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红色记忆 >> 纪念抗战胜利 >> 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 >> 宜兴县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概况

抗日战争时期宜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论证结果

时间:2015-06-28 10:35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市档案史志馆       字号:[ ]

 

    (一)走访调查和档案资料的可信度

    课题组对全市22个镇(园)331个行政村按自然村逐村进行了调查走访,被调查总数近2000人。其中70岁以上的老人占到80%;60岁-70岁的占被调查总数的15%,60岁以下的占到5%。1937年底宜兴沦陷,1937年—1945年日军侵占宜兴,距课题调研已有数十年。60岁以下的人没有经历过宜兴沦陷,他们所提供的情况是听上一辈老人讲述的,但这部分人很少。60岁至70岁的被调查人,有部分经历过宜兴沦陷,并有一定的记事能力,但这部分人也不是很多。占到80%的70岁以上老人,大多经历过宜兴沦陷,在调查过程中,各镇有针对性地选择身体状况较好、记忆力较清晰、亲身经历、亲眼目睹过的人,因此他们提供的情况是真实可信的。而部分没有经历过的提供的情况多是祖父母辈、父母辈和自己亲属告知的,因此也是可以相信的。

    《宜兴革命史》和《宜兴县志》的相关史料是根据1946年国民党宜兴县党部抗战史编辑室编印的《宜兴抗战史初稿》所记载的有关资料进行考证、核实编纂的,因此也是真实可信的。

 

    (二)档案资料和走访调查数字不一致的原因

    课题组深入各村调查统计的数字与档案、文献资料的数据是有出入的。原因主要有几个:

    一是保存的资料零碎不系统。因宜兴是1949年4月24日解放,4月23日国民党宜兴县长周景玉逃离宜兴,这天宜兴处于混乱状态。而国民党机关在逃离之前,将大部分档案资料付之一炬。

    二是年代久远,当事人健在的少了,知情者少了,即使健在的记忆也不是很清晰、完整的,因此调查统计难免有疏漏之处。

    三是因行政区域的变动,人口的迁徙造成的差异等。

 

    (三)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认定

    本次调查的结果较《宜兴革命史》和《宜兴县志》的记载包含的内容更加细致、项目更多。因此,对《宜兴革命史》、《宜兴县志》、《宜兴抗战史初稿》等各种文献资料以及本次调查结果所取得数字,课题组均予采信,并相互印证,互为补充。对同一损失数字不一致者,取数字最大者。如调查中日军焚烧房屋统计到15000多间,而《宜兴抗战史初稿》记载有10万多间。在汇总中,发现仅张渚镇区被毁房屋就有5700多间,徐舍镇被焚毁的房屋有7518间。显然,15000多间与实际被焚的出入很大。最终认定被焚毁房屋为10万多间。人口伤亡数字的采取类似方法。

 

    (四)调研工作中的不足

       1.共产党军队人员的伤亡不全面

    在有关资料中,已查明抗战时期牺牲的宜兴籍及外籍在宜的烈士有254名;但新四军和中共留守的抗日武装伤亡情况数字缺乏,只有几次有影响的重大战斗有统计数字。

 

       2.国民党、伪军人员伤亡情况缺乏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伪军伤亡人员惨重,但现有资料记载不多。

 

       3.妇女遭受性强暴情况调查难度大

    调研中各村对日军奸淫妇女的情况、对具体的人都不肯明说,主要顾虑对她们的后人有“负面影响”,所以调查较难进行。仅有一些强暴致死的情况记载。

 

       4.社会财产损失统计较难

    由于历史原因,社会财产损失方面几乎未留下任何档案资料,县志上和调查中的资料比较零散、不能涵盖各行业、各系统的基本情况。这是一大遗憾。

 

    宜兴的天时地利,从客观上为宜兴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但是,在日军侵占宜兴8年间,广大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工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损害,社会经济濒临绝境。

 

    通过宜兴县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调研的调查取证和资料查阅,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严重破坏了宜兴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而宜兴人民在反抗侵略者的斗争中,同样付出了人力物力的惨重代价。

 

(执笔人:陈惠萍)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