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无锡风俗

清代无锡的年味

时间:2015-03-08 13:03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南晚报       字号:[ ]

 

  清代是一个特殊的朝代,以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为分水岭,我国古代史止,近代史始。从此以后我国几千年一直稳固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摇晃崩溃,以交换开放为特征的商品经济风生水起。无锡由于康熙时以“布码头”崛起,比周边一些地区更早获取商品经济红利,但年俗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其相对独立于经济基础的特性,故小农经济年俗还是占据多数,带有商品经济特色的还不是主流,那么,让我们再来回味下当时的无锡年俗吧。

  知县放假,灶神上天,年味渐浓
  过年对于清代知县来说意味着长达一个月的度假时光,其开始日期在十二月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日四天之内,具体日期由钦天监选择,皇帝批准后,通报全国执行。“休假”开始当天,知县要在县衙大堂举行封印仪式,宣告停止办公。到正月十九、二十、二十一日三天之内,同样由钦天监选择皇帝确定具体日期,知县再在县衙大堂举行开印仪式,正式恢复办公。
  知县在十二月二十日前后放年假,二十三日祭灶神。百姓则在二十四日掸檐尘,工具简单自制,据记载当时是“卷稻草于竿为帚,扫除屋尘”。民谚说掸檐尘“越掸越发”,虽说意在财运亨通,实际却是大扫除,搞好环境卫生,有利身心健康。为什么要在这天掸檐尘?原因是这天为百姓祭灶神,送他上天汇报工作的日子,家里家外窗明几净,灶神看了舒服,上天能说户主的好话!这位神明是怎样去天庭的?祭灶之后,将旧灶神像制成轿身,再将二支筷子用红纸卷好作轿扛,然后把这轿子在灶陉焚烧,火熊熊,烟袅袅,灶神微醉,口含麦芽糖,满意地坐着轿子上天了。
  祭灶后,家家户户开始蒸年糕,年味愈浓。

  一年最忆年夜饭
  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神上天言事,还得把他接回来。除夕将新灶神像置灶陉神龛,祭以酒果糕点,香烟袅袅中,灶神归来,谓之接灶。由于除夕那天事多,也有地方在正月初一或正月十五元宵节接灶的。但家家户户的门神、春联、年画等吉祥物件都得在除夕换成新的,这是老传统,对应北宋王安石《元日》诗中名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祭祖是除夕大事。缙绅大族都到宗祠拜祖,从始祖到列祖列宗的牌位,可多至成百,仪式繁多。百姓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或祖先画像依次摆列正厅,供品整齐,点燃香烛,然后按长幼顺序上香行三跪九叩礼,气氛隆重。供品中鱼肉等八菜盛以高碗,向往钟鸣鼎食之意。水果糕点等供品至元宵夜才撤供,至亲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虔诚追远,家族凝聚力大大增强。
  祭祖之后吃年夜饭,是一年中最热闹愉快的时候。阖家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百姓平时省吃俭用,此时却是菜肴丰盛,且都赋予吉祥意思,如暖锅热气腾腾,象征蒸蒸日上;红烧鱼鲜香扑鼻,“鱼”和“余”谐音,喻指“年年有余”;无锡爆鱼闻名遐迩,也赋予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的含意;连平时常吃的普通黄豆芽,都说成是如意菜!席间礼仪敬语有规范,须回避不、没、少等字眼,多用有、好、多等吉利字,如长辈给小辈添饭加菜,如果小辈吃饱了不想要,就不能直说“不要了”,而要说“有了”,以示丰盛。这些吉利话,家长会反复叮嘱孩子,甚至细微语感就在这欢乐气氛中慢慢养成。
  年夜饭后,全家围炉而坐,叙旧话新,寄希望于新的一年,大人往往通宵不眠,谓之“守岁”。阖户睡觉之前,每家必放爆竹三声,故而除夕夜爆竹声总是此起彼伏。

  多彩春节古代称元旦
  春节在古代称元旦。春节当天叫元旦或岁元日,一早开门,每家也必放爆竹三声。头件事是全家盛装拜天,次拜祖先,再作五祀,即拜住宅内外的五位神明,除灶神外,还有门神、户神、土神、行神。天上神仙有不少,但这五位就在身边,朝夕相处,保佑平安,当然不能怠慢!然后出门拜访长亲及寿家。其他各县做寿在生日,而独有无锡在岁首贺寿,且仪式变得简朴,康熙时寿家还留客饮酒,到乾隆时招待贺客只清茗一杯。当天无锡(雍正时无锡析成无锡金匮两县,包括金匮县。下同)全城店铺歇业。晚上早睡,忌点灯,与除夕夜热闹形成鲜明对比。
  据记载,康熙时无锡城里商家年初五后才开张,但乾隆时年初二全城店铺就已“遍开,与平时无异”,原因是“求于市者众”。现在对这一现象分析,其实是乾隆时无锡“布码头”繁盛,商品经济高潮的反映。当时每年生产布匹“捆载而贸于淮、扬、高、宝等处,一岁所交易不下数十百万。曾有徽人言‘汉口为船马头,镇江为银马头,无锡为布马头’”。无锡不产棉花,却盛产棉布,于是布、棉花、米三者带来的种种交换已成为无锡城乡人民日常生活的生命线,众店铺当然只能年初一休息一天,第二天就得“上班”,有钱赚,总归要赚的!
  商品经济有高潮,竞争自然激烈。无锡年初五“接路头”祈财的传统时间,康熙时是“每于五鼓(即拂晓4时前后)起祀,各争先取早”,到乾隆时已有人将之提前到年初四夜!这状况与年初二无锡店铺就开张的状况完全合拍。当时小娄巷有金胜神庙,年初五非常热闹,无锡商人毕集,集体拜叩神明求发财,体现出当时无锡全体商家团队合作精神。这也为无锡“布码头”之所以兴盛,在商业伦理文化方面作了一个很好注解。
  年初九是天日,亦称“玉皇诞”,是玉皇大帝生日。不少城乡妇女备香烛供品,摆在天井巷口等露天处,膜拜苍天,祈求玉帝赐福。由于是道教盛大节日,崇安寺旁洞虚宫玉皇殿当日烧香最盛。乡村虔诚的念经老太们年初八晚就纷纷进城烧香念经拜玉帝,夜宿洞虚宫。翌日年初九,祠山(南门外张元庵)、睢阳(惠山张巡庙)、行灾、延寿司、南水仙、西水仙、府城隍、无锡金匮两邑城隍共九庙的九位“老爷”出门到洞虚宫玉皇殿会面,共为玉皇大帝贺寿。这九支出会队伍边行边舞,彩旗宫灯开道,三清幡、龙旗、凤旗、虎旗、伞盖等仪仗及众多善男信女紧随其后,道士们抖擞精神,唢呐、笛、笙、箫等吹奏乐,锣、鼓、钹等打击乐合奏,乐声震天,香烟氤氲,人流如潮,万人空巷,彰显无锡独有的全民“嘉年华”魅力!
  当时有位无锡文人指出:“迎神赛会,他邑皆有之,以生辰庆贺为会,则唯吾邑所独”,但未能说明这“所独”现象的原因。如今我们当代人在研究之后,可以补充之:这是当时无锡商品经济大潮带来的文化景观,有繁荣的经济基础支撑,故能延续200多年之久,直至上世纪40年代后才消亡。

  元宵佳节不夜天
  乾隆时没电,没电灯,更没景观灯霓虹灯,怎么营造元宵夜璀璨美景?据记载古代是“断松木为薪,架而燃之于门左”,原来是家家户户在大门旁烧篝火照明,并放爆竹烟火。休闲人士会提灯笼登锡山顶以俯瞰无锡元宵辉煌灯火,欣赏“城内外宛若火城”之奇观。但至乾隆时,无锡人口众多,木材资源匮乏,木价上涨,元宵夜燃篝火“十家而三”,放爆竹烟火“百家而一”,照明少了不少,但比平时还是光明得多,欢乐热闹的气氛依旧。
  无锡元宵节群众性自发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妇女们结伴出游“走三桥”,即游程中要过三座桥。这是科学健康年俗,保持一定运动量,能达到健体效果。众多“好事者为马灯、球灯之属,鸣锣鼓游行街市”。舞龙灯最吸引人,体现健力之美,当时南门外的舞龙灯最出色,“他处不能及”。
  崇安寺一直是无锡古代新年“嘉年华”中心,自元旦始,崇安寺、洞虚宫等寺院道观香火特旺。还有广场表演,如“跳大头”,戴纸糊大头演出元代杂剧“月明柳翠”,剧情是观音净瓶杨柳枝偶染微尘,被罚往人世为杭州妓女柳翠,月明罗汉三次点化,柳翠重回观音身边,再列仙班,具弃邪从正正能量,但也许是道具戏装等比较粗陋缘故,并不受当时文人所喜,竟被评点为“厥状至丑恶”!
  自元旦到元宵节的15天,崇安寺说书、弹唱、杂耍、星相、拆字等休闲娱乐天天不断,热闹非凡。这里还是儿童购物天堂,锡制小杯盘小桌椅,竹木兵器刀枪剑戟,糊纸彩色假面具等等,都是儿童们的最爱。但乾隆时,北塘因其大运河段河面宽阔便于停泊大量船只的优势交通条件,已发展成为无锡“布码头”棉花、布、米交换中心,沿岸各种店铺鳞次栉比。当时湖尖(即今江尖)有人作诗云:“小小经营铺面撑,半年成本一春晴。河塘也像崇安寺,赚得儿童笑语声。”此诗以北塘玩具店新年生意兴隆意象,展示出乾隆时北塘商业繁荣景象,如今读来还是令人印象深刻。
 

 (石雨)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