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无锡人杰 >> 无锡院士

从荡口走出的建筑抗震专家 —— 周锡元院士

时间:2015-03-16 14:30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南晚报       字号:[ ]

 

  周锡元院士是一位令人骄傲的世界顶尖建筑抗震专家,1953年他从无锡荡口镇学海初中毕业,到建工部苏州建筑工程学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经过刻苦努力,从中专生起步到博士、院士,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的建筑抗震专家。

  一波三折,拿到了初中文凭
  1938年5月24日,周锡元出生在无锡荡口。该镇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其中也诞生了许多科技名人。周锡元自幼敬仰的先辈,如中国近代科学先行者华蘅芳、国学大师钱穆、杰出科学家钱伟长,都出生于此。
  周锡元的学生时代家庭遭遇诸多波折——作为家里顶梁柱的父亲早逝,三个哥哥先后夭折,家里除了他只剩下母亲和两个妹妹,生活极其贫困。母亲为了养家糊口,在镇上开了一个小饭馆,艰难度日。当读到初中时,家里穷得实在连学费也交不起了,加上由于家境不好,营养不足,周锡元特别痩弱,看上去被一阵大风也能吹倒。读到初二时,周锡元病倒了,无奈中途休学在家。
  在家的周锡元并不认为算账开小店是自己的前途,他自小就爱学习,特别是对数理化课程兴趣浓厚。尽管休学在家,仍抓紧时间自学,在他家的邻居中,有一位曾留学美国的老奶奶,出身于书香门第,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她看到他在家整天用功读书,特别喜欢他,就带他到家里,向他敞开书房,让他随便挑选自己喜爱的书看,为此,周锡元无比兴奋。
  他如饥似渴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把落下的课程尽量补上。在家调养一段时间后,他的身体逐渐好转。正好此时学校老师打听到周锡元恢复健康了,就劝说他母亲让他回校上课。当知道他付学费有困难,学校承诺可以免除他的学费。这样,周锡元又回到了原来的班上,同学们也很欢迎他。不过,他已经拉下了一个多学期的课,老师用课余时间帮他渐渐补上,还有同学晚上到他家里帮他补,终于顺利拿到了初中毕业文凭。

  饮水思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初中毕业后,周锡元很想继续读书,可是母亲觉得家里的生存压力实在太大,非常纠结。
  荡口靠近苏州,苏州有什么新闻,很快就传到荡口。一天,他听到建筑工业部苏州建筑工程学校要招生,不仅不收学费,而且管吃管住。具有强烈求学欲望的他,激动得整整一个晚上没有睡好。第二天,周锡元起了个大早,赶到苏州建筑工程学校,看到报名的同学已排成长龙,周锡元有点紧张:看样子起码要几十个人才能录取一名吧!不过他还是决心拼一下运气。
  很顺利地,周锡元在这场考试中脱颖而出,被录取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
  他十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正如他在入学时的一篇作文中写道:“抗美援朝战争即将结束,和平建设的曙光已经出现在祖国的上空。大兴土木的时代来临了!我选择土木工程专业就是为了报效祖国。”
  在小学和初中功课少,周锡元感到学习很轻松,到了这里却大不一样,因为在这里第一年要把普通高中三年的课程全部学完,专业课教材大都借用大学的,所以学习非常紧张。但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三年的集体生活也使他的身体更强壮,个子也长高了不少,回到荡口家里,母亲看见他面上红润发亮,打心底里开心。
  1956年夏天,周锡元从学校毕业了。因为他们的学校直属建筑工程部,学生的工作都是面向全国分配。当时,学校大门口、操场上、宿舍楼前都挂上了大红横幅:“听从祖国召唤,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周锡元与班上的24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在哈尔滨的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也就是后来的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和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进入结构理论研究室工作。

  他从不隐讳自己是“中专”生
  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当时的所长是刘恢先教授,刘所长长期致力于地震工程硏究,是中国地震工程学奠基人之一,他对新分配来的青年学生倾力培养。1957年春,所里为了提高新职工的数学水平,聘请哈工大老师开讲高等数学课程,分初级、高级两个班,初级班从解析几何、微积分开始学习,高级班从场论开始。
  按规定,上高级班要大学学历,但周锡元认为自己直接可以上高级班。除了听课还坚持自学,在头三年工作的日日夜夜里,不仅完成高级班的学习要求,还坚持上业余电大,经过自学考试,获得了本科毕业文凭。他用了三年时间,就学习了别人需要四五年时间才能学完的课程,并很快适应了工作需要。
  周锡元在科学研究上成绩非常突出,他发展了考虑房屋空间工作特性的结构计算理论,推动了随机地震力理论与结构地震反应的硏究。深化了场地条件地震害和地震影响的硏究。从中专起步到博士、院士,逐渐成长为世界著名的建筑抗震专家。但周锡元非常谦逊,每次填履历表的学历一栏里,总是简简单单地填上“1956年毕业于苏州建筑工程学校”几个字,从不隐讳自己的正式学历只是中专这个事实,以此鞭策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探索。

  周锡元和王光远教授的缘分
  在研究所,王光远教授是结构力学专家,为了开展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他需要一名学生做助手,协助计算和抄写稿件。室领导起先找了一位同学,但这位同学拒绝了。刚来不久的周锡元了解到王光远教授发表的论文和翻译前苏联专家的著名教科书——《材料力学》,在国内土木工程界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和威望。而教授当时正在翻译前苏联那扎罗夫的《工程地震学》,如果能跟随他工作,正是学习提高的大好机会。于是他积极要求去顶那位同学不愿去的差使,也因此和王教授结下了缘分。在王教授指导下,他一边抄写一边对照原文,尽量学习和理解书中的一手资料,这是他接触的第一本专业外文书。抄写过程中他也经常提一些问题向教授请教,都得到了耐心详尽的回答。
  半年后,研究室划分课题组,他正好又分到了王光远教授的那个小组,组里一共5人,除王教授外,全是1956年分配到所里的年轻人,周锡元年纪最小,学历也最低。当时他们的研究方向是工业厂房的动力特性和由于地震和机器载荷引起的震动。在王光远教授的眼中,周锡元虽然学历低,但最勤奋,也最刻苦。他平时计算和分析王教授计算论文中的例题和图表,求知欲望促使他完成计算后继续探究其理论基础和方法,依靠自学和王光远教授的指点,逐渐掌握了有关结构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进行一些推算和引申,发展了考虑房屋空间工作特性的结构计算,应用于混凝土结构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1958年,王光远教授和他人合作对上海、太原、洛阳等地机械工厂的振动做一次调查。最后通过厂房模型试验,发现在沿水平方向施加的动力作用下,高低两层两跨厂房模型出现蛇行状的震动,而对应于每一种蛇行状的振动,两个屋面的相对振动既可以是同向的,也可以是反向的,这一切表明整个厂房的横向振动是可以按照高度方向和长度方向分离来处理。周锡元随即联想到数理方程中分离变量方法,他应用数学知识推导了一个理论,与实验结果居然相符。王光远看到周锡元这一研究成果非常高兴。周锡元从中引出了一系列有着实际意义的新结论,并获得了很多新应用,此项研究获得了全国科技大会奖。

  念念不忘抗震科研事业
  周锡元教授从二十世纪50年代起,在工程结构与抗震減灾领域,几乎每年都有科技贡献,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和三等奖1项及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荣获国家专利12项。1991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年后,周锡元受聘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致力于现代科研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他的日历中从没有周末、节假日。他办公室的灯光通常很晚才会熄灭。2001级研究生张孝奎说:“我们的实验室在周老师办公室上面,每晚10点半建工楼熄灯,我们都会走到楼下瞄一眼周老师的办公室,长期观察得出了一个结论:只要不出差,周老师通常会在办公室工作到很晚。这事儿对我们的震撼很大,一位年届古稀的老人,一位已是院士的专家,在科学研究的征途上还能如此刻苦执着!”
  周锡元始终没有离开科研第一线,即便是到了古稀之年,依然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直到病重住院期间,他仍然关心科研和教学进展,念念不忘毕生为之奋斗的抗震科研事业,鞠躬尽瘁,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位对科研事业始终保持赤子之心的老人不幸于2011年5月29日16时01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
  

(许文龙)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