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非皋桥
时间:2015-01-19 09:10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南晚报 字号:[ 大 中 小 ]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无锡老城厢出北门十里,有一座古石拱桥,桥名皋桥,上世纪六十年代后,距皋桥不过百米,又新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桥名高桥,无锡话高和皋读音相同,音同字不同,桥又差不多建在同一个地方,人们往往就把这两座桥混为一谈,其实这两座桥根本不是一回事。
大运河锡北运河交汇口
千年老桥可并行两匹马
皋桥横跨五泄河东西,坐落在京杭大运河边与五泄河交汇口,始建于北宋元佑元年,是无锡地区最大的古代单孔石拱桥之一,距今已经有近千年。清雍正四年后,无锡分拆为无锡、金匮两县,五泄河成为无锡县、金匮县的界河,也是沟通长江、太湖两大水系的重要通道,河面开阔。
笔者记忆中的皋桥比现存的清名桥还要高大、雄伟,桥上是无锡连接道台、府台、乃至京城的重要驿道,皋桥两端的金山石石板纤道整齐宽大,能够并行两匹马匹。
由于五泄河是无锡县与金匮县的界河,一桥跨两县,民间素有“皋桥河里的浮尸,两勿收管”的老话。指的就是当时有人发现在皋桥河里有浮尸,报官后两个县的差役到了现场,坐在河边隔岸观望的典故。后来衍生为官场互相推诿之意,该老话有时也用来讥讽游手好闲的流浪汉。
地理位置独特,兵家必争之地
皋桥连接京杭大运河边的纤道,在农耕社会里,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1908年无锡沪宁铁路开通之前,皋桥连接的驿道是无锡当时最快速的陆上通道,堪称无锡当时最快捷的“高速公路”,由于皋桥独特重要的地理位置,皋桥周围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就近代而言,1860年太平天国攻打无锡和1863年后清兵反攻;1925年奉系军阀与直系军阀在无锡交战,都在皋桥上展开过激烈战斗。1937年11月26日,侵华日军更是丧心病狂地在皋桥沿河杀死了几百个逃难的中国人。可惜皋桥已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拆除。
周边人才辈出
皋桥为无锡人服务了近千年,老皋桥上带有皋桥字样的石碑如今被居住在附近的李金镛的后人所收藏。皋桥久远的历史长河里,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皋桥两岸方圆不到五里,人才辈出,如明万历年间山北乡双河的孙继皋考中了状元; 清代钱桥乡社冈的徐寿、徐建寅父子建造了中国第一艘机器轮船;石塘湾陡门的李金镛在黑龙江漠河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大型金矿,在东北沈阳创办了第一家中国人主办的银行。十几年前,笔者在沈阳参观东北银行博物馆时,惊讶地发现:东北沈阳第一家中国人主办的银行创始人正是无锡人李金镛,回到无锡,查阅了相关资料,对于李金镛的了解逐步清晰:过去无锡有一出有名的地方剧,一出是:《十五贯》; 剧情里曾经提到皋桥。现在,徐寿父子建造的轮船“黄鹄号”的复制品,还停泊在无锡市火车站工运桥堍的古运河里,供人们参观;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闯关东前传》,重现了黑龙江漠河金矿开办初期的境况,剧中展现的正是李金镛的故事。
忆往昔:桥上人来人往,桥下百舸争流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笔者在江南某城的京杭大运河边的一所中学读书,1967年初夏,学校组织学生到洛社农村支农参加麦收劳动。洛社坐落在离城30里的京杭大运河边,当时无锡大部分农村乡镇都未通公共汽车,大部分乡镇靠水路航运与外界联系,小轮船开开停停,上客下客,得花上半天时间,洛社紧邻沪宁铁路和京杭大运河,每天有几班火车慢车在洛社停靠,火车票每人每次0.15元,京杭大运河里每天也有过境的轮船航班经过,洛社当时在无锡是少有的既通火车又通轮船的乡镇,虽然火车票或者轮船票每人只要几毛钱,但是同学们连这几毛钱也舍不得花,大家背着背包提着行李,顶着初夏骄阳似火的阳光,结伴沿着京杭大运河边的纤路,步行到洛社,累了坐在残破的驿亭里歇歇脚,渴了采摘几颗路边的桑葚,解解渴,支农劳动结束后又从皋桥上经过,返回学校。只见皋桥上人来人往,桥下百舸争流,白帆点点,临近桥洞时,船夫急急忙忙收起船帆,放平桅杆,把船靠近河岸,上岸拉纤,纤绳深深地勒进纤夫赤裸的肩膀里,把船拉过桥洞后,纤夫又敏捷地从驳岸跳上帆船,树立起桅杆,升起白帆。纤夫与逆向而行的纤夫交会时,一方匍匐、一方高举纤绳,井然有条。皋桥正好离城十里,桥头有一座饱经风霜的驿亭,已经残破不堪,斑驳陆离的柱子上字迹模糊,难以辨认,但是仍然能够感到受昔日车马往来熙熙攘攘的繁盛景象,想当年重要的迎来送往都要到城外十里亭,连我们当年离开城市上山下乡的时候,送别我们船队的乐队和人群也是到皋桥为止。
皋桥坐落在京杭大运河边,横跨熙熙攘攘的五泄河上,沟通了五泄河东西交通,是一座古老的单孔石拱桥,见证了无锡千年的沧桑岁月。而高桥横跨京杭大运河上,沟通了京杭大运河南北的交通,是一座年轻、时尚的现代钢筋混凝土桥梁,正所谓此高桥非彼皋桥也。
无锡皋桥旧貌
(孙振兴 文/供图)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