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前江阴的基本情况
时间:2015-06-28 10:11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市档案史志馆 字号:[ 大 中 小 ]
江阴县抗日战争时期
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报告
江阴市抗战损失调研课题组
抗日战争前江阴的基本情况
江阴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北端。北濒长江,与靖江相望;南近太湖,与无锡接壤;东邻沙洲(今张家港市)和常熟,西连常州。因滨江近海,江阴素为历史军事重镇和著名商港。1936年,江阴县有172345户、798343人[1]。抗战前,全县辖7区125乡;总面积1828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1630平方公里。[2]
抗战前,江阴为江苏省白粳米主要产区之一,乡圩所产大麦、黄皮小麦名著全省。1934年,全县种植水稻70.8万亩,产稻谷288.64万担,其中粳稻谷240.73万担、籼稻谷23.09万担、糯稻谷24.82万担;1936年,全县播种三麦(即小麦、大麦、元麦,下同)82.45万亩,总产量达74.21万石。此外,江阴还盛产蚕茧、棉花,其中“江阴白籽棉”品种曾被誉为“中国棉种的代表”,1934年产棉近6000担,主要供应本地永丰、利民和利用等纱厂,少量销往无锡;1935年全县有大小茧行85家、茧灶1118副,收购改良种鲜茧9391.45担。其间,由于江阴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长期束缚,生产条件落后,水旱为害,加之人多田少,农业生产一直发展缓慢,所产稻米年成正常仅敷民食,年成荒欠则自给不足。
抗战前,江阴传统手工业以土布生产为主,还有磨坊、油坊、糟坊、酱园、水木、藤竹、五金、铁铺、造船、印刷、砖瓦等手工作坊。1935年,全县有工厂178个,其中纺织厂68个、粮油加工厂72个、机器翻砂厂11个,另有电灯厂5个、印刷厂3个、砖瓦窑19个,产品以纱布为大宗;有手工织布从业人员10万余人、水木作工1443人、南货工(油、酱、烛、皂、烟草)1018人、缝纫工334人、金工(金、银、铜、铁、锡、铅)104人。这些企业以股份有限公司资本较多,其次为合资企业,独资企业一般资本较少,其中资本在万元以上企业有17个,尤以利用纱厂和万源染织厂为最,分别达100.80万元和20万元。这一时期是江阴纺织业的兴旺发达时期,全县有布厂100多个、土布织机10万余台,从业者18万人左右,仅1937年一年内布匹总销量达1138万匹,其中江阴南沙乡东西雷沟村所产雷沟大布列北京绸布庄瑞蚨祥四大金字招牌之一,享有“横河东去接雷沟,侵晓行人抱布稠”之盛名,与江阴尖布、乡丈大布、改良大布等相继远销桂、粤、闽、浙、皖、赣、京、津等地和南洋群岛。由此,适应纺织品内河运输量增加的需要,江阴造船业也开始兴盛,制造的内河非机动木质运输船舶年产量一度达400余艘。纺织业的繁荣,还带动了铁木、机修及各行业的发展。1935年,全县有砖窑19座、印刷厂3个,石料年产量达50万担;1937年江阴乡镇公用发电机总量达180千瓦,有力地促进了江阴的经济发展。
抗战前,因公路通车、银行开业,使江阴商业发展较快,成为长江下游重要的商贸货物集散中心。集散物资中,进口有苏北的淮盐、棉花、白菜、生猪、禽蛋、水产、芦柴,浙江的竹料、竹器,皖、赣、湘、鄂的竹木、油漆、瓷器和土特产品,闽、浙沿海的水产,开滦、中兴、抑江的煤炭,上海的华洋杂货;出口以粮食、棉花和日用百杂货物为主。到1936年,全县有私营商号3508家、上百个行业,尤以土布、粮食、竹木、蚕茧等业为盛。其中,江阴城区商业发展迅速,有大小商店近2000家。北外商店鳞次栉比,以厂布、米麦、棉纱、鱼货、食盐、煤炭、瓷器等批发为主;南外以土布、染料批发为主;城内主营棉花、五洋零售及饮食、服务业等,城区商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次年,土布年销售量达1138万匹,盐年销售量3200吨左右,通过江阴转销上海、南京、苏州等地的景德镇瓷器达40—50万元,煤炭进口并转运锡、常、宜、溧达20余万吨。黄花鱼汛期,黄田港停泊鱼船达500余艘。
抗战前,江阴教育、文化事业素称发达。1936年全县有中学8所、商业职业学校1所、县立及私立小学293所,中小学生4707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34%。另有农村私塾200余所。其间,江阴文化活动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民众教育馆、图书馆、影剧场、书店等随时而兴。
[1] 江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阴市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65页。
[2]《民国时期江阴县政概况》,江阴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6-3-603、6-3-607 (总面积数以1平方市里等于0.2500平方公里进行折算)。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