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江南论坛》前身:《江南》半月刊
时间:2015-08-24 10:53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南晚报 字号:[ 大 中 小 ]
这是一盏抗战岁月里亮在苏南地区的明灯——
揭秘《江南论坛》前身:《江南》半月刊
抗战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影响下,无锡进步青年、革命知识分子纷纷创立形式多样的进步社团,出版了一批宣传抗战的进步期刊。烽火连天,这批期刊存在的时间普遍不长,但在战争动员、呼吁民主、鼓舞士气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记者专访了原《江南论坛》总编辑黄胜平,揭开当年创办于梅村的抗战刊物《江南》,与现在辐射长三角地区的理论刊物《江南论坛》有着怎样的“血缘”关系。
叶飞题词支持《江南》刊名恢复
“许多读者不知道,《江南论坛》 的前身是《江南》 半月刊。”1992年,黄胜平在机关从事宣传工作,主抓乡镇企业的研究、宣传和指导,同时主持无锡市社科联的日常事宜,主编《无锡论坛》。当时,以苏锡常乡镇企业为代表的苏南发展经验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考虑到原来的《无锡论坛》囿于市域的局限,无法承担起苏南区域性发展模式研究的使命,于是,黄胜平向市委提出要办一本立足无锡、面向苏南的区域性理论刊物。
恰巧,当时黄胜平正在接待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主办的《大江南北》杂志社社长陈杨等人。“陈杨是位转战大江南北的新四军老战士,他听了我想办一份研究宣传苏南发展的区域性刊物后,对我说,‘这个思路好!当年我们新四军在叶飞、谭震林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下在你们梅村创办过一本理论刊物,叫《江南》。建议你们恢复使用此刊名,既有历史意义,又符合现实需要,也有利于发扬革命传统,但这要征求当年新四军老同志的意见,特别是要征得叶飞将军的认可’。”黄胜平听取了陈杨的建议,在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帮助下,随即以无锡市委的名义发出公函,向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叶飞将军和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周克玉中将等新四军老同志汇报,很快得到了革命前辈的赞同。
在焦急等待了一个多月后,黄胜平收到了答复。“叶飞将军不但同意了我们的提议,还特地派人送来了苍劲有力、饱含深情的亲笔题词——‘办好江南论坛’,这为我们后来争取全国公开发行的刊号创造了决定性条件,公开发行后的《江南论坛》刊名,用的就是叶飞将军题词中的‘江南论坛’4个字。当年的《人民日报》还专门为此发了条消息。”说到这,黄胜平拿出一本《江南论坛》,指着上面叶飞将军的手迹说,这本身就是幅很好的书法作品。
就这样,以继承和弘扬新四军光荣革命传统,总结、研究和宣传苏南发展经验为宗旨的《江南论坛》应运而生。
以“抗联会”名义出版《江南》
提起诞生于梅村的《江南》半月刊,无锡市新四军研究会负责人富耀南直言,他们研究会的研究者和仍健在的新四军老战士,大都知道这份抗战期刊,但鲜有人说得上来期刊的详情,更没有相关史料留存下来。黄胜平主持《江南论坛》期间,常邀请当年《江南》半月刊的办刊人员来锡交流。如今,这批老革命大都已不在。
通过采访本地党史部门和黄胜平,记者还原《江南》的来龙去脉:
1938年5月,中共东路特别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共东路特委)重建了无锡县委,当时县委处于秘密活动、隐蔽斗争的状态,为进一步团结各界人士一致抗日,12月上旬,在县委授意下,公开合法的无锡抗日群众团体的联合组织——无锡各界抗日联合会(简称“抗联会”)在梅村成立。次年5月初,叶飞、吴焜率领以新四军第六团为骨干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从茅山地区出发东进,于同月中旬到达梅村。
中共东路特委转移到梅村地区后,在特委组织部长张英的主持下,由县委调派王新民、杨云农等人到“抗联会”具体筹组出版《江南》 半月刊。1939年5月,《江南》以“抗联会”名义正式出版,前后共印发一至七期(第五、六期为合刊,第七期由苏州、无锡抗联会合编)。黄胜平介绍,当时,中共东路特委还以“抗联会”的名义在梅村荆村成立了江南社,《江南》实际上就是中共东路特委机关刊物,是一份区域性、综合性、理论性期刊,既宣传了抗战形势任务,又指导了抗日斗争。
1939年6月底,“江抗”奉命从无锡出发继续向苏州、常州、太仓等地挺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新的抗日阵地。《江南》便随中共东路特委东迁至苏州的吴县一带出版发行。此时,《江南》的编辑为苏、锡各界抗日联合会宣传部的同志,印刷为江南社油印处,发行为各抗日团体负责人,定价为每期法币(中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5分,后改为一角半。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日伪军在苏常太和锡澄虞实行大规模“清乡”,《江南》在极其恶劣的形势下被迫停刊。
在战斗中办刊,在办刊中战斗
市史志办提供的资料显示,虽然《江南》仅存在了两年左右,但在叶飞、谭震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这份服务于抗战的期刊,十分注重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报道与评论,引导民众认清形势,坚持抗战。同时,加强对地方政权建设和政策的宣传、引导,重视对文化、教育、经济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了党的抗战理论的巨大威力。为坚持抗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苏南地区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革命出版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江南》的办刊人员很多都是新四军,大家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办刊。”黄胜平介绍,当年新四军办《江南》的条件十分艰苦又不敢公开发行,刚开始是油印出版,后来是铅字印刷,印刷厂就设在江南水乡苍茫烟水中的船舱里,常遇到敌人袭击,为躲过搜查,他们就把铅字藏在水稻田的泥浆里,等敌人走了,再一个个摸出来洗洗干净继续印,虽然《江南》存在的时间不长,但为之牺牲的人却很多,“听新四军老战士讲,最惨烈的一次,几位负责排字的同志来不及撤退,全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据介绍,抗战时期的江南社与《江南》半月刊,对革命知识分子极具影响力和吸引力,一方面,叶飞、谭震林、林枫、张英、吴仲超、吴达人、夏光、李建模、沈德辉、任天石、翁迪民等党政军领导人积极为《江南》撰稿,另一方面,许多在上海、南京等地的知名人士纷纷慕名投奔江南社,参与《江南》办刊,蒋锡金、蓝瑛(竺宜俊)、林子平、夏公然、李浩澧、欧阳茂权(罗克)等进步知识分子都先后来到江南社。“他们在战斗中办刊,在办刊中战斗,不少同志后来成长为我党政军文的重要骨干。”黄胜平评价道。
(张月)
链 接
无锡主要进步社团所办抗战刊物
1、《曙光》 与《现代文艺》
1929年,文艺团体曙光友谊社成立,次年出版《曙光》文艺副刊,刊登内容进步、基调高昂的诗歌、小说、短副等文艺作品。曙光社改组后,出版《现代文艺》周刊,是上世纪30年代初左翼文艺运动在无锡的一个重要阵地。中共党员杨介湄担任周刊主编。
2、《读书年刊》
1935年3月,无锡业余读书会正式成立,会址设在县民众教育馆,会员最多时达60余人。次年,读书会出版《读书年刊》,反映各业青年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呼吁全体青年奋起斗争,争取光明前途。《读书年刊》出版后,因其内容进步,被国民党无锡县党部明令禁止发行。业余读书会就以赠阅的办法,将《读书年刊》 全部送到读者手中。
3、《抗联》
除了以“抗联会”名义出版的《江南》半月刊,“抗联会”还办了会刊《抗联》,由杨增、王枫、倪尚志等人组成编委,沈群负责出版发行。《抗联》主要反映“抗联会”和各民众团体、地方游击队的抗日活动。
4、《时代认识》
“九一八事变”5周年纪念日,无锡学社创办《时代认识》周刊,刊于《人报》副刊版。《时代认识》周刊以“小论坛”、“国际问题”、“经济谈话”等栏目,发表大量内容进步的评论、小说、诗歌及歌曲,大力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正确主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和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