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无锡地名

也谈无锡“小上海”的由来

时间:2015-03-13 14:04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日报       字号:[ ]

——从百年前无锡新世界“连环恐怖袭击案”说起

 

顾烨青
 


s_rbC03C03C0313_6.jpgs_rbC03C03C0313_7.jpgs_rbC03C03C0313_8.jpg

 

  2月6日《无锡日报·太湖周刊》的“老无锡”版面上刊登了无锡史志办郁有满先生的《无锡“小上海”由来》一文(以下简称“郁文”)。郁文从当时无锡工业发达、交通便利、商业繁荣、文化娱乐场所增多及园林、旅游业的兴起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无锡作为“小上海”所体现的特征,并通过考证认为1919年初版《无锡指南》中“独兼庐主人”所作序文里的“小上海”一称为目前所见最早提及“小上海”出处的书籍。或许,就图书而言,这是目前所见最早提及的,但以其他印刷媒介来看,还有更早的,据笔者所掌握的材料,1917年的《申报》上就多次提及。
  1916年7月20日的《申报》第七版上刊登了有关无锡火车站大洋桥(即通运桥,1927年以后改建成工运桥)下将建新世界的预告式新闻,称无锡的新世界“楼高五层,占地颇广有”,“一切办法均仿照沪上新世界式样”。从10月5日至11月3日,几乎每隔一天,《申报》上都刊登有标题为“兴业公司无锡新世界旅社开幕大披露”的开张广告。根据这则广告,新世界旅社于重阳节(公历10月5日)“先行交易”,可谓“试营业”,18日“正式开幕”,即正式开张。从广告内容来看,新世界的“硬件”还是相当不错的,“房间宽畅,空气充足,自向外洋定制新式铁床,红木器具全,新绸被褥”,夏天还有风扇,冬天有水洒暖炉,“另有西式大厅,以备旅客婚嫁之需,自备西餐、京菜、全汉酒席,任从客便。茶房侍者,无不应酬周到……另有西式大号房间,全用柚木器具,装有自来冷熬水龙头,百盆、浴盆备供西人旅居之需”,称得上涉外酒店了。最终的价目为“自三角五分起四五六七角不等”。今日商家流行的优惠券也早在当年就有了,“另备减价优待旅客券,可至本公司屋顶花园游览”。
  就是这家被视为无锡最早的综合性娱乐场所的新世界,在开张一年后摊上了麻烦事。1917年6月14日早上六点,新世界旅馆二层楼柜上突然发现用报纸裏的圆形红色炸弹一枚,长约五寸,炸弹旁还附有一信,署名江苏救国军代表吴冠军,信中称天祸中国,近来各省叛督有纷纷独立之势,该党素以拥护共和为职志,起而杀贼。兵马未动,粮草为先,听闻该公司营业发达,资财雄厚,所以特写信一封,希望体念救国之忱,能借给五千大洋,而且要三日内送来,事情紧迫,附带的那小东西,用今天的话说,“你懂的”。旅店的人见了,大惊失色,立刻报警。来了个华探长把炸弹和信取走了,到第二天,几个警察将炸弹弄到了惠山黄公涧的空地上试验爆炸效果。第一次用力扔到地上,等了十分钟,没声响。第二次再扔,红色铁罐才破,但也不爆炸,就近仔细一看,里面是一种类似痧药的淡黄色粉末,不像是危险品,虚惊一场!上头立马派警员去侦查送信的人,希望循此线索破案。
  6月15的《申报》第七版绘声绘色地报道了此事。在这则报道里面,有一段对当时无锡市景的铺垫式描述,“江苏无锡僻处内地,民生风俗素称朴厚,自沪宁铁路通行以后,商务日见繁华,风俗亦随之转移……表面似乎繁盛,实则分利渐多……朴厚之风荡然无存。各处匪类亦从而集。警察举办多年而仍在幼稚时代,毫不能有所维持。城中沈果巷、徐宅发现劫案,盛巷内曹医生复有被掳勒索之事。今则通运桥新世界社又发生炸弹吓诈事矣。该社于去年建筑工竣,内容分旅社及屋顶花园与盆汤间。秋间开幕以来,时人有小上海之称。”这里,《申报》虽是将新世界称作“小上海”,却也是《申报》自1872年创办以来,第一次将涉及无锡元素的事物称之为“小上海”,该报道最开头有关无锡民风、治安状况的改变为后面将无锡全面称之为“小上海”埋下了伏笔。
  小小的无锡县城闹出了“恐怖袭击”,虽然是假炸弹,但上了民国第一大报,影响可就大了。据6月25《申报》报道,事发后无锡县代理县长朱省吾不敢怠慢,发电报向省府请示。省政府回电,说无非是无业流氓敲诈勒索,“属司空见惯”,指示无锡政府要外松内紧,“不动声色”地加以侦查,朱代县长接到指示后只好命令手下的侦缉队加紧缉拿。
  这边还没破案,不久新世界又爆炸了,这回是真炸了。据7月5日《申报》报道,离上次假炸弹案不到一个月,7月4日晚九点,新世界旅社的天井里突然发出巨响,震人耳鼓,住客皆惊骇万分。服务员跑去一看,只见地上有一个洋铁罐,闻上去有火药味。旁观人群中有识货的,称这不是真炸弹,而是一种土制假炸弹,虽然响声很大,但爆炸威力弱,所以没有伤到人。接到报案后,来了位董探长勘察现场,认为炸弹是从屋顶花园向天井中扔下去的,可惜屋顶花园游人太多,没法查!看来当年无锡警察的办案水平真是处于“幼稚时代”。
  接着,半个月不到,新世界又出事了。据《申报》7月20的报道,7月17日新世界又收到署名李汉臣、张侠者从上海寄来的恐吓信。信中又是借钱,五千块,三天内要给明确答复,否则损失恐怕不止五千块。旅社经理立马亲自把信送到了县政府。这时的无锡父母官已经不是6月份的朱代县长了,换成正式上任的杨梦龄县长了。这则报道最后是以“未知杨知事如何办理也”结束的,《申报》上有关无锡新世界旅社连环恐吓炸弹案的新闻也到此结束,此后再未见报道,笔者也不知最终如何。总之,新世界后来应该是正常经营了,还上演了孟小冬的处女剧《逍遥津》。不过命运多舛,1925年4月22日旅社不幸失火,损失惨重,1937年彻底毁于日寇炮火。
  1917年7月20日的《申报》是将上述这起恐吓信案与另一起发生在坊前镇的元聚夏茧行巨款被劫案一起以“最近之两巨案”为题报道的。报道的开头是这样叙述的:“近年无锡社会踵事奢靡,摹仿海上繁华,色色俱备,时有小上海之目。因此,生计艰难,痞匪麕集,以致掳人勒赎,匿名索款,抛掷炸弹,拦路抢劫之事亦时有所闻”。这是《申报》中第一次明确地将整个无锡称作“小上海”,且是在无锡出现类似上海的“奢靡”、“色色俱备”的语境下作出类比称呼的,并随之进一步引出这种奢靡背后的地痞流氓、匪患之气,这亦是大上海不能否认的一种标志性特征。在1918年5月3日的《申报》新闻中,无锡能称之为“小上海”的这些特征缘由就被更明确地指出了,“锡邑商务发达,地方日见繁盛,因此光复门外新辟马路外来流氓、当地土棍以及退伍军警麕集于此,拆白敲诈、斗殴行凶之案虽不如上海之多,然亦无奇不有,故有小上海之名。”
  从辩证角度看,事物具有两面性,无锡“小上海”称谓的出现,当然与郁有满先生文章所述五大正面特征有关,而伴随大上海滩繁华背后的一些负面特征也同样出现在了无锡县城,这一点甚至更有力地催生了无锡的“小上海”之称。主流地方正史或许忽略了这一点,而历史恰恰是五彩斑斓的,三教九流无不在其中。《申报》的巨大影响力和传播面是《无锡指南》所无法比拟的,加上炸弹案这样极其吸引眼球的新闻,料想无锡“小上海”之称在1917年就众人皆知了。
  最后顺便提及的是,郁文在结尾部分还提到了无锡“小伦敦”的称呼,其实,不仅如此,无锡因工业发达,在1920年代中期还有“中国的匹兹堡”之称。1925年11月1日刊行的《密勒氏评论报》(TheChinaWeeklyReview)上就刊登了署名“P.Y.TANG”的《Wusih——ThePittsburgofChi-na》一文,以六页的大篇幅全面报道了无锡工业发展状况,还配发了一张无锡工业地图,标出了无锡31家工业企业和厂家的位置,涵盖了棉花厂、面粉厂、缫丝厂等无锡主要的工业类型。《密勒氏评论报》创办于上海,全英文,国内的读者层次较高,政界和知识界人士经常阅读,还有在华外侨,更有众多海外读者群,一半以上的发行量是在海外。所以,可以说无锡“中国的匹兹堡”之称更是走向了世界!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