后,江阴驻军于11月26日至12月2日与日军多次激战。当时周边的苏州至常州都已沦陷,江阴据要塞之利作最后抵抗,最终在日军三面围攻下失守。日军打捞江中沉船,一个星期后才打开通道供日舰向南京进发。

    此役虽然以中国海军惨痛失败而告终,但徐泉法认为,坚守持久的江阴保卫战,其意义仍然彪炳史册:“战斗阻遏了日军长驱直捣南京的企图,掩护了长江中下游机关、企业向西部大后方转移,为以空间换时间之持久抗战,作出了卓越贡献!”

 

新四军领导陈毅(左一)与叶飞(右二)刘飞(中)等江抗干部合影。

 

    记者手记  >>>

每一次回望 都是发现

    提起江苏抗战,人们熟悉、铭记的地方是茅山、盐城、刘老庄……而从全面抗战、全民抗战的新高度、大视野放眼无锡抗战史,同样是可歌可泣、可圈可点,而且独具特色。

  一块抗日根据地,就在日伪统治“模范区”打拼、坚持——党史新明确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就以我军民建政聚力的无锡地区为重心。一场惨烈的陆海空战,为南京布防、厂企内迁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自北洋悲歌后中国海军又一次壮烈的激战、覆灭,阻敌沉江的军舰、民船留下的是民族不屈的脊骨。一次十万道众的大暴动,被《解放日报》激赏为“沦陷地区广大群众的自发抗日运动”——上述这“三个一”生动展现了敌后战场、正面战场、民间抗争所汇成的壮阔画卷,正是中国全面抗战、全民抗战的一个缩影。

    抗战壮举岂止在家乡?还有在各地空战中牺牲的11位无锡籍空军英烈,还有以无锡荣氏家族为代表的民族实业家将上海、无锡一带的企业拆运西迁大后方的历险壮举……自古有“崇德务实”传统的无锡士民,于勤细农耕的沃土上创建了近代领先全国的工商实业,而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又表现出保家卫国的大义大勇。

    面向重大史实的每一次回望,对于今天的我们都是一次新的发现、新的思悟、新的激励。

 

链接  >>>

“先天道”10万农民抗日大暴动

    1945年春,延安《解放日报》头版就《支援江南农民起义运动》一文发表评论,赞扬安镇先天道暴动是“最近半年江南沦陷地区特别是无锡、苏州、常熟一带,广大群众的自发抗日运动。”

    这一年2月27日,驻无锡安镇的10多个日本鬼子和20多个伪军,得知“先天道”集会,就直奔上山村而来。众道徒百姓怒火冲天,纷纷拿起镰刀、扁担、锄头冲上去,一场肉搏把30多个日伪军全部打死。胜利消息迅速传遍四乡,群众听说“先天道”能打鬼子,参加者不计其数。

    当时中共苏中六地委和新四军苏中六分区认为,民间会道门虽有迷信落后的因素,但一般道众是由于痛恨日伪求生存而入道,应分化瓦解其上层、争取团结中下层广大道众,将这一反迫害、反征粮、反抽丁的群众运动引导到抗战轨道上来。我党倡行统一战线,团结发动“先天道”十万群众,有力打击了日伪反动气焰,推进了苏南抗战的新局面。

1945年8月15日,当时的《无锡日报》报道日本投降。

“七七事变”后,无锡青年抗敌工作团走上街头宣传抗日。

策划:陈嘉栋  薛  蕾

    撰稿:单  红  胡  琦

    视觉:李湛肹  吕  枫

    组版:陆德强

 

铁血熔铸起胜利之门

 

    胜利之门,铁血熔铸——70年前,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无锡城北门被改名为胜利门,这一老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每一段历史总有烙印:日寇的炮火凶焰毁我家园,杀我亲人,血债累累,罄竹难书,无锡、江阴、宜兴,一处处,铁证如山。
    每一处建筑都能印记:从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到无锡抗日民主政权的“县府”,无不在诉说我党强军建政、发动民众、砥柱中流的不朽功勋。
    每一件文物都有故事:多位新四军名将曾战斗在苏南无锡,登高望远,运筹棋局,留下了一件件珍贵的历史实物:战士浴血杀敌的大刀被百姓珍藏、日酋指挥刀在战败投降时被缴,较量比照出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人间正道。最珍贵的还是新四军官兵手绘的《国共两党抗战成绩比较图》,统计表明我军以相对较少的兵力,在敌后战场牵制、抗击了大部分日伪军。中华好儿女在那样艰苦卓绝的生死抗争中表现出的战斗意志和浪漫情怀,令后人如何不敬仰、奋发?
    “凯旋门是白骨筑成,自由花是热血浇灌。”这是当年新华日报著名战地记者陆诒在台儿庄大捷的报道中写下的一句名言,70年过去,仍然振聋发聩,今天,我们在这里寻影钩沉,不仅仅是为铭记这段铁血熔铸的历史,更是为了开创美好灿烂的未来。

史料提供:无锡博物院

 

苏 州 篇

 

水乡火种燎原江南

    轰炸、纵火、杀戮、奸淫、掳掠……日寇铁蹄摧残蹂躏之下,人间天堂疮痍满目,3万平民亡于战火,江南水乡民不聊生。

    在这个最黑暗、残暴的年代里,苏州燃起的芦荡火种,燎原江南——

    新四军六团以“江抗”(江南抗日义勇军)名义“东进”,大振军威的夜袭浒墅关战斗在苏州打响;“江抗”总指挥部移驻常熟,苏州由此成为“江抗”在东路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的基地;“江抗”奉命“西撤”,留下伤病员在阳澄湖畔养伤,成为燎原江南的“芦荡火种”,也成就了“阿庆嫂”、造就了现代京剧《沙家浜》;“新江抗”成立后,洋沟溇血战等战斗,粉碎了日寇一个个阴谋……

    发生在这里的一个个英雄故事、民间传奇,灿若繁星,划破黑夜——

    吴淞江畔,来自美国的飞行员肖特,驾驶波音战机以一敌六,激战侵华日机,在此殉难;古城老宅,潘氏后人将两尊国宝西周青铜大鼎埋入地下,躲过日寇劫掠……

    重温那段历史,我们在惨痛的创伤之中,沉淀着悲与怒,今日逐梦之旅,愈发图强,更怀激烈!

以新四军六团为骨干的“江抗”东进前召开誓师大会。 (资料照片)

 

    76年前,一场火车站奇袭,使沪宁线中断3天,给骄横的日军以狠狠打击,让新四军“江抗”部队军威大振,这就是著名的夜袭浒墅关战斗——

 

熊熊烈火焚车站震慑日寇

 

    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夜袭浒墅关纪念碑将以新的面貌,迎接前来瞻仰的人们。76年前,著名的夜袭浒墅关战斗,就发生在纪念碑所在地约200米开外的地方。

    1939年初,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方针确定。5月,叶飞率新四军六团由茅山地区出发,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名义,东进抗日。

    “‘江抗’东进,要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苏南人民的抗日斗志,需要打一场有影响的战斗。江南名镇浒墅关,既是交通要塞,也是战略要地,是兵家必争之地。”《浒墅关志》主编殷岩星说。为扩大东进影响,“江抗”总指挥部决定袭击浒墅关火车站。

    1939年6月20日,“江抗”总指挥部派作战参谋周达明和熟悉地方情况、曾在白马涧小学教书的李关玉实地侦察。根据侦察报告制订了严密的作战方案。

    6月24日傍晚,部队由无锡梅村附近冒雨出发。先是抢占吴县东桥镇伪警所,抓获伪镇长及巡官等5人。接着,部队一路向南直插浒墅关,另一路转东攻击黄埭伪军,牵制敌人、打黄援浒。

    担任主攻的“江抗”一支队三个连,深夜抵达浒墅关。一连、三连分别向东、西两侧戒备苏州、无锡方向援敌。二连,迅速向车站靠拢,一面以机枪封锁大门口,一面迅即包围营房。这时,日军正鼾声如雷、毫无察觉。战士们一连投进20多颗手榴弹,吓得日军鬼哭狼嚎,赤身乱窜,血肉横飞。激战半个多小时,共击毙击伤日军警备队长以下20多人,烧毁营房2座,炸毁道轨100多米,使沪宁线中断3天。

    浒墅关战斗胜利的消息,迅速传开。上海《申报》《新闻报》《大美晚报》等纷纷报道,取得了很大的影响,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还专门为战斗采写了通讯,扩大了战斗的海外影响。浒墅关战斗的胜利,震慑了日军,使“江抗”军威大振,在苏州地区掀起了新的抗战高潮。

 

 

    西周青铜重器大克鼎、大盂鼎,为清朝官至工部尚书的潘祖荫收藏。抗战期间,苏州潘氏后人费尽心血保护两尊珍贵国宝免落敌人手中 ——

 

国宝双鼎埋地下躲过劫掠

 

 

    七月,上海博物馆,68岁的苏州老人潘裕达驻足在一尊近1米高的西周青铜大鼎前,久久不愿离去。“这就是大克鼎,抗战期间,它与另一尊宝鼎大盂鼎,在我们潘家老宅里,和我的好婆潘达于一起经历过一段不寻常的历史。”

    潘裕达所说的大克鼎、大盂鼎,是苏州有名的大户人家“贵潘”家的珍贵收藏。清光绪年间,潘祖荫(1830~1890)官至工部尚书。他在北京去世后,收藏的这些文物由其弟潘祖年秘密运回苏州,存放在南石子街的潘氏老宅中。后来,潘祖年去世,掌管门户、守住大量文物财宝的重任就落到了亡孙潘承镜的妻子潘达于身上。

    抗战爆发,潘达于带着家人逃到乡下避难。1937年中秋节,潘达于和姐夫潘博山一起,悄悄回到苏州家中,叫来家里的两个匠人做了一个结实的大木箱。晚上,几个人在大厅后的房子里撬开地砖挖出一个深坑,先放入木箱,再把盂、克两鼎慢慢放进箱子,并在鼎里塞了一些破衣服被子,空隙间还塞进一些小件青铜器及金银物件。随后叫人盖上箱盖,填平泥土,按原样铺好方砖,还在埋鼎的位置上放上了家具,看不出丝毫痕迹。

    潘家有宝盛名在外,日军闯入潘家大院搜查了好几次,虽财物损失不计其数,但宝鼎的踪影始终没有被发现。1941年左右,埋在地下的木箱盖子腐烂,箱盖上的泥土、方砖发生塌陷。这时,潘达于才和家人一起把藏在地下近4年的大鼎挖了出来,放在一间不被人注意的屋子里,一直保存到了解放后。

    1951年,潘达于写信给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表示愿意向国家捐出家传宝藏盂、克两鼎。1952年,盂、克两鼎被上海博物馆收藏并展出。1959年,大盂鼎被调拨给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从此,盂、克两鼎就分别珍藏在北京和上海,与现存台湾的毛公鼎并称“海内三宝”。

 

 

    一位美国飞行员面对残虐日寇,义愤填膺,志愿协助我十九路军驾机参战,与日空战时在苏州牺牲,2014年入列我国首批抗日英雄名录 ——

 

肖特以一敌六英勇战日机

肖特像  (资料照片      邹志一  提供)                               肖特殉难处纪念碑

    2014年,民政部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其中排名第二的是罗伯特·肖特。当年肖特就牺牲在苏州,他是第一个击落侵华日机、击毙日本指挥官并为援华抗日牺牲的外籍飞行员。

    肖特(又译萧特),美国华盛顿州人,原是美国陆军航空兵飞行员。1931年2月来到中国,6月任中国军政部航空学校飞行教官。

    原吴县政协文史委主任邹志一专注肖特研究已有三十余年,他告诉记者,1932年淞沪抗战后,苏沪一带不断遭到日机的狂轰滥炸,肖特志愿协助我十九路军驾机参战。肖特与日军共进行过两次空战。2月19日,肖特驾驶波音战机从上海转场南京时,在南翔上空与3架正在狂轰滥炸的日机相遇,凭着高超的飞行技术,他与日机进行了近20分钟的激战,击落、击伤日机各一架,自己安然无恙。三天后的下午,日军3架舰载攻击机和3架舰载战斗机扑向苏州,对南郊一带无辜民众及葑门机场掷弹轰炸,肖特驾机正好路过,便毫不犹豫投入战斗。他驾机与日机群进行了三个回合的战斗,击毙指挥官小谷,打断射击手佐佐木的左腿,最终因寡不敌众,机中数弹,坠落于吴县车坊高垫镇镬底潭无潮港口水中(现属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年仅二十七岁。

    肖特殉难当日,当地人就把他的遗体从水中捞起,遗体按中国习俗用楠木棺成殓运到上海。4月24日,上海各界一致下半旗志哀,并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公祭活动。

    1932年4月28日,苏州各界隆重追悼肖特。当年7月,吴县在肖特殉难处附近江海隋粮王庙东侧,竖起了3米高的华表式花岗岩纪念碑;吴县民间还募资在苏州大公园北部建起了“肖特义士纪念碑亭”;肖特抗日事迹还被编进1934年版的民国《国语》读本……

    1985年原吴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在车坊高垫重新修复了肖特殉难纪念碑,并新建了肖特纪念室。2009年,苏州工业园区投资400多万元,按照1985年原样原地重建肖特纪念馆。

 

苏州抗战大事记
1937年 --- 1945年

1937年

    7月31日 由于全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全国人民的声援及七君子在狱中的不屈斗志,江苏高等法院不得不裁定将七君子“交保开释”,在苏州监狱被非法拘押7个月又27天的七君子终于获释。沈钧儒代表七君子向等待在江苏高等法院门前的苏州民众表示:“当不变初衷,誓为国家民族求解放而斗争”。

 

1938年

    7月1日  苏州地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第一大队(简称“民抗”)在常熟梅李成立。年底,民抗发展至150余人,下设3个分队。

 

1939年

    5月1日  新四军第六团在团长叶飞、副团长吴(火昆)的率领下,从茅山地区出发向东挺进,在武进县与地方抗日武装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三路会合,成立“江抗”总指挥部,梅光迪任总指挥,叶飞、何克希、吴(火昆)任副总指挥。

 

1940年

    2月8日  日伪军偷袭“新江抗”驻地洋沟溇村。“新江抗”战士凭借村落房屋展开反击,毙伤日伪军20余人,击毙日军巴城警备队长,敌人仓皇撤退。

 

1941年

    6月中旬  苏常太反“清乡”委员会成立,张英为书记,统一领导苏常太地区反“清乡”斗争;并以新四军十八旅五十四团二营2个连和警卫二团4个连组成反“清乡”主力武装五十五团,团长薛惠民,政委张英。

 

1942年

    2月14日  沙洲县委委员焦康寿、何洛从苏北渡江回到沙洲,在常家埭以小学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秘密工作。

 

1943年

    1月13日  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江苏省委,成立华中局敌区工作部(简称敌工部),后改称城市工作部(简称城工部),领导江苏、上海等敌占区中共地下组织的斗争和统战工作。苏州工委由华中局城工部领导。

 

1944年

    9月9日  苏西各区干部和民兵骨干50余人在吴县冲山岛集中训练,由于叛徒告密,突遭日伪军包围。在20天的包围和搜捕中,20多名集训干部壮烈牺牲,部分人员泅水突出重围,薛永辉等6人以坚强的毅力隐蔽于芦苇荡中,最终脱险。

 

1945年

    9月30日  国民党第九十四军第五师李则芬少将师长在谢衙前师团司令部接受日军第六十师团落合松二郎中将师团长的投降,宣告日本帝国主义在苏州城7年10个月又11天的野蛮统治结束。

    □ 本版文字 王莉 胡毓菁 晓亮

    □ 本版摄影 徐志强

 

无可辩驳的罪证
——   来自“自供状”中的615张日军肆虐苏州的图片

1937年,苏州城南的宝带桥被日军飞机炸断。

1937年11月19日,重藤支队侵占常熟虞山。

1937年11月,第114师团步兵第115联队盘踞苏嘉公路平望汽车站。

虎丘云岩寺塔下的日军魔影。

1932年3月2日,日本海军第三舰队第一航空战队佐多小队轰炸京沪铁路昆山青阳港大桥,妄图切断增援淞沪战场的我国军队。

 

1948年11月4日,曾率部入侵吴江的野战重炮兵第6旅团第13联队联队长桥本欣五郎被判处终身监禁。

曾率部入侵苏州的第101师团师团长伊东正喜,1938年9月28日在武汉会战中被我军炸成重伤。

进犯吴江的日军第18师团工兵第12联队联队长井泽新,此人1937年12月24日死于南京。

1932年2月22日,日军第一航空战队飞行员小谷进率6架飞机入侵苏州,随即被美国援华飞行员肖特击毙。

    615张触目惊心的图片,张张浸透着血泪与愤恨,饱含着怆痛和屈辱,是苏州人民不堪回首的往事,更是日军罪行无可辩驳的铁证!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岳钦韬编著的《日军入侵苏州图证》正式推出。

    记者从市地方志办了解到,70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比较清楚地掌握了苏州人民的抗战历程,而抗战损失的调查结果也进一步揭露了日军的滔天罪行。然而长期以来,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对日军的部队详情、入侵经过、殖民统治、最终下场等问题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相关历史影像也比较稀少,同时还存在误用、滥用图片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我们永世铭记这一段屈辱历史,而且会给屡屡否认侵华事实的日本右翼留下“伪造证据”的口实。

    “日本右翼一直否认南京大屠杀。”《日军入侵苏州图证》编著者之一,复旦大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师岳钦韬向记者介绍,日本右翼学者曾出过一本名为《检证“南京事件”的证据照片》(译名)的书,对143张中方常用的反映日军暴行的图片进行逐一“检证”,最终狂妄地宣称没有一张图片可以作为大屠杀的证据。

    “对此,程兆奇、曹必宏、渡边久志等中日两国学者纷纷作出严正批判,张宪文教授的团队更是以72卷本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彻底驳斥了此类言论。入侵苏州的日军部队后来大多成为南京大屠杀的主力,所以在多年来的文献收集过程中,我一直比较关注以大屠杀为中心的图文史料和研究成果,以期从中发掘有关苏州的血泪史,”岳钦韬告诉记者,“就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我从浩如烟海的海内外文献中寻求突破,尤其着眼于作为侵华日军‘自供状’的‘写真帖’、‘画报’等印刷品以及日军官兵的私人相册。对搜集到的每一张图片作了严格仔细的甄别与考证,尽可能地明确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关键要素,最终遴选出615张日军入侵苏州的图片。”

    《日军入侵苏州图证》的出版,不但有力驳斥了日本右翼妄图否认或美化侵略历史的言行,更启迪国人勿忘国耻,珍爱和平。

 

    本版史料均来自《日军入侵苏州图证》一书

 

南 通 篇

火烧竹篱三百里
——  苏中四分区抗日反“清乡”斗争回眸

        苏中是华中对敌斗争的前哨和对顽斗争的后方,是华中的乌克兰,是整个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人口最多、物产最丰富的地区。
    苏中抗日根据地是在同敌人艰苦顽强斗争中建立起来的;苏中人民是经过战争烈火考验的,因而是坚强的。

——粟 裕

苏中四分区反“清乡”图

延安《解放日报》关于火烧竹篱笆的报道

    军旗招展、军歌嘹亮。
    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苏中四分区抗日反清乡斗争纪念馆”在苏中反“清乡”的指挥中心——如东落成。
    1943年春,日寇为实现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战略,调集1.5万优势兵力,对苏中四分区(通启如海)根据地,实施血腥“清乡”。一时间,南通地区与华北冀中地区一道,成为全国抗战最为艰苦的地区之一。

“大家呀一起来,火烧竹篱笆”
    “竹篱笆硬分家,南边田北边家,有粮有菜吃不到它,大家呀一起来,火烧竹篱笆……”虽然过去70多年,这首革命歌谣,在92岁姜杰老人的心里记忆犹新。
    姜杰曾任新四军一师三旅一连副指导员,亲历了那场名扬苏中的火烧“竹篱笆”。苏中,面江临海,是日军侵华的后方基地,在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中,人口最多、物产最丰富,被称为“华中的乌克兰”。
    1943年4月,日伪调集1.5万兵力,对四分区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清剿”。
    以天生港为起点,沿公路、河道直至黄海边的鲍家坝,日伪构筑起约300里的竹篱笆;封锁了沿江沿海的所有港口,兵力部署的密集程度前所未有,妄想困死人民武装。
    为打破敌伪封锁,四分区地方武装、短枪队、区队挺进封锁线两侧,组织群众破拆竹篱笆。
    1943年7月1日夜,在主力部队掩护下,4万多群众和民兵,分成几十路,锯电杆、割电线,挖断公路,焚烧篱笆。
    整个封锁线上火龙飞舞,人声鼎沸。日伪军龟缩在碉堡里不敢出动,眼看着惨淡经营了3个月的竹篱笆,毁于一旦。

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
    “第一期清乡”受挫后,日伪军疯狂报复,开始了更为残酷的“延期清乡”“高度清乡”。
    1943年10月,日伪军在通中、通西地区施行“三光”政策,仅在同乐、华芦村等地抓捕560余人,杀害480余人。
    反“清乡”斗争中,面对敌强我弱形势,苏中四分区灵活运用“全民武装”战略方针,主力部队避敌锋芒,拉到外围作战,县团、区、乡民兵武装,带领人民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
    四分区军民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短枪队”锄奸杀敌,如同锋利的尖刀插在敌人心脏,吓得汉奸、特工人员躲在据点里不敢出门。“苏北清乡主任公署”主任兼保安司令张北生住在重兵把守的南通城,送客出门也只走三步。
    如皋县掘马南区区长白桐本智勇双全,多次率民兵神出鬼没打击敌人。1944年3月,他在一次战斗中负伤被俘,宁死不屈,为国献身。当时的《苏中报》《解放日报》均以“人民领袖白桐本”为题,报道白桐本的英雄事迹。
    汤景延团成建制打入日伪,又成功暴动,上演了一出活灵活现的现代“木马计”。马世和和一大批地下工作者深入虎穴,收集情报,书写了一个个传奇故事……
    诚如时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所言,反“清乡”,是人民斗争的胜利。

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以公开武装斗争为主,达到坚持原地斗争的目的。
    在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指挥下,我主力部队主动寻机歼敌,不断发动攻势作战,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1944年3月,苏中主力部队发起车桥战役,揭开局部反攻的序幕。
    1944年6月20日,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奉令返回苏中四分区对日伪军作战。6月23日凌晨,部队进入到如东的耙齿凌一带,与日军驻栟茶据点加藤大尉带着的500多名日伪军不期而遇。两军相遇勇者胜。经过两个小时激战,我军大获全胜。
    “敌人就是怕我们勇敢,不怕死”。今年94岁的童兆连,曾是苏中四分区政委姬鹏飞的警卫员。说起当年往事,老人家自豪回忆,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1944年6月26日,新四军一师三旅特务四团在如皋警卫团和三旅七团的配合下,向南坎及周边八总庙、鲍家坝、六甲、北新桥等据点发起了攻击,打通了“清乡”区内外的通道,主力得以进入“清乡”区内作战。
    在四地委和军分区统一部署下,“清乡”区内也发起对日伪据点的夏、秋季攻势,攻克据点30个,逼退11个,敌军撤走据点20个,一共收复日伪据点61个。
    反“清乡”斗争,坚持十九个月,血洒江海之滨。三百万军民众志成城,筑起了一道攻不破的钢铁长城。

 

抗战反清乡    歼敌五千六

        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南通地区牺牲的区、营职以上的干部100多人,基层干部、战士和民兵近4000人。仅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南通地区军民作战260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5600多人,缴获枪支2700余。

 

记者手记

向死而生

      战争的硝烟早已逝去,悲壮的历史却有着史诗般的回响。
    八年抗战,江海儿女艰苦卓绝的反“清乡”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的光辉一笔。
    时隔70多年,走进那段光辉岁月,再访当年勇士,追寻普通百姓抗战义举,感受最深的是江海儿女坚如磐石的信念,向死而生的伟大力量。
    曾经奋勇杀敌的年轻小伙,如今虽已白发苍苍,却英气不减当年,忆及往事,他哈哈一笑——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面对数倍于我的敌军,苏中四分区军民同仇敌忾,将其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1943年7月26日,日伪在十总抓人拷问——“谁是共产党”,屠刀面前,数百十总民众无一低头。是夜,凶残日伪一手制造“十总惨案”。
    历史不容忘却。
    让我们永远铭记那段以血泪书写的历史,奋力书写民族崛起的新篇章。

·苗 蓓·

    《江海报》是《南通日报》的前身,创办于上世纪40年代初。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鼓舞军民奋勇抗战的作用。
    上图这份《江海报》出版时间为1944年12月11日。头条是《如皋三个区队日夜围困丰利(今如东县境内)据点,苴镇乡民兵用炮封锁王家潭》。

        国难当头,他们奔赴抗战前线浴血杀敌,九死一生迎来胜利之日。如今,他们华发苍颜,苦难与牺牲的记忆从未忘记。他们感怀抗战的艰辛、胜利的不易,更珍视和平的宝贵。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查阅本报“致敬老兵”系列报道。


文字:苗 蓓 编辑:曹龙军
美编:顾小建 刘玉容

 

 

“联抗”,团结抗日的旗帜

        1940年,在苏中曲塘镇,一支新的抗日武装宣布成立。它与众不同的是:官兵来自新四军和国民党两支地方实力派。《“联抗”,团结抗日的旗帜》通过旧闻寻影,再现“联抗”的特殊历史、特殊功勋,再现“统战天才”陈毅的风采。

 

    在海安县墩头镇,有一座新四军“联抗”烈士陵园,161名英勇的江海儿女长眠在这里。
    新四军“联抗”烈士陵园始建于1944年,四周碧水环绕,园内松柏青翠。纪念碑高高耸立在陵园中间,碑上是张爱萍将军亲书的“新四军联抗烈士纪念碑”十个大字。新四军联抗纪念馆陈列着“联抗”部队坚持农村斗争、加强根据地建设、进行反伪化、反扫荡斗争,讨伐税警团等主要战斗资料和图片。
    1940年10月,新四军在苏中地区为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稳定江淮大地各杂牌武装,团结争取他们共同抗日,在陈毅同志的精心策划下,在曲塘镇成立了一支团结抗日的特殊武装部队,定名为“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纵队”“鲁苏战区苏北游击指挥部第三纵队”司令部,简称“联抗”部队,并指定由我地下党员、国民党中将身份的黄逸峰任司令。
    “联抗”部队的建立,在苏中树起了一面团结抗日的旗帜,吸引着爱国的人们。来参加的有很多是有组织的武装,有从新四军来的,有从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来的,有从税警团来的,有从保安旅来的,还有从地方保安部队改编过来的,也有很多青年学生来参军。
    “联抗”建立后,先后进行了讨伐李长江的战役,横河整训,配合四分区反“清乡”、反“扫荡”,以及讨伐陈泰运的激战。战斗中,不少优秀江海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原“联抗”四大队二连指导员徐其华,曾任“联抗”文化教员的马塞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巍巍丰碑

文:汤晓峰 卢 锋 图:周 强
史料提供:新四军“联抗”烈士陵园

 

泰 州 篇

  

图①  仓场祖师庙的外墙上,挂着一块写有“泰县叶甸区僧抗大队旧址”的铜牌。        图②  翻新后的仓场祖师庙。

     民族危亡之际,无数仁人志士血洒疆场。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有这样一群泰州青年僧侣,他们脱下袈裟着短打,放下木鱼拿起枪,演绎了一场侠气如虹、保家卫国的悲壮传奇  ——

浴 血 僧 兵

       在抗日的宏大叙事中,这是一页充满神奇的篇章。晨钟暮鼓与战火硝烟、青灯古佛与刀丛剑树,竟如此悲壮地融为一体;
    在英勇的城市保卫战中,这是一场僧侣界人士的总动员。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收容所救死扶伤,僧抗队浴血奋战,令人动容;
    在今人的四处传唱中,这是一曲彰显大智大勇的民谣。僧兵们长枪短枪都会使,水上岸上都能行,成为令日伪军闻风丧胆的抗战神兵。

     1943年,被日军赶出寺庙的巨川等僧侣,拿起刀枪建起了僧抗队

和尚兵  赛天兵

    1942,这是冯小刚镜头下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秋,在姜堰叶甸仓场——2000年前吴王刘濞建立的“古海陵仓”,日军闯进了仓场,杀人劫财,强奸妇女。被从东庙里赶了出来的巨川等和尚,忍无可忍,拿起刀枪,投身抗日烽火,并于1943年10月拉起了自己的队伍,刚军任大队长,巨川任副大队长,觉冶任中队长,下辖三个排,排长由僧人胜军、宝筏和广灵担任。
    “百变神僧”,这是叶甸周边百姓送给僧抗队员的“圣赞”。“他们扮渔民,化商贩,装菜农,个个是打游击的好手。”现年97岁,曾和巨川并肩作战的游击队员葛殿卿回忆。1944年12月底,巨川与队员悟芝乔装成渔民,活捉了伪军哨兵,并配合区游击连一举端掉了鬼子的花庄据点。
    “水乡神兵”,自然更懂得利用河网密布的里下河。他们在河底钉暗桩,在水中拉铁网,在河面撒稻草,在里下河中构筑起抗击日寇的“铜墙铁壁”。葛殿卿告诉记者,1945年4月3日夜,巨川组织僧抗队员和民兵50多人,娴熟地运用这些水乡的“土办法”,成功伏击了准备借水路“扫荡”溱北区的一个营伪军,俘虏100多人,缴获汽艇一艘,长短枪100余支,创造了“以少胜多”的佳话。
    自1943年秋到1945年底,僧抗队这支“天降神兵”如星星之火,把抗战的火种洒遍了广袤的里下河水乡。队伍领头人刚军在江都小纪时就曾建立纪北区僧抗会,来到叶甸后,巨川、觉冶等一批爱国僧侣受其影响成为中共地下党员,僧抗队成为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累计单独战斗或配合新四军县团和区游击连参战共30余次。

    僧抗队员手中的装备,几乎都是僧侣变卖个人财物和庙田庙产置办

捐庙产  换刀枪

    在泰州方言里,“僧”和“申”同音。上世纪50年代,僧抗队队员宽慈还俗时,特意把“申”定作自己的俗家姓氏。
    “巨川带头买了两支短枪和百发子弹,各寺庙僧尼热烈响应,僧抗队很快从20多人迅速增至百余人。”重温父辈口中的历史,宽慈之子申志国敬意顿生。事实上,当时僧抗队员手中的装备,几乎都是周边寺院的僧侣变卖个人财物和庙田庙产置办的。按当时市价,一支长枪27担小麦,一支短枪52担稻谷。僧抗队里干部每人一支短枪,队员人手一支长枪,每班配一条小木船,人手一把划子。西浒垛吉祥庵主持普照甚至卖了庵里的香炉,为僧抗队添了两支长枪。
    叶甸之后,兴化僧抗会也于1944年9月成立。当时,海河区各寺庙曾捐庙产50余亩不收租子,怀远乡弥陀寺还开办僧人织布厂,有织布机16张,僧人织布工20余人,为抗日部队提供装备。
    申志国回忆,除了僧产庙产,僧抗队还广泛发动善男信女,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周边百姓纷纷捐献财物支援抗战。

    在名刹光孝寺曾诞生过一支由僧侣组成的救护队,不少群众在此避难

救伤兵  收难民

    在泰州名刹光孝寺内,坐落着全国唯一的“最吉祥殿”。鲜为人知的是,这座大殿的身后,曾经诞生过一支由僧人组成的特殊救护队。
    救护队的发起人,是1931年起担任泰州光孝寺住持的常惺法师。
    眼看着日军铁蹄步步逼近泰州,常惺和弟子南亭一起,以佛教会名义组建了佛教僧侣救护队。佛教文化研究者范观澜介绍说,常惺师徒在暑假中召集泰州全城青壮年僧侣,专门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救护训练。1937年后,不少因躲避日军轰炸、侵略,而从兴化、姜堰、泰兴等地逃至泰州的难民,在光孝寺内得到妥善安置。在此期间,南亭还倡导泰州各寺院僧尼启建仁王护国息灾法会,诵讲仁王护国般若尊经,历时三年之久。
    光孝寺现任住持法空告诉记者,常惺的影响力早已走出光孝寺,远及全国。1927年,中、法在西南边境发生战事,常惺法师就曾以念佛会的僧俗善信组成救护队,随军在战地救护伤患。抗战开始之后,时任中国佛教会理事长的圆瑛法师为了募集佛教战地救护队的经费,远赴南洋。设于上海的中佛会总办事处会务,全由常惺主持。
    1937年1月,沪上佛教界名流成立“佛教徒护国和平会”,常惺是理事之一。一次演讲中,常惺言明中国佛教徒国家观念薄弱、忽视国家利益之错误,提出“我人为求身家安宁,法运兴隆,实不能不爱国家,以求佛法有所寄托”的主张。

尾  声

    ■ 抗战结束后,僧抗队大队长刚军到镇江金山寺继续为僧,从事地下工作,建国后任镇江佛教协会会长。
    ■ 1947年,副大队长巨川已成长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指挥员,在解放柏林(今属兴化)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 1949年后,中队长觉冶来到泰州光孝寺继续为僧,2011年圆寂。
    ■ 排长宝筏抗战后任姜堰“地藏庵”住持,后任姜堰市佛教协会会长,2005年去世,享年81岁。
    ■ 劳心于救护队、收容所事宜,1939年1月,常惺积劳成疾与世长辞,享年43岁。常惺舍利返泰时,南亭率寺僧赶至城外迎候,最终将其归葬泰州景庄(今城西街道任景社区内)。

图③  民政部门颁发的革命烈士家属定期抚恤金领取证


图④  在《江苏省革命烈士英名录》中,僧悟芝、僧继才、僧观道等僧抗队队员赫然在列


图⑤  僧抗队员宽慈像


图⑥  名刹光孝寺今日雄姿

高僧点评:

可 歌 可 泣                                    

        守成法师,泰州光孝寺第15代传人南亭法师的弟子,上世纪40年代泰州光孝佛学院监学,现台湾著名高僧,94岁,亲身经历过那一段烽火岁月。

    “在抗战那段极端困难的时期,泰州僧人组织起僧抗队英勇杀敌,建立救护队、难民收容所来救死扶伤,其中不少僧人还是我熟悉的人。这段佛家弟子共赴国难、抵御外辱的历史可歌可泣,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记者手记:

大 义 于 胸

    “和尚出家没出国啊!‘四大皆空’怎空得了?难道我们就听任日伪杀戮吗?”当年,巨川说完这番话,就脱下僧衣换上了戎装。
    佛教教义当前,必会有暴力与否的疑惑;志士浴血在先,定能生并肩与否的踌躇。巨川也好,常惺也罢,当信仰者的双脚也被无情地推到现实的泥泞之中,他们用行动完美地诠释了佛教、暴力、民族主义三个关键词间应有的辩证关系。诚如梁漱溟先生所言,佛教讲求“此时此地此人”,时到国难时日,地至里下河间,僧人,也是胸怀民族大义的中国人。

 

■ 民间传唱

                                           僧抗队,和尚兵,
                                           一个个,如天兵,
                                           菩萨保佑打胜仗,
                                           神出鬼没是神兵。

                                           和尚兵,赛天兵,
                                           有菩萨,保佑兵。
                                           脱了袈裟穿短打,
                                           脱下僧鞋穿麻鞋,

                                           丢下木鱼拿起枪,
                                           暂不诵经喊抗日,
                                           长枪短枪都能使,
                                           水上岸上都能行。

文 / 陈亚斌    图 / 顾  俊

 

血染的记忆

    从1937年12月8日靖江县城沦陷,到1945年8月底泰州境内的日军缴械投降,长达8年的时间内,日伪军曾向泰州87个乡镇发动过1281次侵袭,制造了826起人员伤亡案件,共造成人员伤亡11516人(平民5282人),死亡10132人……

   八年抗战八年泪,一寸山河一寸血。为保家卫国,无数泰州青年投身抗战大业,在中华大地上抛头颅洒热血。也有无数的外乡人与泰州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在泰州这片热土上,共同谱写着可歌可泣的“铁血抗战”篇章。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让我们共同重温泰州抗战时期的那些珍贵影像,感知背后那些悲欢离合,铭记这段“血染的记忆”。

 

【烽火家信 ——蓝天斗士韩师愈重创敌舰“出云号”】

韩师愈烈士遗像

     韩师愈,泰州徐家桥人,1929年考入上海国立暨南大学,1936年毕业于杭州笕桥国民党中央航空学校。1937年7月15日,受命任国民党空军第七大队第十六队队副。“淞沪抗战”爆发后,连续3天驾机飞到上海轰炸日军,并重创敌舰“出云号”。

书信中,他杀敌报国的决心跃然纸上

  1937年10月25日,他从洛阳飞往黄河北岸侦察途中,遭遇日机多架,他与同机的丁家贤奋勇迎战,不幸机坠人亡。抗战胜利后,烈士故居附近的王朝巷拓宽更名为“师愈路”,以慰忠魂。

抗战期间,韩师愈与泰州家人的59封往来书信

  英雄信中有诸多如“铁血男儿当报国,不灭日寇怎成家?”这样的豪言壮语,读起来令人起敬。该套烈士家信共59封,是泰州抗战家书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在全省为数不多,是记录抗战初期中国空军组建和多次重大战役的珍贵史料。

 

史料提供 泰州市烈士陵园

 

【东进谈判 ——陈毅三进泰州结下同盟】

新四军进驻泰兴黄桥后,陈毅(右一)、粟裕(左一)等在黄桥丁家花园合影。

    为达到“联李、孤韩”的目的,1939年8月、12月和1940年春,陈毅冒着生命危险三进泰州,与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谈判合作抗日,协商团结抗日大计,成功争取了李明扬等中间势力信守中立,让道新四军东进黄桥,成为我党抗日统战史上的光辉范例。

    抗战期间,陈毅及其部队在泰州留下的影像极为稀少,这组珍贵的照片和手迹成为那段艰苦岁月的永远见证。

 

新四军在大桥战斗中缴获的日军战马。

陈毅诗稿《送人赴泰州谈判抗日合作》。

    史料提供   泰州市史志办

 

【断头将军 ——少将陈中柱血战城郊】

陈中柱将军戎装照

   陈中柱,盐城人,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第4纵队少将司令。1941年2月,在指挥部副总指挥李长江叛变投敌后,他随总指挥李明扬开赴泰州城外,在城郊水乡打游击,坚持与日寇斗争。1941年6月,在与日寇的激战中壮烈牺牲,头颅被日军割下后挂在树上示众。

  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后,妻子王志芳悲痛欲绝,她拉着幼女,拖着即将分娩的身体,走进日军司令部讨要回了丈夫的头颅,将丈夫身首缝合后,安葬在泰州西门外。在国家民政部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陈中柱将军名列其中。

    这是一组有关陈中柱将军的罕见史料,讲述了一段抗日传奇,也见证了将军及其夫人的英勇壮举,令人敬佩。

 

 陈中柱、王志芳夫妇合影

1941年出版的《战报》报道了王志芳奋身向日军索要丈夫头颅的消息

史料提供   周光明

 

【侵略铁证 ——日本画刊上的“泰州沦陷”】

    近日,两本反映“李长江投降日伪”和“日军侵占兴化城”的旧画刊,被兴化收藏爱好者偶然发现。这两本画刊当年主要在日本国内公开发行。画刊上刊登的相关图片,均系日本随军记者在泰州拍摄。

    其中,有关李长江的图片资料,是国内首次发现的李长江遗存影像。这组“李长江投降”、“兴化沦陷”史料图片,填补了目前国内抗战史料研究的空白。

   

画刊上的《李长江归顺日本》图片

画刊上的日军侵占兴化四牌楼的图片

画刊上的日军侵占兴化沙沟的图片

 史料提供   王育明 毛剑云

盐 城 篇

 

 

        

    华中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抗击日寇的主要地区。1940年10月10日,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大丰白驹狮子口胜利会师。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以后,军部开始入驻文庙,后迁往泰山庙,1941年7月,转移阜宁停翅港。新四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盐城为中心,重振军威,继续坚持华中敌后抗战。华中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并肩作战、共御外侮,为赢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立下了不朽功勋。

    八年全面抗战中,新四军对日伪军作战2.46万次,毙伤俘日伪军41.79万人,建立了8块抗日根据地,光复国土25.3万平方公里。主力部队由建军初期的1.03万余人发展到21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八年中新四军有8万余名将士英勇献身,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华中抗战的光辉历史,被誉为“华中人民的长城”!

 

同仇敌忾驱日寇
浴血抗战铸辉煌

陈家港日军司令部炮楼被新四军击中起火。

   从反扫荡,到反攻,最后取得胜利,处于日伪顽军夹击之间的新四军在盐阜地区纵横驰骋、浴血奋战,发动一场场战斗,有力痛击了敌人。

    八滩战斗是新四军反扫荡中最激烈战斗之一。1943年2月12日起,敌人兵分南北两路,开始空前的合围“扫荡”,妄图占领八滩。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找到了八滩区区长韩培信,当即决定“坚壁清野”——迅速拆光八滩街的所有房屋,不让敌人有立足之地。3月4日,敌人来了,住无片瓦、吃无粒米,不断被我地方武装袭扰,又灰溜溜地缩了回去。3月29日,第三次进犯八滩的日军山本中队,来到王桥口,建起据点。此据点距三师师部仅数十里,威胁很大。黄克诚当机立断,乘敌落脚未稳,拔掉这颗钉子。

    三师参谋长洪学智和二十四团团长谢振华同志指挥了这次战斗,击毙敌军73人,俘获伪军200人,取得八滩战斗胜利。

    1944年5月,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重大胜利,苏北抗战局部反攻第一枪在陈家港打响。

    5月3日凌晨,三颗红色信号弹射向天空,各参战部队同时向入侵陈家港的日寇发起攻击。战斗打响后,张爱萍亲自冲在第一线指挥。面对我军势如破竹的进攻,日军夹着尾巴逃跑了。经劝降,伪军也纷纷竖起了白旗,伪税警团、保安队、警察局全部投降。

    短短数十个小时,新四军三师就“瓮中捉得鬼子兵”,将胜利的红旗插在了陈家港。此次战斗除击毙日伪军一部外,还生俘伪军大队长以下430多人,缴获迫击炮3门、轻机枪2挺、长短枪400余支、弹药4万余发、无线电台2部、食盐48万吨、伪币100余万元,其他战利品无数,新四军方面仅死伤十余人。

    之后,合德战斗、七灶河战斗、合顺昌战斗等相继展开,盐阜区抗日军民由此拉开战略反攻序幕……1945年11月11日,据守盐城的7000伪军投诚,盐城和平解放。

 

宋公长堤佑百姓
群众心中树丰碑

1941年5月,苏北阜宁县县长宋乃德在新四军三师的支持下,以盐税收入作抵押,组织民工修筑90华里的拦海大堤,被当地群众誉为“宋公堤”。

     宋公堤,北起滨海县滨淮镇的头罾中山河口,南至振东乡的扁担港,从南到北全长90华里,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府造福沿海地区人民的伟大壮举。

    1939年秋,强台风过境发生海啸,沿海一带方圆几十公里村庄、房屋全部被毁,一片汪洋,近万人被夺去生命。1940年春,海啸又起,沿海人民再遭劫难。

    1941年2月,华中局成立了以阜宁县县长宋乃德为主任的修堤委员会筹款修筑长堤,保护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1941年5月15日动工,实行以工代赈,动员组织民工,奋战77天,在海滩上筑起了底宽21米,高7.8米,坡比2:3的90华里长的坚实长堤。在建堤过程中,新四军三师无偿调拨6万公斤粮食送到工地,新四军官兵和民工一起奋战,修筑海堤。

    当年8月23日,当海啸再次来临时,新堤巍然不动,沿海地区人民安然无恙。当地群众为了感谢抗日民主政府和宋县长的功劳,把海堤命名为宋公堤。

    改水治土、种粮、植棉,取鱼虾、办盐场……有了宋公堤,海下地区人民生产生活有了保障,百姓从此兴垦种植、安居乐业。

 

“铁军精神”代代传
厚德盐城成品牌

1944年5月,陈家港战斗结束后,群众帮助新四军运送战利品。

    解放后的盐阜人民,用最朴素的方式——以烈士的名字命名自己的家乡,以此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盐城境内现存有迹可循的重要革命遗址248处,有110个用新四军和革命烈士命名的乡镇、街道、学校,一串串英雄的名字背后,锲刻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也传承了厚重的“铁军精神”。

    如今,“铁军精神”成为盐城红色文化中最厚重的内容,经过代代相传,已植入盐城人的道德基因,盐阜大地涌现一批又一批的凡人善举和道德模范,“厚德盐城”成为响亮的城市品牌。

    在“铁军精神”的影响下,盐城突出城市精神培育,秉承优良传统,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善于培树宣传凡人善举和各类典型,着力打造积极向上、崇德向善的城市精神,以此引领城市发展,彰显城市魅力。

    以“身边好人评选”为载体,引领广大市民讲道德、当好人、创文明,盐城先后涌现出环卫女工韦青、陈红,盐城师范学院教授王强、盐都区人武干部徐兆学、北京暴雨盐城农民工救人团队等一批重大典型。如今,这些身边的好人已成为大家争相学习的榜样,成为市民心中的明星。

    今年上半年,盐城更是上演好人接力赛,连续7人当选“中国好人”,人数位居全省首位,形成了月月有好人的“盐城现象”。近三年来,盐城累计19人荣登“中国好人榜”,丰厚的道德土壤不断生长出美德之花,“厚德盐城”品牌效应进一步彰显。

    “铁军精神”锻造了干部作风,营造了良好的党风政风和纯朴的民风,广大干群艰苦奋斗、团结拼搏、奋力作为,在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征程上铿锵前行。

    盐城将“建设新盐城、发展上台阶”作为发展最新定位,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抓住用好“一带一路”、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等重要战略机遇,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推进绿色发展,增进民生福祉,走出一条增长与转型良性互动、发展与生态相得益彰、经济与社会协调并进的有效路径,各方面优势正在集中展现和加速释放,呈现出“人气旺、空气好、风气正、士气足”的良好势头。

 

文化名流汇盐城
“文化村”里扬斗志

在盐阜区出版的熏染着硝烟的文化作品。

    抗战中的盐城,不仅成为华中政治、军事指挥中心,还是许多有志青年、文化名流的向往之地。薛暮桥、骆耕漠、夏征农、邹韬奋、阿英、贺绿汀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和文化人纷纷来到盐城,投身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

    1942年8月底,为了进一步以文化为利器,配合抗日斗争,鼓舞人民,打击敌人,陈毅将文化人集中起来,9月16日在军部所在地与华中局所在地之间的阜宁卖饭曹村建起了“文化村”。

    受陈毅的委派,杨帆主持文化村的工作。陈毅、黄克诚、张爱萍等新四军领导人和华中局宣传部长彭康及文委书记钱俊瑞等经常到文化村看望大家,关心文化工作者的吃住和安全,并同他们纵论天下,品茗赋诗,以文伐敌。常住文化村的主要有杨帆、阿英夫妇、范长江、胡考、池宁、铁璎、天然、李明、徐雪寒、孙冶方等十几个人。在文化村附近还住有“军鲁工团”的贺绿汀、行政学院的车载,抗大华中总分校的薛暮桥、《盐阜大众报》的王阑西等一批文化人,他们经常到文化村聚会,思想活跃,气氛热烈,拿起文化的武器对敌作战。

    1942年11月,在陈毅的倡导下成立了湖海艺文社,鼓舞各阶层文化人士投身抗日,湖海艺文社有力推动了苏北的新文化运动。

    撰稿:周 俊 陈和洲 

    供图:盐城新四军纪念馆

    视觉:陈云 张峰 刘畅 沈盐萍

 

 

红色盐阜 铁血丰碑

    盐城是革命老区,抗战爆发后,新四军东进北上部队和八路军南下部队在白驹狮子口会师,开辟了以盐城为中心的苏北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刘少奇和陈毅奉命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盐城成为华中敌后抗日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七十载过去了,那些不寻常的往事,依然定格在人们记忆深处;那些感人至深的抗战故事,一直为人们口口相传。在盐城这方红色热土上,曾回荡着嘹亮的新四军军歌,遍布着刘少奇、陈毅等新四军将领的足迹……今天,串场河畔,涛声依旧。穿越历史的烟云,重温那段铁血抗战历程,一张张旧影,串成了这座城市抗战中浴火重生的历史轨迹,那融进盐城文化血脉的铁军精神已成为盐阜人民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1944年8月20日晚,一架盟军B-29飞机坠落在建阳县湖垛镇附近,被盐阜独立团和县总队成功营救。图为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张爱萍与美军飞行员合影。

       1943年,新四军在单家港阻击前来扫荡的敌人。

1943年3月25日,新四军三师八旅在反“扫荡”中发起阜宁陈集战斗,全歼日军一个加强中队。图为战士们在缴获品前留影。

1941年,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在华中党校为学员们讲授马列主义。

1942年5月25日,新四军代军长陈毅与张茜的长子在阜宁停翅港出生,取名陈昊苏。

1942年,陈毅、黄克诚、洪学智在阜宁孙何庄检阅新四军第三师部队。

1943年9月,盐阜区抗日阵亡烈士纪念塔落成。

 

    (史料提供:盐城新四军纪念馆

 

连 云 港 篇

 

君赴敌后驱日寇 血洒赣榆留英名
抗日山, 一个民族的魂魄

    黄海之滨,苏北鲁南,沂蒙山余脉,有一座抗日山。

    抗日山是独一无二的。

    它是中国唯一以“抗日”命名的山。

    山之上,国有殇。

    《国殇》曰:“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想当年,千万里山河沦陷日寇的铁蹄之下,屠刀的狰狞比残云还轻,人们在血泊里倒下,又从血泊里顽强站了起来,烈士们把头颅献给了民族救亡图存。

    800余位烈士的忠骨安葬在这里,3576位烈士的英名铭刻在这里。肖华说:“这每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都充溢着一股凛然的正气,包含着一个英勇悲壮的故事,都滚着硝烟,裹着烈火,都是歌,是诗。”

    从1941年到1944年间,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山东滨海军民冒着枪林弹雨,4次兴工为死难烈士树碑建碣,兴建了抗日山烈士陵园,创造了敌后抗战史上一大奇迹。

    抗日山用它那伟岸的身躯和气壮山河的气概,为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凝结沉淀了一个坚固无比的精神魂魄、精神家园。

罗荣桓(后左3)、陈光(后左5)参加抗日烈士纪念塔落成典礼。

青山有幸埋忠骨
“十八勇士”彪炳史册

    时空回溯:1937年7月7日,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9年9月,相对正面战场的节节失利和战略撤退,八路军第115师挺进敌后鲁南地区,随后开辟了赣榆抗日根据地。

    他们没有听到撤退的集结号?也许听到了,但是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18名勇士战斗到最后一刻。

    1941年3月19日,夜。

    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2旅和山东纵队第2旅在旅政委符竹庭等指挥下,连克海头等据点,并奔袭青口城,以扩大滨海根据地,打通滨海区从海上与华中、胶东的联系,打破敌人的海上封锁。

    从新浦赶来增援的鬼子也赶到了青口。为了争取机动作战,主力部队6团决定在黎明前撤出青口。担任掩护的机枪班7班和1排2班共18位战士,却被敌人包围在火叉巷里。

    从黎明坚持到傍晚。主力部队已经撤走,日伪军越来越多。战士们血战了一天一夜,最后,18位勇士,除了战士孟兆阁(在另一次战斗中牺牲)、李会元被俘后脱逃归队,其余16人全部牺牲。

    长歌当哭,悲祭英烈。为了安葬青口战役死难烈士,符竹庭政委踏遍了赣榆、莒南、临沭山区的各个山头,最终选址巍然葱郁的赣榆马鞍山建烈士陵园。此后马鞍山相继葬入了数百位抗战烈士,并更名为抗日山。

 

小沙东惊涛拍岸
血色航线英雄悲歌

   今时今事:作为江苏“一带一路”建设交汇点,连云港市着力推进港口拓展与重组,北部港区——赣榆港异军突起,以石化、钢铁产业为主的赣榆临港产业区已突破千亿产值。

    还是眼前的这片大海,一如72年前汹涌澎湃;还是脚下这片土地,血染的沙场已嬗变成兴旺的家园。

    1943年的春天,原是一个喜悦的春天。这一年,苏联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对于新四军第3师来说,也有一件令人高兴的事,那就是经师党委讨论决定,师参谋长彭雄、8旅旅长田守尧等干部队共51人将赴延安学习。

    彭雄还有更开心的事:妻子吴为真不仅随行延安,还有了身孕。彭雄将军戎马倥偬,一路爬雪山过草地,奔袭腊子口,血战平型关,或许在这一刻,胜利的希望和生命的孕育,会让他倍感幸福。

    3月16日晚,3师干部队乘船经连云港海域北上。17日凌晨,船行至秦山岛附近海域时与日军巡逻艇相遇。

    日军巡逻艇用机关枪疯狂扫射,干部队将士们只有驳壳枪和手榴弹,却一次又一次打退了巡逻艇的进攻。身负重伤的彭雄指挥战士们扬帆,北撤到赣榆小沙东海域,寻机登陆上岸,可日军3艘巡逻艇又急速追来,交叉火力封锁登陆。

    这场战斗中,彭雄、田守尧等16名将士以身殉国,28位战士、船夫英勇牺牲。彭雄的妻子被闻讯赶来的滨海军区警备团所救,后来生下一子,依照彭雄遗嘱,取名彭小雄。

    小沙东海战的烈士后被葬入抗日山。冢高8.4米,冢前碑刻陈毅元帅的亲笔题词——“浩气长存”。

 

“如果我牺牲了,请将我安葬在这里!”
“永远的政委”符竹庭

    时空回溯:“我军众多将士为反法西斯侵略,献出了生命,如果有一天我牺牲了,请将我安葬在这里!”1942年8月2日在抗日烈士纪念塔落成典礼上,时任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政治委员、中共滨海地区党委书记的符竹庭将军,作为主祭人悲怆献词。

    不想一语成谶,第二年也就是1943年11月26日,符竹庭将军以身殉国,并安葬在抗日山烈士陵园。

    “赣南闽西初相识,万里长征风雨同。君赴敌后驱日寇,血洒赣榆留英名。”在抗日山烈士陵园建园40周年纪念活动时,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曾亲笔题诗,以诗献祭符竹庭将军。

    翻看符竹庭将军遗存的照片,面目清秀的符竹庭总是神情严肃,仿佛时刻准备去战斗。的确,符竹庭将军的一生总是在战斗。7岁时父母双亡,11岁进杂货店当学徒,16岁时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从长征路上的历次反“围剿”战斗到平型关大捷,从挺进冀鲁边区到创建滨海抗日根据地,符竹庭转战万里,屡建奇功。 

    1943年3月,符竹庭任滨海军区政委兼中共滨海区党委书记,与军区司令员陈士榘发展壮大了滨海根据地,将滨海、滨中、滨北连成一片,指挥夺取赣榆战役胜利,全歼伪和平建国军第71旅。同年11月26日,在敌人报复扫荡中,符竹庭牺牲于黑林镇马旦头村,牺牲时年仅31岁。

    滨海军民按照符竹庭生前嘱咐,在由符竹庭将军主导开辟建设的抗日山烈士陵园中,为他修建了庄重肃穆的六角墓亭。

 

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
战地记者希伯血染沂蒙

    今时今事:“葬在我陵园的汉斯·希伯是否还有亲人?我们邀请他们前来参加祭奠活动。”前不久,中共赣榆区委向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申请查询,很快消息传回,这位墓碑上铭刻着德国共产党员字样的汉斯·希伯,其实他的故乡在波兰。

    “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1944年7月7日,抗战7周年纪念日,抗日山“迎来”了汉斯·希伯纪念碑。希伯被称为鲁南、滨海地区的“史沫特莱”。

    希伯在短暂的44年生命中,有20年是在中国度过的。为报道中国抗日战争情况,他曾去延安采访,见过毛泽东,又到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进行采访,见到周恩来、刘少奇、陈毅等人。1941年秋,汉斯·希伯从新四军军部出发,于9月12日到达山东滨海区蛟龙湾第115师师部。

    1941年11月,希伯在随队采访途经山东大青山时遭遇敌人扫荡,牺牲时年仅44岁。他被誉为身穿八路军军装同法西斯战斗而牺牲的第一个欧洲人。

    汉斯·希伯在牺牲后没有归葬故里,而是埋葬在他热爱的这一片土地上。这也使得抗日山不仅是中华民族抗战的纪念丰碑,而且成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永远祭奠。

撰文 王成章 

 

连云港战事概览

1.1938年5月20日 连云港保卫战

    日军海陆空联合火力优势,多次从孙家山、庙岭等处强行登陆,均遭57军112师667团万毅等中国军队痛击,坚持守卫连云港九个多月。

 2.1941年3月 青口战役

    八路军115师第2旅、山东纵队第2旅在符竹庭、曾国华等指挥下连克海头、兴庄、寺后、大沟南等据点,攻克青口镇。扩大滨海抗日根据地,打破日军海上封锁。

3.1942年11月 海陵反蚕食战役

    115师教导第2旅第4团、第6团、第57军独立旅、海陵地方民兵武装以翻边战术展开大规模反蚕食斗争。拔除敌伪16个据点,有力巩固根据地。

4.1943年3月17日 小沙东海战

    新四军第3师51人赴延安学习干部队海上遭遇日本巡逻艇,师参谋长彭雄、第八旅旅长田守尧等16位新四军将士牺牲,28位工作人员、船夫牺牲。

 5.1943年11月 赣榆战役

    新四军第3师副师长张爱萍指挥第7、8旅所属19、24、23团攻克陈家港。伪税警团、保安队全部缴械投降。

6.1944年5月 攻克陈家港

    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政委符竹庭率领八路军115师第2教导旅攻克赣榆城以及附近11个据点。获得罗荣桓、黎玉、肖华嘉奖令。

 7.1944年11月 灌东突围

    灌云警卫团第2营,区乡干部民兵、群众等为应对残酷扫荡转移至涟水县,组成灌东总队。1945年3月,洪学智率领115师第8旅等收复灌东。

 

记者手记

    我出生在这块高地的腹部赣榆区,从小听着抗日山的故事。长大了,就有了从更深层次上了解它的欲望。

    如果站在历史的断崖,你永远有许多难解的谜团,然而只要在岁月的帷幕里穿梭,你就能听到历史遥远的回声。

    面对抗日山,我有一份未完成的使命。从1998年写作长篇报告文学《抗日山——一个民族的魂魄》,到2011年成稿65万字,历时13年。远上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全国几十个地方,在英雄们叶落归根之前,得以采访到谷牧、许耀林、梁如仁、李石青、冒自强、吕剑光、杨琪等数百人……如今许多被采访人已离我们远去。

    抗日山是滨海军民生命的一部分,它像父亲一样,给了我们任何人和事物都无法给予的精神品格。我们的身躯因此而硬朗,我们的血管因此而纯净。我们,因此得以健康成长。

    这是一座不死的山,无论斗转星移,岁月沧桑,它的风骨和品质从没改变。

    王成章,连云港日报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作家协会副主席。65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抗日山——一个民族的魂魄》首发于《中国作家》,后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荣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紫金山文学奖、中国报告文学大赛奖。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人民出版社日前再版了此书。

                   

     78年前,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民族危难之际,不屈的连云港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八年艰苦卓绝的奋战,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战歌。在连云港这块红色土地上,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黄克诚、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留下了领导抗战的英勇足迹, 发生过连云港保卫战、赣榆战役等大小战役数百次,涌现出符竹庭、彭雄、田守尧等众多抗日英雄。

1943年3月,罗荣桓任山东军区司令员、政委,115师政委、代师长,中共山东分局书记,统一领导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含连云港市)的党政军工作。

抗战期间,谷牧任中共滨海区第二地委书记兼第二军分区政委,他积极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1938年5月20日,时任东北军第112师第334旅667团团长万毅率部参加“连云港保卫战”。

滨海军区司令陈士榘(右二)、政委符竹庭(右一)在指挥赣榆战役。

滨海军区6团一、二营和23团分别隐蔽进入赣榆城东北待机作战。

田守尧(1915~1943),安徽六安人。抗战时任新四军第3师8旅旅长,参与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1943年3月17日在小沙东海战中壮烈牺牲。

滨海军民鱼水情深,支前妇女为负伤战士喂饭。

 

滨海军区大练兵。

一九三八年七月,一一五师政治部在抗战一周年纪念大会期间(左起)罗荣桓和符竹庭、陈光、陈士榘等合影。

 

(史料提供: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   赣榆区委宣传部)

 

徐 州 篇

 

七十年前,日军在此投降在此受审在此伏法

徐州见证胜利

    徐州是全国15个受降区之一

    1937年7月7日,那一声轰隆的炮声在宛平城炸响之后,战火与硝烟就开始弥漫在中华民族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经历了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形式,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代表、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侵华日军128万余人向中国投降。

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

侵华日军代表小林浅三郎向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代表何应钦呈递投降书。

    今年初,我国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首个抗战胜利纪念日前夕,记者来到了徐州档案馆。日军在徐州投降和被审判的史料,把记者带回到了那个令人难忘的时刻。

    日军投降后,整个中国战区共设15个受降区,徐州为第九受降区,以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为受降主官。日军分别集中于徐州、蚌埠、安庆,办理投降地点为徐州。9月7日,国民党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陈大庆和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冯治安率部先后进入徐州接防。10月9日,李品仙一行10余人由蚌埠抵达徐州,监管接受了日军投降。

    徐州是全国十个军事法庭之一

    玩火者必自焚,发动战争的战争狂最终受到了历史的惩罚。随着受降的结束,1945年11月6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了战争罪犯处理委员会。12月中旬后,分别在南京、上海、北平、汉口、广州、沈阳、徐州、济南、太原、台北等10处成立审判战犯军事法庭。除南京法庭直属国防部外,其余隶属各绥靖区,分别审判各地战犯。其中,徐州绥靖公署于1946年2月15日宣布成立徐州绥靖公署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由江苏高等法院第三分院院长任军事法庭庭长兼审判长,刑庭庭长兼任审判官,铜山地方法院首席检察官兼任该庭主任检察官,该院代理检察官兼任检察官,其余审判官、检察官由军事机关委派的军事法官担任。

徐州成立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通告及审判战犯的细则。

    徐州审判236名侵华日军战犯

    1946年4月1日,徐州绥靖公署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开始对外办公,正式办理战犯案件。军事法庭对关押在战俘集中营的留徐236名日本宪兵逐一进行了预审,至5月25日全部调查完毕。6月15日,审判战犯军事法庭首次开庭,至1947年4月30日,审判战犯全部结束,历时一年。这期间,共审判13起案件,涉及25名战犯。经审判,分别对古兴与三郎、松本芳雄等8名战犯判处死刑,另判处无期徒刑3人,有期徒刑11人,无罪3人。1946年9月21日,古兴与三郎以连续抢劫杀人罪在徐被执行死刑,这是在徐被执行死刑的第一个日本战犯。其余判处死刑的大多数战犯也于军事法庭审判期间被执行死刑,个别人在军事法庭关闭后,于1947年底前被执行死刑。

正在向八路军投降的日军士兵。 徐州日报记者 傅 倩 整理翻拍

    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

    “档案是活着的历史。”徐州档案馆馆长叶荣强告诉记者,这些留存在徐州档案馆的日军投降和被审判的珍贵资料,一部分是解放初期,中共军管会从国民党相关部门接收而来,一部分则是从社会、民间以及各地图书馆的收藏品中收集来的,“每到和抗日战争有关的纪念日,就会有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士到我们这里借阅这部分史料。那段与日本帝国主义抗争的日子虽然过去了,但这些日军在徐州投降和接受审判的档案,却直观地向世人讲述着侵略战争带给中国人民无法忘怀的惨痛历史,更展示抗战胜利的艰辛和中国人民迎接胜利的喜悦,鞭策中国人民不忘历史,振兴中华。”叶荣强说。

档案馆陈列的抗日有关资料。 徐州日报记者 傅 倩摄

   

 ◎ 徐州日报记者 孙 盈 实习生 谢景旺

 

 

徐海道署 见证徐州抗战

参加徐州会战的中国军队。 史料提供 省档案馆

    徐海道署俗称道台衙门,原是明清两代徐海道的衙门,是明清时期管辖徐、淮、海地区的最高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这里是张勋复辟的“大帅府”以及高等级军事机关驻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抗战初期,这里是第五战区司令部,时任第五战区司令的李宗仁将军在此指挥了台儿庄大捷。1938年5月19日徐州沦陷,日伪当局设在徐海道署内。1945年抗战胜利,徐海道署内设立徐州绥靖公署,主持了徐州受降仪式和审判战犯工作。可以说,徐海道署见证了徐州抗战的全过程。

《徐州府志》上的徐海道署图。

    1937年底,日寇占领南京、济南后,南北夹击徐州,李宗仁临危受命,来徐州出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设在道台衙门内。

    李宗仁以徐州为中心,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广大区域,指挥几十万“杂牌”军队与武器装备精良的日军浴血奋战,两方相持了半年,有效阻止了日军西进中原的企图,为武汉会战争取了宝贵时间,主力部队能够突破包围圈,成为参加武汉会战的主力。

徐州会战时,李宗仁每天骑马巡街。

    为稳定军心,李宗仁每天骑马巡街、态度从容,一时传为美谈。这半年间,共产党人郭子化、郭影秋等积极组织抗日统一战线,铁道游击队和运河支队全力配合正面抗战,成为国共合作的佳话。这半年间,各地的慰劳团体、中外记者冒着炮火深入前线慰问采访,给抗日将士以极大鼓舞,在范长江、郁达夫、臧克家、姚雪垠、陆诒、杜重远等当时来徐州采访的记者和作家笔下,多有记载报道。

    1938年5月19日徐州沦陷,华北日伪当局派郝鹏举为徐州专员。1943年,南京汪伪政权派郝鹏举来徐州成立伪淮海省,下辖苏北、皖北23县,面积5万平方公里,省会设在徐州。徐州百姓讽刺:走郝鹏,来郝鹏,多此一举。两个伪政权均设在徐海道署内,现存郝鹏举建的小洋楼。

 

日本战犯松本芳雄在徐州绥靖公署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上被判死刑。

    1945年抗战胜利,顾祝同率部进驻徐州,并在道台衙门内设立徐州绥靖公署。当时,中国划出包括徐州在内的15个受降区,徐州受降仪式由绥靖公署主持。1947年,在包括徐州在内的10个城市设立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徐州审判战犯工作由徐州绥靖公署军法处负责,共有25名罪大恶极的日本战犯被绳之以法。值得一提的是,徐州是所有举行受降审判的城市中唯一不是省会的城市,可见徐州抗战的重要程度。

史料提供:王 沛

徐州抗战群英录 彭元仁

      字子静(1901-1939),丰县四区彭庄人(今赵庄镇大彭庄村)。兄弟二人,父兄早殁,由长伯德良、二伯德恭、四叔德让诸公抚育成人。聪明好学,深得伯叔喜爱。后毕业于北京成达中学,1927年投身北伐战争。1928年至1935年,任丰县第四区行政局长及区长。1935年秋至1938年春,任丰县电灯公司经理。1938年5月丰县沦陷,复任丰县四区区长兼抗日区大队大队长。1939年5月25日,在赵庄集对日血战中壮烈殉国,年仅38岁。

运河支队

      从1940年1月成立,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运河支队歼灭了近1000名日军、伪军4000多人,曾护送刘少奇、陈毅及1000多名抗战指战员来往于延安,更向正规部队输送了1000多名抗战指战员。

    这支活跃在苏鲁边界、运河两岸的峄、滕、铜、邳地区的游击队,曾一度在敌人头上“跳舞”,完成了许多本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坐落在徐州市贾汪区境内,这里曾是运河支队与日军浴血战斗的地方,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全面反映苏鲁边界运河支队八年抗战史实的大型专题纪念馆。

宋光迎

       先后参加过东陇海战役、孟良崮战役、苏中战役等大大小小十几场战役的宋光迎,一年四季都穿着军装。

    发生在邳州炮车镇的那场战斗,至今让宋光迎无法忘怀。当时,为了拿下一座炮楼,他在班长带领下拿着手榴弹冲了上去,脖子上和手上被日军狠砍了几刀。冲上炮楼后,他扔响手榴弹后就从炮楼上跳了下去,掉进下面的水洼,不省人事,直到3天后才醒来。老人的后颈、手上、胸口、大腿、小腿,都布满了伤痕,这位一等革命伤残军人的身上,至今还有12枚黄豆粒大小的弹片没取出。

徐州会战时的徐海道署

 

宿 迁 篇

 

抗战宿迁记忆

    在宿迁市图书馆展览室,有两份老报纸。

    一份是1938年5月12日《大阪朝日新闻》的《号外》,其上刊登了一张日寇骑兵攻入宿迁陈集镇的大幅照片,残垣断壁触目惊心;而另一份,则是1938年7月1日的《国际写真情报》,其上刊登了一幅日寇占领宿迁新安镇(今新沂)境内的陇海铁路后,在车站狂欢的照片。

    虽然70多年过去了,但这两份泛黄的报纸,仍时时刺激着宿迁人心头的痛点。

    宿迁人民不会忘记,1938年5月19日,日军首次对宿迁进行狂轰滥炸。在随后日寇的屠城行动中,4000余名无辜群众惨死在日寇的刀枪下;

    在双沟惨案中,日寇共杀我双沟群众550多人,烧毁房屋3800多间,奸淫妇女20多人,有21户被杀绝;

    甚至日本宣布投降后,驻宿迁的日寇仍然制造了“8·18”惨案,屠杀抗日群众20多人。

    8年间,日寇共造成宿迁人民伤亡14619人,财产损失合计29842348.4元。

    宿迁,曾经孕育了英雄项羽的西楚大地,同样孕育了勇敢的抗战军民。面对日寇肆意奸淫掳掠、烧村毁城,宿迁人民奋起反抗。大运河两岸、洪泽湖畔、马陵山麓,燃烧着漫天的抗日烽火。

    牛滩阻击战,牛滩青救团奋力拼搏,打死日伪军70多人,粉粹了敌人妄图打通陇海路东段的阴谋;

    朱家岗保卫战,600名新四军战士对决1500名日寇,毙敌近500人;

    大运河拼杀战,攻克林宫渡据点,切断日寇交通线,使淮海区的抗日局面更加稳定。

    每一场激烈的战斗,都展现了宿迁儿女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19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宿迁就占了两个——淮海抗日民主根据地、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宿迁大地因此成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片土地上,刘少奇、陈毅、邓子恢、张爱萍等老一辈革命家留下了战斗的足迹;江上青、彭雪枫等14000多名革命烈士长眠于此。

    位于沭阳境内的淮海抗日民主根据地,既是华中几大战略区的结合部,更是联络华北与华中的枢纽。在刘少奇的指导下,淮海抗日军民同日伪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位于泗洪的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新四军第4师和中共地方组织,在河南东部、安徽东北部和江苏西北部的重要抗日根据地。淮北军民积极发展地方武装,健全民主政权,进行生产建设,为长期坚持抗战和迎接大反攻积蓄了重要力量。

刘少奇和皖东北根据地建设

刘少奇(化名胡服)到达华中

    1940年4月28日,党中央代表、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一行乘小船,从淮南经管镇来到淮北罗岗(在泗洪县境内,这里是新四军六支队四总队司令部所在地)。

    刘少奇到罗岗后,电报频繁,引起了日寇的注意。他们秘密纠集2000余鬼子和伪军向罗岗扑来,企图偷袭中原局机关。刘少奇沉着冷静,决定由胡炳云大队在郑集、胡桥、江桥一线迎击来犯之敌。狡猾的日伪军化装成农民求雨的队伍,悄悄接近新四军六支队四总队。被新四军发现后,双方立即进行了一场激战。此役打退敌人6次进攻,歼敌近500人。

    刘少奇在皖东北视察期间,写了《坚持打退顽固派的进攻》一文,为皖东北人民建立巩固根据地指明了方向。5月下旬,刘少奇在朱湖召开八路军、新四军和地方党政干部大会,提出巩固和发展壮大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六大法宝”。

    根据地初建,筹粮困难,加上日伪“扫荡”进攻,战士每天只能吃两餐杂粮稀饭。刘少奇一面指导筹集粮食,一面安排秘书将照顾他和中原局的米面送到前方。从此,刘少奇每天也只吃两顿杂粮稀饭,有时候还掺些野菜。

朱家岗保卫战

    淮北苏皖根据地的建立让敌人如鲠在喉。1942年11月,日寇派出精锐部队及伪军共1万多人,在坦克、飞机的掩护下,分5路对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妄图消灭我抗日军民。33天的“大扫荡”中,新四军四师共进行了37次大小战斗,其中以朱家岗(位于今宿迁市泗洪县境内)战斗最为惨烈。

    12月10日凌晨3点多钟,日军分三路包围朱家岗(朱家岗是统称,包括孙家岗、曹圩、尤岗、朱家岗等村庄)。而前一天上午,新四军四师九旅26团就进入泗洪朱家岗一带防守。

    这是一场敌我力量悬殊的攻防战。敌人兵力1500多人,弹药充足。而刚刚经过精兵简政的26团只有3个营6个连,总共兵力不到600人,且弹药极为缺乏。

    枪声首先在孙家岗响起。敌人兵分两路,主力300多人进攻支援曹圩的7连;另有100多人向9连的阵地发起攻击。一时间炮声震天,炮弹、燃烧弹一排一排打过来,杂草、树木被点燃了。新四军部分连队弹药用尽,战士在群众家中寻找到钉耙、铁叉冲进敌群。

    当天下午,敌人大批兵力攻击26团团部所在地曹圩。9连通过交通壕接近了敌人的外围,最后用大刀从曹圩的西南角撕破敌人布好的“口袋”。战士们的大刀在头顶回旋,刀光闪处,敌人必溅血花。战士们的大刀让敌人胆寒,还没有短兵肉搏,敌人就让开了路。此时,9旅韦国清旅长派来解围的骑兵到了,敌人眼看围歼26团的目的无法达到,急忙掉头鼠窜。

宿迁的“马厂造”

    新四军马厂兵工厂位于今日宿迁市沭阳县马厂镇境内。光绪末年,当地一个崔姓师傅开始造土炮,渐渐很多铁匠都学会了这门手艺。1941年2月,新四军三师九旅开辟苏北根据地,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缺少枪支弹药。听说马厂一带有铁匠能造枪,新四军三师就建议区委派人协助地方党组织,迅速把铁工组织起来,造枪支援抗战。

    1941年春,马厂铁工委员会成立,开始仿制当时使用较多的“汉阳造”步枪。当时,没有厂房,铁工就分散在各自家里生产。每户仅有一个红炉和几把锤、钻、钳等工具。枪支的所有零部件全是手工刻锉出来的。

    由于处在日伪夹击的环境中,兵工厂要随时躲避敌人的“扫荡”、“清乡”、空袭。尤其是马厂沦陷期间,工人们只能把红炉支在柳树林或芦苇荡里,坚持流动造枪。

    虽然条件艰苦,但造枪队伍不断壮大,最多时有七八百人。铁工会还自制了一台用来钻枪管的“土钻床”。同时,各个铁工分会组织“合伙组”,实行“一条龙生产”,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兵工厂生产的武器质量好,可与当时日寇的“三八大盖”相媲美,因此深受广大战士欢迎,被亲切称为“马厂造”。

    抗战期间,马厂兵工厂共修理各式枪械10000多件,新造步枪7000多支,还生产了大批其它枪支和5000多把刺刀。其产量仅次于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位于全国各根据地第二位,极大地支援了前线抗战。时至今日,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还保存有“马厂造”步枪。

采访手记

    战争,是伤痛的代名词。不管是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还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如此!我们虽然不好战,但也不惧战。抗战爆发后,和全国人民一样,宿迁人民积极投身到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洪流中去。八年抗战,宿迁人民英勇顽强,奋不顾身,前赴后继,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史实不能篡改,伤痛无法忘却。站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坐标上回望,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感在我们心中久久激荡!

 

 

半壁河山留胜绩 两淮风雨颂雄师

   1938年,中共苏鲁豫皖特委派人赴宿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苏鲁豫支队、苏皖纵队也先后进入宿迁。在中共苏皖区党委及以后的淮北、淮海区党委领导下,宿迁境内先后创建了宿迁、宿北、泗宿、运河特区、睢宿等五块敌后游击根据地,抗日的队伍一天天成长壮大。

    八年中,马陵山麓、大运河畔,始终燃烧着漫天的抗日烽火。宿迁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顽强,前仆后继,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反“扫荡”、反“蚕食”、反摩擦斗争,粉碎了日、伪、顽的无数次疯狂进攻,最终迎来了伟大的胜利。

    今天,本版所选发的各类史料,虽来源于不同渠道,但都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年代宿迁大地上的抗战历史,今天看来,仍感到无比震撼。

新四军第四师第一次奖功大会代表合影。

史料提供:宿迁雪枫公园彭雪枫纪念馆

四师号兵用过的小号。

史料提供:宿迁雪枫公园彭雪枫纪念馆

1944年,根据中共中央命令,由彭雪枫、吴芝圃、张震等组成行动委员会,彭雪枫任书记,率部西征,向河南敌后进军。图为彭雪枫在西进途中。

史料提供:宿迁雪枫公园彭雪枫纪念馆

淮北地方银号伍圆正面。

淮北地方银号贰圆正面。

淮北地方银号贰圆背面。

史料提供:刘继辉 晁岱卫

1938年5月12日,《大阪朝日新闻》刊登的日寇骑兵攻入宿迁陈集的照片。

史料提供:马志春

抗战时期新四军淮北地方银号印钞厂全体同志合影。

史料提供:晁岱卫

 

淮 安 篇

 

不朽之伟力

—— 淮安人民在抗战中

 

    浩浩汤汤的洪泽湖如泣如诉,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涛声澎湃。任凭时光过去了大半个世纪,这湖水、这河水依然汩汩作响,仿佛在不倦地言说着淮安大地上曾经书写的壮丽的史诗——

    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有4块涉及淮安;

    新四军共7个师1个独立旅,其中5个师和独立旅在淮安战斗过;

    新四军军部驻扎盱眙黄花塘两年零八个月,为史上最长;

    惊天地泣鬼神的刘老庄战斗发生在淮安,拉开新四军反攻序幕的车桥战役发生在淮安;

    新四军三师抗战胜利后开赴东北时,由初到淮安时的8000多人,发展到了35000人;

    ……

    且不说在烽火八年的江苏史篇中,即使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册上,淮安都有着特殊的分量。而赋予淮安抗战史以特殊分量的,既包括始终以鲜血与生命保护人民的铁的新四军,又包括与军队同仇敌忾、同甘共苦的淮安人民。在共赴国难、保家卫国的岁月里,英雄的淮安人民身上,到处蕴藏着、释放着、展示着同日本法西斯坚决斗争的不朽之伟力。

星火 赤子同心赴国难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的铁蹄在蹂躏着中国的土地,成千上万的同胞惨死于日寇的刀枪之下。1937年12月,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造成30万同胞罹难;短短一个月后,在盱眙,2000多同胞被日寇疯狂残杀,8000多间房屋被烧成废墟;1939年3月1日,从徐州、连云港南下的日寇占领淮阴、涟水等地,从此淮安人民陷入了漫长而深重的灾难中……

    危急中,淮安赤子毅然点燃了淮安抗战的星星之火——

    1937年11月,在苏、锡、常一带党的外县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淮阴籍青年宋振鼎遵照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徐烈(张爱萍)、吴缄(吴仲超)关于“回到家乡,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建立民众抗日武装”的指示,回到淮阴,传达上述指示,并提出建立抗日民众团体的主张。与此同时,李干成、吴觉、谢冰岩等一批在土地革命时期被国民党囚禁的原共产党员陆续出狱,陈亚昌、陈书同等在外地读书、工作或当年避难出走的有识之士也纷纷返回家园,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底至1938年初,淮安各地抗日同盟会相继成立,抗日救亡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38年2月19日,苏北抗日同盟总会在淮阴城召开成立大会,推选宋振鼎为理事长,谢冰岩为秘书长。苏北抗日同盟总会是当时苏北地区影响最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团体,淮安成为苏北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

    苏北抗盟成立后,先后派人赴武汉、山东等地寻找党组织,要求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初,中共山东分局和苏皖特委根据党中央“巩固鲁南,向苏皖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淮安人民的强烈愿望,派遣干部重建淮安党组织。

    有了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淮安人民的抗战星火很快就形成了燎原之势——

    1939年3月中旬,“淮阴县抗日义勇队”在淮阴县张圩成立,并很快发展到200多人;3月12日,以李干成为队长的“涟水县抗日义勇队”成立,并于4月5日在涟水县时码乡鲁渡打响了涟水抗日第一枪。在抗战初期的淮安,还有“淮安民众抗日自卫队”等多支抗日武装。家国危难之际,他们挺身而出,与日本侵略者及地方反动势力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淮安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激流 军民团结抗日寇

    正当淮安人民在日寇的炮火中奋起抗击时,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从各个方面挺进江淮平原和洪泽湖地区——

    1939年10月,罗炳辉率新四军第五支队到达皖东,开辟了以盱眙县半塔(今安徽省来安县境内)为中心的淮南津浦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9年12月,张爱萍领导的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已经活动于洪泽湖地区;

    1940年8月中旬,黄克诚领导的八路军五纵进入淮海区。重建新四军军部后,五纵改编为新四军三师,成为淮海、盐阜区抗战的中流砥柱;

    整个抗战期间,新四军共有5个师和1个独立旅在淮安大地战斗过;

    ……

    久旱盼甘霖,神兵从天降!八路军、新四军主力部队的到来,让淮安人民看到了希望,淮安抗战也由此迎来了曙光!

    1941年9月,遵照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关于“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的指示,在淮海区,主力像撒种子一样,迅速地“化”下去,带动和培育地方武装,形成了主力军、地方军、民兵三结合的抗日武装体系。

    武装起来的淮安人民,与人民的军队同仇敌忾,对日、伪军展开了殊死斗争。

    历史不会忘记,面对日军野蛮残酷的“扫荡”、“蚕食”,新四军主力及地方抗日武装灵活运用“麻雀战术”、“猫捉老鼠战术”、水上游击战术等歼敌方法,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仅驻守淮海区的新四军三师十旅就与日伪顽作战1560余次,歼敌2万余人!

    历史不会忘记,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在淮阴刘老庄,以区区82人抵抗1000多名日伪军的疯狂围扑,从拂晓到黄昏,未进一滴水、一粒米,在毙伤了400余名敌人后全部壮烈殉国。八路军总司令员朱德、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对刘老庄82名烈士给予了高度评价,刘老庄一战被誉为“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历史不会忘记,1944年3月5日起,在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的指挥下,我新四军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车桥大捷,拉开了华中敌后战场战略反攻的序幕。在这场具有转折意义的大捷中,运送部队辎重,支援粮草物资,淮安支前大军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在全民族抗战的时代激流中,大胡庄战斗、郑潭口战斗、西顺河阻击战……在淮安大地上,在一次次战斗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迅速成长壮大,地方抗日武装迅速成长壮大,淮安人民迸发出了惊人的力量!

丰碑 血沃江淮铸忠魂

    从1938年1月到1945年9月,日寇盘踞淮安八年(半),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

    八年间,据不完全统计,淮安人口伤亡达18万余人,其中被杀害、致残、失踪等直接伤亡达3万余人,被损毁房屋12万余间。盱眙大屠杀、盐西大屠杀、血染大胡庄、血洗钱老庄……“村村出殡,家家戴孝”的惨景一次又一次出现,淮安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的苦难,绝不能仅仅用冷冰冰的数字来概括。

    也正是日本法西斯的残暴,激发了淮安人民坚决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淮安地处敌、顽、我三方争斗中心,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超乎想象!全国诞生了19块抗日根据地,而淮安地区就涉及到其中的苏北、苏中、淮南和淮北4块!1943年1月10日,新四军军部、中共中央华中局移驻盱眙黄花塘,直到两淮解放移驻淮阴城,军部在黄花塘地区长达两年零八个月!黄克诚率主力一部来到淮海区时,仅有兵力8000余人,两淮战役结束后,包含有众多淮安子弟兵在内的新四军三师35000余名将士,到东北开辟新的战场,占到当时我军在东北兵力的三分之一!

    “新四军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淮安人民在抗战中喊出的赤诚之语,激励着将士们奋勇杀敌,也最为有力地显示了淮安人民的赤子之心拳拳、抗日铁骨铮铮。

    抗战中,淮安大地上军民同呼吸共命运,上演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942年冬,在淮北反“扫荡”激烈进行的时候,新四军第四师参谋长张震的夫人马龄松在三庄村(今属洪泽县)的衡洪言家生下了一个男孩,乳名“五四”。反“扫荡”战斗胜利后,四师又要出发执行新的作战任务。这时的小“五四”刚满月,正是嗷嗷待哺的时候,马龄松却要随部队出征,只好将孩子寄养在大孙庄孙大嫂家。部队开拔后,孙大嫂把“五四”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精心养育。为了保证有足够的奶水哺育“五四”,她硬是狠心断了自己小女儿的奶,用米糊喂女儿。两年后,马龄松随四师后方医院迁到洪泽湖西岸的半城,从孙大嫂家接回小“五四”,孩子长得结结实实,张震夫妇激动不已,不住地感谢孙大嫂对“五四”的养育之恩。

    在倾力支持军队抗战的同时,普通淮安群众面对侵略者、面临生死考验,也展现出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涌现出了一批抗日英烈:淮安的“王二小”王元甲、誓死不低头的保三娘、盘肠大战的朱启勋……

    正如毛泽东所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他们身上的不朽的伟力,与人民的军队一起,构成了淮安,也构成了整个民族抗战胜利的力量之源! 

(周 洋 马 婷) 

新安旅行团

—— 抗战中在全国影响最大的抗日救亡少儿团体

“新旅”团员在写抗日标语

刘老庄战斗
—— 苏北抗战史上『最坚决与最壮烈的战斗』

八十二烈士纪念碑,由张爱萍上将题写碑名

 

苏北抗日同盟总会
—— 苏北地区覆盖范围最大的群众性抗日团体

苏北抗盟成立旧址

 

车桥战役
—— 最早揭开华中局部战略反攻的序幕

车桥战役纪念碑

新四军黄花塘军部
—— 在新四军军部先后十个驻地中驻扎时间最久

新四军部分领导人在黄花塘军部合影

 

 

新安旅行团:民族解放的小号手

 


1935年10月10日,新安旅行团从淮安出发前在学校礼堂前留影。

    新安旅行团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的、以少年儿童为主体的革命团体。八十年前,为了挽救祖国危亡、宣传抗日主张,由新安小学14名学生组成的新安旅行团,从淮安出发,行程5万里,足迹遍及全国22个省、市。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新安旅行团做了卓有成效的宣传发动工作,成为我国青少年革命运动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和光辉的典范。
 

  “谁说小孩小?划分新时代”
    新安小学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它是晓庄师范的一个实验基地,成立于1929年6月。陶行知先生兼任校长。1930年春,受陶行知委派、汪达之继任新安小学校长。为实践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1933年10月,汪达之将7名学生组成了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新安儿童自动旅行团”,经镇江到上海以演讲、参观访问等修学旅行的形式,宣传抗日救亡思想。这次54天的旅行,受到上海进步舆论的赞扬和支持,在上海和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陶行知先生写诗称赞他们:“一群小光棍,点点有七根……谁说小孩小?划分新时代。”
    新安儿童自动旅行团的成功实践,为后来的新安旅行团做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

    “向民众报告,代民众喊叫”
    1935年10月10日,由新安小学学生组成的新安旅行团(简称新旅),在汪达之校长的带领下,冒着蒙蒙细雨从淮安出发。14名团员中,年龄小的12岁,大的20岁。他们打着三角团旗,每人身着白衬衫和蓝色工装裤,携带一套由陶行知赠送的电影放映机,踏上了宣传抗日救亡的漫漫征途。

    在南京,爱国将领冯玉祥接待了新旅小朋友,勉励他们“好好地干”。
    在安徽农村,新旅以放电影、教唱歌等方式,对农民进行抗日宣传。
    在上海,新旅深入到工厂学校,组织歌咏队,教唱抗日歌曲。
    1936年底,新旅过北平、赴绥远,慰问29军将士。
    1938年6月,新旅来到战火纷飞的武汉,慰问保卫武汉的将士。陶行知先生特作诗称赞“:一群小好汉,保卫大武汉。”
    1938年11月,新旅由长沙转移到桂林,开展“岩洞教育”,慰问受伤将士,在农村恢复新安学校,用学校掩护开展革命工作。
    到1940年,艰苦奋斗在国统区的新旅,在周恩来的帮助领导下,在各地共产党组织及八路军办事处的关怀和指导下,已发展壮大到100多人,并组成了多个工作队(组),分赴前线和伤兵医院开展工作。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旅遵照党的指示,由桂林经香港、上海,于1942年1月转移到苏北抗日根据地。
    在苏北根据地,新旅积极从事抗日宣传、劳军支前、站岗放哨,组织儿童团。新旅创办了苏北解放区第一张儿童报纸《儿童生活》,后又创办了《少年画报》、《华中少年》等刊物。1945年5月,盐阜区召开第一次少年儿童代表大会,有组织的儿童已达18万人,新旅出色地完成了新四军军部交给的组织10万儿童的任务。
    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后,新旅成了一支深受部队欢迎的战地文艺宣传队。他们随华东野战军南征北战,终于在黄埔江畔迎来了全中国的解放。新旅于1952年在上海和其他文艺团体合并组成上海歌剧院。

    党的光辉照我心
    新旅的工作一直是在党组织的领导支持下开展的。1938年春,新旅建立了自己的中共党支部。从此,新旅便在我八路军驻各地办事处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周恩来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新旅的行程、活动、发展等。在武汉、兰州、西安、长沙、桂林地,周恩来多次接见新旅的团员们,关怀新旅团员的成长进步。新旅到达苏北后,受到了根据地党政军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新四军政委刘少奇、代军长陈毅多次亲切接见新旅团员,给予指示和关怀。刘少奇对他们说“:你们来到了抗日根据地,就是到家了。”陈毅特地出席新旅7周年团庆活动,他在讲话中要求新旅做好儿童工作,组织苏北十万儿童参加抗日儿童团。1945年底,在庆祝新旅成立10周年之际,新旅全体团员向毛泽东主席写信,汇报新旅成立以来的工作、学习情况。毛泽东主席亲笔写了复信,鼓励新旅:努力工作,继续前进,争取民主中国的胜利!

1945年,建团10周年之际,新旅全体团员在淮城的合影。

 淮安日报记者:薛 涛  贾 华  谭 鑫  管伟法
通讯员:顾学让  朱天羽

 

扬  州  篇

 

 

攻城部队从高邮城西北、东、南三个方向发起猛烈攻击。

      70年前,由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高邮完成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最后一击,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画上了圆满句号,意义重大。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历史时刻,要把这一重大历史题材整理好、宣传好,充分发挥好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的宣传教育意义,进一步塑造扬州的英雄文化,提升整个城市的精、气、神。

  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把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浴血奋战中铸就的伟大民族精神,转化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强大力量,为推动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谱写好中国梦的扬州篇章而努力奋斗。

    ——扬州市委书记 谢正义

高邮战役作战图

      八年抗战,扬州是新四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战场,扬州境内苏中一二分区军民对日伪顽强作战868次,打响了月塘集战斗、郭村保卫战、曹甸战役、三垛河口伏击战、高邮战役等。其中,1945年12月19日-26日,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发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后一役 —— 高邮战役,共毙俘日军1200余人、伪军万余人,收复了日寇在中国占领的最后一座县城 —— 高邮城。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到1945年底,在苏皖边区政府南面还有一座县城没有解放,仍然被日伪军占据着,这就是高邮城。
    当时,高邮城内驻有日军一个大队和一个炮兵中队共1100余人、伪军5000余人。高邮城以南30多公里处的古镇邵伯,驻有日军1个中队、伪军1个团,共约1500人。驻高邮日军自恃地形险要、重兵据守,妄图负隅顽抗!
    1945年12月,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亲自部署指挥,投入第七、第八两个纵队,发动了一次重大战役 —— 高邮战役。
    当年12月19日晚7时,我参战部队在南北40公里、东西20公里的战线上同时发起攻势。至20日中午,高邮城外围据点除净土寺塔外,均被扫除,日伪军龟缩在城里,处于我军围困之中。21日,我军攻克了邵伯等日伪据点,切断了高邮城日伪军的退路。
    12月25日晚6时,细雨蒙蒙,进攻高邮城的总攻打响了。第八纵队攻城部队从高邮城西北、东、南三个方向发起猛烈攻击。指战员们冒着枪林弹雨,越过开阔地,强渡护城河,攀登城墙,突破城防工事,展开激烈巷战,迫使日伪军于26日凌晨缴械投降,被日军盘踞6年之久的高邮城终于获得解放。
    高邮战役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4个多月、日本政府及中国战区侵华日军签署投降书3个多月后,新四军通过激烈战斗全歼拒降之敌、收复被占地区的一次重大战役。它以新四军建军以来最大规模打援攻坚战的显赫声威、中国抗日军民对日作战最后一次战役的定鼎之功和人民解放军战略战术转变的开篇之作而彪炳史册,永昭后世!
    1945年12月26日凌晨4时,新四军代表韩念龙(原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八纵政治部主任)在熙和巷70号,也就是现在的公园礼堂内举行受降仪式,接受侵华日军驻高邮最高司令官岩崎学大佐的投降。在高邮举行的受降仪式是日寇向新四军投降规模最大的一次仪式。

 

八 年 抗 战

日本侵略者进犯扬州致军民伤亡81447人
造成扬州财产损失约2.5亿美元
扬州军民对日伪作战868次
毙伤俘日军3400人
毙伤俘顽军43636人

     夏光亚 95岁,正军级离休干部,参加高邮战役时在负责攻击南城门的68团任3营教导员。
    讲述:“我们的战士用百姓送来的被子裹着方桌制成‘土坦克’冲锋,越过开阔地、强渡护城河,架云梯爬上三丈多高的高邮城城墙。”

 

    霍明正 89岁,正师职离休干部,曾先后获得“独立自由奖章”、“三级解放勋章”等。
    讲述:“在三垛河口伏击战中,我是新四军十八旅作战参谋,我们‘串珍珠’一般在北澄子河两岸布置兵力,敌人上不了岸,只能在河里挨打。”

 

    沈荣达 89岁,1940年参加新四军,在高邮战役中担任64团尖刀连突击队队长。
    讲述:“白刃相搏不到一分钟,我们捅死八个鬼子。就在我刺中第三个鬼子时,一个鬼子刺中我右胸,战友赶到结果了对方,救了我一命。”

 

    甄为民 90岁,曾是新华社华中二支社、人民报记者,高邮战役期间顺利完成六次采访。
    讲述:“高邮攻城战非常惨烈,我随主攻连登云梯到城头采访,看到一身负重伤的战士苏醒后大喊‘我的枪呢’,起身就要继续冲锋。”

 

    管美英 91岁,1939年参加革命,曾任生产“铁家伙”的新四军18旅被服总厂厂长。
    讲述:“我们利用地方武装李明扬的关系,将新四军兵工厂隐蔽在塘头镇伪5师修械所,生产的弹药装备在高邮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顾立锦 91岁,父母兄妹被日本鬼子杀光,9岁就成了一名孤儿,15岁时参加了新四军。
    讲述:“攻入高邮东门后,我抓获了一名日军军医,他在经教育后积极配合,劝降还在顽抗的日伪军。抗战胜利后,这名军医自愿留在中国。”

 

    王建平 87岁,14岁开始担任儿童团团长,曾亲眼看到日本鬼子杀人放火无恶不作。
    讲述:“小鬼子进犯扬州时,用了飞机大炮开路,在扬州地区疯狂实行‘三光’政策,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

 

扬州抗战纪念遗址

     1937年12月17日,日军强抓民夫四百余人押至万福桥上,用机枪从两端扫射,除村民卞长福跳河幸存外,四百余同胞悉遭杀戮,酿成惨绝人寰的“万福桥惨案”

        1945年12月26日,新四军攻克高邮后,在熙和巷70号公园礼堂举行受降仪式,这里成为日军成建制向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投降的历史见证地。

         1940年7月,郭村保卫战胜利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在郭村镇塘头村于氏花园成立,陈毅、粟裕等领导人在此办公,运筹帷幄新四军开辟苏北、发展华中战略。

 

胜 利 之 铭

高邮战役取得辉煌战果

    1946年1月12日,《人民报》刊登了华中军区司令部发表的“高邮战役辉煌战果”。

《东方主战场》专题拍摄

    作为中宣部确定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重点项目之一,今年5月,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东方主战场》摄制组来到高邮,专题拍摄“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

 

胜 利 之 耀

敌酋向粟裕献祖传战刀

    新四军高邮受降仪式结束三天后,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接见缴械投降的日本军官,重申了我军优待俘虏的政策。侵华日军驻高邮最高司令官岩崎学大佐心悦诚服,他连连表示“不胜感激之至”,双手捧着家传战刀一躬到底,说道:“谨将这柄远祖相传的紫云刀,敬献给久已仰慕大名的中国将军。”

 

胜 利 之 祭

江苏各界群众共同纪念

    2015年7月7日,江苏各界群众在高邮烈士陵园和“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隆重集会,共同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8周年,新华社当天播发文图予以报道。

 

文 / 周 晗  图 / 王林山 新华社

    编辑 / 刘 贺  设计 / 詹大云

    感谢高邮烈士陵园和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提供文史资料

 

铁血扬州 英雄之城
——  扬州抗战影像录

新四军挺进大桥三墩桥、焦家蒎一带

    1937年10月,中共扬州支部成立,领导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救国斗争。

    1939年12月,新四军挺进纵队向苏中进发,挺进扬州江都的大桥、吴家桥等地。

    扬州地区的党政军民搭建了新四军渡江抗日的跳板,构筑了苏北抗战的桥头阵地,创建了江(都)高(邮)宝(应)地区抗日根据地、仪扬(今仪征市、邗江区大部及高邮运西全部)地区抗日根据地、江(都)镇(江)地区抗日根据地。

 

抗  争

高邮战役胜利后,参加祝捷大会的部分团以上干部合影

高邮战役 抗战最后一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底,高邮城仍被日伪军占据。12月底,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指挥发动高邮战役,用一周时间收复高邮城。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一名日本军官跪地请降

施家桥战役 扬城抗日第一战

        1937年12月13日凌晨,侵华日军向扬州进犯。遭到国民党57军111师常恩多部队666团两个营的迎头痛击。  

三官殿伏击战 缴获敌资最多

        1940年5月14日,日伪军向大桥地区猛扑。江都县抗日自卫总团1中队奉命进行袭击。大部分日军被消灭。

新四军在吴桥。图为陈毅用过的旧床和办公桌

智取永安镇 未放一枪一弹

    1941年6月一天,江都独立团政委张孤梅化装成日军军官,以“换防”的名义,未放一枪一弹就缴了鬼子的械。

三垛伏击战 歼敌1800多人

    1945年4月28日,右翼江都独立团等对敌夹击,共歼日伪军1800多人。

陈毅指挥部、新四军抗日军政学校、中共苏北特委、中共江都县委旧址

车桥战役 苏中战略反攻

      1944年3月,苏中军区以包括江都、高邮独立团在内的5个多团的兵力攻打日伪军重要据点车桥镇并取得胜利。

位于宝应的苏中公学是1944年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九分校为基础成立的,两年培养输送4000多名干部。

 

罪  证

仪征发现日本侵华军用炮艇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艘重约30吨的大船从南京三汊河迁移到仪征一船厂内。2014年7月4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仪征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经中日专家多方考证,确认该船为日本侵华期间军用炮艇,后被中国军队缴获。

 

仪征发现的炮艇

惨绝人寰的“万福桥惨案”

    1937年12月17日,日军在扬州及东郊五里庙、万福桥一带强抓民夫四百余人,运送物资去仙女庙。下午返扬途中,日军将我同胞押至万福桥,用机枪扫射。半小时内,日军将460多名无辜百姓集体枪杀于万福桥上,制造了震惊大江南北的万福桥惨案。

2006年6月,日本僧人岩田隆造来到侵华日军万福桥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向扬州人民谢罪。

 

故  纸

★《人民报》1945年8月24日报道:我军攻克宝应城

★《新华日报》1939年10月13日报道:高邮克复

★《解放日报》1945年12月28日报道:苏中我军解放高邮

 

丰  碑

江上青烈士

    江上青18岁时在上海艺术大学成为中共党员,并担任“艺大”地下党支部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组织成立“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辗转4省17县,唤起民众投身抗日;1938年秋,受命深入敌后,开辟皖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卓著功勋;1939年8月29日,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壮烈牺牲,年仅28岁。

    2009年,江上青同志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扬州抗日烈士兄弟

华  椿

 

 

华  樟

    华椿、华樟是扬州烈士陵园唯一的烈士兄弟。1941年,身为新四军苏北挺进纵队连指导员的华樟在苏北季家市被日寇俘获,面对酷刑绝不屈服,日寇竟将他剁为八块,悬头示众。1943年11月,新四军七师沿江支队桐东大队与敌恶战,时任教导员的华椿牺牲。

 

史  料

陈德铭烈士的最后一封家书

    1938年8月,父亲曾给我的母亲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学贤,我们要尽可能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使得我们的生命有意义有希望……”两个月后,父亲就牺牲了,这是他的最后一封家书。

    讲述人:陈友三(陈德铭烈士的儿子)

 

见  证

新四军里收获甜蜜爱情

粟裕、楚青和儿子戎生、寒生1949年9月合影。

    1939年春天,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来到皖南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挑选学员。教导总队负责人特别介绍了扬州姑娘楚青。粟裕对楚青一见钟情,然而第一次表白被楚青拒绝。 整整三年,粟裕终于赢得楚青的芳心。1941年12月26日,粟裕和楚青结为终身伴侣。

 

八女从军:邓小平为其中一人做媒

邓小平牵线的杨兆英、侯泽远夫妇

    1943年秋天,苏中一分区在高邮汉留镇姚费庄成立了一个被服厂。1945年,八名被服厂女工毅然加入新四军队伍,分别是许莲英、姚登桂、苏来香、朱招娣、李徳英、李德芬、杨兆英、李德萍。杨兆英的婚姻是邓小平做的媒。

 

    文字:周晗 本报历史资料 制图:王欢

 

全  省  篇

作为敌后抗战第二大主力,大部分活跃在江苏大地 ——
“8·15”当天,新四军已兵临南京城

    从南京出城一个小时不到,便来到六合竹镇。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天,从南京城出来三个日本鬼子,来到竹镇新四军驻地。他们奉敌酋冈村宁次之命与新四军谈判投降问题,这比芷江洽降早了近一周。

    这一鲜为人知的事实,显示江苏敌后抗日根据地业已扩展到了敌伪“家门口”。8年抗战,日军频遭江苏军民沉重打击,不得不正视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力量。

    作为第二大敌后抗战主力,新四军大部分就活跃在江苏大地——华中敌后抗战的主战场。

 

一条鲜为人知的“旧闻”:

日军向新四军洽降比芷江早了近一周

    依据1945年的地理版图, 8月8日,记者从当年日军“中国派遣军”司令部南京,驱车约1小时,便来到淮安市盱眙县的千棵柳村。这静谧而普通的小村庄,70年前曾是新四军军部所在地。这样的距离显示,新四军完全就在日军“眼皮底下”。

    70年前的8月15日,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等从这个普通小村向延安发出电报:“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派代表三人到我根据地,询问我是否愿接见。”——这三个鬼子奉命与新四军谈判投降问题,比芷江洽降早了近一周。

    同日,在延安,中国解放区抗日军总司令朱德将军命令“南京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投降。8月17日,张云逸等赶到竹镇,亲自指导新四军代表与冈村代表——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情报主任桥岛芳雄等人谈判。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新四军的敌后根据地已经从各个方向把南京城包围在其中了”,南京市方志办研究人员胡卓然告诉记者,正因如此,日军才能在投降当天“出门就见到了新四军”。“其实‘8·15’当天,新四军已兵临南京城,六合划子口渡江的淮南军区南京支队已驻扎到了栖霞山。”

    虽然日军最高指挥官派人进行的这第一次洽降因种种原因没有结果,但却充分体现了日军对敌后抗战力量不得不正眼视之。

    “下山时1万人出头,到抗战结束时已有7个师21.5万人,其中5个师15万人在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张衡告诉记者,作为第二大敌后抗战主力,新四军大部分就活跃在江苏大地。皖南事变后新四军3个军部旧址都在江苏,在日伪统治核心区,还活跃着华中抗日的指挥中枢——中共中央华中局。

    从1945年的华中抗战形势图可看到,日据的江苏大城市和交通线全都为抗日根据地所包围,这种包围,使投降前的日伪军,到了连“出门”都难的地步。

 

一次“游击战略” 在江苏的伟大实践:
从平原水网游击战 到成建制消灭敌人

    淮安刘老庄烈士陵园周围广袤平坦的田野,曾经挖满交通沟。1943年3月18日,82烈士殉难的惨烈战斗就发生在这样的沟渠里。在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区,抗战军民进行着艰巨而大无畏的“原地斗争”。

    抗战时,中共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创建的19个敌后根据地中,完全在江苏境内的有3处,还有多处大部分在江苏,或指挥中心在江苏。

    张衡说,毛泽东曾提出敌后游击战争可从战术上升到战略高度,“山岳地区是可行的,八路军在北方作了回答;关键是平原水网地区是否可行,新四军在江苏回答了这个问题。”

    时任新四军1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的粟裕在日伪疯狂“清乡”的核心区开展地形改造运动,在河上筑明坝、暗坝、交通坝、阻塞坝,当地吃水浅的木船通行无阻,敌人尖底汽艇却寸步难行。在淮海区,淮海县独立团团长吴觉发动群众把所有道路都变成交通沟,沟沟相通,村村相联。敌行军处处受限,新四军畅通无阻。

    在苏北平原、在洪泽湖、在高邮湖……新四军在敌后平原水网地区成功安家,让日军无一刻安稳。1938年8月23日,侵华日军第51联队一部在金坛附近遭遇“珥陵伏击战”,80多人仅20多人生还。这是新四军深入苏南敌后,在平原河川上与日军的最早较量之一。

 最初,日军对敌后袭扰并不重视,蔑称新四军活动仅是“治安状况”。先“扫荡”,不成就升级为“清剿”、“清乡”、“蚕食”,然而效果越来越差。张衡表示,我方逐渐建立并稳固大片根据地,并在1944年开始反攻。“不仅仅是游击战,而且开始成建制消灭敌人,用事实回答了毛主席的科学预见。”

   近期日本的解密资料证实,1944年3月的车桥战役中,日军三泽金夫大佐重伤被俘后毙命。这次战役,日军465人被击毙,24人被俘,创下抗战期间新四军击毙日军最高军衔军官纪录、华中地区生俘日军纪录。

 

一面即将在大阅兵中飘扬的战旗背后:
浴血八年可歌可泣 江苏军民不朽篇章

    9月3日大阅兵即将到来,光荣的“刘老庄连”战旗将经过天安门广场。从已披露的阅兵彩排视频看,还有“百战百胜第三营”,“刺刀见红连”,“新四军第1支队”等多面荣誉旗帜和江苏有关。

   “百战百胜第三营”也与一次阅兵有关。1942年11月,新四军3师在阜宁纪念十月革命25周年并举行阅兵。日伪军则集结800多人企图前来袭击3师领导机关。3师8旅22团3营不仅打退了敌多次进攻,还展开反击,毙日军中佐达治万以下100多人,缴获敌苏北“扫荡”计划和地图,3营荣获“百战百胜第三营”的锦旗。

   江苏军民不仅发展了自己、打击了敌人,而且给全国其他战略方向以主动而有力的支援。这其中,最典型的是彭雪枫领导的西进和粟裕领导的南下。

   “西进”的目标是恢复豫皖苏边区,拯救中原人民。1944年春,日军实施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渝湘桂战役,汤恩伯、胡宗南的40万大军被日寇击溃,37天丢失了38座城池,河南中、西部大片国土沦陷。中共中央决定向河南进军,收复失地,拯救人民。彭雪枫奉命率部西征,8月15日,4师从泗洪西进,很快恢复大量国土。

  粟裕领导的南下,以配合盟军在东南沿海实施的两栖登陆作战为目标。1944年9月27日,中央要求华中局派部队南下浙江,准备反攻,“造成配合盟军作战的条件”。新四军1师被选择执行这一任务,师长粟裕率3个主力团及地方干部300余人,从苏中南下苏浙皖边区,成立苏浙军区,控制了浙江武康、德清等县城,开辟了莫干山区,接着又在天目山地区英勇战斗,控制三省交界处大量县城。

   8月22日,纪念高邮战役胜利70周年理论研讨会在高邮举行,这也是抗战的最后一役。在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4个多月、日本政府及中国战区侵华日军签署投降书3个多月后,驻高邮日军仍拒不投降,负隅顽抗。1945年12月25日,粟裕下令我军进攻,次日高邮城破,日军城防司令官岩崎大佐不得不在投降仪式上低头。是役,新四军完成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最后一击,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画上了圆满句号。

    (本报记者 王晓映 陈月飞

江苏抗战大事年表

………… 1937年 …………

    ◉ 7月7日    卢沟桥事变

    ◉ 10月12日  南方八省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 11月初    中共江苏省委在上海重建

    ◉ 12月13日  南京沦陷

………… 1938年 ………… 

    ◉ 2月19日   苏北抗日同盟总会成立

    ◉ 5月4日    毛泽东指示新四军发展华中敌后游击战争

    ◉ 6月17日   新四军先遣支队在镇江韦岗伏击日军

    ◉ 9月29日-11月6日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方针

………… 1939年 ………… 

    ◉ 2月10日   中共江苏省委发出《关于目前江苏游击运动的指示信》

    ◉ 2月23日   周恩来到达皖南新四军军部,与项英商定“向东作战、向北发展”战略方针

    ◉ 5月上旬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

    ◉ 8月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

………… 1940年 ………… 

    ◉ 10月3-6日 黄桥大捷

    ◉ 10月10日  南下八路军第五纵队与北上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在狮子口会师

    ◉ 11月17日  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成立

………… 1941年 …………

    ◉ 1月4日    皖南事变

    ◉ 1月25日   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

    ◉ 7月       苏南东路军民开展反“清乡”斗争

    ◉ 11月28日  新四军第16旅在溧阳塘马抗击日军,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殉国

············ 1942年 ············

    ◉ 11月15日  淮海根据地军民开始历时两个月反“扫荡”斗争

    ◉ 12月25日  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转移到盱眙县黄花塘

………… 1943年 ………… 

    ◉ 3月17日   新四军3师参谋长彭雄和8旅旅长田守尧殉国

    ◉ 3月18日   新四军3师7旅19团4连82人血战刘老庄,全部壮烈殉国

    ◉ 4月10日   苏中四分区军民开展反“清乡”斗争

………… 1944年 ………… 

    ◉ 3月5日    新四军1师发起车桥战役

    ◉ 4月19日   新四军3师发起高杨战役

    ◉ 8月       新四军6师16旅发起长兴、周城、泗安三次攻势作战

    ◉ 9月11日   新四军4师师长彭雪枫牺牲

………… 1945年 ………… 

    ◉ 4月24-26日   新四军3师攻克阜宁

    ◉ 6月中旬-7月10日  睢宁光复

    ◉ 8月15日      日本投降

    ◉ 8月15-9月2日 江苏抗日军民进攻拒不缴械的日伪军,歼敌1万多人,解放县城26座、重要市镇100多个 

    ◉ 9月6-22日    新四军3师收复淮阴、淮安,华中局、新四军军部机关迁驻两淮

    ◉ 12月19-26日  华中野战军发起高邮战役

 

江苏军民敌后抗战成绩

                         大小战斗               2万多次

                         歼灭日伪军             20万人

                         江苏解放区面积         7万平方公里

                         江苏解放区人口         2000多万

                         全省新四军             15万人

                         地方武装及民兵         约30万人

                         共产党员               约10万人

    (省委党史工办供稿

 

 

 

穿 越 · 铭 刻
穿越历史,那曾经的血泪斑斑,那曾经的风雨如晦 铭刻记忆,那曾经的浴火抗争,那曾经的凤凰涅槃

中共南京地区制作的《日寇投降抗战胜利万岁》之印章

 

    2015年8月15日,“铁血抗战 旧闻寻影——江苏抗战记忆”史料征集活动落下帷幕。

    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一本本破旧的书卷,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段段难忘的历史。

    我们浏览,我们甄别,我们喟叹,我们感慨。

    史料,具体而凝重;记忆,鲜活而悠远。

    惨痛,悲怆,喜悦,自豪……情感萦绕,思绪泛滥。

    碎片般的史料,折射的却是完整的历史。烟云深处,我们仿佛看到,70年前,在硝烟弥漫的江苏大地上,我们的先辈们挺身而起,奋然抗争,抛头洒血,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伟大的民族胜利。

    今天,我们能展示的,只是珍贵史料的一小部分;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凤毛麟角式地呈现。然而,它们所代表的,却是江苏人民在民族危亡之际所表现出的伟大抗争精神。

 

抗 争>>>

 

新四军袖标

        1941 年11 月28 日凌晨,日军出动步兵、骑兵、炮兵3000 余人,偷袭溧阳塘马村,企图一举歼灭新四军十六旅旅部和苏南党政领导机关。十六旅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指挥部队阻击敌人,与敌展开血战,使苏南党政机关及指战员1000 多人,突破了日伪军的封锁,安全转移,罗忠毅、廖海涛及270 多名新四军指战员英勇牺牲。

在姜堰,有一支由寺庙僧尼组成的“僧抗队”,让日伪军闻风丧胆。图为僧人在站岗放哨。

史料提供:姜堰市政协

倪淑英,原吴县新阊小学教师。一九四三年在晋察冀边区反“扫荡”战斗中壮烈牺牲。

史料提供:华雪根

苏北盐阜地区反“扫荡”斗争中的瞭望哨和侦察员

 

血 证>>>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中日军举刀劈杀我同胞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中的日军在擦拭屠刀上的血迹

苦盼亲人归来的孤儿

 

胜 利>>>

庆祝淮安解放胜利大会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在原日军司令部大厅内接受日军投降。图为高邮日军投降仪式旧址。

日军走出碉堡向新四军缴械投降

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油画)     陈坚 作

    本版史料除署名外均由江苏省档案馆提供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