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抗战十大经典战役——湘西会战
时间:2015-08-06 16:26 浏览次数: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大 中 小 ]
经典之十:湘西会战
侵华日军上演最后的疯狂
湘西会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会战。侵华日军此战目的是争夺芷江空军基地,故又称“芷江作战”。战争起于1945年4月9日,止于6月7日。双方参战总兵力28万余人,战线长达200余公里。湘西会战最后一仗主战场为雪峰山东麓的江口青岩、铁山一带。
1945年4月至6月,中国军队近20万人与日军约9万人在湘西雪峰山激战两个月。日军伤亡达29940人,中方伤亡也惨重,仅第四方面军的统计就达11223人之多。日军在这次战役惨败后,其在华战略便改为全面的收缩防守。
淡去却永不能忘记的历史 (芷江受降)
又是八月十五了,在这个寂静的夜里,思绪万千。六十年前的今天,外面一定锣鼓喧天,举国欢庆。八年的苦难终于可以结束了,八年的漂泊终于可以回家了!!!如果换我一定也会是在那条欢乐的人潮中的。而此刻,坐在周遭暗黑的夜里,我只能用静默的文字为千万抗日烈士献上一个无形的花环......
芷江,位于湖南西部,历代为州府治所在地,史有"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之称。地处武陵山系南麓云贵高原东部余脉延伸地带,东经109°17′-109°54′,北纬27°04′-27°38′,东邻中方县鹤城区,南接洪江市、会同县及贵州省天柱县,西连新晃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万山特区,北界麻阳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铜仁市。总面积2099平方公里,人口35万,因为举行了举世瞩目的受降仪式而成为我国受降名城。1986年9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芷江侗族自治县。
走进这座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的时候,阳光灿烂,空中充满了灼热的气浪,几近窒息,象在硝烟中。
楼上楼下共分“八年抗战”、“中国受降”、“历史不能忘记”三个展厅和一个影视厅,共展出照片、图表、文电291幅,二战文物214件。
芷江机场是二战时期盟军远东的第二大机场。1944年6月,中美空军混合联队陈纳德部100多架战斗机、B25轰炸机飞抵芷江,飞机场容含了几个飞行大队在内的500多架飞机,空军部队多达6000人,是中国大陆唯一能起落轰炸日本本土飞机的机场,抗战时期便理所当然地成为重要军用物资集散地,也成了日机重点轰炸目标。
1945年4月15日至6月25日,侵华日军集中81精锐兵力发动了以摧毁芷江机场为目的,企图打开西南通道的“芷江攻略战”。为保卫芷江机场将日军聚歼于雪峰山东麓地区,国民政府调集了8个军23个师10万余人,陆空并进展开著名的“芷江保卫战”,也称湘西会战。出动战斗机2500架次,投弹100万余磅,此役歼灭日军2.3万余人,生俘213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以中国爱国军民的胜利和日本的彻底失败而告终,是日本投降前发生在中国正面战场的最后一战。芷江会战加速了日本投降的进程,进一步显示了芷江机场的威力。
这是会战中缴获日军的刀刺和钢盔。
二战全面结束,和平终于来临!!!
墙上是芷江受降的相片。
这是受降坊当年的碑文。
受降旧址建于1938年,由受降会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何应钦办公室三栋鱼鳞板双层木结构平房组成。两旁栽种着常青的松柏,庄严肃穆。
左侧是何应钦办公室。
右侧是中国陆军总司令部。
当时的芷江会战就是在这里指挥和部署的。
会议桌的对面墙上挂着当时的巨幅地图,外蒙古也在国界线内。据解说员介绍:要外蒙古独立是苏联撤兵的一个条件。
受降旧址的正面就是受降堂。
受降堂即受降会场,1945年8月21日至23日在这里举行了震惊中外的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仪式。日本降使今井武夫飞抵芷江请降,交出了日军在华兵力分布图,接受了载有关于各战区日军投降详细规定的第一至第六号备忘录。芷江受降写下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取得最后胜利最光辉的一页。
出席人员名单
当时的记者席肯定人满为患。
受降纪念坊建于1946年2月,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是中华民族伟大不朽的历史丰碑,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是与罗马、柏林、米兰、巴黎、平壤齐名的全球六座凯旋门之一。坊高8.5米,宽10.64米,厚1.16米,开着三个拱门,门额上“凯旋门”三颗大字金光闪烁,铁门栅栏上点缀着四颗红色“V”字,象征着抗日战争中中国3500万同胞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胜利。坊上嵌刻有蒋中正、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于右任、孙科、王东原、居正、王云五等军政要人的题词额和《芷江受降坊记》206字铭文。
此为正面。
此为背面。
龙津风雨桥,始建于明朝万历19年(即公元1591年),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将桥上的廊、亭悉数撤除,改造成石墩木面公路桥。
1998年春修复,全长252米,比全国侗族风雨桥之最的广西三江“程阳桥”还长185米。
匆匆的芷江行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风光旖旎的侗家风雨桥和威风的受降坊,更多的是反思,特别是在今天这个日子。为什么今天依然有那么多日本官员会去参拜靖国神社?为什么在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的呼声中总有极右翼不和谐的论调?我们要怎么面对历史,认清历史,将永远是个横亘在中日关系上的重要话题。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勿忘国耻!!!
(编辑 李玉梅)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