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红色记忆 >> 纪念抗战胜利 >> 抗战记忆

无锡也有个“阿庆嫂”

时间:2015-08-24 10:56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日报       字号:[ ]

 

     75年前,港下农妇顾珍娣为新四军做掩护送情报;75年后,新四军后代专程前来为她扫墓

 

无锡也有个“阿庆嫂”

 

  8月15日,锡山区东港镇张缪舍村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新四军老战士、上海警备区离休干部范刚的儿子范新。范新受耄耋之年的家父所托,专程前来为父亲当年的“救命恩人”、过世近20年的该村村民顾珍娣扫墓。“她是当时无锡有名的‘阿庆嫂’啊,为新四军做了许多好事!”年过半百的范新在与村民们的交流中,向大家讲述起那段令他父亲刻骨铭心的往事。


  1940年8月,范刚所在的新四军“江南抗日救国军”(简称“新江抗”)在锡澄虞一带打游击。为了及时准确掌握日寇和伪军的动向,部队在锡澄交界的港下乡张缪舍村建立了地下联络站。刚满20岁的范刚是联络站站长,而村中36岁的抗日积极分子顾珍娣则被选为联络站交通员。当时,联络站的主要任务是“站住脚跟、坚持斗争、保护伤员、发动群众、粉碎‘扫荡’”,日常工作则是负责传递情报和救护新四军伤员。


  当年9月,日寇向锡北地区发动“大扫荡”。为了保存实力,部队根据上级指示转移到江阴长泾乡芦庄一带。范刚因为联络站工作一时脱不了身,没来得及随部队一起转移。此后,范刚白天只能藏在村里长得高大茂密的“杆棵”(一种类似芦苇的植物)岗里处理联络站工作,夜间到周围村庄发动群众抗日。在这段艰苦的日子里,顾珍娣冒着生命危险在日寇眼皮底下给他送吃的,并为他放风和传递情报。


  有一天中午,顾珍娣在给范刚送饭时,发现对面走来两个鬼子,她急忙拐弯走了叉道。这时,两个鬼子已发现她并追了过来。一个鬼子指着她挎的竹篮问道:“女人的,篮子里什么东西?”顾珍娣灵机一动说:“我丈夫和儿子在田里干活,我给他送午饭。”“少废话,快拿出来给我们尝尝。”这名鬼子边说边从顾珍娣手里抢过篮子,将篮中的馒头、咸菜和烤山芋全抢光。顾珍娣只得返回家中,重新做了吃的再给范刚送去。不料,在再次送饭的路上,天空突然下起大雨。顾珍娣连忙脱下外衣遮盖着篮中的食物,而自己浑身上下都湿透了。当范刚吃着热气腾腾的烤山芋时,感动得留下了热泪。


  当时,顾珍娣为掩护范刚,着实动了不少脑筋。一次,顾珍娣把两只灰色菜兔装上竹篮给范刚送去。她要范刚把兔子养好以备后用,并叮嘱他:“你千万不要出岗去弄兔草以免发生危险,兔草由我送饭时顺便带来。”当时,范刚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解地问道:“大婶,你要我养兔子干啥?”顾珍娣告诉他说:“昨天下午,我在干活时(实为边干活边为范刚放风),远远看到几个鬼子对‘杆棵’岗用刺刀戳了一阵子。”因此,她非常担心范刚的安危,让他多加小心,遇有紧急情况就把这两只兔子放出来,好把鬼子的注意力引开。这时,范刚才恍然大悟。前后3个月,顾珍娣每天都为范刚送去食物,并送出20多件(封)紧急情报。这年11月底,顾珍娣又通过本村村民华巧生的关系,想方设法弄到两张当时日伪政权发放的“良民证”。她和范刚就乔装成母子走亲戚的样子,巧妙地混过鬼子控制的长泾乡岗哨,将范刚顺利地护送到久别的部队。


  范新告诉村民,他父亲随后在部队打鬼子,一直没有忘记顾大婶的“救命之恩”。新中国成立后,范刚多次来锡看望顾大婶。1991年5月,范刚还专门派人将年过八旬的顾珍娣接到上海家中,共叙烽火岁月中结下的鱼水深情。几年后,顾珍娣在无锡家中去世,范刚还专门派人送了花圈。


  范刚长期在部队工作,他的战友都称顾珍娣是无锡的“阿庆嫂”。一名爱好文艺的战士特地编出“数来宝”,歌颂顾珍娣当年为新四军做掩护送情报的事迹,并在部队中传唱。 

 

(东流  云峰)

 

附:部队战士创作的《数来宝》

赞赞港下“阿庆嫂”

 

    港下“阿庆嫂”,名字呱呱叫,“江抗”战士驻港下,大梁由她挑。

 

港下“阿庆嫂”,好事做勿少,白天挎篮送饭菜,夜间还放哨。

 

港下“阿庆嫂”,日夜忙着跑,宣传群众搞发动,劳苦又功高。

 

港下“阿庆嫂”,为人真厚道,对待战士如亲人,体贴又关照。

 

港下“阿庆嫂”,脚勤手还巧,缝补浆洗样样干,吃苦更耐劳。

 

港下“阿庆嫂”,勇敢计谋好,乔装母子闯敌岗,手法真巧妙。

 

港下“阿庆嫂”,觉悟真格高,一心一意为抗日,人人拇指翘。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