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红色记忆 >> 纪念抗战胜利 >> 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 >> 宜兴县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概况

抗日战争前后宜兴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变化状况

时间:2015-06-28 10:47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市档案史志馆       字号:[ ]

 

宜兴县抗日战争时期

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报告

 

宜兴市抗战损失调研课题组

 

 

    抗日战争前后宜兴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变化状况

 

    宜兴,位于江苏省南端,与浙江、安徽两省交界。东濒太湖,西邻溧阳,北接武进,西北、西南分别与金坛和安徽广德毗连。宜兴地形复杂,南部丘陵起伏,北部河港纵横。东西最长距离49.8公里,南北最长距离54.2公里,总面积2039平方公里。

    1937年11月16日,日军一架飞机首犯宜兴城区,投下了第一颗罪恶的炸弹。此后,宜城几经轰炸,被毁大半。26日,日军第3师团中岛联队由凰川(现丁蜀镇大港村)侵犯宜兴。29日,另一路日军用汽船从太湖进犯宜兴,在大浦、洋溪、沙塘港、周铁桥等口岸登陆,这些地方均失陷。日军沿路大肆烧杀抢掠,杀人示威。12月3日,宜兴大部分地区陷于敌手。1938年后,全县几度沦陷,城镇及交通线被日军控制。1945年9月14日,驻宜日军被迫与新四军谈判后,放下武器,退出宜兴,撤往无锡、常州。新四军开进宜城,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胜利。

 

    (一)抗日战争前后宜兴人口状况

    根据《宜兴县民国时期人口简表》记载,1936年,全县总人口为590146人(总户数127695户);1945年总人口为570923人[1](总户数为121788户)。抗战后比抗战前,人口减少19223人。

 

    (二)抗日战争前后宜兴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1.农 业

    宜兴历来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民国期间,稻、米产量居全省各县之首。宜兴的土地种类复杂,全县有水田、旱地、芦滩、鱼池、农场、柴山、毛竹山、石灰山、大果园、还有陶土地等。抗战前宜兴的陶土地被资本家占有,芦滩则被少数滩主霸占,山地更加集中在几个大小山主手中。占全县总人口8.16%的地主、富农,占有全部耕地的37.3%;而占总人口53.23%的贫雇农却仅占有耕地的16.35%,地主靠出租土地,收取地租剥削农民。宜兴沦陷后,日军将宜兴划为采购军米区域之一,大肆搜刮粮食,造成青黄不接、粮价飞涨的局面。封建土地制度的桎梏、战乱和天灾,使得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一向富庶的鱼米之乡开始变得贫瘠,广大农民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1942年,中共太滆地委制订减租减息、缴租缴息政策,使地主对贫雇农剥削相对减轻。随着日本侵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惨败,和抗日军民反“清乡”、反“扫荡”的节节胜利,宜兴党政军组织群众发展生产,克服困难,开展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的大生产运动,不仅使生产、生活条件大有改变,而且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工 业

    宜兴的传统工业生产以陶器、石灰为主,发展较早的还有粮油加工、酿造、棉织等厂坊。抗战前,全县有碾米厂5家、油厂1家;酿酒厂76家;资本在千元以上的棉织厂3家[2];石灰行24家、石灰窑300余座[3];有陶业工人5000多人,龙窑76座,全年共烧4740窑,年产值440万元[4]。抗战爆发后,私营工业受到严重冲击,许多企业被迫停产。陶业烧窑数仅及抗战前的45%,陶瓷工业日益凋敝,至解放前,全产区仅有49座窑,开工者寥寥无几。石灰行业也因沦陷后外运受阻,各窑户被迫停产。一些有规模的棉织厂也相继停办。其他行业除油厂、米厂和城区电灯厂用机器生产外,大多是手工业生产,品种单调,产量较低。

 

       3.商业金融

    抗战前,宜兴商业具有一定规模,有商业行业20多个,一些新兴行业经营日盛。宜城、丁山等4大镇的零售商店达到1600多户。全县土烟商店有20余家;粮行60余家,日成交量在10万公斤左右;茧行60爿,年收鲜茧2000余吨;较大的茶行8家,年收茶125吨。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商号10家[5]。抗战爆发后,各镇相继沦陷,商业受重创,经营活动向农村转移。抗战胜利后,县城商店陆续复业。但因恶性通货膨胀,物价暴涨,商店关门停业日益增多,商品匮乏,市场萧条,直到解放。

    抗战前,全县有典当行7家,钱庄4家,银行3家[6]。日军侵占宜兴后,相继破产歇业。

 

       4.交通邮电

    抗战前,宜兴有干线公路3条,支线公路3条,专用公路1条,城区、乡村公路4条(未通车),境内总里程197公里。日军侵宜期间,路面破坏严重,交通受阻[7]。抗战胜利后,只有2条干线公路恢复通车。水运方面,在宁杭、锡宜公路未通车前,县内客运及货运主要依靠航班船。抗战前,宜兴的航班船处于鼎盛时期,有本地执照和过境航班船300多艘,日军侵宜期间,全部停驶,其后虽有恢复,但仅剩十之二三[8]。抗战前,宜兴有长途电话线路6条,市内电话50余户,电话线路215.4公里,杆路179.4公里[9]。沦陷后,境内长途线路毁于战火,长话电路全部中断,邮政业务大受影响。

 

       5.文教卫生

    宜兴的教育事业一向发达,读书之风久盛不衰。抗战前全县有小学225所(完小37所),学生24848人;初中3所,学生800多人;改良私塾93所[10]。县立医院1家,抗战爆发后,多数学校被迫停办,医院解散。



 

    [1] 宜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宜兴县志》第三卷·人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1页。 

    [2] 宜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宜兴县志》第八卷·工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8页。

    [3] 宜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宜兴县志》第八卷·工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5页。

    [4] 宜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宜兴县志》第九卷·陶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5页。

    [5] 宜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宜兴县志》第十卷·商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19页。

    [6] 宜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宜兴县志》第十四卷·财政 金融,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46页。

    [7] 宜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宜兴县志》第十二卷·交通运输,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93页。

    [8] 宜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宜兴县志》第十二卷·交通运输,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99页。

    [9] 宜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宜兴县志》第十三卷·邮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26、428页。

    [10] 宜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宜兴县志》第二十三卷·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19页。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