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红色记忆 >> 纪念抗战胜利 >> 热评·档案 >> 抗战档案

盘点:抗战十大经典战役——淞沪会战

时间:2015-07-14 09:49      浏览次数: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

 

经典之一: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这场会战被认为是中国走向全面抗战的标志。在长达3个月惊天动地的会战中,中日双方动员兵力超过一百万人(中方动员兵力约75万人,伤亡25万余人;日方动员兵力约25万人,伤亡4万余人)。蒋介石以最精锐嫡系部队的惨烈战斗牺牲换来西方国家对中国坚强不屈抗战精神的敬重。更重要的是,这场血战真正打出了中国人的信心与热血,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言彻底粉碎,也将日本拖入战争泥沼。全民抗日,自淞沪会战始。

  1937年8月13日上午9时过后不久,上海的北站与宝山路一带,爆发了日军便衣队与中国保安队射击事件。接着事件持续扩大,上海各处开始传出枪声与冲突。下午,在八字桥的持志大学附近,中日双方爆发了更为直接的射击事件。下午四时左右,日本陆战队司令部挂出了日军作战的战旗指令。于是停在黄埔江与长江水域的日本舰队,立刻万炮齐发地射击中国军队阵地与上海市区,中国军队立刻加以反击。中日在上海的军事冲突,8月13日,在上海市街头正式开战。

  在中日的历史决战中,再没有一场会战,能像淞沪会战这样打得惊天动地与扣人心弦。中日双方所动员的部队总数,最后超过了一百万人。中国方面先后投入地面部队包括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财政部税警总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团、宪兵1个团,以及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兵力总数75万人以上。还有空军的第二至第九大队等8个大队和1个暂编大队,几乎调动了当时全国所有兵力的1/3。

 

125174679_11n.jpg

 

  参加淞沪会战的绝大多数中国军人,根本没想过他们将面对一场最现代的三军联合立体作战。全面落后的中国军队,却出现视死如归的英勇作战精神。一直支撑了3个月。

  日军开战之初,企图以优势空军兵力,先对中国空军进行歼灭打击作战。同时也对中国平民进行大量炸射,造成上海百姓大量伤亡,以制造中国人民惧战的恐慌心理。但是中国空军却展现了超水平的反击,使得日空军伤亡惨重。烈士沈崇诲以人机一体的方式,撞上日本军舰。因为飞机中弹被迫跳伞,落入日军阵地,但他拒绝投降举枪自尽,“中国无投降的空军”成为他自杀前的名言。

  中国空军虽然表现优异,但毕竟寡不敌众。在开战3个月之内,中国所有歼击机队的飞行员都完全遇难。

 

 

   日军从长江沿岸登陆,作战轴线由北向南延伸,企图切断中国军队与南京方向的补给线。因此中日之间淞沪会战的主战场,就在上海西北的郊区展开,整个战场的方圆半径,不过几十公里左右,但是中日两军在此血战长达两个多月,死伤的人数超过30万人以上,几乎是达到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地步。

  日军拥有绝对的海空军优势,特别是日军的海军炮舰的火力,更是全球第一的,对中国军队阵地进行近乎摧毁性的密集射击,弹幕的威力可以说是打得天摇地动。中国军队仅有的轻炮兵,根本没有还手的力道,死伤无数。守宝山的姚子菁营血战七昼夜,全营战死无一生还最为壮烈。其实在罗店争夺战中,中国军队牺牲的程度,几乎也是到了全部队牺牲有死无回的程度,罗店成为名副其实的血肉磨坊。

 

125174679_31n.jpg

 

  以中国军队中最精锐的第98师为例,在仅仅18天的作战中,伤亡达4960人,几乎占全师兵力的62%,其中仅阵亡的营级以下军官就达约200人。战争中先后有数十位少将甚至中将阵亡,甚至有中国高级将领因为失去阵地而毅然自杀成仁。战后何应钦在回忆中记载,淞沪会战中,“我军消耗竟达85师之众,伤亡官兵333500余人”。

 

125174679_41n.jpg

 

  在这种情况下,宋美龄冒险亲自前往上海慰问伤员官兵,在路上遭到日机炸射,车毁人伤,被迫出国治疗。这在现代战史而言,是几乎绝无仅有的实例(各国第一夫人,都在后方医院慰问伤兵,不会到交战前线)。最高统帅蒋介石四度亲身冒险,前往上海前线指挥。为了营造舆论支持,蒋介石本人亲自下令,八八师留下一个营的兵力,据守四行仓库与日军周旋到底,这就是被人传诵一时的“八百壮士”事迹。

 

125174679_51n.jpg

 

  在淞沪会战惊心动魄的3个月中,全中国上下凝聚出了一个共识,就是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

  1937年11月13日,国民政府发表自上海撤退的声明,可说是对这场会战的过程与意义,做出最好的历史见证与结论:“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125174679_61n.jpg

 

 蒋介石与全体军民的共同结论是,虽然上海作战失败,但中国决心以更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

 

125174679_71n.jpg

 

  2013年8月13日,上海举行淞沪会战76周年纪念活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书记沈建忠感慨,当年参加淞沪会战的75万中国将士,如今健在的仅30人左右。不少曾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老兵,晚年生活并不如意。不少老人生活困难。与经济拮据相比,老兵们更怕被遗忘。

 

 

 

新华资料:日本投降及签字仪式

 

  1945.8.15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经过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终于取得胜利。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裕仁广播《停战诏书》,宣布接受《彼茨坦公告》所规定的各项条件,无条件投降。

 

  15日晨7时,中、苏、美、英4国在各首都同时宣布日本投降。蒋介石并为此发表告全国军民及世界人士书,指出“正义必然战胜强权”的真理又一次得到证明;并主张人民“不念旧恶”,不要对日本人民进行报复。

 

  中国八年抗战死亡人数,一直未有一个准确数据。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有一个笼统数据:日本侵华:(1931-1945)中国伤亡3,500万人,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淞沪会战与“八百壮士”

 

    卢沟桥事变爆发37天后,日本侵略军又向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中国军队英勇抗击,进行了历时3个月的淞沪会战。

 

xinsrc_300a1e6e4ee043fb876b2a4fafa640eb.jpg

冯玉祥与张治中将军在淞沪前线

 

    1937年8月9日,驻沪日海军陆战队官兵两人,驱车闯入虹桥机场进行武装挑衅,当即被中国守军击毙。8月13日,日军以此为借口,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驻上海的中国军队第九集团军,在张治中率领下奋起抵抗。国民党政府陆续调集6个集团军70余万人抗击,初战获胜。从8月23日起,日军多次在长江口登陆,攻击守军左翼,遭顽强抗击。随后,日军逐次增兵,加强上海派遣军的力量。中国军队也陆续增援,不断调整部署。9月11日以后,蒋介石自兼第三战区司令长官。9月下旬至10月初,日军增援部队陆续在上海登陆。9月30日拂晓,日军向中国军队发起猛攻,中国守备部队陷于苦战,伤亡惨重。11月5日,日军一部从杭州湾登陆,迂回守军侧后,合围上海。守军被迫撤退。11月12日,上海市区陷落。

 

xinsrc_40070103114348220312.jpg

国民政府颁发给“八百壮士”的忠贞奖章及卫国纪念章

 

    在战役的最后阶段,10月26日晚,守卫大场防线的中国军队第88师第524团第2营400余人(报界宣传称“八百壮士”),在副团长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的指挥下,奉命据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连夜西撤。在日军的重重包围下,守卫四行仓库的中国军队孤军奋战,誓死不退,坚持战斗4昼夜,击退了敌人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的数十次进攻。与此同时,上海人民也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支持和鼓励着壮士。人们冒着生命危险,把慰问品、药品源源不断地送入了四行仓库,支持壮士们抗击日军。战至30日,守军接到了撤退命令,中国守军冲出重围,退入英租界。这次英勇作战,中国军队以寡敌众,共毙日军200余名,被国际社会赞为奇迹。

    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上海,严重威胁到蒋介石的统治,国民党政府被迫实行抗战,从此,全国进入了抗日战争。

 

 

 

淞沪会战:奇袭日军旗舰“出云号”始末

 

    八一三淞沪战争前后,“出云号”旗舰用大炮猛烈轰击中国军队的阵地,掩护日军进攻;它还轰击上海的工厂、学校、民房等,造成中国人民生命和财产巨大损失。面对如此威胁,中国海空军抱定为国捐躯的决心,连续出击,终于使出云舰遭受重创,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士气。

 

xin_01208072215114211099934.jpg

停泊在黄浦江上的日军第三舰队旗舰“出云号”

 

    壹 千钧重担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海军的大型巡洋舰、轻巡洋舰、驱逐舰、炮艇等30多艘集聚上海,从吴淞口一直到黄浦江江面,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其中停泊在黄浦江苏州河口的日军第三舰队的旗舰“出云号”,大口径舰炮傲慢地翘起,指向不远处的繁华市区,是日舰中最为著名的“头狼”。

    这艘排水量近万吨的装甲巡洋舰由英国制造,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日俄战争,并担任过天皇座舰。它长121.92米,宽20.93米,吃水7.37米,主机功率14500马力,航速20.75节,编制672人。装备203毫米炮4门,150毫米炮14门,12磅速射炮12门,2.5磅速射炮8门,450毫米鱼雷发射管4具,虽然服役年龄长,但装甲坚固,火力凶悍,对实力弱小的中国海空军来说,仍是不好对付。何况,出云舰并非是一艘孤零零束手待毙的老朽之舰,它毕竟是一艘经验老到的旗舰,最多时指挥着麾下90多艘战舰,在一二八事变中,即率日本舰队封锁中国海岸线,打得中国海军毫无还手之力。

    “一定要炸掉出云舰!”

    参战的国民党海空军将士慷慨激昂,他们知道,如果能炸沉出云舰,不仅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将极大鼓舞中国人民的抗日士气。

    年轻将士的激昂完全来源于他们的勇气,如果说军力,他们确实无法与日军一拼。以海军为例,中国海军军舰普遍吨位小,质量差,主要军舰多为清末遗存,总吨位约为日军舰队的5%,最大的巡洋舰“海圻号”仅为4300吨,已经有40多年的舰龄。空军的状况也差不多,作战飞机无论是数量还是性能,都无法与日军相比,唯一的优势,是飞行员们训练有素,均抱定为国捐躯的决心,后来以高志航为首的中国飞行员的拼杀之猛,使日军飞行员胆战心惊,损失惨重。

 

    贰 猛烈轰炸

    鉴于日军进攻上海只是时间问题,国民政府最高统帅部制定了“先发制敌”的战略,并以此为据进行了积极准备。战争初期,中国空军得以大显神威,连创伟绩,被誉为“骄傲的东方战鹰”。

    1937年8月14日8时40分,空军第2大队副大队长孙桐岗率领诺斯罗普式轰炸机21架,从安徽广德空军基地起飞,直线飞行220公里抵达沪市上空,主要目标就是轰炸“出云号”及其护卫舰只。它们分成两个编队,一队轰炸敌军司令部、码头、仓库等军事设施,一队轰炸“出云号”等舰艇。

    中国空军凭借暂时的优势,开始了一连几天的轰炸行动。

    据当时报纸报道,“出云号”旗舰遭到中国空军打击的情况:

    14日上午10时30分,我轰炸机6架袭击出云舰,投弹3枚,两弹落于舰左近处。11时22分,3架轰炸机炸弹命中“出云号”。15日下午3时30分,我机1架冒着暴风雨轰炸“出云号”,遭舰上高炮反击,反复交战20分钟。16日上午11时半,我轰炸机7架飞临“出云号”上空,重磅炸弹落于日邮船码头,距“出云号”仅20多尺,“出云号”受重伤。“为中日甲午海战以来日本海军舰队首次遭到中国的攻击”。

    22日,报载“出云号”修复,于21日下午4时起炮击浦东民房达半小时。自它挨炸后,周围停泊鱼雷艇等5艘,加强保护。

    9月8日,上海《申报》载:原泊于公和祥码头的敌“出云号”已修复,重新投入作战,曾驶往吴淞口外指挥集结在那里的92艘舰艇作战。

    另据报道,当中国空军轰炸出云舰,日军用高射炮和高射机枪还击,炮火在黄埔江上交织,江面上水柱冲天,舰艇摇晃,站在外滩各高楼大厦观战的人群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的尖叫声,为我空军的英勇行为喝彩。

 

xin_0120807221511546919235.jpg

日军飞机轰炸上海城区,浓烟四起

 

    叁 驾机撞舰

    在战争初期的中日空战中,中国空军曾重创日本空军。8月14日的空战,一天就击落敌机6架,击伤3架,俘虏飞行员一名。及至1939年,空军总司令部颁布命令,将8月14日定为空军节。

    此战,中国空军也损失很大,根据日军记载,先后有五架中国空军战机在战斗中被击落。出云舰后部中弹起火。后来担任蒋介石座机驾驶员的著名飞行员衣复恩也参加此战,因他飞行高度过低,日军的防空火力猛烈袭来,一颗子弹从衣复恩座机的右下方射入机舱,穿进右腿的裤管再斜窜而出,衣复恩却毫发未损。

    据传,被俘的日本王牌飞行员原系笕桥航校(中央空军军校)日籍教官,中国飞行员中许多人还是他的学生,他被俘后,速求一死,但我飞行员都以师生之礼相待,使他很感动,说:“我们日本空军看不起中国空军,没想到学生打败了老师,惭愧,惭愧”。

    中国空军轰炸“出云号”,他自然很清楚其中的重要性。他也想试试中国飞行员的胆量。一天,他对中国飞行员说:“如果你们真的要炸出云舰,那就得牺牲一人一机,你们敢吗?”

    众人答道:“愿闻其详。”

    日本飞行员继续说:“你们派一名飞行员驾机,朝军舰的烟囱窜进,与其同归于尽。谁愿意去完成这一必死任务呢?”话音刚落,周围的飞行员都举起了手:“我去!”日本飞行员原以为他这一提议,肯定没有人会吭声,却想不到中国飞行员如此不惧牺牲,大为震动。

    他暗自叹了一口气,说:“那好,你们把飞行证章都交上来,摸到谁,谁去。”

    结果,中国空军“四大金刚”之一的乐以琴证章被抽中,这次轰炸任务就落到了他的身上。

    不久,抱着必死决心的乐以琴驾机撞击出云舰,使出云舰遭受严重创伤,他以身殉国,壮烈牺牲。

    可惜,空军的一系列轰炸行动都未使“出云号”完全瘫痪。

 

    肆 快艇袭击

    与此同时,海军也发动了一次传奇色彩颇浓的袭击。位于江阴的海军电雷学校,有“海上黄埔军校”之称。学校所属的三支鱼雷快艇大队,曾从英德两国进口了15艘鱼雷艇,分别编组成为“岳飞”“史可法”“文天祥”中队。

    8月14日晚,在快艇大队副大队长安其邦的率领下,2艘史字号快艇由内河伪装渔船潜伏上海,15日清晨抵达黄埔江之龙华。16日上午,由海军学校教育长兼江阴江防司令欧阳格亲自带人,在外滩一带侦察敌舰队情况,部署了攻击出云舰的方案。考虑到需要隐蔽出击,决定由“史102号”快艇单独担任主攻,“史171号”快艇担任接应。

    当晚8时许,借着夜幕掩护,“史102”艇上面覆盖了伪装,悄悄驶出董家渡封锁线,直扑停泊于黄浦江外滩码头的“出云号”。这条董家渡封锁线,是中国海军在战争爆发前,自行凿沉多艘商船布置的,目的是阻止日军舰队沿黄浦江上溯进入长江,因而“史102”熟悉其中的奥妙,得以迂回通过封锁线。

    过了董家渡封锁线,很快就到“出云号”停泊的外滩附近。这时天色已暗,黄浦江上,不仅有日本舰船,而且有英美法等国的船只,“史102”艇只得迂回前进,寻找目标。驶到外滩码头附近,见到出云舰二桅杆三炮塔的舰体,周边停泊着一些小炮艇,还有被日军强征来的多艘舢板,情况复杂,不易下手。

    102号快艇一边观测,一边瞄准目标,这时已经被“出云号”上的日军哨兵发现,出云舰上的炮塔快速转了过来。“史102”艇当机立断,在敌舰400米开外发起攻击,“轰”一声巨响,一枚鱼雷带着浓烟击中了出云舰边上的一艘趸船,当即沉没。转瞬间,第二枚鱼雷又击出,这次击中了出云舰的尾部,但因鱼雷威力不大,出云舰尽管尾部受创,仍不能置其于死命。

    日军根本想不到中国海军鱼雷艇会对出云舰发动突袭,在一阵忙乱之后立即发炮反击,史102号艇驶到九江路码头附近中弹搁浅。安其邦等官兵立即将船上机枪弹药倾卸于黄浦江内,然后泅渡隐蔽,竟得以安然脱身。

    第二天的报纸上,中国海军袭击出云舰成为头条新闻。美国记者也以《扬子江上的战斗》为题,描述了这次精彩的袭击战。20日,当时任军政部长的何应钦发来电文予以嘉奖,“虽未获成功,但已减敌舰骄横之气焰。尚望再接再历,整饬部署,以竟全功。”

 

xin_01208072215116871715936.jpg

我国军人用重机枪截击日机

 

    伍 水下爆破

    空军和海军对“出云号”的几次袭击均未得手,而日军的防范越加森严。

    怎么办?连田汉都在报纸上发表如何炸沉出云舰的文章,讲得头头是道,可终究是秀才论兵,不能顶真的。

    炸沉出云舰的方案一个又一个推出、研究、推翻,再确定,终于有了一个从水下进行爆破的方案。这次出场的,竟然是两个血气方刚的豪门子弟。

    由上海民族资本家刘鸿生的弟弟刘吉生、宋子文的弟弟宋子良暗中出资,在海军方面的协助下,他们请人购买两枚意大利制造的水雷,并挑选王宜升、陈兰藩等6名潜水员,设法趁着夜色,悄悄地潜游到出云舰的尾部安放水雷,实施引爆,将舰体尾部的动力装置炸坏,使其无法动弹,再用飞机投弹炸沉。

    1937年8月底的一天深夜,黄浦江上传来两声剧烈的声响,“出云号”剧烈的晃动起来,舰上的日军惊惶万状,连呼:“我们中弹了!”

    原来潜水员在出云舰尾部进行了爆炸,可惜那两颗意大利水雷威力还是不够,没能把“出云号”炸沉。这次爆炸,使出云舰尾部严重受损,炸死日军士兵4人,炸伤8人,日军气急败坏,出云舰也采取更加严密的防范措施。

    后来我军潜水员第二次对出云舰实施爆破时,日军已经在舰旁部署了防雷网,使潜水员无法接近舰艇。不得已他们必须要破坏防雷网,但不小心被“出云号”哨兵发现,顿时警笛乱鸣,刺目的探照灯向江中巡射,敌汽艇也出动搜索,在紧急情况下,他们无法靠近目标,只好引爆水雷,在出云舰外围进行爆炸,出云舰附近的4艘铁驳船和2艘轮船被炸坏。

 

    陆 沉没之谜

    战时和战后中日双方资料均称,敌第三舰队旗舰“出云号”曾被我机袭击炸伤,但未击沉。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出云舰经中国海空军的几番攻击,遭受重创。后被拖回日本,因损伤过重,修整工程过大,只得派为日本海军学校的练习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出云舰没有逃脱覆灭的下场,被美军飞机炸沉于大海之中。

    但时任国民党“中央社”记者、后为美国第14航空队司令陈纳德的夫人陈香梅女士,在其所著《陈纳德与飞虎队》一书中,却另有一说。她写道:“由陈纳德训练的一队夜航机把3枚五百磅炸弹扔在日本巡洋舰‘出云号’的甲板上。日本的拖轮在天亮前将这艘起火的军舰拖往海上。奇怪的是三天后,‘出云号’竟返回了外滩黄浦江中的泊位,外表焕然一新,看上去没有伤痕。这种手法没能蒙住中国人,他们非常明白,敌人是为了挽回面子。事实证明这一看法是正确的。战后发现的档案表明,‘出云号’沉没在远离黄浦江的汪洋大海中。但是另一艘类同的姐妹舰却不知去向了。”

    陈香梅的说法大概来源于陈纳德,她与陈纳德也算是当事人,其“掉包计”之说,颇值得研究,且姑为一说,转录于此。

 

(新民晚报)(邢建榕)

 

淞沪会战有多惨烈?胡宗南叹“黄埔部队已打完”

 

    核心提示:胡宗南对近三个月的淞沪血战感慨良多,对各部撤退混乱、损失严重更是忧愤不已。他在11月20日致信密友戴笠说:“弟刻又在无锡进入阵地矣。此次前方撤退各军,秩序纪律毫无。官无斗志,士多伤亡,吴福线尚不能守,澄锡线更无论矣。黄埔部队多已打完,无人撑持,其余当然望风而溃矣。第二期革命已失败,吾人必须努力,培养第三期革命干部,来完成未来之使命也。”

 

xin_4420707270949656158566.jpg

胡宗南

 

    1937年7月7日,北平卢沟桥抗战爆发。消息传到徐、海地区,第一军官兵抗日热情高涨。胡宗南应召前往庐山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军事会议,在8月上旬赶回部队,在全军团、营长以上军官短期学习班的毕业典礼上,传达了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军进行抵抗的决定,令各军官迅速回到所在部队,进行战斗动员,完成作战准备,随时准备开赴抗日前线。这实际是胡宗南向全军下的动员令,全军官兵受到极大的鼓舞。王应尊:《血溅杨行、刘行记》,载《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八·一三淞沪抗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271页。

 

    正当胡宗南军枕戈待旦之际,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开始,中国中央军精锐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第三十六师等部,在京沪警备总司令张治中指挥下,主动进攻,企图一举扫荡驻上海之日本海军陆战队,但因指挥不当,竟未能奏功。8月22日深夜至8月23日晨,日本援军第三师团、第十一师团等,在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官、陆军大将松井石根的指挥下,在长江口南岸川沙口、狮子林直至吴淞口、张华浜等地强行登陆成功。日本援军在日海、空军的强大支持下,向宝山城、月浦、罗店、浏河镇一线发动猛烈进攻,企图包抄中国上海守军的后路,重施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故技。中国方面也鉴于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的教训,早就在这一线部署有力部队:以陈诚任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左翼作战军总司令,指挥第十八军等精锐部队,向登陆日军发动反击,双方展开激烈残酷的攻防争夺战。这使得主战场从黄浦江畔的上海市区逐步移向长江口南岸的吴淞、宝山、江湾、杨行一线地区。陈诚率部在这里奋勇抗击多日,到8月底9月初,由于日军援军源源投入,加强攻势,中国军队装备低劣,虽以血肉之躯与日军拼杀,终不能支持,守军杨步飞的第六十一师溃退,夏楚中的第九十八师阵地难保,战场形势十分危急。就在这时,胡宗南等援军赶到。“幸我六师、六十一师及一军等部适时赶到,即对在吴淞登陆之敌施行猛攻。”《陈诚私人回忆资料》,藏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胡宗南的第一军是在1937年8月底在徐州接到蒋介石的电令,全军立即开赴无锡待命。胡宗南立即下令全军紧急出发。8月30日,胡宗南率第一军军部及第一师李铁军部由徐州上火车;第七十八师李文部由河南归德上火车南下。沿途老百姓自发组织慰劳队到车站给第一军官兵送茶水与慰劳品。

 

    胡军路过南京时,因军参谋长於达他调,胡宗南特邀请陆军大学的上校兵学教官罗列来部继任军参谋长。罗列,号冷梅,1905年出生于福建长汀,1926年1月入黄埔军校四期,10月毕业即参加北伐。1935年到南京陆军大学第一期深造,毕业后留校任兵学教官,精通参谋业务。罗列入胡宗南部后,为胡宗南重用,成为胡宗南最忠实、最得力的干部。

 

    胡宗南原接到蒋介石的命令是集结无锡待命。但当胡部到达无锡尚未下车,就接到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陈诚的命令,因为宝山一线防线危急,要胡宗南部立即东开宝山增援。

 

    1937年9月初,胡宗南率部乘火车抵达南翔,准备增援宝山城。因白天日机不断空袭,部队只能利用夜间行动。当胡部进抵刘行、杨行一线时,宝山城已于9月6日失陷,守军姚子青营全部壮烈殉国。日军占领宝山后,向前疯狂猛扑。胡宗南立即令第一军各部就地占领阵地,在杨行、蕴藻浜和纪家桥之线组织防御,奋勇阻击由宝山、吴淞扑来的日军。

 

    杨行血战开始了。

 

    日军每次都是先以空军轮番侦察与轰炸,又以黄埔江的军舰猛烈炮击,接着以步兵猛烈冲锋,实行陆海空联合作战。胡宗南第一军官兵面对装备先进、进攻凶猛的日军毫无畏惧,同仇敌忾,以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打退了敌人一次次的攻击,几乎每一块阵地都经过反复的争夺,使日军付出巨大的代价。胡宗南军由于防地狭窄,又无既设工事,日军利用海空优势,施放军事气球,狂轰滥炸,经过几昼夜血战,胡军两个师伤亡惨重:

 

    第一师李铁军部,第一旅旅长刘超寰与第一团团长王应尊负伤,第二团团长杨杰与第四团团长李友梅牺牲,营长以下军官和士兵伤亡达80%。

 

    第七十八师李文部伤亡基本上与第一师差不多。营长中除留下一个严映皋,其余全部阵亡。王应尊:《血战杨行、刘行记》,载《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八·一三淞沪抗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271页。

 

    上海淞沪警备司令部参谋处作战科中校科长刘劲持回忆胡宗南军在这期间作战情况时,说:“胡宗南部接防后,士气旺盛,作战顽强,对敌人寸土必争,每屋苦战,打了一个星期,始终守住阵地,因此伤亡惨重。胡宗南一声不叫。顾祝同知道了,在电话中说今晚派某部来换防,胡才说再不换防,明天我也要拿枪上火线顶缺了。”刘劲持:《淞沪警备司令部见闻》,载《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八·一三淞沪抗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49页。

 

    为了减轻日本海军炮火的威胁,胡宗南根据蒋介石转移阵地、逐次抵抗的作战方针,于9月中旬初从杨行一线向南撤至刘行、顾家宅和罗店一线,继续防御作战。日军于9月11日占领杨行后,立即沿金(山)刘(行)公路向胡军阵地猛扑过来。战斗更趋激烈。这一带因多系棉田旱地,少水田,道路网又良好,桥梁坚固,有利于日军炮兵与坦克行动,加上靠近江海,日军补给容易,附近的江湾跑马场被日军改作临时飞机场,因而日军以这里为主攻方向。胡宗南指挥第一军及新增援上来的湖南部队第八师陶峙岳部,协同左翼的第十八军罗卓英部,奋勇抗击日军。胡宗南在多日指挥作战中,总结出日军的活动规律与我军的防守经验,对部下指示说:“现在对日作战,敌人火力占优势,我们不能单凭勇气,必须在白天少活动,利用夜间修补,加强工事,才能减少损伤,持久与敌周旋。”沈治:《寸土不让,尺地必争》,载《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八·一三淞沪抗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298页。

 

    胡宗南军在刘行一线激战二十余日,于1937年9月底奉命撤到昆山附近进行整补,将后方开来的新参战部队成团成营地编入第一军两个师的序列之中;对伤亡的旅、团长与营连军官进行调补。在这期间,胡宗南接到蒋介石电令,第一军扩编为第十七军团,胡宗南升任第十七军团长,所辖部队除第一军两个师外,增加湖南部队陶峙岳的第八师,共三个师。

 

    1937年10月1日,刘行一线的中国军队奉命撤至蕴藻浜、陈行、大场一线。日军立即集中主力“向蕴藻浜进犯,企图占领大场,以威胁我九集团军之侧背,而达其占领上海之目的。”《陈诚私人回忆资料》,藏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因战斗酷烈,中国守军第八师官兵几乎伤亡殆尽,10月6日防线被日军突破。正在昆山附近整补的第一军奉命紧急开往前线支援。这次战斗较前更加激烈。几天下来,全军官兵伤亡达80%以上。胡宗南在这次战斗中吸取以前教训,要各部注意保护重要指挥官安全,因而伤亡较少,但仍阵亡团长二人。营、连长以下干部则所剩无几,士兵伤亡更为惨重。胡部第八师师长陶峙岳回忆这次蕴藻浜之战说:

 

    我们必须与阵地共存亡。无论官兵,思想上只有国家民族,个人安危均已置之度外。因此,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们在蕴藻浜与敌人周旋了21个日日夜夜,阵地安如磐石。部队每天处在战火硝烟之中,休息和进餐只有在战斗的间隙里进行。战斗之频繁激烈为前所未见。我们由于缺乏空军和重武器,除偶然夜袭外,主要是防御,以免消耗实力。后来有人问我,在当时那种艰苦的条件下,怎么能坚守21个日夜的?我说,就是两个字“死守”。陶峙岳:《第八师在蕴藻浜的日日夜夜》,载《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八·一三淞沪抗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286页。

 

    第一军因伤亡惨重,又被调至后方黄渡进行第二次整补。1937年10月25日因大场失守,中国军队被迫后撤到苏州河南岸防御。胡宗南部被令守御北新泾一带河防阵地。官兵们沿河岸挖掘战壕,构筑工事,阻止日军渡河。胡部第一师第四团一营少校营长贾亦斌两次负伤不下火线。他回忆说:“当日军乘汽艇、木船开始渡河,起初我们也不射击,当他们渡到河中间,我们的机枪、步枪一齐开火,把日军打得人仰马翻。由于双方短兵相接,日军的飞机无法轰炸,大炮不能射击,其优势无法发挥,几次渡河都是这样被我们打退的。”贾亦斌:《自告奋勇参加淞沪抗战》,载《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八·一三淞沪抗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275页。这次作战已没有前几次激烈,伤亡也不太严重,一直坚持到11月初,日军一度从第一军两翼友军阵地突破,越过苏州河,胡宗南分兵前去堵截,打退敌军。日军在这时并不急于向前推进,原因是他们正等待援军从杭州湾北岸登陆后,前后夹击中国军队。

 

    在数十天的淞沪血战中,胡宗南作为军长与军团长,始终在前线指挥,“日夜在战场指挥抚巡,从未离去,官兵见之,无不感奋。”《胡上将宗南年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49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82页。第一军撤退到沪西苏州河南岸作战时,淞沪警备司令部作战科长刘劲持到第一军军部了解情况,第一军参谋处长傅维藩对他说:“该军已补充兵员四次,接防换防五次,总算能顶住。以第一师为例,旅长两个,先后伤了三个,团长四个,先后死伤五个,全师连长除通信连长外,余均伤亡换人。他们住在竹林村庄内,白天隐蔽不动,敌机投弹扫射,不予理会。这样沉着应付,1937年,日军由上海攻向南京途中,将中国百姓绑在柱子上。守多攻少,反可持久。”刘劲持:《淞沪警备司令部见闻》,载《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八·一三淞沪抗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49页。

 

    正当胡宗南指挥所部与友军在苏州河岸苦战之际,1937年11月5日晨,日军援军第十军在杭州湾北岸全公亭、金山卫等处登陆成功,并迅速推进,相继攻占金山、松江,切断了沪杭线,从南面向上海包抄。在淞沪的中国军队即将陷入被敌人全面包围、前后夹击的险境。在这种情况下,胡宗南与各友军接到南京大本营命令,放弃苏州河阵地,全线撤退。

 

    胡宗南部与各友军历时三个月的淞沪抗战结束了。胡部与各友军伤亡惨重,为保卫国土抗击侵略作出了重要贡献。胡宗南在率部即将离开这片洒满中国将士热血的土地,眼看大好河山将沦入异族之手,内心十分悲愤。他打电话给正率部抗敌掩护中国军队撤退的第八军军长黄杰,呜咽欲泣,一开头就说:“失败了,我们将撤退,向南京转进。我不能来看你……”黄杰在电话中与胡宗南以长期抗战互相勉励。黄杰:《我与胡宗南将军》,刊(台北)《革命人物志》第11集,第55页。

 

    上海中国军队在后撤过程中,由于南京大本营举棋不定,贻误战机,指挥不当,再加上日机的轰炸与日军的追赶袭击,致使各撤退部队拥挤在上海到青浦的公路上,混乱不堪,一度失去了控制。胡宗南随军撤退到青浦西北,身边只剩下几个人,几乎成了光杆司令。李日基:《第七十八师血战蕴藻浜》,载《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八·一三淞沪抗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284页。这一带是苏南水网地区,河渠多而深,桥又多被破坏,部队撤退过河全靠泅渡。第一军特别党部书记长、胡宗南的孝丰小同乡沈上达与许多不会游水的官兵,因过河时不识水性,又遭到日军水上挺进队袭击而牺牲。

 

    第一军部队一直撤退到苏州才陆续收容集结。各师、旅都残缺不全。因日军迅速向前推进,而中国军队未做好纵深防守的准备,致使既设的吴福线弃而未用。胡宗南率第一军于11月16日退至无锡,暂归上官云相指挥,在无锡、常州之间组织防御,与进攻日军苦战三昼夜。

 

    胡宗南对近三个月的淞沪血战感慨良多,对各部撤退混乱、损失严重更是忧愤不已。他在11月20日致信密友戴笠说:“弟刻又在无锡进入阵地矣。此次前方撤退各军,秩序纪律毫无。官无斗志,士多伤亡,吴福线尚不能守,澄锡线更无论矣。黄埔部队多已打完,无人撑持,其余当然望风而溃矣。第二期革命已失败,吾人必须努力,培养第三期革命干部,来完成未来之使命也。”《胡上将宗南年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49辑,(北京)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83页。

 

    1937年11月20日胡宗南奉命率第一军由镇江渡过长江,至扬州整理一周,补充新兵三个团,各师、旅稍见充实,然后开往浦口,参加南京保卫战。

  

 

  本文摘自《胡宗南大传》 作者:经盛鸿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