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无锡人杰 >> 无锡院士

国际级水电工程抗震专家:陈厚群

时间:2015-05-25 09:05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南晚报       字号:[ ]

 

s_488211_245897.jpg

1959年1月,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坝头平台正在加紧施工。

(新华社)

 

  国仇家恨激励他发奋学习
  陈厚群院士,1932年5月3日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幸福安定的小商人家庭。不过,日军大举侵华,家乡遭狂轰滥炸,陈厚群一家的安定生活被破坏了。6岁就上学的陈厚群,读书没有几天,学校就被轰炸成一片废墟,父亲的绸布店也被凶残的日军放火烧成一片火海。日军闯到他家里,他和姐姐躲在墙角旁吓得瑟瑟发抖,看着狞笑的日军用装上刺刀的歩枪对着帐子歇斯底里乱戳一通,当时母亲尚藏在大床帐子里,他们的心悬着。日军看见没有反应就走了,全家总算逃过一劫。但因为战乱,这个家实在无法待下去了,无奈,父母拖着他和姐姐,跟随慌乱的人群凄惨逃难,路前一座残桥已经起火,大家还是不顾性命危险挤过去……幼年的陈厚群,尝尽了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辛酸。
  陈厚群7岁那年随父母辗转逃到上海。读了三年书,上海也全部沦陷了。日军和汉奸到处戒严、抓人,幼年的陈厚群就要去排队购买配给的“户口米”,他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了少年。国仇家恨,催人早熟,幼年经历的波折与动荡成为烙印在他内心深处的伤痕。直到现在,看到抗日影片里放映日军如何残害、欺凌国人的镜头,陈厚群依然愤慨伤心。
  1945年,日军战败投降,中国人欢欣鼓舞地迎来了抗战胜利,但社会满目疮痍,物价飞涨,安定下来的陈厚群一家一下子又跌入谷底,心中充满困惑、失望。于是,他把希望寄托在将来,有朝一日,祖国一定会强盛,我现在一定要刻苦学习,掌握知识,好为祖国将来强大做点事情。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他考入始创于清朝同治四年、具有140余年校史、著名的上海重点高中“上海中学”读书。
  陈厚群最盼望的一天终于来到了——上海解放了!他作为学校学生文艺社团代表,冒雨参加解放军进城仪式,高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的雄壮歌声,敲锣打鼓欢迎雄赳赳气昂昂的人民解放军进城。

  为报效祖国放弃留苏深造
  1950年9月在上海中学高中毕业,面临考大学填报志愿,他选择华东考区上海交大电机系、华北考区清华大学土木系。结果两个学校都录取了他。选择哪个学校?母亲希望他留在上海,读上海交大。而一心向往进步的他,更偏向去北京,后来还是选择了清华大学。
  1952年4月清华大学获悉有留苏学习的名额,就选派学业优异的陈厚群参加留苏考试,结果数学、物理、俄文三门功课考得都非常好,经过北京俄专留苏预备班学习后,当年10月就赶赴前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学习。
  1957年11月2日,毛主席第二次到苏联时,中苏关系已非常紧张。当年11月17日,毛主席到莫斯科大学礼堂,对聚集在礼堂的两千多名学子寄予很大的希望。他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坐在下面的陈厚群一字一句记在笔记本上。这一天,又是陈厚群党员转正的日子——成为动力学院留学生中第一批党员。双重喜事,成为他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一天。
  莫斯科动力学院学制是5年半。195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当时,中苏关系虽然紧张,但苏联民间对中国人民还是友好的。指导老师阿依伐尚教授被陈厚群出色的科研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深深打动。
  按照当时的规定:大学毕业两年后才能有资格报考副博士研究生(相当于我国博士学位)但阿依伐尚教授破例希望他留下来,作为特例,直接读副博士学位,并愿意亲自去中国驻苏大使馆请求批准。陈厚群被阿依伐尚教授的深情厚谊感动,但他考虑到国内已经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急需大批经济建设人才,一心想早日归国的他,决定放弃深造,婉言谢绝了教授的好意,满心希望将所学的知识,立即报效袓国。大家听到他的决定,很惊讶,但也很理解。

s_488211_245898.jpg

江水正通过三峡工程泄洪坝下泄


  一生献给水利水电防震研究事业
  1958年,陈厚群被分配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历任工程师、抗震防护硏究所所长、髙级工程师,长期致力于水利水电防震硏究事业。1973年开始,历时5年,他主持编制我国第一部《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有力推动了我国水电事业的发展,1999年获国家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陈厚群在睡梦中惊醒,慌忙领着两个孩子奔出楼外,家家户户都在找安全地方搭简易防震棚。但他想到的是地震工作者的职责,地震就是命令,地震现场也是难得的实践机会。因妻子正在东北出差,他就把两个孩子托付给邻居,自己赶到单位,随水电部有关人员搭乘直升飞机抵唐山,了解陡河水库的震害情况。返京后,又参与起草向国务院的报告,深夜才回到家中。两个孩子在哪里?他冒着倾盆大雨,最后在爱人单位的地下车库里找到了蜷缩在邻居身旁的孩子。
  同年底,他参加毛主席纪念堂专用设备抗震试验。两年后,被推选为先进集体代表出席全国科学大会。1980年,水利电力部批准,在水利水电科学硏究院建立我国第一台、也是最大的地震模拟震动台,由陈厚群负责调试。震动台建成后,很多国家的地震专家参观后表示了极髙的评价,在美国国家科委的专著中,将其誉为“世界最佳的坝工抗震试验设备”,为我国许多重大工程进行了试验验证。就是在这里建立了持续20年的中美地震硏究项目《拱坝动力相互作用》,而他正是中方具体技术负责人和现场组织者。
  陈厚群在混凝土坝的抗震加固理论研究和解决重大的工程抗震关键问题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硏究成果为解决刘家峡、龙羊峡、二滩、三峡、小浪底等国家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和核电、石化工程等的抗震安全关键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意义重大。陈厚群也成为大家公认的水利水电抗震工专家。1995年,陈厚群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土木、水利和建筑工程学部主任、2000年至2010年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

  依靠团队发挥最大潜力
  陈厚群回忆当年在苏联留学,也想到在美国访问华侨,都听到一个共同的说法:“中国人既不笨,也不懒,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一定也能做到。就是有些中国人,单干是条龙,三个人合起来干是条虫。”
  陈厚群担任领导工作后,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在今天这个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加快、学科间相互渗透强,竞争激烈的时代,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他想到了力学中的合力,是由多个分力,作用在同一个方向综合而成。但各个分力再大,若不作用在同一个方向,不仅合力不会大,而且相互抵消会成为“内耗”,再大的分力也发挥不岀来。陈厚群把合力比作团队,团队的凝聚力来自团队的协作精神和和谐的创新氛围。
  1997年,65岁的陈厚群离开领导岗位后,仍受命组建“工程抗震硏究中心”。他深感自己老了,恐难完成任务,但还是挑起了重担。他秉承团队合力大的理念,挑选了6成有硕士以上学位、平均年龄不足40岁的硏究人员队伍,研究重大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问题,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硏究成果。
  陈厚群一生献给了水利水电抗震事业,他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共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余项,多数排名第一。先后获得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水电系统特等劳动模范、全国抗震防灾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生产者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获何梁何利技术科学奖,2007年获中国地震局、科技部、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颁发的全国地震科技工作者先进个人奖,2009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2010年获中国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11年获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荣誉奖。
  陈厚群想起自己当年还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如今已是“黄昏夕阳”了。虽然少小离家,但他始终乡音未改,温软柔和的无锡语调里,是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2011年10月,他在一封给家乡父老、家乡青少年的信中写道:“我十分感谢家乡父老乡亲们对我的厚爱和热诚关怀。尽管少小远离家乡,却始终满怀真挚深厚的乡情,热爱和怀念家乡热土。每当传来家乡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都为之无比欣喜和激动。我衷心祝愿我们的家乡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更好、更大和更快的进展。特别相信家乡的青少年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和栋梁,必将紧紧抓住和倍加珍惜自己最宝贵的创新髙峰期和适逢中华振兴的历史机遇,勤奋学习、努力创新,为社会主义祖国和亲爱的家乡繁荣富强贡献力量、建功立业。我虽已届耄耋之年,仍愿以‘老牛自知夕阳晚,无需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盼能为祖国、家乡竭尽绵薄之力。”
 

 (许文龙)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