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太湖渔歌渔谚

无锡四城门歌谣

时间:2015-02-06 16:30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市档案史志馆       字号:[ ]

 

□  顾俊良

 

  无锡早年有首民歌《无锡景》,里面的歌词唱道:“小小无锡城,盘古到如今。东南西北,共有四城门呀。”无锡旧时的四城门名为熙春、阳春、梁溪、莲蓉。明嘉靖三十三年,无锡知县王其勤率众筑城抗倭,修建了无锡老城区东南西北四座砖砌城门。东门叫靖海门,雄伟的南门叫望湖门,西门则是试泉门,而北门其实叫控江门。东门曾名熙春门、靖海门。南门曾名朝京门、阳春门、望湖门,为出入南乡陆路的唯一通道。西城门曾名梁溪门、试泉门,是出入西门之唯一陆路要道。北城门曾名莲蓉门、控江门,是城区连接北乡的陆路要道。这四座城门一直到1950年无锡拓建环城解放路时才被拆除。
  无锡玉祁人薛明剑1919年主编的《无锡指南》中载有一首歌谣《无锡四门谣》:“南门豆腐北门虾,西门柴担密如麻,只有东门呒啥卖,葫芦茄子搭生瓜。”这首歌谣在清雍正、乾隆年间开始流传,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无锡的地情民情。明清时无锡南门外兴起烧窑业、造船业、冶坊打铁业等,居民聚集,商市繁盛,并出现几家豆腐店,所制豆腐精良细嫩,豆腐干和百叶也很有名。北门外沿运河两岸多河塘水泽,鱼虾较多。西门外靠近锡山、惠山,故多柴草。东门外当时没有街市,遍地菜园,是无锡市民的菜篮子。
  《东南西北四座桥》,旧时的歌谣以城门为题材反映当时无锡的社会经济状况。“走出南门瞟一瞟,清名桥造得能庚高。上塘十里开饭店,下塘十里烧荒窑。走出东门瞟一瞟,亭子桥造得能庚高。打油郎出没在尤渡里,东门街上出着一个好花姣。走出西门瞟一瞟,西门大桥造得能庚高。五里长街相对大佛殿,惠山格泉水有人挑。走出北门瞟一瞟,北门大桥造得能庚高。百色百样菜籽摆勒桥上卖,咸鱼干头鸡蛋出了长安桥。”清末同治光绪年间的四门谣是“东门菜黄子,南门窑蛮子,西门马贩子,北门叫花子。”反映了当时无锡各城门外地域居民的从业特色和生活风情。清名桥建于明万历年间,坐落在无锡市南长区京杭古运河上。亭子桥始建于南齐,坐落在无锡市崇安区熙春街东端京杭古运河上。西门大桥建于隋大业年间,俗称西门吊桥。1959年10月人民路拓建后,桥移位改建,1960年4月命名为人民桥。北门大桥即莲蓉桥,唐贞观三年建造,俗称大桥、竹巷大桥,位于北塘区京杭古运河上。长安桥位于无锡市北塘区横街。
  《登无锡北楼》,唐朝郎士元作。“秋兴因危堞,归心过远山。风霜征雁早,江海旅人闲。驿树云仍密,渔舟晚自还。仲宣何所赋,只叹在荆蛮。”无锡北楼,即唐代无锡北城门莲蓉门的城楼。诗人登上高高的城楼,仰望早早南飞的大雁,近观晚归的渔舟,看到驿道旁的树木和密密的云层,不禁想起长期漂流江湖的旅人思念归乡之情。想起汉末的文学家王粲,被称为“建安七子”之冠冕,为何要作《登楼赋》呢?还不是流落在荆蛮之地的荆州当阳城,难以归乡而叹息吗?而无锡城当时也属江南荆蛮之地,诗人登无锡北城楼,就会产生联想,有如此情景。
  《西城晚眺》,明朝浦源作。“官柳犹遮旧女墙,角声孤起送斜阳。英雄百战成寥落,吴楚平分自渺茫。寒雁带愁离塞远,暮江流恨入云长。古今天地谁非客?何用登临独感伤。”浦源(1344-1379),无锡人,工诗善画。有《舍人集》、《东海生集》四卷传世。西城即无锡西城门,始建于西汉初年,直到明代,位置不变,是无锡旧城四城门中最古老的一座。因其面对梁溪河,古称梁溪门。明嘉靖三十三年为抗倭寇而重建无锡城时,其名才改为试泉门。诗人为明朝初年人,战事方歇。他登上城楼,向西眺望,西城之内,无锡县衙之外的柳树好像遮住古旧的城台。从春秋时期吴国和楚国频频交战,一直想到元明之际的许多战事。守城士兵吹起的号角声湮没了,战争平息了,深秋的大雁远离边塞向南飞去,大运河向远处流去,诗人发出感叹。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原先的无锡城门和城墙早已不存在了,但是无锡四城门的歌谣却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