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无锡收藏

清 · 雍正青花缠枝莲纹梅瓶

时间:2015-01-13 10:51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南晚报       字号:[ ]

 

雍正有上品  传世价更高

 

史晨宁/文  无锡博物院/供图  周洁/制图
 

s_wbB13B13C0113_1.jpg


  梅瓶,是我国古代一种比较典型的实用装饰性器物,是瓷器中一种常见的瓶式。它最早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期的储水陶器,后经不断改良,产生于唐代,定型于北宋时期的民窑。当时主要用作装酒容器,在宋代曾被称为“经瓶”。元、明时期均延续着其酒器的功能。而后历经清代、民国及近现代,官窑民窑竞相生产,梅瓶的用途得以逐渐由日用瓷向陈设瓷演变。

  康、雍、乾三朝梅瓶制作达到鼎盛
  自唐、宋以来,从南北方地域差异上来看,梅瓶的造型已各具风韵:北方民窑所产梅瓶形体修长,颈部瘦削;南方景德镇等窑所产的梅瓶则略显矮胖。其基本造型大体一致,但各窑所产梅瓶在尺寸大小、曲线收放程度、高矮丰硕变化及刻印装饰风格上不尽相同。单从梅瓶的瓶口来区分,就有直口、唇口、梯形折沿口等。到清代康、雍、乾三朝梅瓶制作达到鼎盛时期,当时统治者对官窑器的工艺制造的苛求及热情喜好促进了梅瓶制作工艺的发展。这些不同时期,因使用目的的不同所制作的梅瓶在器身曲线、颈口、器盖等处都表现了很强的造型多样性。其基本造型特征为小口、短颈、丰肩,上腹浑圆肥硕,下腹内敛,器身无耳、环等附加物,体态修长,造型优美。
  无锡博物院馆藏的这件清雍正青花缠枝莲纹梅瓶,造型端稳精巧,纹饰纤秀。圆唇口,短束颈,肩部较丰满,腹部以下渐内收,胫部微外撇。全器饰青花纹饰三层,肩部饰缠枝花一周,胫部饰中空的仰蕉叶纹,腹部主题纹是缠枝莲,各组纹饰以留白间隔。胎体厚重,胎质洁白致密,腹部接痕不明显。釉面泛青白,色泽滋润,青花呈色鲜艳。

  雍正制瓷技艺全面成熟精进
  清代是中国青花瓷器的高度发展时期,“康雍乾”时期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各种具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云集景德镇,形成“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繁荣局面。体制上承袭明代,继续在景德镇设置御窑厂烧制宫廷御用瓷,并实行官搭民烧的办法。这时的青花瓷器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最能代表当时制瓷工艺水平的仍然是官窑产品,品质精良,主要担负着朝廷陈设和生活用器及对外赏赐和交换的需要。而民窑青花风格上则表现出自然、淳朴,富于艺术气质。
  雍正时期虽然为时短暂,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制瓷技艺突飞猛进,在继承康熙朝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创新、变化和提高。不仅品种多、题材广泛、造型多样,而且原料的选择和加工也比以前更讲究。这个时期的青花,简练含蓄,注重淡雅清秀的气韵,而不尚华饰,符合文人雅趣,与康熙青花挺拔、遒劲的风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风格。从无锡博物院馆藏的这件雍正青花梅瓶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雍正青花独到的工艺成就、洁白的胎体,精美的器形,鲜艳稳定的色调,精细严谨的构图,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当时制瓷技艺的全面成熟和精进。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