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无锡人杰 >> 无锡英杰

科技双雄与黄鹄号

时间:2014-11-24 15:57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日报       字号:[ ]

 

徐寿
  徐寿(1818~1884年),无锡北乡人。幼年家境清贫的生活使他养成了吃苦耐劳、诚实朴素的品质,正如后人介绍的那样:“赋性狷朴,耐勤苦,室仅蔽风雨,悠然野外,辄怡自乐,徒行数十里,无倦色,至不老倦。”这种志向促使他积极学习近代科学知识。他所创造的钠、钙、镍、锌等中文译名,一直沿用至今。

华蘅芳
  华蘅芳(1833~1902年),荡口人。从小就热爱数学,10岁开始,常读中国古代算经。至20岁,已学过《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测圆海镜》等数学著作。以后又悉心研读近代数学著作。后来,他结识了同乡徐寿,两人志同道合,通过实验,他们掌握了近代数学的一些原理及其运用方法。

 

 

  每当笔者早晨路过工运桥,总要停下脚步朝西望去,只见大运河南岸一艘威武的轮船披着金色朝晖,默默地向我们诉说着它当年的辉煌历史。这就是我们无锡人的骄傲——科技双雄徐寿与华蘅芳主持制造的中国第一艘蒸汽动力船黄鹄号。
  鸦片战争失败的耻辱,促使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兴起一阵办洋务的热潮,不仅购买洋枪洋炮、兵船战舰,还学习西方的办法兴建工厂、开发矿山、修筑铁路。但是,作为封建官僚权贵,洋务派大都不懂这些学问,兴办洋务,除了聘请一些洋教习外,还必须招聘和培养一些懂得西学的中国人才。洋务派的首领李鸿章就上书要求,除八股文考试之外,还应培养工艺技术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博学多才的徐寿和华蘅芳引起了洋务派的重视,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都很赏识他们。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开设了以研制兵器为主要内容的军械所。当时,清军水师使用的都是帆桨动力的战船,不仅航速慢,而且颇受风向、风力、潮流的影响,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大量拥有的蒸汽动力舰船落后。一批中国先识,如魏源、郑复光等看到了这种巨大差距,呼吁中国人要自造蒸汽舰船,才能在江海上与入侵者抗衡。当时湘军首领曾国藩采纳制造蒸汽舰船的建议,并指派徐、华等筹办。
  1862年3月,徐寿和华蘅芳进入了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眼看当时外国轮船在中国的内河横冲直撞,十分愤慨,他们通力合作,决心为我国制造蒸汽机。但是,一无图纸,二无资料,仅仅从《博物新编》这本书上看到一张蒸汽机的略图,又到停泊在安庆长江边的一艘外国小轮船上观察了整整一天,经过反复研究,精心设计,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终于在1862年7月制成了我国第一台蒸汽机,这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
  蒸汽机试制成功后,他们又着手试制蒸汽船。1863年,徐寿、华蘅芳以及徐寿的第二个儿子徐建寅当时只有17岁,一起在安庆内军械所开始了试制蒸汽动力舰船的工作。
  1864年,安庆内军械所迁到南京,他们继续从事制造研究工作。1866年4月,在徐寿、华蘅芳主持下,一批中国的第一代工程技术人员和造船工人凭着一颗爱国心,全身心投入到这前无古人的工程项目中。这项艰苦卓绝的工程前后经历3年。他们通过掌握的科技知识设计出蒸汽动力船方案,并画出了第一批造船图纸。在南京金陵机器制造局(今晨光机器厂),他们又上下通力协作将零部件造出来,并总装成功,起名“黄鹄”号。在解释船名的意义时,曾国藩说:古书说,黄鹄,大鸟也,一举千里者。“黄鹄”号长55巿尺,排水量45吨,木质外壳,主机为斜卧式双联蒸汽机,每小时可行约12.8公里,共耗白银8000余两。
  4月的一天,南京下关码头旌旗招展,人头攒动,“黄鹄”号首航式在此举行。曾国藩、曾纪泽父子出席了仪式。中国军队的第一艘蒸汽船,中国近代的造船工业正是从这里起航。
  1868年《字林西报》报道了中国在没有外国帮助的条件下,制造第一艘蒸汽船“黄鹄”号的信息。以后在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今江南造船厂前身),徐寿、徐建寅父子和华蘅芳等又设计和制造了“惠吉”、“测海”等舰船,从而开创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新局面。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