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无锡人杰 >> 无锡烈士

富庶不忘英烈

时间:2014-09-28 08:43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南晚报       字号:[ ]

 

富庶不忘英烈

无锡人上过军报版面头条

 

  编者按:今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议,将每年的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在这一天将举行国家纪念烈士活动。这个日子是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日(1949年9月30日)为依据而定。

  经过社会各界的多年呼吁,中国与大多数国家一样,为烈士单独设立纪念日,意义深远。无锡人在怎样纪念烈士,感恩烈士?无锡到底有多少位烈士?一座座纪念碑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事迹?
  在今年9月30日首个烈士纪念日到来之际,在国庆65周年来临之时,我们感恩于烈士曾经无畏无私的牺牲付出,没有他们,哪有今天的和平、安宁和幸福。从今天起,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缅怀、致敬、感恩牺牲在无锡的和无锡籍的烈士们。

PXIV0EQ7C~{9IR~_KEG_OZ1.jpg

锡西地区革命烈士陵园庄严肃穆。

(匡一松 摄)


  今年清明节前,《解放军报》 在第8版头条报道了宜兴张渚镇南门村的全国首个村级烈士陵园是怎样建成的,《新华日报》等媒体随后也做了重点报道,一时间,江南富庶之地不忘英烈,被不少时评人点赞。连日来,本报记者探访了无锡多个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馆,得知5座市区烈士陵园皆保护得不错,还有人为烈士建纪念馆……无锡重视保护烈士陵园、无锡人重视对烈士的纪念和感恩可见一斑。

  市区有5座烈士陵园,皆得到改造和修护
  无锡建有数量众多的革命烈士纪念设施,其中包括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馆、烈士陈列室和烈士故居等,仅市区就有5座烈士陵园。
  陈惠兴是锡东烈士陵园的老管理员,他掌握得很清楚:无锡共有锡东、锡西、锡南、锡北烈士陵园和市烈士陵园5个烈士陵园。各陵园都经过几次的改造,如今都得到很好的扩建和保护。
  除市烈士陵园外,长眠烈士最多的就属锡东烈士陵园。锡东烈士陵园坐落于梅村街道永新村杨家里,1983年由原来的“梅村烈士墓”扩建而来。2005年,政府出资又对陵园进行了改建和整修,如今陵园占地面积10815平方米,建筑面积313平方米。
  锡西烈士陵园则于1985年建造,落户于阳山镇长腰山北麓,占地面积8670平方米,锡西各乡镇和部分常州武进的烈士共100多人安葬于此,后期又将散葬在外的10多位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保卫国家安全而光荣殉职的烈士迁入。
  1986年建造的锡南烈士陵园,坐落于南方泉塘土土 山,占地面积约6500平方米,这里主要安葬着新安、华庄、南泉、雪浪、东 等5个乡镇的革命烈士,滨湖区成立后,大浮、扬名的烈士也先后迁入,总计109位革命烈士在此长眠。2012年,雪浪街道曾投入180万元对陵园进行了改造。
  锡北革命烈士陵园的前身是位于斗山南山支西侧的锡北革命烈士墓,建于1969年春,后随着周边烈士墓的迁入,原无锡县人民政府经勘察和论证后于1983年迁建烈士墓于现址,并改建成“锡北革命烈士陵园”,由陆定一题写“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文。陵园内安放250多名烈士英灵,还有一批无名烈士。
  无锡市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53年,坐落在惠山北麓红光村严家棚,占地面积103亩,陵园绿化率达72%,金山石贴面砌成的烈士纪念塔是陵园的主体建筑,塔高18米,塔身正面镌刻着“为国牺牲人民英雄纪念塔”11个金箔大字,下缀1.17吨的汉白玉花圈,塔前的金山石广场可同时容纳5000余人凭吊祭扫。陵园内还有烈士纪念碑亭及烈士事迹陈列馆。园内共安息着200多位英烈的忠魂——墓区安葬了秦起、陈凤威、严朴等145位烈士,烈士骨灰存放室安放了刘伟、高云燕等59位烈士。
  
  宜兴建全国首个村级烈士陵园“上头条”
  《但为英烈笑九泉》,这是今年4月4日《解放军报》第8版头条的标题,文章讲述的是退伍军人、江苏省宜兴市张渚镇南门村党支部书记吴永全带头修建烈士陵园纪事,而这座烈士陵园虽不大,却是全国首个村级烈士陵园。
  日前,南门村村委会主任李峰向记者讲起了这个村级烈士陵园的来龙去脉——
  2001年,时任南门村委副主任的吴永全无意间有个发现,徐文海、余仁傅两位烈士的墓就散落在马路边上,车来人往,使得烈士的安息地并不宁静,且墓地无人打理。随后经过走访,吴永全吃惊地发现,好多烈士的墓都散落于荒郊野外。吴永全向村镇两级汇报,想为烈士们找一块安息之地。2003年,吴永全当上了南门村的党支部书记,通过和村委干部商量以及民意调查,在镇上选了一块安宁之地,将徐文海和余仁傅两位烈士的墓迁了进去。
  让英烈安息的举动并没有就此停止,村委会工作人员努力考证后,梳理出了张渚镇一共有烈士49名,吴永全与村主任唐顺洪等商量建陵园把烈士们集中安葬,得到一致赞同。此后经过7年不懈努力,克服了申报批准、征地赔偿、筹集土建工程资金等重重困难,终于在之前两名烈士安葬地上扩建出了陵园。
  “有不少人过来扫墓,甚至有不少外地人也专程赶过来祭拜。”李峰说,从建成到现在的几年时间里,已经有不少的学生、官兵以及外地慕名而来的祭奠者前来扫墓。而目前,村里面也着手计划将陵园进行改造,增加长廊等以供祭奠者休息的基础设施,还想在陵园附近建上一个军事展览馆,打造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s_430340_216777.jpg

蔡维初为父亲蔡隆昌烈士事迹所做的宣传画


  六旬老人30年节衣缩食自建烈士纪念室
  日前,记者见到68岁的老人蔡维初,他身上一件旧旧的中山装着实吸引眼球。“这件衣服还是20多年前的。”蔡维初说,为了修“纪念室”,他们夫妻俩一直是那么节俭。他口中的“纪念室”正是他的父亲、烈士蔡隆昌的纪念馆。30年来他和妻子节衣缩食,筹集纪念馆的经费,在他们的身上,追思亲人和纪念烈士两者已是难分你我。
  “父亲牺牲的时间是1949年3月23日。”蔡维初说,父亲牺牲时他才1周岁。关于父亲的革命故事,都是通过母亲口述,再多次拜访父亲的生前战友了解到的。
  蔡维初的父亲蔡隆昌,原名袁泉根,1949年3月23日,蔡隆昌带3个战士到新安费甲里征税,完成任务返回途中,遭遇新安太平桥的国民党886团残部,两方相遇激烈交火,在交火过程中,蔡隆昌打光了子弹,且失去了后援,在随后与敌人肉搏中不幸中弹,牺牲在一块麦田里,年仅24岁。
  对于父亲,蔡维初一直充满崇敬和怀念。1985年,蔡维初开始给父亲筹建纪念室。“30年了,当年种下的松树都长这么大了。”位于滨湖区华庄街道清源路陆甲里桥北侧的蔡隆昌烈士纪念室,庭院、阁楼、小桥流水景致已初具模样,看着快完工的纪念室,蔡维初感慨万千,指着纪念室的一草一木一一介绍起来,这些都是了自己种的。这些年,他一直在收集父亲的资料和实物,找到了父亲的一张照片,得到了父亲生前的一些遗物,他还请人用绘制多张图画,还原父亲的一生。蔡维初还计划在纪念室里建上一个华庄街道的新四军纪念馆,他接下来将一家家地去走访当年村上新四军的家属,收集资料和照片。
  为了这个纪念室,蔡维初夫妻俩退休后种起了葡萄筹集经费,如今已花费了30万元,接下来还会有一笔大钱要支出。有不少朋友都劝他:“何必呢,自己舒舒服服的在家养老多好。”但是他不这么想,“我觉得值,这是我留给后辈的精神财富,比什么都值。”
 

 (见习记者蔡佳  施建平  记者宋芳)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