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地情 >> 无锡人文 >> 无锡古诗楹联

寄畅园古诗

时间:2014-09-19 13:57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日报       字号:[ ]

□ 顾俊良

 

 

s_428915_216074.jpg

 

  寄畅园坐落在锡惠公园内。园址在元朝时曾为二间僧舍,名“南隐”、“沤寓”。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后裔秦金购得惠山寺僧舍,并在原僧舍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垒山凿池,移种花木,营建别墅,辟为园,名“凤谷行窝”。秦金过世后,园为其族侄秦瀚及其子秦梁继承。秦瀚于嘉靖三十九年,“葺园池于惠山之麓”,园名称“凤谷山庄”。秦梁卒后,园改属其侄秦耀所有。后秦耀解职回无锡,因朝政失意,罢官回乡,心情郁闷,所以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借王羲之“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诗意,改园名为寄畅园。
  寄畅园在江南园林中别具一格,它的成功之处在于“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清朝康熙、乾隆二帝各六次游历到此处,北京颐和园内的谐趣园,圆明园内的廓然大公均为仿寄畅园而建。1988年,寄畅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题惠山秦园
(明)茅坤

江南佳丽地,幻石与琱梁。

独爱兹园胜,偏多野兴长。

洞花迷日月,岩树杂隋唐。

寄语陶元亮,无怜三径荒。

  茅坤(1512-1601),字顺甫,明散文家、藏书家。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历任青阳、丹徒知县,礼部主事,广西兵备佥事,河南副史等。文武兼长,擅古文,为明中期文学流派“唐宋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茅坤曾多次到无锡游园,那时,园主秦金过世,凤谷行窝归族孙秦梁。明嘉靖三十九年夏,秦梁之父秦瀚于园内葺园池筑假山,又增益建筑,并改园名为凤谷山庄。茅坤对此园倍加赞赏,其诗真切描绘了当时的园景。诗写园内有变幻多姿的园林观赏石和纹饰美丽的雕梁画栋。非常喜爱这园林,因园林建于江南名山胜地,又引泉凿池,古木蔽天,多有自然情趣。假山洞壑,杂花掩映。石畔大树,年代久远。此园能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归隐田园相提并论。

卧云堂

(明)秦耀

白云已出岫,复此还山谷。

幽人卧其间,常抱白云宿。

  秦耀(1544-1604),字道明,号舜峰,无锡人。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授刑科给事中,累官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后,又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人称“秦中丞”。后被诬解职归家。遂重修族内转传下来的别墅园林“凤谷行窝”,以王羲之诗“寄畅山水阴”句中的“寄畅”二字命名,改名“寄畅园”,优游其间十三年。
  秦耀所改建的寄畅园,构列二十景,他逐景赋诗,以诗言志,总称《寄畅园二十咏》。《卧云堂》诗是第九咏,以白云喻园主寄情山水。卧云堂系寄畅园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坐西朝东,前后两造,中隔天井。其得名源于所处位置东枕锡山,西倚惠山,有白云生山中,“苍生望为霖雨者乎”之意。该堂是康熙、乾隆巡幸寄畅园时的接驾处,因皇帝赐额,又名御书碑厅。曹雪芹祖父曹寅也在该堂题过诗,后毁于咸丰十年(1860)兵火。2000年重建第一进。

 

秦 园
(清)赵翼

人行山翠里,秋在水声中。

秋壑因天巧,松杉有古风。


  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今常州)人。乾隆进士。任镇安府、广州府知府,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著名诗人,史学家。
  秦耀卒,寄畅园归他的两房四子分管,造成该园破碎局面。清初,秦耀曾孙秦德藻重加归并,又聘请当时江南造园名家张涟和他侄儿予以重筑。经过精心布置,掇山理水,疏泉叠石,园景益胜,名扬大江南北。文人骚客题诗作赋,赵诗即是其中的佼佼者。诗写寄畅园的大假山恰如惠山余脉,与惠山浑然一体,又借景南面的锡山。进入园内,如入山中。八音涧的水涧源头引自二泉之脉,泉流由暗渠引入园中。寄畅园山水骨架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浑然一体。完美的引泉,巧妙的借景,高超的叠石,精当的理水,合理的建筑,葱郁的古树,古风郁然,这正是寄畅园的鲜明特色。

惠山秦氏园
(清)魏源

屋借惠山屏,径随惠泉转。

谁道园中湖,却涵园外巘。

  魏源(1794-1857),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官至高邮知州。编有《海国图志》,名噪一时。
  寄畅园在清咸丰十年毁于兵火,此诗写园林重生前的历史原貌。此园因地制宜,借景入园,小中见大,有限空间变成无限,景观延伸很远。泉化涧池,径随池转,水石交融,移步换景。园中的人工湖锦汇漪倒映着大山、小山和假山,在江南园林中别具一格。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